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氏起源及歷史

皋姓圖騰_皋氏圖騰

皋姓圖騰(皋氏圖騰)

  皋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讀音作gāo(ㄍㄠ),不可讀作gǎo(ㄍㄠˇ)。源於偃姓。出自遠古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皋陶是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皋陶歷經唐虞夏三個時代,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理官)”一職,以正直聞名天下。相傳架構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五刑、五教),採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平公正;強調“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為後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產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皋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四十三位。

【得姓始祖】

  皋陶:因皋陶功高,被後人尊為獄神和司法神,位列“四聖”之末。皋陶逝世後,其後人有的以祖名皋為姓,稱為皋氏。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都是皋陶的後人之國。皋氏後人皆奉皋陶為得姓始祖。皋陶是軒轅黃帝與正妃螺祖的嫡系曾孫。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唐玄宗李隆基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他輔佐堯、舜、禹三代,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是先秦史中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皋陶興“五教”、立“九德”,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與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是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尊為中國司法鼻祖。據歷史考證,皋陶為諸多姓氏得姓始祖。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二十四姓為其裔孫,皋陶成了二十四姓尋根問祖的先祖。

  皋如:春秋越王勾踐時越國五大夫之一。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吳郡有皋姓,系春秋時越大夫皋如之後。”春秋後期的越國有個大夫叫皋如,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皋氏,世代相傳至今。漢朝時期有個司徒長史叫皋誨,就是皋如的後裔子孫。姒姓皋氏皆尊奉皋如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偃姓。出自遠古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皋陶[讀音作gāo yáo(ㄍㄠ ㄧㄠˊ),不可讀作gǎo táo(ㄍㄠˇ ㄊㄠˊ)]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又名咎繇,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的首領。他生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堯帝之時,逝世於夏禹之時,活到一百零六歲。

  皋陶歷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地輔佐堯、舜、禹三帝君,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併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他功高德厚,夏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病逝在六安,大禹懷念皋陶的功績,墓葬六安,並“封皋陶之後於英、六”。

  皋陶的主要功績,就是為堯、舜、禹制定了刑法和教育制度,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他規定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人倫關係的五種常禮,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他規定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為五種政治身份關係的常規;他建立了墨、剕、劓、宮、大辟五種刑罰,同時又用“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九種美德,作為任用選擇官員和推行教化的標準;他制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以表彰賢達與有功之人,使其顯貴;他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分別派官員和諸侯加以統治;他根據各地物產建立了平準制度,確定各地納稅和朝貢的標準,使各地經濟均衡發展。

  所以,皋陶是在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後人尊為“斷獄之神”。中國的司法之所以叫“法”,是得名於皋陶斷獄的一頭獨角獸,那獨角獸的名字就叫“法”。

  不過,在夏禹征服了三苗部落之後,皋陶借鑑三苗之刑而創設的五刑,適用物件是受限制的。對於被征服的苗人及氏族內部的奴隸和其它被征服部落,五刑當然適用於其逾禮作亂之行為,所謂“蠻夷猾夏,寇賊奸。汝作士,五刑有服”。皋陶作士,以刑御暴,可以說是華夏刑罰的創始人。

  但是,皋陶對於氏族成員內部的過錯則區別對待,不處以刑罰或科以象刑,僅僅用恥辱其人格的方法來懲罰其過錯。所以從氏族時期開始,刑罰的適用就已經是不公平的,或說是因群體不同而異,因此是“有法無律”的,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後階級社會的刑罰更是傳承了這一特點。

  當然,氏族內部並非一直沿用“禮”這一習慣法性質的規範來解決矛盾,隨著歷史發展,刑殺也逐漸引入氏族成員內部,甚至是氏族中的顯貴亦難免。例如皋陶建議夏禹殺防風之君,即是明證。但總體來說,當時刑罰的主要物件是“士”以下的,後來的孔子就是依據皋陶立法的原則,制定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儒家禮教規定。

  春秋時期的英國、六國等小諸侯國,都是皋陶的後人所建之國。“六”,即是皋城(今安徽六安),皋陶就是古代六安國的始祖。“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古代隸屬於六安國(今安徽六安)。皋陶氏的後人宗族支系後來一直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東十六公里小廟村六合公路北側尚遺存有皋陶墓冢。

  在史籍《虞書》、《左傳》、《水經注》、《括地誌》、《太平寰宇記》等中,對於皋陶的事蹟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記載。皋陶是保定高陽人,因此也稱為高陽氏。在歷史評說上,皋陶與堯、舜、禹三帝的聲望並列,後世人皆稱為“古代四聖”。

  皋陶的後裔子孫皆以祖先為榮,其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皋陶氏,後省文簡改分稱皋氏、陶氏、李氏等,皋陶是這些姓氏的統一得姓始祖。

  皋氏的“皋”字作為姓氏讀音作gāo(ㄍㄠ),作為名字或其他用途讀音作gǎo(ㄍㄠˇ);陶氏的“陶”字作為姓氏讀音作yáo(ㄧㄠˊ),不可讀作táo(ㄊㄠˊ)。

  按:

  皋陶是李氏的得姓始祖,其姓氏字“李”的結構上“木”下“子”,其文字構件“木”的本義,就是皋陶的後裔子孫祭祀祖先的祭臺,後成為有巢氏“構木為巢”、“助民以房”的標誌;而其文字構件“子”的意思是指皋陶的後裔。

  因此,到了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一直就以李唐是皋陶的後裔為殊榮,多次在眾臣面前提及,並於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鄭重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廣陵族之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皋如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吳郡有皋姓,系春秋時越大夫皋如之後。”

  春秋後期的越國有個大夫叫皋如,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皋氏,世代相傳至今。漢朝時期有個司徒長史叫皋誨,就是皋如的後裔子孫。

  姒姓皋氏皆尊奉皋如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狄族,出自春秋時期赤狄分支東山皋落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赤狄,亦稱“赤翟”,是春秋時期狄族人的一支,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赤狄在歷史上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國人相雜居,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之一,主要由六個氏族組成,即皋落氏、潞氏、留籲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

  周惠王姬閬十七年(晉獻公姬佹諸十七年,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東下太行“伐邢、滅衛”;齊桓公率領鄭、宋等華夏國抵禦狄人,“救邢安衛”。此後,赤狄還攻打過東周、齊國、鄭國等王朝與諸侯國。

  皋落氏,春秋時期的晉國人稱之為東山皋落氏。其原居地有三說:

  一說在今山西省垣曲縣。這在史籍《水經注·河水》中有記載:“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逕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縣東南有皋落鎮。

  一說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這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上黨郡壺關”條款劉昭《注》引《上黨記》中有記載:“東山在城東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漢壺關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

  一說在今山西省昔陽縣。這在宋朝《樂史》中記載了樂平縣有皋落鎮,“即古東山皋落氏之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以及歷史文獻《山西通志·樂平縣》中都指出,其皋落鎮(村)在樂平城東南七十里。

  以上三種說法所指事件的發生地點各異,但都認定是晉國太子申生率軍攻打了皋落氏。

  太子申生伐皋落氏部落,是在周惠王十七年(晉獻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至於出兵的理由,據晉獻公所寵愛的驪姬說:“皋落狄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君之倉廩固不實,又恐削邊疆。”又說,“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當時,晉獻公向狄人區域“啟土”還處在開始階段,晉國的實際控制僅汾涑平原,還未能越過沁水。今垣曲縣皋落鎮距晉都絳一百公里左右,正在晉獻公執政時期晉國邊境的東方境外。除了當時晉國宮廷陰謀置申生於進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晉獻公令太子申生“盡敵而返”,並在此以前東向伐驪戎,大概都出於驅除分佈在晉國以東以南的戎狄,以便掃清通往周王境內的道路。後來晉文公收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可以說是晉獻公東向狄族人境內“啟土”的繼續。另一方面,晉國向東北方向的境土擴張,與狄、赤狄往東北退縮是同一進退過程。晉獻公執政時期,晉國東境不過沁水,今長治縣及昔陽縣境內的皋落部落遺址,當與皋落往東北遷徙有關。

  皋落氏族為赤狄中的強部之一,但在史籍《左傳》中僅一見皋落氏名稱,大概是由於以後僅舉“狄”名,而未予詳載其具體部族名稱的緣故。

  到春秋後期,晉國稱雄,在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姬獳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先滅了潞氏,接著又滅其餘諸部,將大部分赤狄部落收服,之後漸被晉國融合。

  在原赤狄族人中,有以原氏族名稱為姓氏者,如皋落氏、潞氏、留籲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等。皋落氏族人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皋氏、狄氏、餘氏、段氏、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皋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四十三位。以吳郡、廣陵為郡望。

  今上海市,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阜寧縣、濱海縣,雲南省的彌渡縣,山東省的濰坊市臨胊縣,臺灣省的臺北市、桃園縣等地,均有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廣陵郡:亦稱江都郡、江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堂號

  吳郡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六言通用聯

  明刑褫奸宄膽;

  思親興風木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皋陶,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立五刑,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褫,剝奪;奸宄,謂壞人,從內而起為奸,由外而起為宄。下聯典指春秋時期人皋魚,雙親去世,哭得很悲傷。正逢孔子路過,問他,他說:“我的過失有三條:少年時只顧學習,周遊各國之後才想起回家奉養雙親,這是一;只考慮自己的志向,要為君主做事,這是二;與朋友交往太多,時常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這是三。樹欲靜而風不止,兒子要奉養雙親時,可他們都不在人世了!我想現在就辭別人世。”說完就憔悴地死去了。孔子說:“弟子們,都記住他吧!”於是,孔子的弟子告辭而回家養親的有十分之三。

  七言通用聯

  明刑褫奸宄之膽;

  思親興風木之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典故軼事】

  1:風樹之悲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原文是:“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嘆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失雙親之痛。應用: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實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後喻事與願違,不盡人意。或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相悖,多用此語。

  2:獄神皋陶

  中國古代的獄神應該是皋陶,是我國古代舜帝時期的一位掌管司法的大臣。相傳皋陶在掌管司法時,“劃地為牢”,成為最初監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場所,我國從此有了監獄。從此,“皋陶造獄,劃地為牢”正式流傳下來,而造獄的先驅皋陶,則被尊為獄神,被全國上下多數監獄立為自己的神靈。過去的獄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參拜獄神,剛剛被關進來的犯人也要參拜,當出獄時,被釋放的囚犯再次朝拜獄神,即使死刑犯在臨刑前,也要朝拜獄神一次,然後才被正法。在過去人們的眼中,監獄是個陰陽分界的地方,死囚的最後一段路程就是在監獄中度過的,因此,誰都不願讓以前死囚身上的“晦氣”沾染到自己。拜獄神,就是請求他的保佑,只是不同人參拜的目的不同:獄官參拜獄神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管教犯人,讓獄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囚犯參拜則是為了求獄神保佑自己能夠健康地活著出去;死囚朝拜則是求獄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個好人,不再受血光之災。因此,“皋陶”是以前監獄中最受尊敬的神靈。

  3:皋魚三失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又沒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學習,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我的志向崇高,不去侍奉庸君,到頭來事業無成。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因為小事斷絕聯絡。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完就辭世了。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有十分之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