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氏起源及歷史

涪姓圖騰_涪氏圖騰

涪姓圖騰(涪氏圖騰)

  涪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fú(ㄈㄨˊ)。源於地名,出自古巴國河流涪水之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姓氏考略》注云:“當以涪水為氏。”涪水在今四川涪陵地區,為嘉陵江支流。涪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四百七十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地名,出自古巴國河流涪水之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水經注》記載:“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即源出四川省中部的松潘縣,東南向流經平武縣、綿陽市、三臺縣、遂寧縣、潼南縣至合川縣,最後匯入嘉陵江。

  以涪水為名,在漢朝時期設定涪陵縣,後改為涪水州,隸屬於重慶府,即今重慶市涪陵區。

  原居於涪水流域的古巴人、古越人、古濮人等的分衍民族中,有以河流名稱為姓氏者,其漢姓稱涪氏,如今多為少數民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的姓氏,極少部分漢族亦有因氏者。

  按:

  涪水流域特產一種莖瘤芥菜,其醬醃製品就是眾所周知的“榨菜”,它與法國的醃酸黃瓜、德國的甜酸甘藍並稱為世界三大著名醃菜。榨菜也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著名醃菜(榨菜、薇菜、竹筍)之一。

  公元十八世紀初葉,涪陵地區長江沿岸已有莖瘤芥的栽培,將它製成榨菜則始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於與華夏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同年誕生,因此在國外又被美稱為“Peking University Chowchow”,即“京師菜”、“學堂菜”、“北大菜”,在歐、美、澳的中國留學生、各大學院、唐人街中以及各國旅行者中間一直很是流行。

  有趣的是,由於榨菜在美國陸軍、海軍中歷來是後勤採購定單排名第二的必備醃菜(第一是甜青豆,即豌豆罐頭),因此又被戲稱為“PUC”,意為“軍方定單第二行”,與“北大菜”的首字母不約而合。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涪州城西首的洗墨溪下,邱家大院人邱壽安開始對榨菜進行商業化批次加工並投放市場,但至清末還處於獨家經營狀態,直至民國初年才迅速傳開,到公元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榨菜生產開始形成一大行業,其後歷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涪氏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四百七十位,在臺灣則沒有,望出涪陵,人口數量稀少,零星分佈在重慶、四川、貴州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涪陵郡:亦稱涪陵縣、涪水州、涪州。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涪陵地區已有人類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之地,曾為巴國國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因此又稱作涪陵。戰國中後期為楚國屬地,戰國末期為秦國巴郡之地,秦昭襄王三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東漢時期,分枳縣置平都縣。三國蜀漢時期,增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郡治彭水鬱山鎮)。東漢順帝永和三年(丙子,公元138年)置涪郡,又名枳城郡,為區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時期,郡縣建置變化較大。隋朝時期置涪陵縣、豐都縣、墊江縣,分隸巴郡、巴東郡和宕渠郡。唐朝時期置涪州,轄武隆縣、涪陵縣、隆化縣。北宋時期改隆化縣為賓化縣,建置同唐朝。南宋時期置涪州,轄涪陵縣、武隆縣。元朝時期置涪州,轄武龍縣。明朝時期置涪州,轄武龍縣,後改為武隆縣。清朝時期置涪州,不領縣。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後隸屬川東道(東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置川東涪陵區,轄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長壽、彭水七縣,隸川東行署區。1952年,川東酉陽區併入川東涪陵區,增轄墊江、黔江、酉陽、秀山四縣,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長壽縣劃入重慶市。1968年改稱涪陵地區。1983年撤涪陵縣設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石柱五縣設黔江地區,涪陵地區轄涪陵市、南川縣、豐都縣(1958年由酆都縣更名)、墊江縣和武隆縣。1994年,撤南川縣,設南川市。1995年11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06號檔案),自1996年1月起撤涪陵市,設枳城區、李渡區;1996年3月,撤涪陵地區,設地級涪陵市,下轄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1996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涪陵市劃歸重慶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屆五次會議審議透過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涪陵市正式改隸重慶直轄市。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堂號

  涪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涪水堂、涪州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