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起源及歷史

安姓圖騰_安氏圖騰

安姓圖騰(安氏圖騰)

       安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七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一百八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二十三位。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兩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二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做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釋義】安,安定、安靜之義,會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一個房子裡面有一女子,古人用“家有女子即安定”。

【得姓始祖】   

  安清: 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髮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為中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今伊朗)名為氏,稱為安氏,後世安氏奉安清為安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安 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始祖。 山東日照安姓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西碌軸溝(今安家溝),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衝,歿葬張家衝。元妣,袁氏,系守後哉門袁宦官之女,興扈陳三姐妹,生歿佚葬張家衝。繼妣,何氏,生歿佚葬張家衝。三妣,段氏,生歿佚,葬張家衝。生子五:佐;偉;億;任;伯。是為貴州安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嚮往佛學,想當僧人,於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為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後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後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舊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傳》載:“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種也。父懷盛,事唐武皇,以驍勇聞。”《新五代史》卷五一《安從進傳》載:“安從進,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為騎將。”(注:《新五代史》卷4《莊宗紀》注)沙陀、薩葛、安慶三部落。而薩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譯。粟特為中亞古國,所謂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國,粟特人。安叔千、安從進其先世仍為中西亞安國人。洛陽為東漢、魏、晉、北魏首都,因此從東漢以來,包括安息國和安國在內東遷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賈,紛紛湧向這裡。《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了北魏時期洛陽城內胡商雲集的盛況:“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漢朝時的東羅馬帝國),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為附化之民,萬有餘家。”此“百國千城”的“商胡販客”,當然包括安息和安國的商人在內。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佔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師、高宗時處士安靜為河南洛陽人;處士安神儼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貫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許多卒於或葬於洛陽,如前面提到的安懷,高宗時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時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節等。這說明他們生活或活動的地方已經主要在洛陽了。《通志》所云“望出”河內(洛陽)的安姓,不知是否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

  北魏王朝建立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後代多稱安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記載:

  ⑴.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黑龍江東寧)、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改漢字單姓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為滿族姓氏後,其後均改漢字單姓為安氏。

  ⑵.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為Aangang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烏蘭塔塔爾(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一帶(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安氏,少數為漢姓剛氏、岡氏。

  源流六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安氏是中國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有從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後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後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於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餘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後被授封左右衛大將軍、定襄郡公,其子孫後代皆以原國名之諧音漢字稱漢姓為安氏。

  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其後裔融入回族後,也取漢姓為安氏,現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源流七

  源於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回鶻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為漢姓留居中原地區,並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後裔諸部改漢姓安為氏。明朝時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其後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為安氏,意為“安分守己”,其後代子孫以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在西南地區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等眾多部落,後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為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阿爾丹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da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一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遼寧大連莊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n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安佳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二

  源於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從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起,沙俄殖民者先後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長達數十年之久,入侵範圍遍及黑龍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龍江兩岸強築城寨村屯,搶劫村莊,勒索毛皮,捕捉人質,姦淫婦女,虐殺居民,策動當地頭人歸順沙皇俄國。中國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議,要求停止對中國東北邊疆的侵略並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國東北邊防的措施。這些俄羅斯“旗人”,後來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為安氏,意為“安衛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這批戰俘人數為一百二十九人,其後代遂以安為氏,後逐漸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本姓李氏,始祖李瑗中國人。唐憲宗元和二年丁亥 東入於高麗松嶽山下, 有三子:長子名枝春、次子名葉春、三子名花春,新羅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亂,三兄弟平亂,故賜姓安氏。李枝春改名安邦俊 ,封竹山君; 李葉春改名安邦傑, 封廣州君; 李花春改名安邦俠,封廣州君。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國人。

【遷徙分佈】

  遷徙

  西亞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湧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雜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唐書 列傳 安祿山傳》:“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突厥呼鬥戰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 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穫之。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

  分佈

  安息國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先秦時期,安姓很少為人所知。進入東漢以後,安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區。唐朝,是安姓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因安祿山之亂,河南一帶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減少。

  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廣西、甘肅、浙江、福建。全國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晉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安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8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貴州和山西兩省,約佔全國安姓人口的40%。貴州為安姓第一大省,佔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四川、陝西、山東、河南,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間,安姓人口減少很多,其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東南遷移。全國形成以川貴、晉冀豫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當代漢族安姓的人口180多萬,為全國第123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2%。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安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安徽、山東、遼寧四省,大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河南、黑龍江、山西、甘肅、陝西、貴州,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為安姓第一大省,佔安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渤海灣地區為中心,向西抵甘肅和向南達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佈帶。安姓分佈很廣,但在人群中分佈不均衡。

  安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京津冀、晉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貴州北部、豫魯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蘇西北、內蒙古大部、黑吉遼,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3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安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部、山東南部、河南南部、東部(商丘柘城一帶)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川貴桂大部、重慶、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3%的安姓人群。

  【入閩遷徙】

  先秦時期,安姓很少為人所知。進入東漢以後,安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區。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按照中原的習俗起名為世高,史稱安世高。安世高我國古代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用二十年時間,翻譯出九十五部佛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創下了不朽業績。安世高後裔遂以安為姓。安姓古代家族居住地在湖南的武陵郡和甘肅武威的姑臧郡。在唐代的兩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現的確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堅、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書留名的傑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氣最為響亮,是安姓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因安祿山之亂,河南一帶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減少。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廣西、甘肅、浙江、福建。全國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晉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區。

  1、晉江安氏:鰲海安氏為泉州望族,系先祖金藏公後裔,徙居此地初名灣海(今晉江安海安厝村),以填古陵岸填土救民鄉人易灣。明洪武二年(1369年),祖果亭公自西安遷居此地,泉城以南循古陵而下三十里許有地名內市,以海舶輻輳便於貿易故名內市。連濟公復遷西安聚奎坊,分三房,順治元年(1644年),長房如盤徙於福州之東街,二房如碧徙於杭州之錢塘,三房如砥徙於綘州之垣曲。

  2、莆田安氏:平海安氏為元末明初時期,祖原籍福建泉城以打鐵匠為生,明義軍徵招隨軍造械,中途療傷留居莆田平海(今莆田市秀岐區平海鎮),宗譜“文革”時期被燒。莆田市約200多人,主要分佈在平海等地,人口數排序第123位。在莆田的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居住著三十多戶,近200來人的安姓家族,他們以集居捕撈為生,在此繁衍,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3、武夷山安氏:始傳遷閩始祖慶良公公以平賊官,南宋時從光州遷武夷山,光州即今河南信陽市潢川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

  據安豐松《安世高與武威安姓》記載,其後裔播遷福建。

  臺灣高山族同胞中也有安姓。清代閩粵沿海漢族安姓姓渡海入臺,臺灣光復後有大批外省安姓入臺,以高雄、臺北較集中,臺中、臺南、基隆都有分佈。與此同時安姓徙於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

【郡望堂號】

  郡望

  涼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堂號

  剖心堂:出自唐朝安金藏。安金藏為武后朝時太常寺樂工。有人誣告太子要造反,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辦案。聞訊趕來的安金藏剖開自己的腹,指著自己的心,以此證明太子不會謀反。他的腸子流了出來,人也倒地昏死過去。武則天命用自己的輦把他拉進宮中,讓御醫搶救,整整一夜才甦醒過來。武則天很是感慨,下令放了太子,並封安金藏為代國公,死後諡“忠”。

  濟世堂:北魏時,安同,有濟世之才,進爵為高陽公。

  各地堂號

  敬承堂:浙江溫州安氏堂號。

  濟世堂:浙江紹興安氏堂號。  永興堂:浙江嵊州安氏堂號。

  敦倫堂:河南武陟安氏堂號。  追遠堂:重慶南川安氏堂號。

  武威堂:重慶彭水安氏堂號。  武城堂:四川安嶽安氏堂號。

  武威堂:湖南漢壽安氏堂號。  武城堂:湖南永順安氏堂號。

  武陵堂:湖南邵東安氏堂號。  正倫堂:湖南洞口安氏堂號。

  武陵堂:江蘇無錫安氏堂號。  中和堂:江蘇銅山安氏堂號。

  武陵堂:江蘇淮安安氏堂號。  祝成堂:江蘇沛縣安氏堂號。

  文思堂:安徽淮北安氏堂號。  懷德堂:安徽蚌埠安氏堂號。

  德厚堂:安徽無為安氏堂號。  仁壽堂:安徽蕭縣安氏堂號。

  懷德堂:安徽固鎮安氏堂號。  敦厚堂:安徽六安安氏堂號。

  四德堂:安徽安慶安氏堂號。  吉馨堂:福建晉江安氏堂號。

  孝思堂:福建武夷安氏堂號。    武陵堂:貴州湄潭安氏堂號。

  仙棗堂:貴州鳳崗安氏堂號。  五候堂:湖北武漢安氏堂號。

  守撲堂:湖北利川安氏堂號。  武威堂:山東單縣安氏堂號。

  篤付堂:山東棗莊安氏堂號。  安懷堂:山東微山安氏堂號。

  文思堂:廣東汕尾安氏堂號。  武城堂:山東新泰安氏堂號。

  仁守堂:浙江舟山安氏堂號。     恆德堂:江蘇南京安氏堂號。

  靜仕堂:山東新泰安氏堂號。     仁守堂:浙江舟山安氏堂號。

  恆德堂:江蘇南京安氏堂號。     靜仕堂:天津武清安氏堂號。

  世德堂:慎德堂:潤德堂:        厚德堂:天津北辰安氏堂號。

  久安堂:天津武清安氏堂號名稱及建立年代大門安有則。

  聚興堂:清晚期同治年間大門安有恆。

  保安堂:清晚期光緒年間五門安克用。

  世德堂:清晚期光緒年間五門安 熔。

  慎德堂:清道光年間五門安際春。

  潤德堂:清道光年間五門安 靜。

  厚德堂:清道光年間五門安 翔。

  修德堂:清道光年間五門慎德堂分支安履升。

  濟安堂:清晚期光緒年間五門厚德堂分支安效琦。

  尊信堂:清晚期光緒年間五門厚德堂分支安毓琦。

  尚德堂:清晚期光緒年間五門安有勤。

  崇禮堂:清晚期同治年間五門安有序。

  清晚期光緒年間說明:“武清安氏四大堂” 世德堂(長房)、慎德堂(次房)、潤德堂(四房)、厚德堂(五房)在當地是很有名望的,是由當時族譜撰修人安文友在家業發達、取得功名、得到褒獎後給他的四個兒子各賦予一個堂號,“分門別戶”寄予厚望、傳承發展。堂號由長房傳承。衍生的三個分支堂,修德堂、濟安堂、尊信堂是沒有直接承繼堂號,因支脈事業發達而附屬再設的堂號。

  字輩

  山東日照、青島安氏字輩:“賢才培茂,鬱乃可宏,豐寶熙亮,傳在佰縱,述作仲繼,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爾元貞,效金慎言,修其箴銘,光華克昭,美麗正廷,象舉貳全,延善敦榮,德澤普耀,景慶昇平,有志加益,興起功成。”。四字中選任意一字輩。

  山東青島安氏字輩:“茂 鬱 豐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華 麗 象 榮 耀 升 加 成”。與日照同族譜。

  山東陽穀安氏字輩:“景秀恩憲廣興佳兆子常”。

  山東茌平安氏字輩:“士記富貴榮華興,盛旺茂順昌。”

  山東新泰安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耕讀續世常仁義禮志信溫良公儉讓君臣智勇強文武其全賀福祿禎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東棗莊安氏字輩:“培學(長)德修(朝)傳(晉)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東臨沂安氏字輩:“學丙(家)全(洪)玉廣”。

  山東莒縣安氏字輩:“月為茂玉豐(貴)伯仲久常增金啟”。

  貴州六枝安氏字輩:“定啟金德明常勇”。

  貴州桐梓安氏字輩:“崇單如太世懷德金正國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紹宗定永家庭幹克邦”。

  貴州思南安氏字輩:  守學如國其仕,登天正顯文明,元世紹玉大德,萬應廷啟朝宗,永樂時維自秀,宏懷再復昌延。

  四川西昌安氏字輩:“崇單如太世懷德金正國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閬中安氏字輩:“師正天德永中開萬世賢祥龍必起應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輩:“東長風秀西成有旺百年樹人”。

  河北河間安氏字輩:“國洪豐顯寶貴”。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輩:“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體存常懷孝書在繼代忠”。

  湖南邵東、懷化安氏字輩:“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繼應長春士學能治邦國宗光耀榮承良傅元祖德萬代網紀定忠孝惟作則節義效先賢福壽康寧悅彝訓昌盛典乾坤輝偉業玉金欽翊瑞高儀通錦澤廣浩麗秀綿正衍顯英傑”。

  江蘇豐縣安氏字輩:“其趙槐映繼利方在允時文意孝忠良井德顯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輩:“行居洪大應天維知新崇禮厚德信文學忠孝順能”。

  重慶南川安氏字輩:

  民主支派:“朝啟升文爾其自顯宗楊應佐忠良國永振萬民邦”;

  大鋪支派:“天頂修仁爵禮義傳萬世”;

  大觀支派:“友應天榜明光萬國大啟仁文昌榮世德”;

  大有支派:“友應天榜明光萬國文華盛治世代忠良”;

  統一續派:“孝友承祖憲詩禮化子方仁信昭敬慕義和兆榮昌懷才尚濟庶學道雅超常世代守訓典立名遠流芳”。

  甘肅靖遠安氏字輩:“文維如單成國清宗”。

  遼寧大連安氏字輩:“吉善之家慶有餘”。

  安徽合肥安氏字輩:“興學會增連慶修元”。

  河南新鄉安氏字輩:“瑞永希文繼佩”。

  安氏一支字輩:“永懷道興大世賢邦國光積善傳家遠福祿自天開”。

  安氏一支字輩:“茂玉豐伯忠祖(常)徵金啟化立詳”。

  安氏一支字輩:“為君賢明禮讓為臣仁義忠良盛興博學好古修來我輩榮昌”。

安氏一支字輩:“金,鳳,鴻,登,天:家,業,傳,叄,統。”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軒轅;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濟世;

  學足通經。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遼東人安同,性格端莊來謹,有濟世之才,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間被封為高陽公,歷任徵東大將軍,冀州、青州刺史。為官嚴明,長於校練,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兒子。安重榮因不滿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稱“兒皇帝”而反晉,被殺,其屬下秦習把安德裕藏匿養大。他幼年時就喜歡筆硯一類文具,讀書後,博貫文史,尤其精於《禮》、《傳》。北宋開寶初年進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棗;

  樂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下聯典指唐代長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樂工。當時有人誣告太子李旦(武則天的四兒子,後為睿宗)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追查。安金藏說:“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剖心來表明太子不反。”說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腸子冒出來而倒地,經搶救後甦醒。武則天聽說後,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雲年間,安金藏官右驍衛將軍,封代國公。

  長髯太保;

  千歲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將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下聯典指戰國時琅玡鄉阜人安期生,賣藥海上,受學於河上丈人。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夜,賜以金璧,值數十萬,出阜鄉亭,皆置之而去。後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恥為夷子;

  洗此胡兒。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晉·安重榮。下聯典指唐·安祿山。

  河內世澤;

  琅琊家聲。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五言通用聯

  畫超溪徑外;

  詩在頤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畫家安廣譽與明代進士安盤二人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端溪石硯宣城管;

  王屋松煙紫兔毫。

  ——安鴻漸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安鴻漸《題楊少卿書後》詩句聯。

  石刻二字蘊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長安石工安民,熙寧間頒蔡京所書元佑黨碑,刻石於州縣,民被役。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聞者愧之。下聯典指唐代右驍衛將軍安金藏,長安人。在太常工籍,時唐睿宗為皇嗣,被誣謀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腸出。武后感動,不疑皇嗣。命醫治癒其傷。後為右驍衛將軍。

  八言通用聯

  博通群史,榮居司馬;

  屢建宏功,恥同祿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祠堂古蹟】

  天津西青安氏祠堂

  安氏祠堂始建於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歷史,趕大營的先導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長。該建築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後幾易其主。2001年闢為安氏祠堂,被西青區政府批准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對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修復,2003年9月28日成立楊柳青年畫館,正式對外開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兩進四合院組成,建築面積630平方米,均為青石高臺,磨磚對縫,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門前的南運河,川流而過,河上舟船穿梭,兩岸楊柳飄曳,田園似錦。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典故軼事】

  安知縣

  安定枚,鑲紅旗人,康熙四十年,由史監出任普寧縣知縣。據說安是清廷某王爺的女婿故俗稱為安姑爺。他聽說普寧縣地有“三山五嶼滿盤珠”的雅號,因而自領來普寧任知縣,到任後,雖不同想象中一樣,但見縣城在萬山之中,四圍峰巒聳立,如屏似(屍衣),奇麗不比其他縣地差,也就安然就任。

  當時,普寧縣境,只轄黃坑一都,人口僅萬餘,又歷經賊寇災劫,田園荒蕪,縣境幅員小,田租賦稅沉重,不少農民由於生活困苦所迫,只得挨飢冒風寒,到鹽嶺一帶,肩挑私鹽,換點錢來充飢過活。對於窮人挑私鹽販賣,官商鉅富,恨之入骨,因而常派出鹽警兵丁,四處緝掠,被抓捕的人,送到縣衙究辦。當時,安知縣升堂問案,看見數十個被抓的挑鹽農民,都是受餓挨凍的人,面色蒼白,身瘦如柴,又衣衫襤褸,頭戴破竹笠,形狀實是可憐,遂生惻隱之心。問案時,對販私鹽的說:“你等為何要挑私鹽販賣?”眾口同聲,都說是因生活所迫,而起早摸黑,靠苦力圖活命,請求太爺憐情開赦。安知縣說道:“既然挑私鹽要拿辦,你們為何不走?”這些挑私鹽的,都是老實農民,聽後一時懵懂,不知如何應答。老衙卒悉知火爺內意,暗地裡對桃私鹽的說:“太爺叫你們走,你們為何不走?!”挑私鹽的才領悟其中意思,因此一轟而散。共中有二、三個窮民,丟掉竹笠,猛回頭去取。此時,安知縣更相信這些挑鹽的,確是窮苦人家。此後,安知縣因懷念窮民,網開一面,設立一秤,懸掛在街頭和鹽商門口,名叫砧秤,並示明凡挑鹽超百斤的,才算是私鹽。因此秤稱碼大,所稱重量比市稈重約一倍。肩挑鹽者,雖力壯每人亦未能挑鹽超過百斤。

  安知縣在普寧任內,適逢欽差巡按,巡政各縣,自潮陽將至普寧。安知縣因是旗人,又是皇親,自然等閒視之,有探子飛報說:“巡按抵達坡烏、鳴崗官路,太爺應出迎接,以免失禮!”安知縣處之泰然,命衙丁拿他的朝靴,放在城南門口。巡按到了,見靴大驚,知知縣乃是旗人皇親,慌忙雙膝跪下俯伏叩頭。這時,安知縣抱小孫子出來,命衙役抬掛椅在南門前,安位坐下,對巡按說聲:“大人請起!”巡按起立一旁,取出銀綻二百兩,送少公子賞面買糖果,然後略敘幾句客套活,揖別太爺,當夜駐宿文祠,不敢擾動太爺,一聞雞鳴立即起程,直抵揭陽。揭陽知縣不明其中原因,按行程計尚未抵達,故未安排迎接,致失禮接,被欽差斥責,罰銀二百綻,以此來抵銷其賠禮費用。事後,便傳出了俗諺:“普寧水瀉揭陽。”

  安知縣在普寧期間,做了有益於人民的事,因而,當時士紳村民,對他有了好感,在縣衙東側建了一座安公祠,以表示敬仰思念之情。

【家訓格言】

  《安氏家訓》

  一、孝敬父母

  人子之身,本乎父母。未離懷抱,三年勞苦。恩斯勤斯,維恃維怙。孝道有虧,百行難補。烏鳥反哺,羔羊跪乳。安氏宗親,悖逆不取。

  二、和氣兄弟

  孔懷兄弟,同根所生。手足誼重,羽翼情深。兄當愛弟,弟應敬兄。壎篪並奏,和樂有聲。周公棠棣,安氏宗親,小忿無爭。

  三、辯別夫婦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附遠厚別,禮經所申。夫婦有別,父子相親。無別無義,走獸為鄰。舉案齊眉,敬之如賓。安氏宗親,倡隨有真。

  四 秩序長幼

  鄉黨長幼,義在和平。年長以倍,父事非輕。十年以長,兄事有情。飲食須讓,言語必誠。坐立居下,步履徐行。安氏宗親,莫效驕盈。

  五、和睦宗族

  譬諸水木,宗族宜敦。千枝萬派,同一根源。何達何近,無卑無賤。相親相睦,推德推恩。安氏宗親,古風是尊。

  六、嚴謹內外

  凡為性別,內外必辨。男不內入,女不外踐。深宮固門,逾閒絕鮮。授受不親,乞假胥免。敬姜陸母,著訓明顯。安氏宗親,嚴謹為害。

  七、訓戒子孫

  子行不善,父教不先。放僻邪侈,起於早年。嚴禁非為,子孫乃賢。讀書執禮,孝弟力田。少若性成,習慣自然。安氏宗親,無稍忽焉。

  八、勤檢執業

  天生四民,業各有常。士謀道藝,農望收藏。作為在工,貿易惟商。心安固守,力勤精詳。立身之本,處世亦良。安氏宗親,毋怠毋荒。

  九、深明義利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非我所有,一毫莫取。見利思義,聖賢訓詁。盜蹠貪汙,夷齊清苦。濁富一時,廉名千古。安氏宗親,淨淘肝腑。

  十、慎守

  幸登士籍,須警官箴。清慎與勤,三字思沈。勤謹和緩,四言意深。致君在身,澤民在心。孟嘗環珠,楊震卻金。安氏宗親,貪墨誰欽。

  《家規》

  一、父子之訓。父子者,天性之親,父嚴母慈,自然之理也。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愛敬備至而子職修矣。故為子者,不可不知所以事親之道。族內子姓,有能執愛敬之道,以事親者,每逢會祭之期,祠內捐資特加優獎。其有不順而忤逆者,小則誚讓,大則責懲。

  二、兄弟之訓。兄弟者,同氣之人,兄友弟恭,經常之道。故為兄弟者,不可不知手足之義。族內子姓,有能盡友恭之誼者,於會祭之期,族長加禮獎之。如兄不能友,而弟不失其恭之道者,則訓諭其兄,優獎其弟。兄能友而弟失其恭其道者,則優獎其兄而訓責其弟。兄弟皆失道者,則兩戎諭之。如再不後者是用懲罰。

  三、夫婦之訓。夫婦者,人道之始。苟有不別,則失夫義婦順之理,非所以齊家也。易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言有別也。其有幃薄不修,中篝貽譏者,固非人。類有國法治之,不在訓內,但婦縱能惟令專主,中饋不得外事,以奪夫權而有牝鳴之誚。族內有犯此者,宜加訓飭。

  四、朋友之訓。朋友者,五倫之一,不惟以信為本,亦須擇而後交,倘不知擇而濫交繼之,友貽累為患不少。故倫朋友之道,必須推誠相與,毋挾詐相欺,安樂與共,患難與同。若濫交而不崇信義者,始以情交而合,繼以情乖而離離終隙末。其禍不淺可勝言。

  五、妯娌之訓。妯娌者,異姓所聚。人各一心亦常情,況婦道不諳義者多,倘不能維持調護,必至爭長競短,而分門別戶。故為夫者,必嚴枕蓆之訓,毋匿私,毋偏聽,以致離間手足。甚且鬩牆生變,皆因愚夫以為厲階。凡我宗人各宜杜覺於始可也。

  六、安分之訓。凡貴賤異體,尊卑殊分,各有其職皆當自盡。故仕而受祿者,必須恪恭乃職,不得以貪汙而辱及先人,居家而釋業者,亦當篤志攻苦,不得好事而荒其本業,並仕農工商,各勤乃事,和鄰睦族,毋得喜爭好訟以敗家風。

  七、務本之訓。綿世澤無如積善,振家聲還是讀書。欲光前裕後者,必須此二端也。傳家之道,定以勤勞為本。秀者為仕,樸者為農,古之道也。不然而為工為商亦謀生本計。但不得賭賻嬉戲,敗其家業,亦不得苟為辱身賤行之事,如娼優隸卒之類,以壞家風。如是者斥黜不恕。

  八、勤儉之訓。勤儉者,謀生之本計。人生立德之善道。惰為失身之始,奢為喪家之階。是以勤苦則財生,儉約則財節。即有以生之,又有以節之,則衣食足而殷饒可期,不亦為善有基。立德之善道,即以傳家之至訓。孔子曰,敏則有功。又曰,與其奢也,寧儉。凡我族人不可不知此義。

  《家規》

  一、忤逆不孝。犯者重責。

  二、滅倫姦淫。犯者重責。

  三、叛法竊盜。犯者重責,法亦如之。

  四、扦坦,祖塚。犯者重責。

  五、侵佔各房。祖塚。犯者重責。

  七、酗酒歐長。犯者重責,頑則經公。

  八、侵害矢祭。背賣祭田者公罰。

  九、無頭謗帖。汙人名節,犯者公罰。

  十、欺孤噬寡。偽造詐錢,違者公罰

  《家訓》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多思。

  《家訓》十則

  一、侵侮祖祠,不許入族。

  二、逆倫不孝,不許入譜,

  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四、勤儉治家,嚴慈教子,

  五、敬長尊賢,謙恭有禮,

  六、修身以誠,待人以敬。

  七、勤學進取,立業行善。

  八、愛人如己,視人如親,

  九、積德善群,仁義兼秉。

  十、敦親睦族,宗親一家。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