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氏起源及歷史

代姓圖騰_代氏圖騰

代姓圖騰(代氏圖騰)

  代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一是源於代國,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二是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後有代氏。與戴姓不同。後因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將“戴”簡化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稱代姓,使二姓混為一談,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後廢止,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為代姓一大來源。代姓現今人口約三十一萬,排在第二百六十七位。

【得姓始祖】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戴時奉:字源詔,元至元二十六年辛卯八月十二日酉時生,原系江西縣元來楚益邑七里鄒家村,明洪武五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酉時沒,葬千工霸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元配:周氏,元元真元年乙未二月初八日戌時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九月十八日申時沒,葬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生子二:戴祥瑞、戴致。

  戴明祿: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世居郡城,戴家長街,元至正末隸寧波奉化籍明洪武乙丑科成進士,建文遜國時隱於潭卜宅鶴嶺之老屋壩詳夏忠靖公傅,葬上五都七甲馬家衛衝獅形山中穴甲山庚向有碑圖記,東西北三河子孫陸繼捐置田山以培公墓其租息歲充三河祭費。配周,葬上五都七甲鐵塘下馬家田角上馬家墳右蛇形壬山丙向有碑圖記,妣派下分三支其甫四公由三考赴選官至兩準監運使司子姓現住祝家河頭枯石對岸從舅氏姓不述,女適癢生楊文珊葬上五都十甲地名老屋壩後夫夫婦合冢同向。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為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臺。閼伯又稱火神臺、火星臺、臺形如墓,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墳鄉,墓(臺)根基長約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為夯土築成,臺上有祭閼伯廟、大殿拜廳、東西禪臺門、配房、鐘鼓樓等,臺下蓋有花戲樓,屬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兩朝均有修繕,現代又修葺一新,每年農曆1月7日成太古廟會,四面八方群眾前來朝臺,熱鬧非凡。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王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王朝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商王朝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周武王滅了殷商王朝之後,有不少殷商的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大戴氏國的後人本就為殷氏,但為了紀念故國,後來就有改殷氏為戴氏者,再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啟,屬於以諡號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啟後來建立了宋國。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臺、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料載,春秋時期有一古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為諸侯。到了周成王姬誦即位之後,輔佐成王的周公在東征後,又分封了一批諸侯,戴國大約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這在史籍《世本》中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關於古戴國的地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戴,故國在陳留”。史籍《春秋》中記載:“戴國,今陳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而史籍《漢書》中記載:“梁國甾縣,故戴國。”應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東漢章帝劉炟改甾縣為考城,迄1954年考城、蘭封兩縣合併為蘭考,其間經歷了長達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雖然北魏、北齊和五代梁時幾度易名,時間均極短暫。原考城縣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一帶。戴國滅亡後,戴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為表示對故國的懷念,即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戴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孫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羅氏,亦稱岱簸羅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bolo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兒氏,亦稱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陳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後人取漢字“戴”為姓氏,稱戴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為Usun Hala,滿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溫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為戴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陳蒙古八旗的一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皆有簡筆寫作“代”者。

【遷徙分佈】

  遷徙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裡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

  分佈

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代姓現今人口約三十一萬,排在第二百六十七位。

今河北之尚義,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邑、龍口,廣西之田林、灌陽,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為衛國之邑,後為齊國所佔,成為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為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步堂: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步堂。

  字輩

  湖南善邑代氏字輩:“仕洪國正天心順上達民興世澤良光宗耀祖承先緒盛德殿邦聲遠揚”。

  湖南資陽代氏字輩:“燕翼遐興熾鴻圖世業彝時祥金玉貴南北極星中稟正添資敏淑氣煥人文先工貽萬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遠蔭後嗣昌”。

  湖南湘潭代氏字輩:“宗德顯揚光輔盛朝金紫萬年受茲介福敦崇孝義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澤衍來裔”。

  河南鄧州代氏字輩:“廣華敦林永典孝”。

  代氏一支字輩:“維應學文楚正光明興志中啟富跺龍庭澤元道德向世傳倫”。

【楹聯典故】

  門楣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後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四言通用聯

  席傳易學;

  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地獨立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梁人,同向後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為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裡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覆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為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覆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徵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徵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

  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為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鹹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

  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為:“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遊。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巖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群鳥外,光搖數峰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群彥,永將敘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表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

  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七言通用聯

  簾外微風斜燕影;

  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床,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諡文節。

  十言通用及以上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

  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

  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閱名家,原為敦禮之祖;

  敘穆敘昭敘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敘份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敘堂”聯。

  【祠堂古蹟】

  三陵臺

  三陵臺是最近商丘開發的一處景點,戴氏之後可以去看看。三陵臺坐落在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境內,位於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因戴、武、宣三公王陵並峙,故名三陵臺。 三陵臺三座陵墓突起的頂部並峙,像三座駝峰。墓區裡的400多棵古柏蒼勁挺拔,疏密有致。三陵前各有一碑。戴氏宗親曾在此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祖活動,有興趣可以打聽打聽。不過此地偏僻,景點也在開發中。2011年4月15日,商丘市第一高階中學的高二年級學生步行至此拉練,算是又添了點名氣。當日雖身為戴氏之後,本人並未感觸太深,只覺應做一個明德正行的人,不為祖宗抹黑。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