賀蘭氏起源及歷史

賀蘭姓圖騰_賀蘭氏圖騰

賀蘭姓圖騰(賀蘭氏圖騰)

  賀蘭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出自古代北方鮮卑族姓氏,《太平寰宇記》載:"鮮卑族之居賀蘭山者,以山為氏。"賀蘭,在古鮮卑語讀音中讀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中原漢音讀為hè lán(ㄏㄜˋㄌㄢˊ),但今在賀蘭山地區的原住漢人仍讀其音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史載文獻中,因其讀音有差別,將其分為賀蘭氏、賀賴氏,實則為一個部族的姓氏。魏孝文帝實行漢化,將鮮卑族複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東胡分支匈奴族賀蘭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賀蘭氏,亦稱賀賴氏,為漢、唐之際生活在中國北方賀蘭山地區的東胡分支匈奴族賀蘭部的氏族姓氏。

  史籍《元和姓纂》第三十八卷賀蘭氏條下雲:“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魏以忠貞為賀蘭,因命以氏。”

  在古代鮮卑族語言中,“賀賴”即為“忠貞”之意。該部族忠實於自己所屬的氏族部落,歷任酋長屢次率領部族為拓拔部效忠,並與拓拔部世代姻親,因此被拓拔部酋首稱作“賀賴”,以嘉獎其忠實,該部即因以為部族名稱,後以“賀賴”為姓氏,稱賀賴氏,漢音注為“賀蘭氏”,其部族稱為“賀蘭部”。

  賀蘭部後來成南北朝時期以拓拔部為核心的北魏王朝中拓拔氏皇族以下八大王公貴族之一,世代為拓拔部的姻親,在整體的權勢地位上僅次於丘穆陵氏、步六孤氏,排在第三位。

  賀蘭,在古鮮卑語讀音中讀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中原漢音讀為hè lán(ㄏㄜˋㄌㄢˊ),但今在賀蘭山地區的原住漢人仍讀其音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史載文獻中,因其讀音有差別,將其分為賀蘭氏、賀賴氏,實則為一個部族的姓氏。

  在三國曹魏國以前,諸史籍中是找不到“匈奴賀蘭部”的,只在史籍《晉書·北狄匈奴傳》中有一處賀賴部的記載,該記載在史籍《資治通鑑》中由胡三省註釋為:“內入(匈奴)諸姓有賀賴氏,留北方者為賀蘭氏,‘蘭’、‘賴’語轉耳。”

  “賀蘭”,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史籍《晉書·北狄匈奴傳》,西晉太康五~八年(公元284~287年),由塞北入遷內地的匈奴人約有十三萬餘口,“十九中,皆有部落,不相雜錯”。這十九個匈奴部落中,有一個部族就稱為“賀賴部”。

  晉朝政府納居這十九個北狄匈奴部落於雍州(今陝西西安)北部。雍州當時所轄範圍廣大,包括今陝西省大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史籍《讀史方輿紀要》中稱:寧夏北部包括賀蘭山區,屬“雍州徼外地”,即雍州北邊外之地。匈奴賀賴部入居之後,即被安排在位於雍州北部、水草豐茂、生態環境放牧的賀蘭山地區。由於賀賴部在今賀蘭山駐牧,因之以其部落名號稱其遊牧地山名;但“賀賴”與“賀蘭”系一音之轉,漢文史記其“賀賴”即“賀蘭”,“賀賴部”即“賀蘭部”,其遊牧之山名即為賀蘭山。隨後,賀蘭部向東遷移到內蒙古的大青山以北。

  由於匈奴賀蘭部曾於晉太康年間駐牧於賀蘭山地區,這座山脈便習慣地稱為賀蘭山了,這種以民族部落命名的山名在賀蘭山地區還有一處,寧夏大武口至石嘴山一帶的乞伏山便是。據史籍《元和郡縣誌》中記載:“東北抵河,其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這是由於在三國時期,乞伏鮮卑人曾駐牧於此,因而這一段山就被稱作乞伏山了。鮮卑、烏桓都是歷史上強悍的北方少數民族,據史書記載:“鮮卑起於鮮卑山”、“烏桓初時聚居於烏桓山”,許多山名與少數民族部落名稱有很大的關係。賀蘭山只是其中之一。

  據史籍《晉書·慕容雋載記》記載,公元357年,即北狄匈奴入居中原七十年後,“匈奴單于賀賴頭率部落三萬五千降於慕容雋,拜寧西將軍雲中公,處之於代郡平舒城。”匈奴賀賴部與鮮卑貴族慕容部及拓跋部便結成了軍事部落同盟。

  賀蘭氏,在南北朝時期為以鮮卑拓拔部為核心的北魏王朝中皇族以下八大王公貴族之一,在整體的權勢地位上僅次於丘穆陵氏、步六孤氏,排在第三位。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著手進行第二次政治改革,其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及其臣屬各民族如匈奴、氐、羌、党項等內遷民族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各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改鮮卑服裝為漢服: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農曆12月甲子,拓拔宏在洛陽宮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

  2.所有官吏一律使用漢語:

  拓拔宏規定,此後禁用鮮卑語,並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拓拔宏詔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說鮮卑語者,降爵罷官,故意抗旨說鮮卑語者,殺無赦。

  3.重新確定民族籍貫:

  所有隨北魏王朝遷往洛陽的鮮卑族人,以及御下氐、羌、党項等族,一律要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4.改鮮卑貴族原有的姓氏為漢姓:

  鮮卑族姓氏皆改漢姓,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拓拔宏以鮮卑拓跋部本氏為首姓,拓拔氏改漢姓元氏。

  皇族以下,第一位為鮮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漢姓為穆氏;第二位為鮮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漢姓為陸氏;第三位為匈奴族姓賀蘭氏,改漢姓為賀氏;第四位為鮮卑族姓獨孤氏,改漢姓為劉氏;第五位為鮮卑族姓賀樓氏,改漢姓為樓氏;第六位為鮮卑族姓勿忸於氏(萬忸於氏),改漢姓為於氏;第七位為庫莫奚族姓紇奚氏,改漢姓為嵇氏;第八位為鮮卑族姓尉遲氏,改漢姓為複姓尉遲氏。

  拒改漢姓者,或暗稱鮮卑、氐、羌、党項等族原姓者,先罰降等級,後殺除當族。自此,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身作則,改稱元宏。

  5.確定門閥等級:

  拓拔宏以鮮卑拓跋氏為最高的門第等級,為皇族。拓跋氏以外,其他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當時北方最高門第的崔氏、盧氏、鄭氏、王氏四姓。

  其他等級稍低一些的鮮卑貴族、氐族貴族、羌族貴族、党項貴族等,其姓氏亦均改為漢姓,其等第與漢族一般士族相當。

  6.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

  元宏積極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聯姻,由是加強與漢族士族地主階級的聯合,和御下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和。

  ……

  在北魏孝文帝積極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後,匈奴族賀蘭氏族眾,皆改為漢姓賀氏。

  源流二

  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朝廷賜大臣裴文舉姓賀蘭。其子孫後裔襲之,稱賀蘭氏。後一部分人省文簡化為單姓賀氏,一部分回覆裴氏。

  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武定年間,朝廷賜大臣蘇綽之弟蘇樁姓賀蘭。其子孫後裔襲之,稱賀蘭氏。後一部分人省文簡化為單姓賀氏,一部分回覆為蘇氏。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廷,賜大臣梁臺姓賀蘭。其子孫後裔襲之,稱賀蘭氏。後一部分人省文簡化為單姓賀氏,一部分回覆梁氏。

  按:

  今有許多文獻說,賀蘭山的“賀蘭”一詞是蒙古語“駿馬”或“駁馬”的意思。實際上,在蒙古語中,無論是“駿馬”還是“駁馬”,蒙古語都不叫“賀蘭”。至於另有學者說“賀蘭”是古突厥語“駁馬”的意思,也值得仔細商榷。

  今人訛傳“賀蘭”一詞為“駿馬”或“駁馬”,主要是因為在賀蘭山中多處發現崖壁上繪有“駿馬”和“駁馬”的古老巖畫,因此就有學者認為其為氏族圖騰,而蒙古族為古匈奴族的衍支,於是由此推測其為蒙古語“駿馬”或“駁馬”。

  本書筆者曾於國家“六五”、“七五”計劃期間在內蒙古、外蒙古地區工作過,所知者,“駿馬”在蒙古語中為“莫爾道(□□□□□或□□□□□□)”;而“駁馬”,就是黃白相間之色的毛色不純之馬,在蒙古語中稱為“阿勒格(□□□□或□□□□□)”;卻從未見有以“賀蘭(□□□□)”來稱呼馬匹的。蒙古族同胞愛馬甚於自己的生命,絕不會連馬的稱呼都搞錯。

  本書認為,將“賀蘭”說成蒙古語“駿馬”或“駁馬”,是很不負責的道聽途說,或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史評論斷屬於臆斷,不足以為史憑。請人們不要因為各民族的歷史湮遠缺載,便任意去編造民族歷史。

  另外,在兩宋之際,著名民族英雄岳飛撰有流傳千古的《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詞,其中就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詞句,甚是氣壯山河。不過,據本書考證,岳飛在《滿江紅》中所提到的“賀蘭山”,並不是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的賀蘭山脈,那座賀蘭山脈當時屬於西夏王朝,已經與兩宋之際的中原王朝遠無關聯了。因此,岳飛所說的“賀蘭山”,當指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境內的小賀蘭山,其時確為金國政權所佔有,是岳飛一心要收復之地。

【遷徙分佈】

  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複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又據《晉書、北狄匈奴傳》載,西晉太康五至八年(284-287年),由北遷內地的匈奴人約有十幾萬人,“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此十九種匈奴部落中,有一種叫“賀賴部”。“蓋內入者為賀賴氏,留北方者為賀蘭氏。蘭(賴)語轉耳。”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道修王屋;

  績著荊州。

  ——佚名撰賀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道士賀蘭棲真,在王屋山下奉仙觀修道,善於服氣,不怕寒暑,常常不吃東西,有時又到集市上縱酒,吃肉達數斤。景德年間,朝中召他赴京,賜號“宗玄大師”。不久,又請求回奉仙觀。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武川人賀蘭祥,字盛樂,西魏文帝時,常被留在帳下議事,因功封撫夷縣伯,官荊州刺史,政績顯著。人北周,官至大司馬,武成年間封涼國公。

  累官經略;

  著績荊州。

  ——佚名撰賀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賀蘭進明事典。下聯典指北周賀蘭祥事典。

  【祠堂古蹟】

  賀蘭山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在13世紀才崛起,說源於蒙語只是通用說法)。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賀蘭山名稱來源於古代的鮮卑賀蘭氏人曾居住於此。而鮮卑賀蘭氏源於古代部落賀蘭部(有說法賀蘭部本是古代匈奴部落之一,後與鮮卑聯合)。賀蘭氏在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後,融入漢族。

  賀蘭山這個名稱,最早見 於記載的是《隋書 趙仲卿傳》。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趙仲卿為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

  有關賀蘭山名稱的來歷,自古就有“駁馬”和“賀賴”之說。“駁馬”之說來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山多樹林,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後世相沿其說,還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說。“賀賴”之說,源自《晉書·四夷列傳》對匈奴“北狄”的記載:“其入居者有屠各種……賀賴種……凡19種。”

  宋代歷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註疏中說“蘭、賴語轉耳”。當代山西學者殷憲研究確證,賀賴是破多羅、破多蘭簡稱多蘭之名的口語音轉,又異譯為賀蘭等,均為鮮卑族支破多羅部族名和姓氏。據此,不僅矯正了“駁馬”之說的訛傳,更為賀蘭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典故軼事】

  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拓拔開,生於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六年(公元371年)農曆7月7日,出生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母親是匈奴族賀蘭部首領賀野幹之女。

  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是漢末代國的首領,當時代國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史籍《資治通鑑》中記載其疆土“東自濊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陰山,北盡沙漠,率皆歸服,有眾數十萬人”。但在拓跋珪降生的時候,拓拔聯盟卻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當時,拓跋什翼犍努力採取各項措施,力求推進部落聯盟向國家制度的轉變,卻引起聯盟內部諸多舊貴族勢力的不滿。就在拓跋珪出生前的幾個月,拓跋什翼犍剛剛平息了一場內亂。刺殺拓跋什翼犍的兇手長孫斤及其勢力雖然被擒殺,但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卻在格鬥中受重傷,因而喪生,這使得拓跋珪成為了遺腹子。

  除此之外,代國當時還受到強大外敵的嚴重威脅。在拓跋部的西方,黃河西部的朔方一帶有一支匈奴族的鐵弗部落,驃悍兇猛。鐵弗部對拓跋部頻繁騷擾,是拓跋部的宿敵。三十年前,鐵弗部曾被拓跋什翼犍擊敗,被迫加入了拓拔聯盟,後掙脫拓拔部的控制,轉而依附於氐族前秦國君主苻堅。

  至晉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元年(公元376年)農曆8月,前秦國已基北上統一了中國北方,北方只剩下代國。農曆10月,依附於前秦國的匈奴左賢王劉衛辰為代國所逼,向前秦國求援。前秦國君主苻堅就封劉衛辰為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統率幽州、冀州兵十萬攻鮮卑拓跋氏代國。同時,苻堅派幷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尚書趙遷、李柔,前將軍朱彤,前禁將軍張蠔,右禁將軍郭慶率步騎二十萬人,東出和龍(今遼寧朝陽),西出上郡(今陝西榆林)。兩個方向都與苻洛的軍隊會合,以匈奴左賢王劉衛辰為嚮導,夾擊代國。

  農曆11月,拓跋什翼犍因病不能親自領兵作戰,遂先派白部、獨孤部抵禦前秦國大軍,但均未獲勝。繼而派南部大人劉庫仁率十萬騎兵抵抗,與前秦軍在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盛樂宮西南的石子嶺激戰,結果又遭敗跡。之後,拓跋什翼犍領其部眾逃至陰山以北。不料,又遭高車部落的四面抄掠,只好復返漠南。後聞前秦軍稍退,遂於農歷12月率部返回都城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不久,拓跋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定君聽信讒言,先殺諸弟,後殺父王。

  訊息傳到前秦軍,前秦軍大將李柔、張蠔即刻乘機發兵攻至雲中,代國部眾紛紛逃散,代國因此滅亡。代國滅亡後,拓跋珪隨母親賀蘭氏逃至賀蘭部避難。這一年,拓跋珪僅六歲。

  後來苻堅召見了原代國的長史燕鳳,問代國內亂的原因,始知是拓跋·定君所為。苻堅大怒,將弒父逆子車裂。苻堅還想將拓跋珪遷於長安,燕鳳則固請說:“代王初亡,群下叛散,遺孫衝幼,莫相統攝。其別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兩人素有深仇,其勢莫敢先發。俟其孫稍長,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繼絕之德於代,使其子子孫孫永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邊之良策也。”

  苻堅納其言,分其地為兩部,令劉庫仁統黃河以東,掌控獨孤部;劉衛辰統黃河以西,掌控拓拔聯盟餘部。苻堅還將拓跋部拆散,分別安置在雲中、定襄、雁門、五原四郡,“立尉、監行事,官僚領押,課之治業營生,三五取丁,優復三年無租稅。其渠帥歲終令朝獻,出入行來為之制限”。

  拓拔部所屬獨孤部原為匈奴的一支,因與拓跋部世代相婚,關係很深,是拓跋聯盟的重要成員。代國滅亡後,為了尋求庇護,拓跋珪的母親又帶著他由賀蘭部來到獨孤部,依附於劉庫仁。劉庫仁招撫離散,恩信甚著,奉事拓跋珪恩勤周備,不以廢興易意,常對諸子說:“此兒有高天下之志,必能恢隆祖業,汝曹當謹遇之”。不久,劉衛辰恥在劉庫仁之下,殺了前秦國五原太守而叛。劉庫仁立即將劉衛辰擊敗。這樣,在拓拔什翼犍之後,獨孤部成為代北地區控制地域最大、力量最強的部族。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農曆10月,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王朝,前秦國政權迅速土崩瓦解。臣附於前秦國的各派勢力紛紛舉兵反叛。不久,苻堅即被後秦國君主姚萇殺死。中國北方地區再次陷於分裂,出現了許多的割據政權。同月,劉庫仁因支援苻堅而被屬下慕容文等殺害,首領席位由其弟劉眷繼承。

  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農曆8月,獨孤部再次發生內亂,劉庫仁的兒子劉顯殺死劉眷。劉顯雄心勃勃,欲稱雄代北。當時,劉顯把寄居在獨孤部的拓跋珪看成是最大的隱患。是月,劉顯準備殺拓跋珪,商人王霸知道後,踩拓跋珪的腳進行暗示,拓跋珪急忙逃走。當時,劉顯之弟劉亢泥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便將此事告訴了賀蘭氏。同時,劉顯的謀主樑六眷又是拓拔什翼犍的外甥,劉顯的計劃他全都知道,也暗中派其部人穆崇、奚牧告訴了拓跋珪。當晚,賀蘭氏則去劉顯處飲酒,並讓拓跋珪帶舊臣長孫犍、元他、羅結等投奔賀蘭部。第二天早晨,賀蘭氏故意對劉顯說:“吾諸子始皆在此,今盡亡失。汝等誰殺之?”劉顯遂不急追,拓跋珪才得以脫險。

  拓跋珪逃離後依附其舅賀訥,賀訥見到拓跋珪後,驚喜道:“復國之後,當念老臣!”拓跋珪笑著回答:“誠如舅言,不敢忘也”。劉顯此時懷疑梁六眷洩其謀,將其舍之。賀蘭氏的二弟外朝大人賀悅舉所部以奉率其部歸附於拓跋珪,劉顯大怒,準備殺賀蘭氏,賀蘭氏連忙逃到劉亢泥家,在神車中藏了三天,後劉亢泥向劉顯求情,劉顯才不再追究。

  不久,劉顯部再生叛亂,原代國中部大人庾和辰在賀蘭氏的勸說下投奔拓拔珪。當時賀訥之弟賀染干見拓跋珪甚得眾心,心中忌之,派其死黨侯引七突去暗殺拓跋珪,代人尉古真知道後,通知了拓跋珪,引七突遂不敢行動。賀染干懷疑是尉古真洩其謀,將其抓捕審訊,並以兩車軸夾其頭,並傷其一目,尉古真依舊不承認,賀染干只好將其釋放,並率兵包圍拓跋珪,賀蘭氏對賀染干說:“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殺吾子也?”賀染干慚愧而走。

  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農曆1月戊申,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內塔布河即錫拉木林河)召開大會,繼代王位。代國在拓跋珪手下復國,他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共理國政。

  新建的拓拔聯盟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除了拓拔本氏以外,還有“宗室八姓”,是聯盟的核心。這八姓就是在拓跋鄰執政時期形成的拓跋氏族和八個血緣部族,即: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賀蘭氏、獨孤氏、賀樓氏、勿忸於氏、紇奚氏、尉遲氏,合稱八大王公貴族。力量比較強的有丘穆陵部、賀蘭部等;第三是一些漢族人,其中張袞、許謙等人具有很大的影響。

  拓跋珪的即位儀式帶有濃厚的氏族貴族民主制的風尚。宗室八姓的其他首領用黑氈矇頭同拓跋珪一起西向拜天。這表明在拓跋珪即位之初,聯盟的權力是多元的,君主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拓跋珪仿照漢人改元的習慣,把這一年稱做登國元年。

  重建的聯盟設定的機構基本承襲什翼犍時期的體制,比較重要的職務是管理聯盟日常事務的四部大人和管理來附的外族人口的南北二部大人。代國登國元年(公元386年)農曆4月,拓跋珪放棄原來西晉的封號,改稱魏王。由此開始,代國改稱魏國,史稱北魏。

  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農曆5月,拓跋珪至陵石。護佛侯部首領侯辰、乙弗部首領代題反叛。諸將要追趕,拓跋珪說:“侯辰等世修職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人情未一,愚近者固應趑趄,不足追也。”農曆7月己酉,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乙弗部首領代題又率部落來降,但幾天後又再次投奔劉顯。拓跋珪使其孫倍斤代領部落。農曆8月,拓跋珪的首領地位遇到嚴重的挑戰。劉顯擁立拓跋窟咄和拓跋珪爭奪王位。拓跋窟咄是拓拔什翼犍的少子。代國滅亡後,苻堅遷之於長安。淝水戰後,長安變亂。拓拔窟咄隨慕容永東遷,慕容永封拓拔窟咄為新興太守。是時,劉顯處境困難。為防備拓跋珪偷襲,他已將部族從善無(今山西右玉)撤到馬邑(今山西朔縣)。劉顯企圖抬出拓跋窟咄,一舉粉碎拓跋珪。

  當拓跋窟咄帶領著一部分獨孤部人馬進犯魏國南境時,拓跋窟咄的出現,引起了拓拔聯盟內部騷動。莫那婁族首領莫題送箭給拓跋窟咄表示效忠,勿忸於族首領於桓與部人策劃活捉拓跋珪以應拓跋窟咄。結果事洩,拓跋珪連誅主謀五人,將餘者赦免。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拓跋珪帶領聯盟各部穿越陰山,迂迴到賀蘭部,避免與獨孤部人馬立即交鋒。

  由於拓跋部與慕容部世為婚姻,所以拓跋珪又同時派人去後燕國,向後燕君主慕容垂請求支援。此時,後燕國統治的區域主要是幽、冀、平三州,其都城設在中山(今山西定縣)。慕容垂一方面鑑於和拓跋部的婚姻關係,一方面因為拓跋窟咄依附的是西燕國,西燕國君主慕容永是原前燕國的支屬。慕容永佔據長子後,無意東歸,下令誅殺慕容垂弟兄子孫,稱帝改元建立政權,與後燕國遂成為敵國。慕容垂派其子趙王慕容麟統帥步騎六千餘人援助拓跋珪。由於燕魏的通道已被獨孤部封鎖,拓跋部得不到救兵的訊息。農曆10月,賀訥的弟弟賀染干勾結拓拔窟咄,率領一部分族人從北方攻擊拓跋部。魏國各部驚駭不定。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與一部分烏桓人亡奔劉衛辰。慕容麟聞訊後,急忙派人冒險趕到魏國報信,魏國人知後燕軍在附近後,人心才安定下來。

  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農曆10月,拓跋珪從弩山返師牛川,和慕容麟分兵合擊駐紮在高柳(今陽高)的拓跋窟咄。拓跋窟咄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拓跋窟咄逃到劉衛辰處,結果被劉衛辰殺死。拓跋珪悉收其眾,並以代人庫狄幹為北部大人。農曆12月,慕容垂以拓跋珪為西單于,封上谷王,但拓跋珪未授。

  北魏登國二年(公元387年)農曆3月,後燕國上谷郡人(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王敏殺太守封戢,代郡人(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許謙也趕走太守賈閏,均宣佈依附劉顯。當時劉顯以馬邑(今山西朔縣)為基地,四處擴充套件,地廣兵強,雄據北方。但不久,劉顯兄弟之間陷入紛爭。

  劉顯的崛起給北魏形成很大威脅,劉顯內部的紛爭又給北魏出兵以良機。農曆5月,北魏長史張袞認為:“顯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參天貳地,籠罩宇宙之規。吳不併越,將為後患。今因其內釁,宜速乘之。若輕師獨進,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聲援,東西俱舉,勢必擒之。然後總括英雄,撫懷遐邇,此千載一時,不可失也。”拓跋珪採納了張袞的意見,並派使臣安同乞師於後燕國。農曆7月,劉顯搶走了劉衛辰獻給燕王慕容垂的大批良馬。慕容垂正為此事惱怒,派遣太原王慕容楷協助趙王慕容麟進攻劉顯,劉顯大敗,率殘部撤回馬邑西山。拓跋珪與慕容麟會師又破劉顯於彌澤(今山西朔縣),劉顯逃往西燕國。慕容麟盡收其部眾,獲牛馬羊以千萬數。

  拓跋珪擊敗拓跋窟咄和劉顯,是決定命運的兩次戰役。首先,這使得新建的聯盟避免了覆亡的危險。從此,拓跋珪不但在雲中地區站穩了腳根,而且將活動範圍向南推進到了雁門、代郡一帶。其次,兩次戰爭都虜獲大量人口、牲畜和財物。拓跋珪實行按戰功分賞戰利品的制度,促進了聯盟各部畜牧業和奴隸制因素的發展,有效地抵禦了聯盟組織內部的離心勢力。魏國實力增強,使拓跋珪進而向各方擴張,戰爭加強了維護王權的力量,拓跋珪的個人權力得到了鞏固。也從此拉開了北魏統一北方戰爭的序幕。

  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於弱落水(今內蒙古拉木倫河)以南大破東胡庫莫奚。庫莫奚部屬東胡,是兩晉時期生活在今赤峰以北地域的一支遊牧民族。是年農曆6月,拓跋珪在弱落水以南再次大破庫莫奚。農曆7月,庫莫奚復襲魏軍,拓跋珪再次將其擊敗。此時,拓跋珪已有圖燕之志,便於農曆8月派九原公元儀至中山,一則向後燕國君主至謝,二則洞察燕國虛實。慕容垂質問元儀:“魏王何以不自來?”元儀說:“先王與燕並事晉室,世為兄弟,臣今奉使,於理未失。”慕容垂說:“吾今威加四海,豈得以昔日為比!”元儀又說:“燕若不修德禮,欲以兵威自強,此乃將帥之事,非使臣所知也。”元儀還魏後,對拓跋珪說:“燕主衰老,太子闇弱,范陽王自負材氣;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沒,內難必作,於明乃可圖也,今則未可。”拓跋珪聞後大喜。

  北魏登國四年(公元389年)農曆1月甲寅,拓跋珪發兵進攻高車(敕勒部,今蒙古烏蘭巴托),獲勝。農曆2月癸巳,拓跋珪又擊吐突鄰部於女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大破之。事平之後,拓跋珪將吐突鄰部落全部遷移。

  北魏登國五年(公元390年)農曆4月丙寅,拓跋珪聯合後燕國趙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內蒙古二連浩特)共同攻擊北方遊牧部落賀蘭、紇突鄰及紇奚三部,戰敗的紇突鄰、紇奚向魏投降。農曆6月,拓跋珪還牛川。

  在拓跋珪建國後,賀訥與賀染干為爭奪對本部的統治權,多次互相舉兵相攻。而後燕國及匈奴劉衛辰又極力與北魏爭奪對賀蘭部的控制權。農曆7月,匈奴首領劉衛辰遣其子直力鞮乘機攻打賀蘭部,其首領賀訥困急,請降於北魏。拓跋珪率兵救援,直力鞋只好退兵。拓跋珪遂將賀蘭部向東遷徙,與後燕國毗鄰。慕容垂乘機對賀訥軟硬兼施,誘逼其叛魏降燕,封為歸善王。賀染干聞訊,頗嫉其兄賀訥飛黃騰達,謀攻殺而代之。

  北魏登國六年(公元391年)農曆1月,賀染干與賀訥舉兵相攻。拓跋珪請後燕國討伐之。農曆4月,後燕國鎮北將軍蘭汗率兵大破賀染干於牛都(牛川,放牧聚會謂之都)。農曆6月,慕容垂遣趙王慕容麟率軍擊賀訥,生擒賀訥於赤城(今內蒙古托克托),降其部眾數萬。後燕國君主慕容垂命釋放賀訥,並還其部眾於原地,而徙賀染干及其部眾於中山(今河北定州),企圖完全控制賀蘭部,並用以牽制北魏。

  當時慕容麟已發現拓跋珪有圖燕之志,所以回軍後,便對慕容垂說:“臣觀拓跋珪舉動,終為國患,不若攝之還朝,使其弟監國事。”但慕容垂未納其言。農曆7月,拓跋珪遣其弟拓跋觚獻見於後燕國,慕容垂衰老,其子慕容寶掌管大事,便將拓跋觚扣留,以索求良馬。拓跋珪予以拒絕,遂乘機與後燕國絕交,並派長史張袞向西燕國通好。

  既然撕破臉皮,便一不做二不休,拓跋珪不時派兵襲擾後燕國邊境,侵逼那些降附後燕的部落。這些事情攢在一處,最後氣得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率八萬精兵自五原發兵伐魏。此時的後燕軍連戰連勝,銳氣無比,且人強馬壯,鎧堅矛利,拓跋珪初時也連連後避。幸運的是,燕軍統領、太子慕容寶“少而輕果,無志操,喜人佞己”,他的繼母段氏就曾對慕容垂講過:“慕容寶資質雖雍容華貴,但柔而無斷,太平時期能為仁明之主,亂世戰時可不是濟世救國的雄才。如要託之以國家大業,他不一定能承負得起啊。而且,趙王慕容麟奸詐任性,總有看不起太子的意思,恐怕以後要弄出事端。”就因為這段話,在慕容寶登基後馬上派慕容麟逼迫母后自殺。段氏臨死怒罵:“你們兄弟連母后都逼死,怎能保全國家。我不是惜死,只是想我們燕國臨滅亡也不久啊!”

  可能慕容垂臨老變得昏庸,沒能聽得進賢后和大臣之言,仍派慕容寶率兵滅魏,也想讓這位太子兵勝立威,日後更順理成章地承繼帝位。其間,燕國大臣高湖也諫勸:“魏國與燕國世為婚姻通好。為了索要馬匹我們不讓拓跋珪的弟弟回國,本來就理虧在我。加之拓跋珪沉勇有謀,從小就歷經艱難,志氣果銳,現在他手下兵精馬壯,不是容易戰勝的對手。我們的太子年紀太輕,現在讓他專任一方統帥,他肯定會輕視小看魏軍,萬一得不了勝,可能會嚴重損毀太子的威望!”

  北魏大將張兗聽說燕軍來攻,就上言拓跋珪:“燕軍新近破翟釗於滑臺,滅慕容永於長子,現傾國而來,肯定有輕我之心。我們應該假裝害怕,退兵迴避,讓對方產生驕傲輕敵之心,才有機會戰勝燕國。”拓跋珪依計,把部落國人全部向西遷移,渡黃河千餘里,以避燕軍兵鋒。燕軍一路皆捷,在五原收降魏國別部三萬餘家,停車造船,準備渡河一舉攻滅魏國。

  農曆8月,拓跋珪治兵於黃河南岸。農曆9月,進軍於岸邊。燕國太子慕容寶整軍準備渡河決戰,忽然暴風大起,數十艘軍船漂往南岸。魏國俘獲燕軍甲士三百多,然後全部釋放,讓他們歸回燕軍陣壘。慕容寶出發時,慕容垂已經得了重病。到五原後,拓跋珪派人在路上截守,把燕國所有往來的使者盡皆抓獲,又押著這些人隔河對慕容寶大喊:“你爸爸已經死了,還不早點回去爭位!”鬧得慕容寶等人非常憂恐,兵士也心中駭動。魏、燕兩軍相持了幾十天,趙王慕容麟手下將領慕容嵩認定老皇帝已死,暗中作亂,想殺了慕容寶奉戴慕容麟為皇帝,結果事情敗露,慕容嵩等被殺,慕容寶、慕容麟兄弟兩人暗中也互相猜疑。農曆10月,後燕軍燒船夜遁。當時黃河尚未結冰,慕容寶認為魏軍沒有船不能追擊,就不設斷後的軍隊,慢慢後撤。結果在農曆1月,寒流忽至,一夜暴風,黃河結冰。拓跋珪親自引兵從冰上過河,不帶輜重,只選精兵二萬騎急追後燕軍。

  後燕軍行至一個叫參合陂的地方,忽遇大風,黑氣如堤,自後而前,飄忽于軍營之上。隨軍一個叫支曇猛的和尚勸慕容寶:“風氣暴迅,可能魏軍要追上我軍,應該派兵防禦。”慕容寶卻認為已經離北魏軍很遠了,便笑了笑沒有答應。支曇猛堅持要派兵御衛。慕容麟在一旁大怒:“以殿下神勇,兵士強盛,足以橫行沙漠,魏軍怎麼敢追擊我們!再妄言惑眾,定斬不饒!” 支曇猛激動得直哭,諫道:“苻堅以百萬之眾,敗於淮南,還不是因為恃眾輕敵啊。”司徒慕容德勸慕容寶派兵護衛,不得已,慕容寶派了三萬軍士殿後。派出的巡邏兵也大不以為然,騎行十多里地,就各自跳下馬鞍躺在草地上睡起大覺來。

  拓跋珪親率北魏軍晝夜兼行,四天後於夜幕中到達參合陂西面。當時後燕軍在參合陂東面的蟠羊山水邊紮營。拓跋珪連夜分派諸將,馬束口、兵銜枚偷偷逼臨燕軍。日出時,後燕軍起營將要東還,回頭猛一望瞧見山上鬼神一般靜靜站立的北魏軍,頓時大驚擾亂。拓跋珪乘勢縱兵擊之,自上而下衝殺,後燕兵赴水淹死、被人馬踐踏而死就有萬餘人。北魏略陽公拓跋遵則率軍上前,堵住剛剛遊過河的燕軍,數萬燕軍一時懵住,都放下兵仗束手就擒,迸散逃走的不過幾千人。太子慕容寶、趙王慕容麟等人因所騎的馬好僅以身免,單騎逃出,後燕國陳留王慕容紹等數千將吏不是被殺就是被俘。

  魏王拓跋珪挑選了有才的後燕之臣後,想對被俘的數萬後燕軍派發衣糧遣還。中部大人王建勸道:“燕國強大,現傾國而來攻打我們,我們僥倖大勝,不如都把這些人活埋掉,燕國就空虛易取了。”拓跋珪聽此言有理,就把近五萬後燕兵全部活埋了。這個數字為中國歷史上活埋敵軍的第四名。

  逃竄回國的太子慕容寶深以參合陂兵敗為恥,勸慕容垂讓他再次統兵擊魏。慕容德也勸慕容垂:“魏國擊敗太子,陛下您應該親自掛帥伐魏,以免後患。”慕容垂於是召集各處精兵,準備轉年大舉擊魏。農曆3月,慕容垂以古稀之年,皇帝之尊,不得不親自帥兵攻打北魏。慕容垂引兵密發,越過青嶺,經天門,鑿山通道,出其不意,直奔雲中。駐守龍城的北魏將領拓跋虔認為燕軍新敗,不值畏懼,不料後燕軍中未打過敗戰的隆城兵勇銳爭先,直攻平城,拓跋虔一戰敗死,部下皆降。當時屬下諸部落聽說拓跋虔敗死的訊息,都懷有二心,拓跋珪也感到惶恐。

  也是天意助魏。後燕軍經過參合陂時,見到積骨如山,殘屍遍野,被活埋殺掉的燕軍父子兄弟見此慘狀,放聲大哭,聲震山谷。慕容垂也悲從中來,慚憤吐血,在距平城僅三十里的地方舊疾復發,十天後,便死於軍中。拓跋珪得知訊息後想引軍躡追,但他又怕慕容垂假死,懾於老英雄威名,遂退至陰山等候訊息。

  慕容寶得知父親駕崩,慌忙退軍至中山即位。慕容寶登上君主之位,後燕國國勢急劇衰敗。

  公元396年農曆7月,拓跋珪在平城稱帝,改元。農曆8月,他親率四十萬大軍征伐後燕國。北魏軍南出馬邑,絡繹兩千餘里,鼓行前進,民屋皆震。轉年二月敗後燕國冀州刺史慕容鳳,進至信都。這一來,幕容寶急忙把宮裡的珍寶全部拿出來招募兵士抵禦。

  公元397年農曆2月下旬,拓跋珪紮營於鉅鹿,晚間被慕容寶的軍隊偷營成功,大火燒及行宮,拓跋珪來不及穿衣戴帽,光著腳擊鼓招兵。天亮後,北魏將士緩過神來,列隊成行,以騎兵衝擊慕容寶軍隊,後燕軍大敗,萬餘人被斬首,十二萬將士在北魏軍的追擊下逃入山中,卻忽遇寒流大風,皆凍餓而死。慕容寶一路敗將下來,中間子侄兄弟相互攻殺,最終慕容寶於公元398年被自己的舅舅蘭汗誘殺於龍城。至此,後燕國在北中國已不再是北魏的對手。不久,後燕國又分裂為遼東的北燕和山東的南燕兩個小國,慕容氏至此一蹶不振。

  公元399年,北魏軍又大破高車三十多部落,俘獲七萬軍士,得馬匹十多萬,牛羊一百四十多萬。北魏衛王拓跋儀統三萬多騎橫行沙漠千餘里,又破高車逃迸七個部落,俘二萬多人、五萬多匹馬、牛羊二十多萬。在以後的九年中,北魏政權四處興兵,征伐不已,成為北方強國。

  拓跋珪的晚年,常服食一種叫“寒食散”的補藥,其中礦物質的提成物對人體很有害,使得這位不到四十歲的皇帝屢屢病發,或數日不食,或數夜不睡,精神憂悶不安,有時一晚上自言自語,好像對身旁別人看不見的鬼物說話。因此,拓跋珪上朝時喜怒無常,追思朝臣舊惡前怨,大加殺害。凡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呼吸不調,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甚至降臣下親手毆打擊死在大殿之上,屍體都一字排開擺放於天安殿前。如此一來,朝野人心騷動,各懷憂懼。

  拓跋珪在年輕時,到賀蘭部見到自己母親賀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對母親說明心意,要娶小姨為妻。賀蘭氏開始堅決不答應:“不行!我這個妹妹太過於漂亮了,必有不善不吉的兆頭。而且她已經嫁人了,不能奪搶別人的妻子。”拓跋珪便秘密派人殺掉小姨的丈夫,納之為妃,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紹。

  拓跋紹自小就兇狠無賴,喜歡打劫行人,剝光人家的衣服取樂,又常常殺豬剁狗,荒悖無常。拓跋珪很生氣,曾經把他頭朝下吊在井裡,垂死之時才放他出來。

  公元409年的一天,性情無常的拓跋珪公然大罵賀蘭妃,把她關在宮裡,要殺掉她。賀蘭妃派人向兒子拓跋紹求救。當時這位小王爺才十六歲,但期兇猛性格卻酷似其父。夜裡,風高月黑,拓跋紹與宦官宮人密謀好,之後跳過宮牆,衝入天安殿。當週圍侍者驚呼“有賊”時,拓跋珪跳下床四處摸索,卻半天也找不到武器,結果被衝進來的逆子拓跋紹一刀殺死,終年三十九歲。

  據逸史記載,拓跋珪時期有個預言很靈的巫婆,十分得拓跋珪之信賴,她說皇帝當有飛來橫禍,惟有“滅清河”,“殺萬人”才可免禍。拓跋珪信以為真,認定其所指“滅清河”為滅清河郡,“殺萬人”為殺掉一萬人,遂派人屠滅了清河一郡,又經常親手殺人,以便趕緊湊夠一萬整數。他會常常坐在輦上,手裡拿劍,突然就直刺前面抬輦侍從的後腦,一人死,馬上另一人代替,每出行一次都要殺死幾十人。

  實際上,拓跋珪有個愛妃,名字就叫“萬人”,而拓跋珪的小兒子拓跋紹所封王號就是“清河”。那位嬌小的萬人妃經常與清河王拓跋紹私通。因此,當拓跋珪欲殺賀蘭妃時,拓跋紹見母妃危機,又恐與萬人妃私通之事洩露,於是乾脆就乘機殺掉了父親。

  估計,在北魏道武帝臨死的一瞬間,肯定能恍然大悟那巫婆所說的“滅清河”、“殺萬人”的讖言,原來就應驗在身邊的這兩個人身上吧?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生大氣磅礴,勵精圖治,締造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當時北中國紛亂的社會局面,促使了民族大融合的形成和各民族的文化發展程序,改進了許多民族的社會組織形式與生產方式,加速了諸多民族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復興與發展。但拓跋珪殘烈暴虐,嗜殺伐斂,奢靡無度。

  當時拓跋珪親手締造的龐大北魏王朝,統治疆域北至蒙古高原地區葉尼塞河流域貝加爾湖一帶,西至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七角井一帶,東至遼西大興安嶺北寧地區一帶,南至淮河、秦嶺一線。北魏政權共歷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拓跋部

  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支,由首領拓跋毛建立。

  拓跋部起源甚早,據史籍《北史·魏本紀》記載:拓跋氏先人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少子封於北國,境內有大鮮卑山(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鎮大興安嶺北部東麓),因以為號,稱鮮卑氏。

  拓跋部世代相傳,為北地之酋長,統轄幽都之北,廣漠之野,以畜牧、狩獵為生。民性淳樸,風俗淳厚,沒有文字,惟刻木結繩而已。《北史·魏本紀》又說:黃帝以土德而王,北地方言,稱“土”為“拓”,稱“後”為“跋”,故後人自稱為“拓跋氏”。拓跋氏傳若干代後,一個叫拓跋毛的首領,將北地三十六個小國(部落)統一起來,滅了九十九個大姓,一時威震北方。

  六傳至拓跋寅時,他感到北國寒苦,率眾南遷到大澤(今呼倫湖)之地,那裡水草豐盛,湖泊眾多,更便於畜牧和生活。第十三世傳到拓跋鄰時,參加了檀石槐的部落大聯盟,為西部大人之一。

  拓跋鄰年老,傳位給兒子拓跋詰汾。拓跋詰汾又率眾向南轉移,到漠北匈奴故地(今蒙古國中部)定居下來。至拓跋詰汾之子拓跋力微時,兼併鄰部,是拓跋氏最為昌盛之時。史籍《魏書》中記載:“人畜繁衍,控弦之士,多至二十餘萬”。

  公元220年,拓跋力微率部再度南遷到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公元258年,又遷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諸部都來歸附。從此,以拓跋部為首,組成了一個部落大聯盟。

  公元277年,拓跋力微逝世,拓跋王朝發生內亂,勢力衰弱,但政權依然存在。以後,拓跋力微的後代在十六國時又建立了代國王朝。

  鮮卑拓跋部早期世系為:

  拓拔毛:拓跋珪追其諡號為成帝

  拓跋貸:拓跋毛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節帝

  拓跋觀:拓跋貸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莊帝

  拓跋樓:拓跋觀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明帝

  拓跋越:拓跋樓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安帝

  拓跋寅:拓跋越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宣帝

  拓跋利:拓跋寅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景帝

  拓跋俟:拓跋利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元帝

  拓跋肆:拓跋俟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和帝

  拓跋機:拓跋肆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定帝

  拓跋蓋:拓跋機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僖帝

  拓跋儈:拓跋蓋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威帝

  拓跋鄰:拓跋儈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待考

拓跋詰汾:拓跋鄰之子,拓跋珪追其諡號為聖武帝。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