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姓圖騰(芳氏圖騰)
芳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路史》雲:“周有芳氏,芳姓出方氏。”此外還有鮮卑族和蒙古族漢化為氏。芳姓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三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零七位。
【得姓始祖】
姬方叔:周宣王姬靜的屬下大夫,主持周王室的對外軍事事務。姬方叔的後代中,有人因避禍難將姓氏加“艸”字頭改為“芳”,稱芳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芳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望出新豐。
西周後期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屬下有個大夫叫姬方叔,主持周王室的對外軍事事務。
姬方叔智勇雙全,曾奉命向南征伐淮夷,對北擊退北方獫狁族(犬戎,亦稱西戎,主要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的獫、岐之間,即今陝西涇河下游的涇陽一帶)的侵擾,特別是在後來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過程中,姬方叔居功至偉,被周宣王封賜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姬方叔逝世後,還被周宣王追封為“豫章伯”,後裔子孫世代享受周制的第三等爵位。
姬方叔的妻子為著名的祁氏之女,她生有二子:
長子叫方啟原,其後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中的“方”為姓氏,稱方氏、豫氏、章氏等,其方氏即為後世方氏鼻祖之一。在該支方氏族人的後代中,有人因避禍難將姓氏加“艸”字頭改為“芳”,稱芳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芳氏正宗。
次子叫方檠,驍勇善戰,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時期(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立有戰功,官拜郎中丞。後來,方檠棄職,隱居至父親封邑的洛陽雷州(不是北部灣雷州半島的雷州,是古洛河中的一個沙洲),以地名為姓氏,稱雷氏,成為後世雷氏鼻祖之一。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北朝的北周奠基人,為北周孝閔帝宇文覺,他在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簒奪了西魏政權,之後在北周元年(公元557年)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建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當時北周境內的代郡武川達拉溝口一帶地多芳草,因此北周孝閔帝在其地建立了恆香郡常芳縣(今甘肅迭部),並集攏了許多鮮卑族民眾遷徙到該縣。
北周政權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歷五帝,但僅有二十五年。宇文覺的父親、北周太祖文帝宇文泰推翻了前北魏政權的一些漢化政策,提倡並恢復了鮮卑族原有的舊姓,但他卻沒有辦法恢復鮮卑族原始的生活習俗,因為人類社會不能倒退。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政權發展到頂峰,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了由高歡所創立的北齊政權,統一了華北地區。但不到四年的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國公楊堅就完全模仿了當年的宇文覺,將北周靜帝轟下朝堂,簒奪了北周,改國號為隋。
北周政權走上西魏的老路,就這樣滅亡了。
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初,立即下詔禁止各部鮮卑族再用舊姓,為此,還曾發生過一些小規模但極其殘酷的戰爭,而隋文帝對自稱鮮卑族舊姓的人們完全採取了滅絕全族的殘酷殺戮,政策,因而一時之間無人敢稱鮮卑舊姓。
朝代的更迭,以及姓氏如此改來改去,民眾們早就厭煩透了,於是,居於常芳縣的居民們乾脆就以縣名為姓氏,分稱為常氏、芳氏、恆氏等——簡單了得,且世代相傳至今。
按:
古常芳縣:
古常芳縣城遺址,位於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城東南三十五公里的達拉溝口,西臨達拉河,北面白龍江,南依大山。城郭外型依地勢呈不規則形。東牆從山根一直延伸到白龍江南岸,尚留有斷續的三節殘垣,長度分別為二十四米、二十九米、十八米,垣高八米,基寬七米,收頂兩米。如今已經被公路切斷的殘垣隘口,疑為當年的城門;南垣沿南山山脊逶迤而上,築牆遺蹟二百來米,達頂則西北而下一百三十米,一直至達拉河邊,西北兩面均為天然屏障,故無遺蹟可尋。
古常芳縣城遺址佔地面積約四萬餘平方米,廢墟里暴露出大量魚尾紋陶片、灰布紋板瓦、繩紋條磚、素面條磚等。據史書記載,其即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所置的恆香郡常芳縣,唐朝時期稱為疊州。
常芳縣後來被廢黜,但其在何時被廢棄,具體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扎日夫氏,蒙語為□□□□□□,漢義“麝香芳子”。
“芳子”,就是“香包、香囊”的意思,是蒙古民族專業蒙醫、獵戶採集、製作的名貴中藥炮製品,這些人後來就稱扎日夫氏。後有扎日夫氏族人以姓名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即稱芳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三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零七位,以洛陽、新豐為郡望。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郝莊村,河北省的正定縣,北京市,湖北省的十堰市,天津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許昌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芳氏族人零星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王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周武王伐紂,庸國起兵相從,得襲封。楚莊王三年(庚戌,公元前611年)庸國君主率群蠻叛楚,農曆8月,楚國伐庸國,楚人、秦人、巴人聯合起來滅了庸國,庸地被併入楚國,置上庸縣。周顯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楚兩國結盟,庸地還楚國。周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秦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庸地歸於秦國。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秦楚兩國議和,秦國又將庸地還給楚國。同時期,分置上庸郡和漢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國,楚軍大敗,被迫割上庸、漢北地予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庸地復置上庸縣,改隸漢中郡,屬梁州。西漢初期沿襲秦朝建制,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析上庸以西之地置武陵縣,屬漢中郡。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梁州為益州,上庸、房陵、錫、長利四縣隸漢中郡,屬益州。王莽篡漢後,新朝始西漢朝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改上庸縣為上庸部,隸屬漢中郡。西漢末期將漢中郡分為魏興、房陵、上庸三郡,上庸郡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曹操大破張魯後,將魏興郡轄地錫縣並人上庸郡,以申耽為上庸都尉。東漢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遣劉封、孟達平魏興、上庸、房陵三郡,申耽降蜀,被任命為上庸太守,封鄖鄉侯。東漢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孟達降曹魏國,隨即襲擊劉封,劉封逃回蜀國,曹魏國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任孟達為太守。曹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孟達謀歸蜀漢,被曹魏興郡太守申儀密報司馬懿,司馬懿率兵破城,擒殺孟達。曹魏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縣為上庸郡,治上庸。曹魏太和四年(庚戌,公元230年)撤上庸郡併入錫郡。曹魏景初元年(丁巳,公元237年)分魏興郡之微陽縣和錫郡之安富、上庸兩縣併為上庸郡。曹魏嘉平年間又撤上庸郡,至曹魏甘露四年(己卯,公元259年)復置。晉朝時期沿襲曹魏建制。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上庸郡轄上庸、富安、微陽、上康、武陵五縣,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歸屬梁州管轄。其後,地被前秦佔據,東晉孝武帝時又為晉所轄。南北朝時期,初沿舊制。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上庸郡轄上庸、北巫、富安、微陽、武陵、新安、吉陽七縣,屬梁州。北齊武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上庸郡轄上庸、武陵、齊安、北巫、上廉、新豐、新安、吉陽八縣。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公元503年)析上庸縣另置安城縣,改稱上庸郡為新豐郡。候景之亂時期,地入西魏。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改安城為竹山。同時改房陵為光遷,改新豐為上庸,以竹山之地分設羅州。北周時期,改上庸縣為孔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孔陽縣為上庸縣,改羅州為房州,領上庸、竹山、光遷、永清四縣,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改州為郡,以郡治縣,改房州為房陵郡,治竹山。唐朝初期沿襲隋朝建制。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房陵郡為遷州,治房陵。唐太宗貞觀十年(丙申,公元636年)廢遷州,置房州,治竹山,領房陵、竹山、永清、上庸四縣,屬山南東道。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房州為房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房州,竹山屬之。五代十國時期,上庸、竹山仍屬房州。宋朝初期沿襲舊制。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公元986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隸房州,升房州為保康軍節度,隸京西南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置金、均、房州鎮撫使,屬利州路。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公元1135年)隸襄陽路。南宋朝紹興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改隸京西南路。南宋朝紹興十年(辛酉,公元1141年)置金、房、達、開安撫使,改屬利州路,房州領房縣、竹山二縣。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元順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隸房州,屬襄陽路。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襄陽為府,領竹山、房縣、上津、鄖縣等縣。明朝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省竹山入房縣,屬湖廣佈政使司襄陽府。明朝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復置竹山縣,仍屬襄陽府。明憲宗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設鄖陽府,竹山屬之,同時割竹山縣西尹店社置竹溪縣。清朝沿襲明朝建制。清聖祖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將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布政使司,領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保康六縣。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割竹山、竹溪、房縣之南鄉置白河廳(今柳林白河口)設撫民同知,後改督捕同知。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公元1864年)裁白河廳,復原制。中華民國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全國實行省、道、縣制,竹山屬湖北省襄陽道。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屬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竹山,竹山隸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後改為兩鄖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竹山隸屬中南行政區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0年庚寅2月1日,改屬鄖陽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壬辰襄鄖合併,隸屬襄陽專區專員公署。1965年乙巳,襄鄖分設,竹山隸屬鄖陽專區行政公署。1970年庚戌,專區改稱地區,竹山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甲戌10月,鄖陽地區建制撤銷,與十堰市合併,竹山隸屬湖北省十堰市。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河南堂。
新豐堂:以望立堂,亦稱上庸堂、房陵堂、遷州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