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氏起源及歷史

店姓圖騰_店氏圖騰

店姓圖騰(店氏圖騰)

  店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一是源於祁姓和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唐國與魯國後裔,屬於以國名避難改姓為氏;二是源於女真族,出自五代至宋朝時期生女真族完顏氏部落,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店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八十六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完顏鄂和:陝西省岐山縣蒲村鄉洗馬莊村店氏始祖。

  唐壽興:丕謨之子,字松齡,號禮翁,行敬四,公襟懷淡宕嘯傲山水因念,祖訓萬邑可家遂契妻子而遷焉,其才猷經濟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後世綿遠無窮迄今千餘年。蕃衍湘贛歷傳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壽九十有八。沒葬江西萬載城外塗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沒葬萬載一都柞柱窩口虎形。繼配:趙氏,沒葬塗陂真武形與夫合墓。子二:唐虎,世居萬邑;唐彪,遷居瀏邑。是為湖南瀏陽唐氏始祖,亦店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祁姓和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唐國與魯國後裔,屬於以國名避難改姓為氏。

  唐國,據西周早期銅器《中觶》銘文考證,唐國最遲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國,而在文獻上則最早出現在西周晚期,祁姓,系遠古帝王唐堯之後。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122~前1104在位,待考)封堯帝之子丹朱的後裔於唐邑(今河南方城),承祀遠古帝王唐堯,稱唐侯,侯爵,史稱唐國。

  到了周成王姬頌在位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把唐國之地封給他的弟弟叔虞,而將堯帝之後的唐國遷至故杜國之地(今湖北隨州唐縣鎮)。據史籍《左傳·哀公十七年》中的記載,還是在春秋早期,楚國就憑強大的武力威服了唐國。在整個春秋中期,唐國完全淪為強楚的附庸。到了周敬王姬丐(姬匄)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唐國最終滅於楚國。

  唐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部分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改稱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先秦時期的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元年(楚考烈王熊完十四年,魯頃公姬讎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歷史悠久的姬姓魯國也被楚國考烈王所滅,其封居在唐邑(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的後裔子孫亦改姓為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李唐王朝末期的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發了著名的黃巢起義,李、唐家族都有蒙難,唐氏後裔為避戰亂殺戮,便將姓氏“唐”字簡改為字型相近的“店”字,稱店氏,世代相傳至今。

  不過,到底是那一支唐氏所改?有傳說是唐朝中和年間(公元881~888年)的唐壽興(唐丕謨之子,字松齡,號禮翁,行敬四)之後裔。那麼,唐壽興一族源是出祁姓還是姬姓,史書中未有詳載,其家譜中也語焉不詳,因此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二

  源於女真族,出自五代至宋朝時期生女真族完顏氏部落,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宋、遼、金時期以前,女真族分散為幾十個不相統屬的部落群體,完顏氏部族在女真諸部中的社會地位並不突出。至完顏烏古乃任完顏部酋長以後,完顏氏族才逐漸發展成為強大的部落,並征服和聯合十幾個部族組成部落聯盟。完顏烏古乃成為部落聯盟長,並被大遼國授予了節度使稱號。

  完顏烏古乃利用當時遼國的支援,加緊進行統一女真各部的活動,“前後願附者眾”。女真族完顏部的歷史,大概只能從公元十世紀初葉的完顏函普說起,完顏函普在後來被金國政權追尊為始祖,他是完顏部最早有名字可記的部落酋長。自完顏函普以後,一直要到第六代酋長完顏烏古乃時,才開始有確切的年代記載。

  完顏烏古乃生於公元十一世紀初,這時完顏部已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南部阿什河)的附近各地,成為金源文化的發源地。這個地區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完顏部在那裡種植五穀,刳木為器,製造舟車,修蓋屋宇,並且能夠燒炭鍊鐵了。鐵器的使用,使得完顏部的生產的進步比過去一切階段的總和都要豐富得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了獲得和榨取剩餘生產物的可能,這便為奴隸制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因而從完顏烏古乃到正式稱帝的完顏阿骨打,大約經過近一百年的光陰,這一個世紀是完顏部由父系氏族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

  在公元十一世紀中葉,女真完顏部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部落,它聯合了白山部、耶悔部、統門部、耶懶部、土骨論部和遼國中“五國部”的蒲聶(蒲奴裡)、鐵驪、越裡篤、奧裡米、剖阿里等五部,組成部落聯盟,完顏部酋長完顏烏古乃為聯盟長,並接受了遼國加給的節度使稱號。又設有“國相”管理聯盟事務,由完顏部的完顏雅達充任。完顏烏古乃利用堅硬銳利的鐵製武器鐵犁,更利用遼國的“生女真節度使”的稱號,漸次役屬了更多的部落,在其侯的《金史·百官志序》中記載:“以專征伐,嶷然自為一國”。

  然而,這個時候的女真部落聯盟還不十分鞏固。到了遼道宗耶律洪基執政時期(公元1055~1100年),完顏烏古乃逝世,其子完顏劾裡缽繼任聯盟長,以其弟完顏頗刺淑為國相,免去了完顏雅達的職任。完顏雅達的兒子完顏桓赧、完顏散達等不滿,起而反抗,部落貴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內戰。完顏頗刺淑被完顏桓赧、完顏散達軍戰敗。完顏劾裡缽與族弟完顏辭不失又擊敗了完顏桓赧軍。完顏桓赧、完顏散達率部投降。以鍛鐵馳名的溫都部長烏春,也曾與完顏桓赧等聯兵反抗,也被完顏部大將完顏歡都戰敗。完顏劾裡缽與其弟完顏盈歌侯又戰勝了活刺渾水(呼蘭河,今松花江中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的紇石烈部,鞏固了部落聯盟,這時的部落聯盟已擴大到包括三十個部落了。而且內部的階級分化日趨明顯,一個奴隸制國家的雛型已開始形成。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三年(公元1113年),完顏旻(完顏阿骨打)繼任聯盟長,稱“都勃極烈”。翌年農曆6月,遼國加封完顏阿骨打節度使稱號。遼天祚帝執政後期,在遼國的全部境土之內,已經普遍地捲起了洶湧澎湃的反遼鬥爭的狂瀾,而最終推翻遼國的,則是以完顏部為中心的生女真的武裝反抗。

  從遼天祚帝即位以後,契丹貴族對於生女真各部落的壓榨勒索越來越重。生女真地區的土產,如人參、貂皮、名馬、北珠、俊鷹、蜜蠟、麻布等等,除依照定期定量向遼國進貢而外,遼國東北邊境的官吏和姦商在朝廷的縱容下,還經常到榷場中用“低值”去強購,稱為“打女真”,這早就在女真人民心裡種下仇恨了。遼國政府派往東北地區的地方長官,如東京留守和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境)尹等,每每在到任之後,先逼迫女真各部落奉獻禮物,並有各種名目的攤派。遼天祚帝經常派遣銀牌天使到女真地方去,強迫女真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海東青並採珠。銀牌天使率領著大批隨從,到處欺壓女真人民,向他們敲榨勒索財物。更不能容忍的是迫使女真人獻出部落的美女伴宿,既不問其出嫁與否,也不問其家門高低。契丹貴族對生女真諸部的這些行徑,使得生女真的各部無不忿恨怨叛,都願在阿骨打的領導下對遼進行武裝反抗。

  女真聯盟在完顏阿骨打的叔父完顏盈歌為首領時,已經是一個富有掠奪性和進攻性的組織。完顏阿骨打在跟隨父兄向外擴張的戰鬥中成長為一個負有重望的軍事統帥。完顏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開始更大規模向外擄掠和擴張。但是遼國企圖阻撓女真聯盟繼續擴張,並拒絕引渡因不服完顏阿骨打約束而叛入遼國的女真紇石烈部斡魯勃堇,於是雙方箭拔弩張,加之女真族人民對遼國的怨憤,堅定了完顏阿骨打反遼的決心,遂於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誓師起兵,展開反對遼國民族壓迫的鬥爭。

  完顏氏是女真族的著名姓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金國。金國被蒙古和南宋聯合滅亡後,其後裔散居於各地。歷經數百年變遷,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被漢族同化了,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並無差異,這已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結論。可是,雖然經歷了數百年與漢族雜居共處的生活,這些完顏氏後裔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有不同與漢族的民族意識。這實為耐人尋味的現象,也是學界比較關心的問題。

  在宋、元時期稱為益店的地區,即今陝西省岐山縣蒲村鄉馬莊村一帶,至今生活著一支完顏氏後裔,史學界稱之為“岐山完顏”。與眾所周知的涇川完顏不同,岐山完顏氏一直鮮為人知,因而是從未有外姓遷入的氏族群體,實際上是西北地區目前比較純粹的完顏氏後裔。

  益店,保留有金國大元帥完顏鄂和的墓和完顏家族的祠堂,一千餘人皆為完顏鄂和的後裔,一直在岐山縣蒲村鄉馬莊村生息繁衍,全部取漢姓“王”為姓氏,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姓氏。

  但其原來守護完顏·鄂和墓葬的兵丁馬弁,卻不能使用“王”姓,因此就以所居地名“益店”中的“店”為姓氏,稱店氏,世代相傳至今。就如同其先租完顏·鄂的那些傳令兵之後裔也不得姓“王”而姓“令”,稱令氏一樣。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八十六位。今河南,安徽淮南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岐陽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寶雞屬內史地。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屬雍;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中地郡;西漢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屬內史;漢景帝分屬右內史;漢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漢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漢獻帝時(公元189~220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曹魏(公元220~265年)為扶風郡。晉惠帝時(公元290~306年)改為秦國。北魏太武帝時期(公元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公元535~556年)改秦平郡為岐陽郡。隋初,置岐州;隋朝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廢州置扶風郡。唐朝初期置岐州;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改為扶風郡;唐肅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改為鳳翔郡,不久又改為鳳翔府;唐朝宗寶應年間(公元762~763年)因之,屬關內道。五代時期屬關西道。宋朝時期屬秦鳳路,為風翔府。金國時期置天興軍,屬陝西西路。元朝初期立鳳翔總管府,後更為散府,先後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明朝時期仍為鳳翔府,隸陝西布政使司,分屬關西道。清朝初期仍沿舊制為鳳翔府;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公元1670年)裁關西道,分隸西安糧鹽道;清朝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改隸驛鹽道.為分巡鳳鄰道。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陝西省關中道;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道,由省直轄寶雞各縣;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鳳翔設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公署轄寶雞,鳳翔、千陽、隴縣、麟遊、岐山、扶風、眉縣、武功、周至;中華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遷至寶雞。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陝甘寧邊區政府寶雞分割槽機關進駐寶雞市,時領寶雞、風翔、岐山、扶風、千陽、隴縣、眉縣、風縣共八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50年庚寅1月寶雞分割槽劃歸陝西省轄;5月2日分割槽增領麟遊、武功等六縣,共領十四縣一市,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寶雞分割槽為專區。1953年癸巳1月30日寶雞專區又增領興平、周至等五縣,並新設太白區,共領十九縣一市一區。1956年丙申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原屬縣市直隸於省。1960~1961年9月寶雞市領風翔、隴縣、鳳縣(均為並縣以後)三縣。1961年辛丑復設寶雞專區,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武功、眉縣、鳳縣、千陽、隴縣、太白共十一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66年丙午寶雞專區改領十一縣,寶雞市為省轄。1969年己酉專區改名寶雞地區,仍領十一縣一市。1971年辛亥2月地區撤銷。1971年3月~1979年3月改為寶雞市(地級市),領十一縣二區。1979年己未3月復設寶雞地區,只領十一縣;地市並存,寶雞市領金臺、渭濱二區。1980年庚申8月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併,以地級市領導縣、區代替地區領縣的體制,時領十一縣二區。1982年壬戌12月新設楊陵區,共領十一縣三區。1983年癸亥11月武功縣與楊陵區劃歸咸陽市轄;寶雞市轄金臺、渭濱二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十縣。2003年癸未5月26日寶雞縣撤縣成立陳倉區,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三區和風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九縣。

  晉昌郡:西晉至北周時期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甘肅安西,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安西縣、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朝時期均屬敦煌郡,唐朝時期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另有一處晉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間的後梁設於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堂號

  晉陽堂:以郡立堂。

  晉昌堂:以郡立堂。

  北海堂:以郡立堂。

  岐陽堂:以郡立堂。

  禮敬堂:唐壽興:字松齡,號禮翁行敬四,襟懷淡宕,嘯傲山水因念,祖訓萬邑可家,遂契妻子而遷焉,其才猷經濟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後世,綿遠無窮,迄今千餘年。後人以其號為堂,稱“禮敬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當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