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姓圖騰(工氏圖騰)
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罕見的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最早源於贏姓,出自東夷部落首領少昊之子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工姓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零六十四位,在臺灣也有少量分佈。
【得姓始祖】
共工、少昊、贏殷、姜尚、工僂灑。
少昊、贏殷:黃帝之子,上古部落首領。據史籍《姓源》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為氏。”在殷的後裔中,有以其官職“工正”為姓氏者,稱工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者。亦有以其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尹氏;還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殷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贏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少昊、贏殷為得姓始祖。
共工氏: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是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為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共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複姓“共工氏”省文簡化,稱共氏、工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至今已經具有數千年的家世淵源了。姜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贏姓,出自東夷部落首領少昊之子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工氏是從贏姓中分離出來的,而贏姓的始祖是中國遠古東夷族集團的大首領少昊。少昊是中國遠古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有諸多稱謂,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等,此外,又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等。在史籍《左傳》、《帝王世紀》中,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在史籍《帝王世紀》中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實際上,少昊氏屬於東夷集團,非黃帝戎夏集團。造成一偏誤的原因,是因為黃帝裔孫中也有一個名叫“摯”,與少昊同名。少昊不是姬姓,而是贏姓,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也闡述:“贏,少昊氏之姓。”贏,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鳥的形象。
少昊摯的母親,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是“女節”,在典籍《拾遺記》中又稱為“皇娥”。在史籍《春秋元命苞》中記載:“黃帝之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稚華之渚,今河北鹽山),女節夢中幻覺到這顆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在典籍《拾遺記》上卻更有一段富於神奇色彩的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遊,當她來到窮桑的滄茫之浦時,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絕俗的神童,自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來到滄茫水邊,與皇娥相遇,竟一見鍾情,從此與她嬉戲宴遊,樂而忘歸。經過一段浪漫時間,皇娥便懷有身孕,後來生了一位聖子,取名叫摯,為了紀念皇娥與帝子窮桑相愛,便又給他取名窮桑氏,亦叫桑丘氏。少昊摯長大後,成為氏族首領。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後來氏族部落發展壯大,少昊當上了東夷部落的聯盟首領,便遷都於曲阜。當少昊即位之日,有五隻鳳從五方(東、西、南、北、中)飛集於帝庭。少昊氏認為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以鳥來給各個氏族命名,稱自己氏族為“鳳鳥氏”。
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曆法。他的部落設定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門五種之多。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以星定人,都是源於此。少昊又是一個會創作樂曲的人,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少昊一直當了一百年的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才去世。由於古文獻中有少昊立國在東方的記載,也有在西方的資料,因此成謎。
在史籍《禮記·月令》中說,東方之帝謂之太皞,西方之帝謂之少昊;而《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少昊居於西方長留之山;在《抬遺記》也說“少昊主西方,號金天氏,亦號金窮氏。”看來,少昊立國於西方鑿鑿有據。但是,史籍《左傳·定公四年》中卻說,伯禽封於少皞之墟;在《史記·魯周公世家》說,封周公旦於少皞之墟曲阜;在《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的話說,郯國高祖少皞摯立國時,正好鳳鳥飛過;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說,少昊之國在東海之外的大壑。據此,說少昊立國於東方,為東夷人的首領之一,也不乏證據。究竟少昊立國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或東方、西方都有少昊氏的部落?數千年來無以一統,因此有人否定少昊氏是人,不過是一隻鷙,是百鳥之王。其根據就是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所記錄的郯子之話:郯國高祖少皞摯因確立時正好鳳鳥飛來,因此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摯設立的官員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即伯勞、杜鵑)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雞鳩氏、爽鳩氏、鶻鳩氏等五鳩五雉。然而,史學家李玄伯在《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指出:“少昊氏是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團體,而東夷人多以鳥為圖騰,這一說法從另外的視角論證,少昊當為東夷人的首領,所立之國在東方。”少昊去世後,戎夏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著黃河繼續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陝西涇陽地區,稱居地為“雲陽”。史籍《山海經·西次三經》中還更加明確地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於少昊氏族大部分西遷,因而在少昊逝後,被尊為西方天神,叫“西皇”。據史籍《姓源》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為氏。”在殷的後裔中,有以其官職“工正”為姓氏者,稱工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者。亦有以其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尹氏;還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殷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贏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少昊、贏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屬下的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共工氏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是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為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史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即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共工為出類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國,因此後代祭祀。其中還含有另一種意思即兒子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指治水。堯舜之時,天下大雨。共工氏姜垂為治水之官,則前此治水之事,唯共工為能知其本末。因此當霪雨之時,共工與伯鯀壅水為治。共工與鯀用築堤障水,壘庫存水的辦法解決當時水患的問題。但此方法未妥,於是共工怒,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崩,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共工怒這一結果,符合如中國地形概貌西高東低,水向東流的地理特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句,足以證明。共工姜垂之子伯夷意識到了這一點,進而總結併發揮其父頭觸不鉅山(即不周山)引水東行的做法。他官居四嶽之位,向帝舜推薦禹出來治水,助其力而成其功。在典籍《國語》中太子晉曰:“共工從孫四嶽助之,高高下 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澤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澳,合通四海……”是說禹在伯夷幫助下,受共工觸山的啟發,疏浚為治,共工和伯夷因此是為民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
典籍《國語·魯語上》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亦霸九州。”這實際上就是說,共工氏曾下轄有九個伯爵,也就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姜姓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相互連線的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著名國學大師郭沫若則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那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族部落。從二水流域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餘部延續下來的。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一級研究員徐旭生則堅持說:共工氏居住和活動地在今河南省輝縣一帶。黃帝戰勝炎帝在中原地區初步取得領導地位後,共工氏部落隨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共工氏出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世代因襲。後來,共工氏因與黃帝在治水主張上嚴重分歧,怒觸不周山而亡,被人們尊為水神。傳說,姜姓共工氏與姬姓華夏首領之間在其後的歷史上不斷髮生紛爭,產生過三次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顓頊與共工之戰:
顓頊與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風氏姜姓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正處黃河(今衛河)東岸附近。這一時期,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今河南輝縣),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築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於擊敗共工。
第二次是帝嚳與共工之戰:
帝嚳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輝縣)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後,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今山東)一帶。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今河南輝縣),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是禹與共工之戰:
大禹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史籍《姓氏尋源·姓纂》中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據史籍《左傳》的記載,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其部落聯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後來的共工、申、呂、齊、許、紀、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這些姜姓的各個分支因被周武王姬發所封居地名稱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呂氏、齊氏、許氏、紀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複姓“共工氏”省文簡化,稱共氏、工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至今已經具有數千年的家世淵源了。
姜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齊國君主姜尚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姜尚,又名呂尚,號太公,字子牙。西周王朝建立之後,周武王姬發封之營丘曰齊(今山東昌樂東南部),後遷至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成為西周王朝齊國的開國君主。齊國傳至第十五代君主齊桓公姜小白,稱霸於春秋,伯於諸侯又數世,而田和移其祚,史稱“田代齊姜”。齊國立國七百餘年後,姜尚有後裔子孫官承司空,名佚考,字子工,一如商王朝時期、西周初期的“工正”,專職負責王族宮廷建造與修繕,世代傳襲。
在子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子工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工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工官,不同於工正之類的公共官員,而是屬於軍制官稱。起初,工官主要掌管工役,而服役者多為戰爭俘虜,或罪犯。到了戰國末期乃至秦、漢時期,工官的主要職責是知道軍事設施,諸如武器、裝備等,後兼管日用器物以及各種手工藝品。工官之下,隸屬有護工、卒史等屬員,並監管負責手工業生產的稅收。
在工官、護工、卒史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官氏、護工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工婁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工婁,亦稱工僂,是春秋時期齊國貴族世家。在史籍《左傳·莊公十七年》中記載:“工婁,亦作工僂。春秋齊有工僂灑。”據史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齊景公姜杵臼六年,公元前541年)記載:齊魯兩國之間產生糾紛,以“平丘之會”謀求息爭,齊國大夫子尾在農曆5月殺了另一主張與魯國爭鋒的大夫閭丘嬰,以取悅於魯國。當時的齊國大夫工僂灑、渻灶、孔虺、賈寅等人與閭丘嬰是好友,怕因此被殃及,這四人出奔莒國。一直到周景王姬貴十一年(齊景公十四年,魯昭公姬稠八年,公元前534年)農曆7月,齊子尾逝世,工僂灑等人方敢回國。
在工僂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族稱“工僂”為姓氏者,稱工僂氏,如著名的齊國大夫工婁濟。工僂氏族人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僂氏、婁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司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司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稱謂,即西周時期的司空。司空之官稱,在上古時代由少昊所創,時稱“工正”,西周時期稱“冬官司空”,為中央王朝六卿之一。主管王朝水土境界、郊祭、樂禮、營城起邑、疏浚溝渠、瑩墳築墓等等,兼有如今國土資源部與建設部的職責,權力頗大。在司空之下還有諸多屬官,其中主營造之官多稱“司工”,成為後世六部之中工部的先河。
在歷朝歷代司工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工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工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七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工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工尹,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官位,實際上就是中原諸夏的“工正”,主要掌管百工以及手工業生產。
在歷代工尹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尹氏,例如著名的楚國大夫工尹齊、工尹餘、工尹赤、工尹麇、工尹商陽等,都為工尹氏的後裔子孫。工尹氏族人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尹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工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工師,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設定的官位。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有許多諸侯國都仿設此官,掌管百工以及手工業生產,職能與工正、工尹相彷彿。到了戰國時期,某一工種的工匠之長亦稱“工師”。工師這種職能、職業化的官職稱謂在中國歷史上沿用了很久,一直到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海關工務部署工科的翻譯員,還稱作“工師”。
在歷代工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師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司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司功,是秦朝時期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太尉,實際上就是後世所稱的“功曹”。漢朝時期改稱“功曹書佐”,隋朝時期改稱“司功書佐”,唐朝時期改設“司功參軍”等。司功之職主管官園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巫、考課、喪葬諸事。一直到宋朝時期,司功方被廢黜。
在歷朝歷代司功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功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功氏。古代,“工”、“功”二字通假互用,因此再後有功氏簡筆為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工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零六十四位,在臺灣也有少量分佈,望出涇陽。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榆樹縣,山西省的大同市靈邱縣,山東省的濰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灌陽縣,北京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工氏族人分佈。
肇慶古稱端州,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全市面積一點五萬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八十六萬,在古城端州區長住人口卻不足四十萬。據該區統計顯示,全區的姓氏以梁姓居首,達三萬一千人多,其次是陳、李、黃、張,均在一萬人以上。而在內地罕見的工、三、八、已、飛、打、他、位、市等一百三十三個姓氏,也在該區出現,絕大部分為漢族。有人士稱,如此多罕見的姓氏聚集,在國內少有,其箇中原委對研究國內的姓氏發展有一定的價值。此外,在該區內的複姓中,除常見的歐陽、司徒等姓之外,還有十分少見的慕容、劉付等複姓。
【郡望堂號】
郡望
涇陽縣:涇陽之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於涇陽”。戰國時期,秦靈公以此為臨時都城;秦並六國後屬內史轄地。漢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改為池陽縣,漢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屬左內史。西漢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東漢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屬曹魏雍州馮翊郡。晉朝及十六國時期,東吳甘露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東晉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北魏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北魏朝景明二年(辛巳,公元501年),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北周朝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宣州雲陽郡(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隋朝開皇三年癸卯(癸卯,公元583年),直屬雍州;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涇陽縣改名咸陽縣。隋朝開皇十一年辛亥(辛亥,公元591年)復設。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復為雲陽縣轄。唐朝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屬鼎州轄。唐朝久視元年(庚子,公元700年)復屬雍州轄。唐朝開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屬關內道京兆府。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後梁時期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後晉、後唐、後漢、後周時期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金屬京兆府涇陽、雲陽縣。元朝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並雲陽入涇陽縣,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並涇陽入高陵縣,元朝至元三年(丙寅,公元1266年)復置涇陽縣。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朝時期屬陝西省西安府轄。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屬陝西關中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割槽;1950年5月屬咸陽專區;1953年1月屬渭南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併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咸陽專區;1983年10月屬陝西省咸陽市至今。
堂號
涇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附:關於少昊的陵寢,史籍中有許多各類記載,但均難以為辨,尚待進一步予以考證。
曲阜少昊陵:
在山東省泰安市曲阜縣城以東四公里處,即舊縣村的東北隅,是中國最著名的古陵之一,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曲阜縣志》中記載:“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摯,黃帝之子玄囂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於窮桑,遷都於曲阜。當登帝位時,鳳鳥適至,故以鳥紀官。少昊施政,“民無淫,天下大治,諸福之物畢至”,“實為五帝之冠”。
據傳少昊在位十四年,卒時百歲,葬於雲陽山。據考證,少昊陵墓後面的小土山,即雲陽山。少昊陵何時建築,已不可考。據載“宋真宗幸魯,大建宮殿,以道教守之,古樹豐碑,林立櫛比,金、元亦加修葺”。明弘治時為雷火焚燬,清乾隆年間又兩次大修,後又多次重修。少昊陵和萬石山皆平地突起,門前為少昊陵石坊,大門裡有享殿五間,兩旁各三間配殿,殿前又有大量明、清皇帝和大臣們祭祀少昊留下的祭文碑。整個陵院面積為一百二十五畝。
少昊陵坊:
少昊陵坊位於陵院大門及古柏夾抱的神道之間。建於五級石階上,四楹三間,石質結構。四根八稜石柱為石鼓夾抱,柱上分別雕以華表、寶瓶。石坊枋額正書“少昊陵”三字。此坊為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51年)農曆10月1日奉敕重建,曲阜知縣孔毓琚監立。
少昊陵享殿:
享殿是少昊陵前的主體建築,為奉祀少昊的殿堂。共五大間,綠瓦覆頂,殿頂四脊上,鴟吻、神獸形態各異。格欞門窗及廊下明柱皆朱漆到頂,梁椽彩飾藍地雲龍花紋。殿內有神龕,置“少昊金天氏”木主。龕上部懸乾隆皇帝手書“金德貽祥”匾額。享殿前兩側建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建成。
張孟男祭少昊碑:
張孟男祭少昊碑位於少昊陵西廡南頭靠東。高一米五五,寬八十八厘米,龍紋碑頭正書“大明”二字。此碑立於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碑文內容為對少昊的讚頌,張孟男祭少昊碑為少昊陵中幾十塊祭祀碑的代表之一。
萬石山:
萬石山原名壽丘,金人避至聖諱,改為壽陵,俗稱萬壽山。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史籍《路史》中記載:壽丘“在曲阜東北六里”。史籍《史記》中說:“舜作什器於壽丘,”均指此地。可能今萬石山即黃帝出生地的標誌。
萬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金字塔形,全部以青石覆蓋,計二十五級。上下皆呈正方形。底部邊長約二十八米,頂部邊長約九米四,坡高十五米二,底面積七百八十七平方米,頂面積九十一平方米,總體積為三千零二十立方米。上建小廟,內供守山神石像。萬石山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宋朝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曾建景靈宮於此。
守山神廟:
守山神廟建於萬石山上。高約兩米六,為一黃琉璃瓦覆頂的四方形小廟。四角以方石柱撐石質板梁,磚牆到頂。膠為券門,室內有精雕漢白玉石質坐像一尊,像高一米二,頭戴七梁冠,身著對披合氅,腳登雲勾鞋,右手扶膝,左手按玉帶,安坐於石墩上。小廟原為石室,系宋時修建,供奉石像一尊。清乾隆三年,把石室改建成黃琉璃瓦廟室,但後來不知所終。現在所見者,是近年仿石室新建而成。宋代皇帝崇尚道教,自以為是黃帝子孫,對壽丘極為重視,於是,萬石山之神像便依道家形象雕成。
雲陽山:
雲陽山據傳為少昊陵寢。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少昊自窮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雲陽山。”顏師古說:“雲陽山在曲阜,邑人謂今陵後一丘為雲陽山。”元朝學者楊奐在《東遊記》中說:“東北褻丘,少昊葬所。”此處所言“東北”,如依縣城位置來看,實指一地。今之雲陽山仍為一土丘,略低於萬石山。方圓一千一百二十四平方米,坡高約二十四米。少昊屬傳說中的人物,是否確有其人,史學界尚聚訟不已。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少昊陵院西約八十米、深一米五米處,發掘出石斧、石鏟、紅陶鼎、缽等文物,均屬新石器時期的大汶口文化。據此可知,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確已有人在此勞動生息。
萬人愁碑:
萬人愁碑是少昊陵前一公里處的殘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建成景靈宮,宋徽宗時期又進行整修,“萬人愁”石碑便是在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整修時建。碑的位置似在景靈宮門外,共有石碑四幢。據傳說因為石料沉重難運,人稱之為“萬人愁”。當時,碑帽蛟龍已經刻成,西碑也已磨光。但工程未竣而金兵至,後人有詩慨嘆“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據《曲阜縣志記》記載:“清聖祖(康熙大帝玄燁)東巡,山東大吏因碑無字,恐觸聖怒,擊碑埋土中。”多年來,碎為一百四十多塊。1991年政府撥款修復。修成後碑高十六米九五,寬三米七四,厚一米一四。碑額浮雕六條盤龍。昂首向天,雄壯生動,兩側各雕一尊護神力士,實屬罕見。碑額與碑身雖為1:1.4,但矗立之石,都顯得十分協調。
慶壽碑:
慶壽碑位於少昊陵前約一公里處的水塘西岸。碑長約七米,寬三米六,厚六十厘米,現殘為三塊,刻有“慶壽”兩個,劈巢大字,書法遒勁。碑上原有小篆題跋十六字,惜已漫滅無存,“慶”字右旁刻“燕山任筠時七十五歲……”,“壽”字左邊刻字一行,“至聖五十五代孫世襲曲阜縣尹”監刻。典籍《山左金石志》中記載:“以《志》考之,五十五代孫孔克堅襲封衍聖公,其同時昆弟行襲曲阜縣尹者,至元四年則孔克欽任,至正十四年則孔克昌任,皆五十代孫也。”刻字年代為元朝末年。
景靈宮遺址:
景靈宮遺址位於少昊陵前的一片高地上。史料《重修景靈宮碑》中記載:“魯為禹貢兗州之境,有崗隆起於曲阜縣城之東北曰壽丘者,相傳為黃帝所生之地。”宋代開國後,認為軒轅皇帝為其始祖,於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農曆閏10月,“詔曲阜縣更名為仙源縣,徙縣治於壽丘”,開始興修著名的景靈宮,“祠軒轅黃帝曰‘聖祖’,又建太極殿、祠其配曰‘聖祖母’,越四年而宮成,總千三百二十楹”,並且“琢玉為像,龕於中殿,以示尊嚴,歲時朝獻如太廟儀”。後又多次重修。可惜此建築毀於元代一場火災。解放初期景靈宮碑仍在,現在所能見到的,僅有遺址前的“萬人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