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氏起源及歷史

詭姓圖騰_詭氏圖騰

詭姓圖騰(詭氏圖騰)

  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guǐ(ㄍㄨㄟˇ),亦可讀作kuī(ㄎㄨㄟ)。其源有三:一是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大夫夷詭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詭諸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子姜無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詭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夷詭諸:東周大夫。《左傳·莊十六年》中記載:“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夷詭諸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詭諸”為姓氏者,稱複姓詭諸氏,後又省文簡為單姓詭氏、諸氏;亦有以失邑名稱為姓氏,稱夷氏。姬姓詭氏大多尊奉夷詭諸為得姓始祖。

  姬詭諸(晉獻公):(?—前651年),姬姓,名詭諸,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得名。即位後用士蒍之計,盡滅富氏子弟及桓莊之族,鞏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聲望。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擊敗狄戎,復採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虢,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即位後,其弟弟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晉懷公姬圉的後裔,以祖父晉獻公的名字“詭諸”為姓氏,稱複姓詭諸氏,後又分衍為詭氏、諸氏。該支詭氏僅尊奉晉獻公姬詭諸為得姓始祖。

  公子無詭(姜無詭):春秋時期齊桓公與長衛姬之子。被齊桓公許諾為太子。齊桓公死後,易牙率兵殺死了反對者,於是即位,但不到3個月便被人殺死。公子姜無詭的後裔子孫在內亂事件中大多紛逃魯、燕、晉、楚等國,有族人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無詭氏,後分衍為單姓詭氏、無氏、吳氏等,姜姓詭氏皆尊奉公子無詭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大夫夷詭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周釐王四年(晉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晉武公姬稱以曲沃伯取代晉文侯的子孫,“以一軍為晉侯”後,乘周大夫子國之亂,出兵征伐東周王室大夫夷詭諸的采地夷邑(今安徽亳州城父),還俘虜了周大夫夷詭諸。經東周王朝另一位與姬稱關係很好的大夫蒍國說情,晉武公就放了夷詭諸。

  《左傳·莊十六年》中記載:“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但夷詭諸自認為是東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並未報答蒍國。於是蒍國惱怒起來,就又對晉武公說:“與我伐夷而取其地!”

  於是晉武公再次出兵征伐夷邑,殺了夷詭諸而取其采邑,從此該地成為晉邑。當時居於夷邑的周公忌父姬宰孔只得逃亡到虢國(今河南三門峽)。

  到了周襄王姬鄭時期(晉獻公姬詭諸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姬奚齊、姬卓子相繼被大臣裡克、邳鄭所弒。於是周襄王就派周公忌父、王子黨與齊國的隰朋相會,立晉獻公二子姬夷吾為晉君,即晉惠公。

  晉惠公感激周王室的冊立之恩,遂將夷邑歸還給東周王朝,周襄王就以周公忌父為夷邑的新君主。

  失邑後的夷詭諸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詭諸”為姓氏者,稱複姓詭諸氏,後又省文簡為單姓詭氏、諸氏;亦有以失邑名稱為姓氏,稱夷氏。

  姬姓詭氏大多尊奉夷詭諸為得姓始祖,其姓氏正確讀音作guǐ(ㄍㄨㄟˇ)。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詭諸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詭諸,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君主晉獻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76~前651年,春秋時期晉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間曾滅虞、虢等諸小國,擴充了晉國疆域。

  晉獻公又五個兒子:姬重耳、姬夷吾、姬申生、姬奚齊、姬卓子,其嫡長子公子重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即後來雖然比侄兒晉懷公還要晚作國君,卻是春秋霸主的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其弟弟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晉懷公姬圉的後裔,就以祖父晉獻公的名字“詭諸”為姓氏,稱複姓詭諸氏,後又分衍為詭氏、諸氏。

  該支詭氏僅尊奉晉獻公姬詭諸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周王室大夫姬詭諸(夷詭諸)後代之詭氏合譜,其姓氏正確讀音亦作guǐ(ㄍㄨㄟˇ)。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子姜無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史記·齊世家》中記載:“無詭,桓公長子。衛姬生無詭。”

  春秋首任霸主齊桓公姜小白在晚年昏聵,不聽管仲之諫,堅持將自己喜愛的寵臣豎刁、易牙、開方留在身邊。後在他病重之時,寵臣豎刁、易牙、開方卻在周襄王姬鄭九年(齊桓公四十三年,宋襄公九年,公元前643年)夏季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他們圍困並餓死了齊桓公,之後擁立衛姬所生的公子無詭為新君。

  齊桓公在世時,已立公子昭為太子,並將此事託付給宋襄公子茲父(子茲甫),宋襄公也欣然應允。而公子無詭雖然是長子,且齊桓公在豎刁、衛姬等人的鼓動下默許立他為太子,但後來因賢相管仲、鮑叔牙等人的堅決反對而作罷。所以,當公子無詭乘父親逝世依仗豎刁、衛姬等人的勢力得到君位後,就必須除掉公子昭。否則,不僅公子無詭本人不踏實,豎刁等奸佞也寢食難安。

  還在齊桓公剛剛死去時,豎刁、易牙就對衛姬說:“按照長幼的順序,應該是夫人的兒子繼承君位。但先君在世時,已將公子昭囑託給宋襄公,立為太子,群臣大多知道此事。倘若群臣知主公已死,必然輔助太子。依臣之見,莫如乘夜率宮中甲士,殺死太子昭,奉長公子即位。”衛姬當然是巴不得這樣做,自然支援這個建議,於是易牙、豎刁各率宮卒數百人殺入東宮。

  當時,太子昭正因不能入宮探問父王的病而悶悶不樂,恍惚間見一婦人前來,自稱是宮人晏娥兒,先公派她來催促太子快走,否則將遭大禍殃。太子昭忽然驚醒,方知是夢。他覺得奇怪,便到上卿高虎家去詢問。高虎說:“主公抱病半月有餘,被奸臣隔絕不能探視,很可能已死,夢中晏娥兒所言,不可不信,應趕快出去躲一躲。”他們正說著,看宮門的人慌張來報,說豎刁、易牙已率宮卒包圍了東宮。太子昭聽罷,嚇得面如土色,馬上換上常人的衣服,帶領幾個親隨從東門逃往宋國避難。

  豎刁、易牙進入東宮後,沒有見到太子昭,只好返回宮廷。此時,宮門前已聚集了很多官員。他們已得知齊桓公逝世的凶信,前來打聽太子下落。豎刁等人露出兇惡本相,仗劍對眾人說:“太子昭已被驅逐,今奉先公遺命,立長子無詭為君,有不從者,立即誅殺!”眾人聽罷憤憤不平。大夫管平挺身而出,斥責奸佞,結果被廚子易牙殺死,接著又戧殺了官員多人,鮮血染紅了殿階。

  公子無詭為新君,並沒有得到齊國百官和國人的支援,大家比較心儀的是公子姜昭。而當易牙、豎刁擁公子無詭即位之時,齊桓公的其他幾個公子也各自帶著黨羽家丁前來爭位,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各自佔據殿堂一隅,彼此僵持不下,卻棄一代春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屍骸於不顧,以至屍腐生蛆蟲,甚至都爬出門窗之外。

  太子昭逃到宋國以後,見了宋襄公就哭拜於地,訴說易牙、豎刁作亂之事。宋襄公馬上召叢集臣說:“先前齊桓公曾將公子昭囑託給寡人,立為太子,屈指已經十年,寡人不敢忘記。今易牙、豎刁作亂,太子被逐,寡人想約會諸侯,共同討伐齊國,使太子昭返國繼承君位,卿等以為如何?”大臣們紛紛表示贊同。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農曆3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這時,易牙已進位中大夫,為司馬,掌握著兵權,公子無詭讓易牙率兵出城迎戰宋、曹、衛三國聯軍。易牙出城後,老臣高虎馬上就和國懿仲計議:“我們擁立公子無詭,並非真心。今真太子已到,又得到宋國的幫助,論理應立太子為君,論勢則無詭強。易牙、豎刁殺害百官,專權亂政,是齊國的禍患,不如趁此機會將他們除掉,迎立太子為君,這樣,也斷絕了諸公子覬覦君位的希望,齊國就可望安定了。”

  國懿仲說此計甚妙,並建議說:“易牙領兵在外,可召豎刁前來議事,將他殺死,率百官迎太子即位,取代無詭,我諒易牙也奈何不得。”

  高虎連聲叫好。於是二人伏兵於城樓,託言有機密大事,請豎刁前來相會。豎刁對此並未產生懷疑。因為高虎、國懿仲是周天子所命的監國之臣,世為上卿,威望很高。豎刁政變得手後曾召二位前來,想借他倆的名望壓服百官,當時二人並未拒絕。殊不知,二人雖然應召,並率百官奉公子無詭主喪和擁立為君,但內心中卻對亂國奸佞恨之入骨。他們把豎刁騙到城樓後,先將其灌醉,然後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接著,高虎和國懿仲命親兵開啟城門,迎太子昭入城。

  公子無詭得知豎刁已經被殺,便仗劍出宮打算與易牙會合,但他剛出宮門,便被眾人們殺死了。易牙見大勢已去,引心腹數人狼狽逃往魯國。公子無詭即齊國君位僅三個月,因在位時間很短,各諸侯國又根本就不以君位視之,即美承認他是齊國君主,故此公子無詭死後沒有諡號。

  公子姜無詭的後裔子孫在內亂事件中大多紛逃魯、燕、晉、楚等國,有族人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無詭氏,後分衍為單姓詭氏、無氏、吳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詭氏皆尊奉公子無詭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詭氏合譜,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kuī(ㄎㄨㄟ)。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詭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如今人口非常稀少,以城父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城父縣:春秋時期陳國夷邑。漢朝時期置城父縣。南朝宋國改置浚儀縣。隋朝時期復為城父。五代時期南梁國為避朱全忠父諱,改名為焦夷,後又改焦夷為夷父。後唐初期恢復城父縣名。明朝初期廢黜。城父縣故城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今名城父村。

  堂號

  城父堂:以望立堂,亦稱焦夷堂、夷父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晉獻公姬詭諸逝世後的晉國

  晉獻公的上卿大夫荀息在姬詭諸逝世後,遵照晉獻公的遺囑,扶持姬奚齊做了新的國君,自己當了宰相,總管國家大事。外臣梁五、東關五也加封為左右司馬,率領晉兵。

  晉國大夫裡克和邳鄭對荀息扶立姬奚齊大為不滿。裡克說:“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也能做國君,那如公子重耳呢!”

  二人見到苟息,直截了當地說:“主公剛去世,重耳、夷吾二位公子還在外邊,你身為國家大臣,不迎長公子就位,卻扶立了小老婆生的弱子,恐怕理上不通吧。況且晉國人民對驪姬亂政早已恨之入骨,假使秦國出兵,國內叛亂,你拿什麼辦法對付呢?”

  荀息說:“我受失君遺命,扶助幼主,除了奚齊,我不知還有他人。如果力不從心,只有一死,以謝九泉下的先君。”

  邳鄭勸說道:“這樣死去,未免太不值得了。我看還是改變主意吧!”

  荀息說:“我以‘忠信’向先君作過保證,寧可去死,也不改變主意。”

  裡克、邳鄭見荀息鐵石心腸,就告辭出來,另想別的辦法。

  後來,裡克、邳鄭收買了一個個大力士,給他換上晉君衛隊的服裝,混雜在王宮衛隊裡,在給晉獻公辦喪事的時候,乘機把幼主姬奚齊刺死在靈堂上。這時,靈堂內外一片哭喊聲。荀息苦心經營一場,落到這等地步,不禁伏在獻公柩前痛哭起來,說著就要碰柱而死。

  驪姬急忙叫人攔住,勸說道:“幼主雖死,但還有卓子,也可扶立為君嘛。”荀息聽著有理,重振精神,殺死了數十名守靈的衛士,另派可靠的衛隊守靈。

  荀息把喪事草草辦畢,就趕快召集文武百官把九歲的姬卓子扶上王座,立為晉國新的國君。

  左司馬梁五見大臣裡只是缺少裡克、邳鄭,便奏本說:“幼主的死一定與裡克、邳鄭關連,今天眾大臣都來朝祝賀新君偏偏不見這兩個人,請立即派兵去捉拿。”

  荀息說:“司馬不必疑心,裡克邳鄭是先君的老臣,那會做這不忠不孝的事呢!”

  退朝後,梁五很不滿地對東關五說:“我看荀息是個膽小鬼,做事謹小慎微。不除裡克、邳鄭,晉國的大權怎能弄到咱們手裡呢!”

  東關五說:“你說該怎辦好呢?”。

  梁五便把自己早想好的一套計謀告訴了東關五。

  當天晚上,晉大夫騅遄家裡,突然闖進來一個名叫屠岸夷的大漢,因他和騅遄自幼很好,就將梁五、東關五如何收買他,讓他在安葬獻公時,趁機殺死裡克、邳鄭的計謀說了一遍。騅遄聽了大吃一驚,說:“你若不去,料定“二五’還派他人去幹,不如將計就計。”

  荀息一班文武官員為晉獻公送葬那天,屠岸夷拉住二五,揮刀結果了他們的性命。士兵們一見,隊伍大亂,四處逃竄,屠岸夷跳在一塊石頭上,高聲呼喊著:“大夥不要慌亂,公子重耳領著秦國的兵馬已到城下,我奉老大夫裡克命令,殺除奸黨,為太子申生報仇,迎接重耳回國,願跟我的就站過來”

  土兵們聽說姬重耳要當國君了,呼啦一下子站過一多半人馬。

  屠岸夷立即領兵乘勝追擊,裡克、邳鄭、騅遄等也紛紛率領家丁,一齊殺進朝裡,摔死了姬卓子,刀劈了荀息和驪姬。

  裡克連殺姬奚齊、姬卓子兩個幼主和大臣荀息之後,暫時掌握著晉國的大權,派人去請逃亡在外的公子姬重耳回國。

  姬重耳聽了晉國使者的話後,一時摸不清國內的情況,說:“父王在世的時候,我違命出逃;父王去世後我也沒有盡孝,那還有臉回去當國君呢?”

  晉獻公的二兒子姬夷吾,從屈城逃到梁國後,和梁伯的長女結了婚,並且生下個孩子,取名叫姬圉。姬夷吾時刻在打聽晉國的動靜,晉獻公一死,他就派跟他逃亡的大夫呂飴甥帶了一隊人馬,偷偷打回他的封他屈城。當時,晉獻公還沒有安葬,輔國大臣荀息也顧不上去討伐他。不久,姬夷吾聽說裡克殺了奚齊、卓子和荀息,姬重耳又不想當國君的訊息後,心裡十分慶幸。這天,晉國派屠岸夷、梁繇靡兩位大夫來迎接姬夷吾回國為君。

  跟隨姬夷吾的大夫隙芮說:“這事可不能輕信啊,咱們在外許多年,家裡情況不瞭解,匆匆忙忙回去,萬一上了當呢?!”

  姬夷吾問:“這該怎麼辦?”

  隙芮獻計說:“依我之見,要做國君,應有賢臣、睦鄰這兩條。現在裡克、邳鄭一班老臣在朝主事,西邊的秦國勢力最強。咱們先用厚利收買他們,取得內外的支援,才能返國。”

  姬夷吾採納了隙芮的建議,命史官寫了兩封信,託屠岸夷帶給裡克和邳鄭,信中讚揚裡克身居虎穴,剷除奸賊,為晉國立了大功,然後又說,待自己做了國君,便封他為相國,並封給裡克土地一百萬畝,封給邳鄭土地七十萬畝。姬夷吾還特意寫了一封長信,派人送給秦穆公,求他出兵助自己返國,答應事成之後,將晉國河西的五座城池劃歸秦國。

  秦穆公接到書信後,就命大將公孫枝帶領三百輛兵車,護送姬夷吾返回晉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時間是公元前650年。

  姬夷吾即位後,秦國大將公孫枝住在晉都,索取晉惠公許給的河西五城的土地。這時,晉惠公卻有點捨不得了。

  大夫呂飴甥說:“土地是祖宗留下的,怎能輕易送給別國呢?”

  裡克竭力反對他的主張,說:“主公是依賴秦國力量做了國君的,不能失信於秦國,我看還是給了為好。”

  隙芮生氣地說:“若給秦國五城,晉國就失去一半疆土!”

  裡克抱怨地說:“既是先君打下的江山,當初何必許人呢?”

  隙芮大聲喝道:“裡克,你那裡是為秦國爭地,分明是向主公討要你那一百萬畝封地!”

  邳鄭怕這樣鬧下去裡克要吃虧,用胳膊推了下里克,裡克便敢怒而不敢言了。

  晉惠公聽從了呂飴甥的主意,並讓他給秦穆公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自己剛剛為君,不敢驟以五城予秦,待國內稍稍安定後,再行劃撥。並派邳鄭帶了一些金銀財寶送往秦國。

  邳鄭動身後,裡克送了一程又一程。

  隙芮暗中對晉惠公說:“裡克不懷好意,說國君奪了他的大權,又不肯給他的封地,早就對主公不滿了。邳鄭臨走時,他倆又不知在嘀咕什麼,其中必定有鬼,不如趁早殺掉,以絕後患。”

  晉惠公說:“裡克有功,怎能將他殺死呢!”

  隙芮說:“裡克連殺兩君一臣,罪大惡極,君主念他回國保駕功勞,這是私事,清算他殺君亂政的罪行,才是公事。國君怎能以私利而忘公義呢?”

  晉惠公猶豫了一會兒,說:“如此說來,你去殺死他吧!”

  隙芮和裡克早有冤仇,聽了晉惠公的命令,帶領人馬很快包圍了裡克住宅。站在高處喊道:“晉公詔命,沒有裡克,晉君難立,這是功勞,但裡克連殺兩君一臣,罪不容誅。君不敢以私利廢大義。裡克快自刎吧!”

  裡克據理駁斥說。“我不殺奚齊、卓子,惠公怎麼做國君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說完,拔出寶劍含恨自刎。

  後來,邳鄭從秦國返回晉國,隙芮又在晉惠公面前栽贓陷害。晉惠公輕信隙芮之言,將邳鄭等八位老臣統統殺死。這就是晉國曆史上有名的屠殺大臣事件。

  晉惠公即位不久,晉國連遭幾年風旱蟲災,莊稼收成很少。公元前646年,又遇一場大旱災,曲沃、絳州一帶莊稼大都旱死,幾乎一無收成。晉國難民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四處逃荒,國庫吃空,士兵捱餓,怨聲載道。要熬過荒年,務必向秦國求借,可是許給秦國的五座城池,連一座也沒有給,怎麼好意思再張口呢?姬夷吾心中十分矛盾。

  隙芮說:“主公不必憂愁,我們並不是拒絕割讓五城土地,只是說,待國內安定後再給,我們可向秦國借糧,它若不答應,就是秦國不是了,那時,我們拒絕割讓五城,他們也就沒啥說的了。”

  晉惠公於是就命大夫慶鄭帶著書信和珠寶玉器,前往秦國借糧。

  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議,秦穆公很不高興地跟大臣們說:“夷吾許我河西五城土地,至今一座也不給,他倒借糧來了。你們說借還是不借?”

  秦國大臣蹇叔和百里奚不約而同地回答說:“天災荒年,哪個國家也免不了。救災如救火,晉國的難處,好比秦國的難處,這是人情常理,主公還是借給吧!”

  秦穆公說:“我給晉國的好處,已經夠多的了。”

  大夫公孫技說:“這怕什麼,我們借給他的多,他們還的也多,無損於秦國的富強,如果他不還我們,晉國人民就在對岸,人心歸秦,我國威望將會更高。”

  剛從晉國逃跑出來的邳鄭之子邳豹,一心要為父親報仇,說:“晉君殘無人道,天災人禍一齊至晉,這是上天的懲罰。秦國可趁晉國發生饑荒,起兵伐晉,機不可失啊。”

  秦穆公嚴肅地說:“負我的是晉惠公,捱餓的是晉國百姓。我們不能因為憎恨晉君,而得罪晉國百姓啊。”於是秦穆公發出詔命,借給晉國糧食。他徵集車輛、馬匹、船隻,並派隊伍把糧食護送到晉國首都。那時,從渭水河畔,到黃河、汾河沿岸,到處是秦國運糧的車隊、船隊。晉國百姓聽說秦穆公送來了糧食,都十分感激。

  不料第二年,秦國渭河流域也遇到特大旱災,大片麥苗枯死,所收無幾。說來也巧,這一年晉國的麥子反而獲得了大豐收。

  秦穆公想起頭年蹇叔、百里奚所說的話來,深感欣慰:“真是豐歉難料呀!如果去年不借給晉國糧食,今日可怎麼開口向人家借糧食呢?”

  邳豹頗知晉惠公的為人,就說:“晉惠公是個貪得無厭,不守信用的昏君,我看不一定借給。”

  秦穆公不以為然地說:“人心換人心,我看晉君會借給咱們的。”於是,便命大夫泠至出使晉國,臨行時也帶了大量珠寶玉器等禮品。

  開始晉惠公想起秦國的好處,答應借給秦國一部分糧食。

  大夫隙芮立即阻攔說:“君給秦國糧食,也將給秦土地嗎?”

  晉惠公說;“我只答應借糧給他,誰說給秦國土地來?”

  隙芮說:“君只報秦借糧的小恩,而忘秦君輔助的大德,是舍大報小,不合情理。”

  大夫慶鄭說:“去年我奉命到秦借糧,秦君一無推辭,晉國人民都誇秦君的美德,如今我們不借給秦國糧食,不僅秦國埋怨,就怕連國內平民百姓也會反對的。”

  呂飴甥說:“秦借糧給晉,是為求地。我借糧給秦,向他求什麼呢?”

  大夫虢射對晉惠公說:“去年我們晉國發生饑荒,是老天爺讓秦國來消滅我們晉國,然而,他們卻借給我國糧食,真是愚蠢,今年秦國發生饑荒,是老天爺讓我們去攻打秦國,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咱們趕緊去聯合梁國,乘機討伐秦國,共分秦地,才是上策。”

  晉惠公本是個忘恩負義的吝嗇鬼,聽了呂飴甥、虢射的話,正合自己的心意,於是連連點頭。

  秦國使臣泠至氣憤地說:“我們國君感念秦晉之好,不要晉國一寸土地,借糧食給晉國人民,現在你們不念舊情,恩當仇報,我回去將如實向我君報告。”

  呂飴甥和隙芮等人大聲喝道:“要吃晉國糧食,除非用秦兵來取。”

  泠至氣憤地離開普都,回秦國去了。

  晉惠公背信棄義,沒有借給秦國糧食,使秦穆公大為惱火,他決定調集三軍兵馬,攻打晉國。秦穆公同宰相百里奚親自率領中軍,大將西乞術、白乙丙保駕,大將公孫枝統率右軍,公子縶統率左軍,殺奔晉國而來。

  邊境告急,可急壞了晉惠公和一班文臣武將。

  大夫慶鄭說:“秦國發兵,還不是因為我們沒借給糧食,不割讓城池。依臣所見,還是把河西五城交給人家吧,省得再動干戈,晉國遭殃。”

  晉惠公大怒,要將慶鄭斬首,經過虢射求情才免去死罪。

  晉惠公組成戰車六百輛,率領三路大軍,向西進發,準備迎戰秦國。途中,慶鄭見惠公乘坐鄭國送來的“小駟馬”,好心好意地勸說道:“今遇秦國大敵,主公乘坐異國的馬,它不熟悉晉國道路,恐怕於君不利吧!”

  晉惠公非但不聽,還訓斥道:“你還敢多話!”

  這時,秦軍已東渡黃河,連戰連捷,長驅真入,一直打到了晉地韓原。晉惠公命令部隊在離韓原十里處安營紮寨,並讓大夫韓簡前往秦營刺探虛實。韓簡回平後報告說:“我看秦軍兵精將勇,人數雖然比我軍少點,可土氣和強我軍十倍!”惠公聽了非常生氣,說:“這是慶鄭的言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我誓與秦軍決一死戰!”就令韓簡到陣前請戰。

  雙方在龍門山下,擺開陣勢,撕殺起來。頃刻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混戰之中,晉惠公乘坐的“小駟馬”,氣力已盡,又遇秦國大將公孫枝,晉惠公讓大將家僕徒接戰,公孫枝有萬夫不當之勇,家僕徒那裡是他的對手,不多會兒便敗退下來,“小駟馬”被驚得狂奔亂跑,終因不識途徑,陷入泥潭,拔不出腿來。正在十分危急的時刻,晉將慶鄭衝殺過來,晉惠公高聲叫道:“慶鄭將軍快快救我!”

  慶鄭看了晉惠公一眼,說了幾句風涼話:“國君乘小駟馬挺穩當,你就等著別人來救你吧!”說著揚鞭策馬而去。

  戰鬥以晉軍大敗而告終,秦國俘虜了晉惠公和家僕徒、虢射等一批晉軍將領,六百輛戰車,逃脫的只有一百來輛。

  秦穆公點視將校時,只是不見大將白乙丙一人,便派兵到處搜尋,原來白乙丙與晉將屠岸夷交手後,扭打在一起,滾入窟中,兩人力氣用盡,還抱著互不放手,軍士只得將他們拆開,抬到兵車上。屠岸夷做了俘虜,被秦軍斬首,好一員勇將,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秦穆公押著俘虜回到秦國,想把晉惠公殺掉。大將公孫技卻認為:殺了,對秦國也無多大好處,驅走,還會有人收留,可能留下後患,倒不如仍立他為君,讓晉國歸還河西那五城土地,讓太子姬圉作為人質,留在秦國,使秦晉兩國世代友好相處。

  秦穆公稱讚說:“還是公孫枝有卓識遠見!”於是他把晉惠公暫時安置在靈臺山的離宮裡,派了一千名秦兵嚴密看守著。

  晉君被俘的訊息,很快傳到了秦國。穆公夫人穆姬(晉惠公的同父異母姐姐)聽說捉住了她的弟弟,整日哭哭啼啼,讓人們在後花園裡壘了個高臺,臺下堆上許多柴草。她和太子身穿素服,往在臺上的小屋裡,不吃不喝,發誓說:如果不把惠公放歸晉國,她就在臺上自焚。伺候她的待女慌忙向秦穆公報告。

  秦穆公聽了大為震驚,立刻吩咐侍女,回去報告夫人,很快就釋放晉君回國。穆姬這才脫掉素服,下了高臺,回到宮裡。

  晉國吃了敗仗,晉惠公終於刻讓了河西的五城土地,把太子姬圉作為人質留在秦國。

  晉獻公的長子姬重耳,四十三歲那年,因驪姬陷害,被武士勃抵追趕到蒲城,砍了一隻袖子,逃到狄國(今陝西渭水)。當時跟隨他逃難的,還有晉國的一幫文人武將,較有名的是狐毛、狐偃、趙衰、魏仇、狐射姑、顛頡、介於推、先軫等人。

  狄國是個小國家,國君熱情好客,聽說晉國公子重耳和一幫有名望的人到了,特意用厚禮接待,把這一夥“難民”安排得舒舒適適,狄君還把征服咎如(赤狄別名,隗姓)時,收納的兩個漂亮女子嫁給他們,小的叫季隗,嫁給了姬重耳,生下兩個兒子,取名伯鰷、叔劉。大的叫叔隗,嫁給了趙衰,生了個兒子取名趙盾。他們找下這個好靠山,一住就是十二年。

  那時,姬重耳覺得自己已經是個五十來歲的老頭子,哪裡還有出頭的日子呢?就在第十二個年頭,狐毛、狐偃兄弟收到重爾的舅父、狐氏兄弟的父親狐突寫來信,上面說,晉惠公從秦國回到晉國後,立即下令,把韓原沒有救駕的慶鄭斬首,他又把寵臣隙芮叫到身邊,認為姬重耳在外面籠絡諸侯,遲早是晉國的禍害,不如趁早把他們除掉,邵芮推薦勃抵除掉姬重耳。於是,惠公便把勃提召來,賞以重金,並答應說,殺死姬重耳後,還可給他個大官做。

  姬重耳把這事給人們一說,大夥都勸他快快離開狄國。

  狐偃、趙衰說:“現在天下數齊國最強,各國諸侯紛紛依附,還是去投奔齊桓公吧!”

  姬重耳回到家裡對夫人季隗說:“晉國來人要殺我,我在這裡已經呆不下去了,你跟孩子們可要好好保重,如果我二十五年後還回不來,你就不必等我了。”

  季隗哭泣著說:“男子漢志在四方,何況你是晉國的公子,就放心走吧,什麼二十五年,那時我都成老太婆了,還改嫁什麼……”

  姬重爾一行上路不久,掌管盤纏行李的頭須就一個人偷偷溜了。

  姬重耳要去齊國,先得經過衛國,他們沒盤纏,一路上吃盡了苦頭,走了幾天,才來到衛國。守城門的人問他們是哪裡來的,趙衰說:“車上坐的是晉國公子重耳,要到齊國,請開門借個道兒。”

  守關士兵聽說是晉公子重耳,便飛馬快報衛君,衛文公固嫌當年衛國修建國都時,晉國沒肯幫忙,又聽說姬重耳是逃難來的,所以不肯開關計路。守門計程車兵說:“我們國君不知道重耳是什麼人,請你們往別處去吧。”

  魏仇怒道:“衛毀(衛國國君)真是個小人,等著瞧吧!”

  趙哀嘆息道:“蛟龍失水,還比不上蚯蚓呢。我們就嚥下這口氣吧。”

  這幫“難民”,只好兜了個大圈兒繞過關去。

  這一天,他們餓著肚子走到中午,來到一個叫五鹿(今河南濮陽)的地方。他們看見一群農夫正蹲在地邊吃午飯,姬重耳讓狐偃跟他們要點。

  農夫們說:“我們哪有多餘的給你們吃呀?”

  狐偃說:“不給飯吃,就把碗借給用一下好嗎?”

  一個農夫說:“倒是怪可憐的。”說著他就捧過一塊土坷垃來,笑著說;“吃這個吧!”

  魏仇大怒,揮拳就要打,狐偃趕忙拉住魏仇,並且接過那塊土坷垃來,露出笑臉說:“公子啊,這可是個吉祥的兆頭。咱們弄點糧食還不容易嘛,要想佔領土地,可就難了,老伯把這土給我們,還不是上天賜給我們土地嘛!快快拜受才是。”姬重耳聽了這番話語,便拜領了這塊土坷垃。

  沒有要到飯吃,姬重爾幾乎餓昏,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做了一罐肉湯,姬重耳吃完後,大家又繼續逃難。這就是介子推股啖君的故事。

  就這樣,姬重耳一行飢一頓,飽一頓地總算到了齊同。當時,齊桓公正在籠絡各路諸侯,建立霸業,姬重耳是個挺有名望的人物,齊桓公就派大臣到關外迎接,又人擺酒席給他們接風,還把一個名叫齊姜的遠房侄女嫁給了他,並撥給他們二十多輛車馬,派專人接待。這幫‘難民”有吃有住,就象在狄國一樣,又過上了安安穩穩的好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齊桓公病死後,齊國眾公子爭位不休,國內發生了混亂。狐偃、趙衰等人感到住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就打算到宋國去。

  可是姬重耳卻滿足於現在這種安逸的生活,不願再四處流離顛沛。

  於是,狐偃、趙衰叫了幾個人,在一棵老桑樹下,商量讓姬重耳離開齊國的辦法,卻被幾個採桑葉的侍女聽到了,她們回去就告訴了齊姜,齊姜雖然也捨不得和姬重耳分開,但一想,總不能讓晉國公子無所作為呀,於是暗暗下了決心,準備送他回國,便和狐偃等人一塊想了個辦法。一天晚上,齊姜設宴,乘機把姬重耳灌醉,叫來魏仇、顛頡把重耳抬到車上,然後朝宋國(今河南商丘)走去。

  走了幾十裡後,姬重耳被顛簸醒了,發現自己躺在車上,才知道是上當受騙了,他跳下車來見人就打,狐偃、趙衰好說歹說,總算使他回心轉意,繼續趕路。

  走了幾天,到了曹國(山東定陶)。曹國國君曹共公,見姬重耳等一幫“難民”來投,便有些討厭。曹大夫僖負羈正色道:“晉公子名聞天下,重瞳駢脅(肋骨連在一起)。不同尋常,我們應當好好接待他”

  曹共公便讓人把姬重耳他們領到傳舍裡住下。

  就在姬重耳沐浴洗澡時,曹共公領著他的愛妾、侍女一群人,嘻嘻哈哈,擠到門口,觀看姬重耳的駢脅,姬重耳是個愛面子的大國公子,十分厭惡曹共公行為。

  僖負羈對曹共公的行為也表示不滿,親自向姬重耳賠情道歉,又偷偷給姬重耳他們送來食物和玉壁。姬重耳把這些都記到心裡,匆匆離開了曹國。

  宋襄公聽說姬重耳來了,以國賓之禮接待了他們。可是,宋國正在與楚國交戰,國家又小,沒有力量送他們回晉國去,送了好馬二十匹,宋襄公又特意送了一程又一程,姬重耳非常感激。

  姬重耳一行離開宋國,又來到了鄭國(今河南鄭縣),鄭君乾脆不理他們。姬重耳這夥“難民”,只好忍氣吞聲,繞道向楚國進發。

  楚國國君成王,非常好客,見重耳來投奔,把他們當作貴賓熱情招待,姬重耳慢慢成了楚成王的好朋友,常常同桌飲酒,並騎打獵。

  一天,楚成王和姬重耳一起喝酒,楚成王跟姬重耳開玩笑說:“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將來怎麼報答我呢?”

  姬重耳聽了,感激地說:“託大王的洪福,要是我能返回晉國當國君,一定要與楚國世代友好下去,報答大王的恩澤,要是不得已兩國發生戰事,我一定退避三舍(三十里為一舍),以讓大王。”

  楚國大將成得臣聽了姬重耳的話,對成王說:“重耳語出不遜,將來一定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不如趁早把他殺死。”

  楚成王說:“重耳素有賢名,連上天都保佑他,我那敢違背上天的旨意呢!”

  姬重耳在楚國居住期間,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晉惠公把太子姬圉抵押在秦國後,秦穆公想讓太子回晉做國君,就把女兒懷嬴嫁給了他。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公子姬圉聽說他的父親病重,生怕別人搶了君位,也沒跟秦穆公打個招呼,就偷偷跑回晉國去了。第二年晉惠公一死,太子姬圉做了國君,即是短命的晉懷公。

  姬圉一上臺,就和秦國斷絕來往,秦穆公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同時派出人打聽公子姬重耳的下落。

  一天,楚成王對姬重耳說:“咱們楚晉兩國,遠隔萬水千山。楚國要送你回國,困難很大,現在秦國派大將公孫枝來迎你入秦。秦晉相鄰,只隔一水,是你最好的去處。”

  姬重耳對楚成王的這一安排,感激萬分,於是便帶著那一班謀臣,跟著公孫技到秦國去了。

  姬重耳到了秦國,拜會了秦穆公,秦穆公見到姬重耳後非常高興,不僅熱情款待,還提出要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這下可把姬重耳難住了,一來,自己已經老了;二來,公子圉是自己的侄子,怎能娶侄媳婦呢?懷嬴也哭著不肯,說:“我是公子圉的妻子,還能改嫁給他的伯父嗎?”

  秦夫人說:“只要兩國和好,這有什麼關係呢!”這門親事就這樣說成了。姬重耳稀裡糊塗又一次當了新郎。

  就在這時,晉懷公害怕姬重耳復國,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跟隨重耳的人,限三個月返回晉國,過期不歸,全家問斬。狐毛和狐偃的父親狐突,也就是重耳的舅舅,不肯召兒子回來,被晉懷殺死了。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決定派兵護送姬重耳回晉國做國君。秦穆公和百里奚、公於縶、公孫枝等率領兵車四百多輛,一直送到了黃河邊上,秦穆公分一半人馬送公子過河,留一半人馬在對岸接應。秦穆公夫婦向姬重耳揮淚告別說:“公子做了國君,可別忘了我們的女兒啊!”

  登船的時候,掌管行李與雜物的壺叔,把那些不值錢的破爛東西都搬到了船上。姬重耳見了說:“我要回去當國君了,還留這些東西幹什麼。”說完,他就要讓手下的人們,把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扔到岸上,有的還丟到波浪濤濤的黃河裡。

  狐偃和壺叔都十分難受,就手捧秦穆公臨走時送給的白玉,跪到姬重耳面前,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說:“公子呀,現在就要渡河了,回老家,你就是晉國國君,那時內有大臣輔助,外有秦國支援,顯然十分穩妥,我想繼續留在秦國,做您的外臣。這塊白玉是我的一點心意!”

  姬重耳聽罷,忙問道:“我流浪在外全靠舅舅和你們兄弟二人協助,你們理應回去,為什麼要留在秦國呢?”

  狐偃說:“我自知有三罪,所以不敢跟從公子回國,古人說:‘聖臣可使君主尊嚴,賢臣可以保君主安寧’。我沒有作到這一點,使公子困在五鹿,這是一罪;後來咱們到了曹國、衛國,受到人家的歧視,這是二罪;趁公子酒醉,拉你離開齊國,這是三罪。過去,你在難中,我不敢辭去。今日重返晉國,我已精疲力盡了,好比這殘羹剩飯不能再吃,又如這些破爛不能再用一樣,留我無用,不如棄去好些。”

  姬重爾聽後,流著眼淚發誓說:“這些事情都怪我不好,你們眾人的功勞,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讓老天爺作證吧!”同時讓人們把扔到岸上的東西,又全部都撿了回來。

  姬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在晉惠公手下當過大夫的呂省、隙芮,雖已投降姬重耳,但一起秘密策劃要殺死重耳,另立別人做國君,又派人把捉拿過重耳的勃抵叫到家裡,結成同盟。

  勃抵從呂家出來後,思前想後,來到狐偃家中。狐偃聽了勃抵的話,便帶著他來到晉宮門前,他先進去把勃抵求見的要求,報告了姬重耳。

  姬重耳說:“罪人勃抵,能有什麼國家大事呢!想是懼怕當年殺我的事情,求你作個人情吧?”

  狐偃說:“古人說,即使是平民百姓的意見,君主也要很好考慮呀!何況國君新立,應該寬宏大量,不計較個人恩怨,舉賢任能,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姬重耳不聽狐偃的勸說,便打發衛兵到門外臭罵了勃抵一頓。勃抵聽罷哈哈大笑,說:“君在外邊逃難十九年,誰能看透世事呢?晉獻公是你父親,晉惠公是你兄弟,你們父子之間尚且相互殘殺,何況外人呢?君如不見我,那就算哪。可是晉國就要大難臨頭了!”

  狐偃聽出勃抵話中有話,再次向姬重耳進言說:“我想勃抵一定有機密大事。主公還是見他一面為好。”

  姬重耳這才勉強答應下來。

  勃抵走進宮來,沒有向姬重耳謝不殺之恩,只是向姬重耳道喜。姬重耳莫名其妙,說:“我即位多時了,你怎麼今天才來道喜呢?”

  勃抵說:“君即位,是名正言順的事情,有什麼值得祝賀呢,今晚召見我,你的君位才穩定,才是可慶可賀啊!”隨後,勃抵把呂、隙準備焚宮造反的企圖全部說了出來。姬重耳聽罷,不寒而慄,連夜制定策略,粉碎了叛亂。

  姬重耳平息了呂省、隙芮叛亂後,舉行了復國封賞大典,原來跟隨他逃難的人,一下子都加官進爵,成了晉國顯赫一時的人物。那些同情過、接濟過他的人,也都做了官兒,此外,投降歸附的舊臣,也都做了適當安排。他還下令,特赦了呂、隙兩族的家眷和隨從。至此,晉國結束了動盪不安的局面。

  在封賞中,不見有跟姬重耳一齊出逃的介子推,介子推有個鄰居名叫張解,聽到此事,更是憤憤不平。一天他聽說晉文公下令尋找那些該封賞而沒有受到封賞的人,就連夜寫下一篇寓意深長的詩文,掛到了朝門上。

  姬重耳看後,想起了逃亡路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於是派人去尋找介子推,卻沒有找到。

  介子推是個性格耿直的人,回到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晉文公,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晉文公論功行賞時,倒把他給忘記了,鄰居張解聽到這個訊息,就勸他趕快去找重耳請賞,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作聲。他的老母親聽到這個消也勸他去找晉文公。介子推說:“我既不想官,又不想利,見他作什麼呢!”母子二人後來到了綿山隱居。

  這些情況,姬重耳一概不知。他找不到介於推,就派人把鄰居張解召到宮中,詢問介子推的下落,並且說,誰能找到介於推,必有重賞。張解就把介子推逃封的前前後後說了一遍,並答應領路到綿山,姬重耳封張解為下大夫,以張解為嚮導,親自帶領一班文臣武將,到綿山尋找介於推。

  姬重耳派人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介子推,這時,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最孝順。如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老母親跑出來。”

  姬重耳便下令燒山,一連幾天,大火才滅,可是,介於推始終沒有出來,晉文公派軍士搜山,只見他們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於大樹底下。姬重耳後悔萬分,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綿山之下,併為他建立祠廟一座,為了世世代代紀念介於推的功勞,晉文公還下令,把綿山改為“介休”,意思是介於推休息的地方,並把樹根創了起來,命匠人做成二雙木鞋,不時會在腳上,呼為“足下”,以表示對介於推的思念。

  燒山那天,正是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後來為了思念介子推,清明前一天禁菸止火,只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由。從此以後,中國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過寒食節,一直流傳至今。

  周襄王十八年(晉文公二年,公元前634年),周天子使臣簡師父突然來到晉國宣讀詔命,詔命說,周襄王的弟弟姬太叔在狄兵的援助下,攻佔了王宮,竊踞了王位。周襄王命晉、秦兩國出兵討伐太叔。

  姬重耳聽了詔命,立刻與文臣武將商量出兵事宜。

  狐偃說:“過去齊桓公能建立霸業,做了諸侯之首,是因為他尊敬周天子。今日我君新立,要圖霸業,也必須這樣。不然秦國要走到我們前邊,可就不好辦了。”

  姬重耳又召太卜郭偃卜算兇吉,選定吉日良辰,親自掛帥,率師開赴王都。

  太叔聽說晉師所向披靡,就進駐溫地(今河南溫縣),姬重耳得知這個訊息,便兵分兩路:一路由右將軍隙溱等圍攻溫地,一路由左將軍趙衰等到鄭地竹川(今河南新鄭)迎接周天子返京。溫地的人們得知晉軍救駕,大兵壓鏡,就開門獻城,迎接晉軍。姬太叔正準備乘車逃跑時,被晉將魏仇追上一刀殺死。晉軍平息了姬太叔的叛亂,迎周襄王還朝。

  周襄王為酬謝姬重耳救駕之功,在宮殿裡大擺宴席,款待姬重耳和晉國有功將領,王都民眾爭相觀看姬重耳,都說:“勝似當年的齊桓公!”

  姬重耳臨告別時,周襄王還把溫、原、陽樊、攢茅四個地方封給了他。姬重耳為了收復這四處新的封地,把大軍駐紮在太行山南的地方,讓魏仇去平定陽樊,顛頡去接收攢茅,欒枝進駐溫地,他和趙衰親自前往原地。

  駐在原地的周朝卿土原伯貫,聽說晉軍要來,就傳出謠言,說晉君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所到之處,燒來搶掠,無惡不作。城中百姓,都信以為真,誓死不降晉侯。當晉軍來到城下,原城四門緊閉,不能進去。

  姬重耳命令士兵只等三日,三日內不開城門,立刻解圍退兵。可是,到了第三天晚間,城裡就有人跑出來說:‘我們已探聽到真實情況,晉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準備明天開門獻城。”

  姬重耳說:“我命令只等三日,明早自當離去。”一些謀臣對姬重耳說:“城裡人就要開門獻城,我們多等一天不行嗎?”

  姬重耳嚴肅地回答:“民無信不立。信譽是立國的根本。如果我們貪圖原城,而失去信用,以後民眾還會信賴我們嗎?”

  到第四天黎明,姬重耳就率領大隊人馬離城回國。這時,城裡居民紛紛出城,追趕晉軍,一直追了三十多里。周朝卿士原伯貫也親自作書,願意投靠晉文公。在這種情況下,姬重耳命令大隊人馬,就地駐紮。自己只帶著幾個近臣,返回原城,接受了百姓的歡迎,並以周朝的大禮接見了原伯貫。至此,原城百姓歸順了晉國,姬重耳委任素有信用的趙衰留在原地,作了當地軍政長官。

  姬重耳收復了新封的四個地方以後,不久,就收到宋成公求救的緊急文書。

  原來,居住在南方的楚國聯合陳國(今河南開封)、蔡國(今河南上蔡)、鄭國(今河南新鄭)、許國(今河南許昌)四個小國的兵力,一同攻打宋國,先頭部隊已經包圍了宋地緡城。宋國雖是個小國家,但它卻是公國,眼看就要亡國,宋成公想到了晉文公姬重耳,他當初曾在宋國避過難,於是便派司馬公孫固前往晉國求救。

  姬重耳接到求救文書後,立刻召來他時心腹大臣,商量對策。

  先軫說:“楚國國富民強,又曾經收留過我們,假若我們幫助宋國,必然得罪楚國,這是件難辦的事情。”

  姬重耳說:“宋國對我們有恩,怎能見危不救呢?”

  狐堰說:“衛國和曹國(今山東定陶)關係很好,又都依附了楚國,這兩個國家都是晉國的仇敵,如果我們去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一定要移兵解救,宋國不就可以解圍了嗎?”

  姬重耳就把這一計策告訴宋國的使者公孫固,讓宋成公好好堅守城池。

  周襄王二十一年(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1年)初,姬重耳經過充分的準備,動身去攻打曹國和衛國。

  元帥隙觳獻計說:“我們攻打曹國和衛國,是為了牽制楚國,以達到解救宋國的目的,如我們以攻打曹國為名,借道衛國,衛國必然不肯借道,這時,我軍從南河(晉衛交界地)出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衛境,取衛而後乘勝破曹,必然大勝。”

  姬重耳依計而行,先派人到衛國借道,衛國懼怕楚國、曹國的勢力,果然不肯借道,晉軍南渡黃河,直搗衛地五鹿。

  晉軍開到五鹿城下,城中守兵,紛紛逃竄,晉文公不失一兵一卒,便得了衛地五鹿。晉文公得意地說:“當年狐偃說‘得土吉利’,今天可終於實現了!”

  後來,晉軍又聯合齊軍,力量更加強大。衛成公看到五鹿已失,感到衛都也守不住了,便讓他的弟弟叔武代理國家大事,自己躲避到襄樂去了。晉軍順利地佔領了衛國都城。

  姬重耳一舉滅了衛國後,緊接著便去攻打曹國。曹共公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大夫僖負羈說:“晉軍攻打我們,是報當年受辱之仇的,今晉軍士氣正旺,我軍難以用武力取勝,我願前往晉軍營中說和,以救一國百姓。”

  大夫於朗聽了僖負羈的話,怒不可遏,大聲說道:“當年晉侯路經我國時,僖負羈私送飲食,如今又要請和,這是賣國之計。不殺僖負羈,哪能退晉兵!”

  曹共公念僖負羈有功於國,只罷免了他的官職。

  這時,晉軍已兵臨城下,曹共公和一些謀臣,不得已想出一個假投降的計策來。姬重耳接到他們的降書後,信以為真,就要進駐曹都。

  先軫勸阻說:“我看曹國兵力未損,就要獻城,恐怕是詭計。”

  為了試探虛實,黃昏時分,晉軍派人身穿晉文公的衣服,乘坐君輦,在勃抵等一群將士的簇擁下,長驅直入曹都。行至城中,突然箭如飛蝗,可憐刺探虛實的三百名晉軍,全部死於亂箭之下。曹君原以為殺死了晉文公,解除了心頭大忌,等到天明,卻發現是個假的,為了瓦解晉軍,曹軍又將晉軍的所有屍首吊在城牆上。

  晉軍一時沒有攻下城都,士氣受挫。姬重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破曹之計。有人建議說:“曹君吊我將士屍體,我為何不挖曹君的祖墳呢!”晉軍真的這樣辦了。

  曹共公在城樓上看到晉軍挖曹君先人的墳墓,急忙喊道:“不要挖我祖墳,今日要真的投降了。”

  晉軍提出條件,讓曹君把晉軍屍體,全部裝棺入殮,送出城來。三天以後,曹共公果然照晉軍的條件,把所有晉軍屍體裝入棺材,送往城外,事先埋伏在城門外的晉軍,一躍而起,衝進城去,殺死了曹共公和大將於朗,滅掉了曹國。

  晉軍伐衛破曹,威名大震。各國圍宋之兵,紛紛撤走,宋國也就轉危為安了。

  姬重耳率兵攻佔曹國的都城後,立即清點曹國的文武官員,該捉拿的捉拿,該法辦的法辦。可是檢點過三百多名官吏,也沒有見當年他出逃這裡時,給他幫助的僖負羈。於是,他派人到處察訪,得知僖負羈因建議與晉和好,被曹共公革職了,文公聽了,長嘆一口氣說:“曹國就只一個賢臣,還被革職,國家能不亡嗎?”

  僖負羈的住宅在北門外附近,姬重耳傳令說:“要好好保護僖負羈,如有人敢於侵犯他家裡的一草一木,定斬不饒。”

  晉國大將魏仇和顛頡,平素就居功自傲。魏仇見姬重耳頒發了保護敵國大夫僖負羈的命令,便憤憤不平地對顛頡說:“我們南征北戰,立下許多功勞,主公並無一句獎勵的話,僖負羈給了他點小恩小惠,反倒唸念不忘,真是輕重不分啊!”顛僖說:“此人若被我君封官賜爵,必然會在你我之上,不如趁亂一把火把他燒死,以除後患。”

  二人計議妥當後,到更深夜靜時,便率領一些士兵,把僖負羈家圍了個水洩不通,在前門、後門一起放起火來。魏仇躍上門樓,去尋找僖負羈。不料房簷被焚燬,一失足摔了下來,被一根大梁砸在胸脯上,頓時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被人抬上戰車,送回營去。

  和姬重耳居住在中軍帳的狐偃、胥臣等人,遠遠看見北門一帶烈火熊熊,急忙領著兵馬前去救火。當他們撲滅大火後,只見僖負羈被大火燒得奄奄一息,躺在斷壁殘垣之中,只有僖負羈的妻子,懷抱五歲的孩子,躲在院中的水池中間,才倖免於難。狐偃等聽說大火是魏仇和顛頡二人放的,便立刻將這一訊息報告給姬重耳。

  姬重耳聽了非常氣憤,便駕車入城,見僖負羈去世,心裡十分難過,當場封僖負羈的嬰兒為大夫,贈送了大批銀兩,厚葬了僖負羈,並讓人把孤兒寡母護送到晉國撫養。然後,姬重耳與趙衰商量懲治縱火犯魏輦和顛頜。

  趙衰說:“魏、頡二將,都是我國的老臣,有十九年從亡奔走的功勞,這次伐衛破曹,又立新功,可以赦免。”

  姬重耳駁斥道:“身為大將,帶頭違犯軍令,不從嚴懲處,國家又怎能治理好?”

  趙衰回答說:“我君所講有理。可是,魏仇是個勇敢無比的虎將,有誰能比得上他呢?殺了深為可錯呀。主公可先叫我去看看他的傷勢,再作處置。”

  姬重耳同意後,趙衰便乘車來到魏仇住處。

  趙衰問:“將軍傷勢很重,還能起床嗎?”

  魏仇說:“身體倒還可以。只是自知罪重,望老兄在主公面前,多說幾句好話。”說完他便在地上跳了跳,表示他傷情不重,還可以馳騁疆場。

  趙衰返回中軍後,便如實將情況報告了姬重耳,並求姬重耳寬恕魏仇,讓他帶罪立功。姬重耳準了趙衰的請求,然後下令懲治顛頡。

  一會兒,把顛頡押到姬重耳面前,姬重耳罵道:“你身為大將,為何違犯軍令,縱火殺人?!”

  顛頡詭辯說:“介子推割股奉君,亦遭焚死,僖負羈給了你一盤點心,不也應該燒死嗎?”

  姬重耳大怒,下令將他推出斬首示眾,同時還革了魏仇右戎(即右軍統帥)的職務。

  晉軍見姬重耳殺了一將,革了一職,紛紛感嘆地說:“魏、顛二將,有追隨主公十九年的功勞,違犯君命,一樣處理。真是執法無私啊!”從此,晉軍將土遵紀守法,勇敢善戰,成為當時諸侯各國的勁旅之一,晉國更加強盛,晉文公威名更加傳播了。

  姬重耳是在楚國避過難的人,他同楚國本來不願意打仗,可是楚國連連挑起糾紛,攻打晉國盟邦,因此使晉文公十分為難。

  在晉國擊敗曹、衛二國後,楚王派來了使者,對晉文公說:“楚國與曹國、衛國,正如晉國與宋國,是友好國家。若晉國能恢復曹、衛兩國,楚國就從宋國撤軍。”

  大將狐偃道:“你們還沒有打下宋國,倒讓我們恢復兩個滅亡了的國家,有這種事嗎?”

  晉國將領都不贊成與楚國講和。於是,姬重耳便下令拘留了楚國使者,並派人給逃跑了的曹、衛兩國新君送信,讓他們立刻宣佈和楚國斷交。

  楚國元帥成得臣知道晉國拘留了他的使者,又接連收到曹衛兩國的絕交書,於是,他不顧楚成王的命令,約集陳、蔡、鄭、許四國人馬,率領大軍離開宋國都城,直奔晉軍營前挑戰。晉國大將先軫等人,看到楚軍漫山遍野衝殺過來,立即命令軍隊,準備迎戰。

  狐偃見勢急忙勸阻說:“當年,主公在楚國避難時說過,若是兩國一旦打起仗來,晉軍要退避三舍,現在楚軍初到,就要迎戰,豈不失掉主公的信用?”

  手下的不少將士反對這種主張,見敵人而逃退,是亡國的主張。

  狐偃說:“退避三舍,是我君不願和楚國作戰,表示友好的意思。如果晉軍一退再退,楚兵一再追趕,說明楚國沒有和談的誠意,這樣他們就輸理了,人心向我,打起仗來還能不取勝嗎?”

  姬重耳認為狐偃的話說得有理,便命晉軍從住地先退一舍(三十里),以迴避楚軍。後來,他望見楚軍還在向晉軍進迫,又下令退了一舍。沒多久,楚軍又追上來了,晉文公又下令再退避一舍,先後三次,總共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衛地,今河南濮陽),才駐紮下來。

  恰在這時,秦國、齊國援宋的軍隊,也先後到達,與晉軍會合一處,準備共戰楚軍。成得臣率領楚軍,一路追殺,眼見晉軍連退三舍,以為晉國帥將士卒都是貪生怕死之輩,越發趾高氣揚起來。

  楚國副將鬥勃對成得臣說:“晉國的國君不願跟楚國打仗,一躲再躲。咱們應該及時退兵,一來保持了面子,二來也好向楚君交賬。如果執意與晉軍交戰,因小失大,可就不好說了。”成得臣哪裡肯聽,他驅兵直入,一下追到晉軍門外。

  這時戰場形勢是;一邊是晉、齊、秦、宋四國軍隊,一邊是楚、陳、蔡、鄭、許五國軍隊,雙方齊集十多萬兵馬,準備決一勝負。

  姬重耳與各國盟軍統領,經過了周密的部署後,便同趙衰等大臣到有莘山上觀戰。一開始,楚軍元帥成得臣驕傲自大,不把晉軍放在眼裡,見晉軍元帥先軫詐敗,就率領大軍,直撲晉軍,光軫且走且戰,到了伏兵的地方,晉軍、齊軍、秦軍、宋軍一齊殺出,把楚軍先後截成幾節,切斷了他們的歸路,大敗楚軍。

  姬重耳思念楚成王當年的恩惠,吩咐追兵不要深入楚境,從免傷盡兩國和氣。

  晉國打敗了楚國,周襄王非常高興,立刻派出天使,去慰勞晉軍。他踢給姬重耳以方伯(諸侯首領)的服飾、刀、箭等許多珍貴禮品。

  從此,晉文公姬重耳就成為春秋時期繼齊桓公之後的“春秋五霸”,姬重耳還召開了有十來個大諸侯參加的會議,共立中原盟約,輔佐周天子,並決心保衛中原各國的安全。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詭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