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姓圖騰(斛律氏圖騰)
斛律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現今人口稀少,沒有進入姓氏排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北郡方少數民族之姓氏。而按史籍《姓譜》的記載:“斛律,代人,世為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敕勒族,亦稱狄歷族、鐵勒族,是古代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匈奴族人稱敕勒族為“丁零”,鮮卑族人則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因而稱之為高車族,實際上是古匈奴民族的一個後裔分支,主要分佈在代北地區(今天河北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臺山東北一帶地區)。斛律氏為 敕勒族中最強大的一個部落。起先,“斛律”為敕勒族人中軍隊最高統帥的官職稱謂,後成為部落名稱,其實就是相對集中的一個作戰群體,族人皆驍勇善戰,以部族為姓氏,稱斛律氏。
在南北朝時期,斛律氏一族中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等著名將領,其後裔大多融入 鮮卑族,後再漢化為漢字單姓斛氏,分別融入漢族、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斛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洛陽、朔州為郡望,今主要分佈在山西省的呂梁山一帶地區,人口僅千餘人。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故城轄地達今韓國首都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王朝亦以洛陽為陪都。故而現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朔 州:朔州境內的“峙峪遺址”表明,早在二萬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史料記載,朔州唐堯時期為冀州之域,堯舜時期屬幷州,夏朝時期歸葷育,商朝時期屬於下危,西周時期屬於北戎,春秋時期為北狄所據,戰國時期為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此築成馬邑縣,北齊時期設州延續到明清、民國初設朔縣。抗日戰爭時期,朔州屬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朔州歸查哈爾雁北專區。1952年查哈爾省撤銷後,朔州劃歸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朔州現轄兩區四縣。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