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姓圖騰(達氏圖騰)
達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出自姬姓,為顓頊帝之後;一說出自回族中的達姓。目前該姓氏在我國分佈較廣,曾出現過達雲等歷史名人。達姓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三十八位。
【得姓始祖】
叔達、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穆巴拉沙(毋把勒沙)、完顏·巴絲卜花(完顏·巴斯不花)。
叔達:顓頊帝的後代高陽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國安邦的賢人,稱為高陽氏“八愷”,依次分別是:倉舒、頹愷、檮戭、大臨、厖降、庭堅、仲容、叔達。在其中老八叔達的後裔子孫種,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達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達氏正宗。漢族達氏皆尊奉叔達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恪納亞:哈密畏兀城人,於明洪武初年朝貢赴京,授試百戶,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衛人。恪納亞生一子,名達裡麻答思,承襲父職。達裡麻答思繼承父風,學習漢族文化,同涼州漢族人民關係日益融洽,生活習俗亦無兩樣,遂確定以首字“達”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為涼州達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高陽氏,出自顓頊帝之後叔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古代部族首領顓頊帝的後代高陽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國安邦的賢人,稱為高陽氏“八愷”,依次分別是:倉舒、頹愷、檮戭、大臨、厖降、庭堅、仲容、叔達。
在其中老八叔達的後裔子孫種,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達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達氏正宗。漢族達氏皆尊奉叔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元文宗給波斯人毋把勒沙的賜姓,屬於帝王賜姓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達氏,主要源自元朝時期的皇帝賜姓。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一文的介紹,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期,波斯人穆巴拉沙(毋把勒沙,波斯語“官爵”)隨父親入華,居台州(今浙江臨海),出任錄事判官。其子達普化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老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大元朝廷在進行廷試時,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特賜達普化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臺監察御史。後來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在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敕建奎章閣時,擢升穆巴拉沙為典籤,拜中臺監察御史,並賜其蒙古姓“達不華”,後被封為魏國公,其後裔子孫遂以諧音漢字‘達’為姓氏,稱達氏。
該支回族達氏一族今主要分佈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世代相傳至今,並尊奉穆巴拉沙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文獻《明史稿》及《涼州府志備考》中達雲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西北名將達雲,出身於涼州衛(今甘肅武威),武將世家。其祖恪納亞(家譜載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從哈密進貢赴京,忠義恭順,屢建功績,欽授試百戶,帶俸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人。恪納亞生一子,名達裡麻答思,承襲父職,他繼承父風,學習漢族的文化,逐漸成為漢族。後裔主要居住在西北各省。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臺的後裔答失蠻察,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答失蠻察,突厥語為Danishmendji,公元?~1348年待考,蒙古族,全名為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為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臺的後裔,著名西部蒙古(西察合臺汗國)第一代可汗,答氏鼻祖之一。察合臺汗國,原為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察合臺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路與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今日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初時建都於阿力麻裡附近的虎牙思,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察合臺汗國君主孛兒只斤·都哇與窩闊臺汗國君主孛兒只斤·海都聯合,屢與元朝軍隊爭戰,在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一朝,戰爭始終未斷,並一度攻佔漠北的哈拉和林(今蒙古國杭愛省西北部)。直至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勢力因內亂衰敗,才開始與孛兒只斤·海都之子孛兒只斤·察八兒一起,與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講和。新即位的孛兒只斤·拜延忽裡軟弱無能,完全聽命於異密迦茲罕,迦茲罕遂以拜延忽裡汗的名義一攬汗國大權,迅速統一了河中地區,之後開始對波斯王朝進行軍政干涉。直至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迦茲罕被切齒痛恨的孛兒只斤·答失蠻察後裔族人暗殺,西察合臺汗國內部立即陷入一派混亂,整個河中地區又回覆到無政府狀態。
在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的後裔子孫中,於明朝時期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冠為漢姓者,稱答氏、或稱達氏、大氏,為蒙古族答氏、達氏、大氏之先,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金國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女真族領軍元帥,叫完顏·巴絲卜花,亦稱完顏·巴斯不花,其大翰耳朵即首夫人叫答答氏,出自蒙古答答氏部落。答答氏部落,其實就是蒙古的韃靼部,亦稱塔塔爾部、達怛部、達旦部、達達部、達靼部等,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漢譯稱謂,“韃靼”之名始於唐朝時期,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透過室韋知道韃靼。在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等,歷史學家們一般認為他們都是柔然民族的餘部。
公元十五~十六世紀,金帳汗國的分裂為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數國。同時也形成了韃靼族人的各個地方分支:喀山韃靼族人、阿斯特拉罕韃靼族人、克里米亞韃靼族人、西伯利亞韃靼族人、烏拉爾韃靼族人、卡西莫夫韃靼族人、楚利姆韃靼族人、粱贊州韃靼族人、高加索韃靼族人、米爾沙韃靼族人、立陶宛韃靼族人、託博爾斯克韃靼族人、沃爾戈達韃靼族人、雅羅斯拉夫韃靼族人。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族人人數最多,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如今的韃靼族人是伏爾加保加利亞、欽察人與不多蒙古族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蒙古沒有任何認同,宣傳泛突厥主義,韃靼只是承襲蒙古族人的名稱。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族人還包括圖拉韃靼族人、秋明韃靼族人、葉尼塞河韃靼族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族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韃靼族人(包括伏爾加韃靼族人)、卡西莫夫韃靼族人、伏爾加韃靼族人、米沙爾韃靼族人四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族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族人和Kundrovsk韃靼族人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七個較小的韃靼族人部落,它們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族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呼。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德意志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今天韃靼族人主要分佈於中亞、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而中國大陸上今少數民族之一的塔塔爾族,就是源自來自東歐地區的韃靼部人。
從明朝時期開始,許多居於中原地區的韃靼部人中,以及完顏·巴絲卜花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部落名稱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達氏、答氏、大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佈於今陝西省的岐山地區和甘肅省的涇川地區。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達爾坤氏族部落,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達郎古德氏,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詔頒“禁胡服、胡語、胡姓”令之後,大多改為漢姓梁氏、達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達爾坤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rk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達氏。
⑶.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一族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達氏、答氏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林答氏,亦稱吳爾達氏、烏爾達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陵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烏林答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r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達氏、答氏、蔡氏、林氏等。
⑵.滿族達呼哩氏,滿語為Dahuri Hala,以族為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達氏、大氏等。
⑶.滿族文達氏,滿語為Wen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多冠漢姓為達氏、文氏等。
源流八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達斡爾族達爾陶氏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記載:
達斡爾族達爾陶氏,亦稱多爾托爾氏,滿語為Dartao Hala,世居黑龍江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呼蘭(今黑龍江呼蘭)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達氏、陶氏等。
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達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湖南武岡達氏一族,源自大明永樂二年,始祖仕廉公,從山西潞安府長治縣移居湖廣武岡州小東路迎恩裡安樂鄉第三都秦橋鄉,傳下五支,經六百載,由武岡向四周發散,今分佈於新寧、城步,長沙等地,並於順治、康熙年間,勇立湖廣填四川大潮,移居四川三臺、劈山,今廣佈於重慶中梁山、大足、巫溪、綿陽、安縣、德陽、中江、劍閣、宜賓、翠屏、筠連、長寧、瀘州、大理、鹽津、百色等地。
【遷徙分佈】
遷徙
1、回族中達姓的祖先是從西域而來,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間(1279年)任“塔不臺”,居於浙江省台州。達氏的後裔在我國分佈很廣,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脫離了家族。達姓望居代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今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都有分部。
2、達雲一族達氏的遷徙分佈。明初,達雲先祖恪那亞及其兄哈那大、哈那亞三兄弟入居甘肅,分別授試百戶,哈那亞派駐金城衛、恪那亞派駐涼州,他們為甘肅達氏之先祖。元末明清幾朝,在四川、寧夏尤其西寧、涼州松山一帶,社會長期動盪不安,戰爭連年不斷,燒殺擄掠十分殘酷,對經濟文化的破壞十分嚴重,而乾旱缺水的涼州百姓迫於奔命,只得遷徙謀生,因而達氏族人廣泛遷徙到西北各省。達氏後裔也在征戰中外遷。達雲及後裔在陝甘(包括青海寧夏,二省1928年從甘肅分出)戍邊衛國、也有在其他地方(如北京、四川、浙江、湖南)為官的,後裔子孫也有在跟隨征戰中外遷他鄉居住的。
分佈
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三十八位。
在臺灣則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多以代郡為郡望。
今甘肅省蘭州市達川鄉、金昌市、隴南市成縣、武威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溧陽市、南通市,陝西省眉縣、富平縣、寶雞市、渭南市,重慶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中江縣、三臺縣、鹽亭縣、南充市、宜賓市、綿陽市、自貢市,山西省陽城縣、長治市長子縣,河北省邢臺市任縣,青海省互助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市,湖南省邵陽市武岡縣,雲南省昭通市、昆明市宜良縣,安徽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福建省廈門市,山東省濟南市,廣東省深圳市,臺灣等地,均有達氏族人分佈。
【遷徙四川】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虞舜紀》有如下記載: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共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
。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史記》三家注更據《左傳》錄出“八愷”,“八元”共十六族的姓氏。而“叔達”為八愷之一。叔,表次第為三。達,表姓氏。這樣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達氏家族賜姓之始,到如今,足有五千年的歷史。
正由於歲月太久,太遠,我族大眾又以農耕為業,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故千百年來我族世系,譜牒演變遷徒的歷史均為空白,這實在是樁憾事。
聊以自慰的是,從大明永樂二年到現在七百年間,我達氏家族有完整的譜系留傳人間,值得慶辛,值得我族兒孫引以為自豪。
我族始祖達仕廉公,趙氏夫人,於大明永樂二年,從原籍山西省潞安府長治縣移居湖廣省寶慶府武岡州小東路迎恩裡安樂鄉第三都地名秦橋鄉,以農為業。到第三代生五公:長達廣,次達通,三達暹,四達進,五達聰。此五公,其後代稱五大房。此五大房,從那時到今天,代代有傳人,呈現一派人煙鼎盛,興旺發達之象。
在我達氏家族定居秦橋鄉後,有一次大規模人口外遷活動。大清政府在統一全國後,面對四十年戰亂所造成的四川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的慘景,發起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康熙四年,四川總督李國英奉命掀起“湖廣(陝西,江西,福建,廣東五省)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此後一百年間,各省大量移民先後移居四川。
在這次移民大潮中,我達氏家族有九族後代先後從秦橋鄉移民四川各地。他們分別是:
1,大房達廣公後代時恩,肖氏於康熙二十年後先移居四川合州燕窩鋪,雍正年間再遷四川省三臺縣同德場章堰塘,五如寺。
2,三房達暹公後代尚月,戴氏於康熙二十年以後移居四川三臺縣同德場達家瓦窯。
3,四房達進公後代汝福,馬氏於康熙四十年後移居四川璧山縣(今劃歸重慶市)接鳳橋。
4,五房達聰公後代汝仕,柘氏於康熙四十年後移居四川璧山縣(今劃歸重慶市)大窩凼。
5,二房達通公後代時顯,李氏,於康熙年間始遷四川南溪縣江南鎮,後移居宜賓縣(今翠屏區),長寧縣接壤處牟平鎮。
6,時顯公後代另有一支脈,再遷四川雷波縣與雲南省鹽津縣,彝良縣接壤處。
7,四房達進公後代國瑚 氏,於乾隆四年經商移居四川筠連縣龍場溝。
8,我族後代天生,胡氏於康熙年間移居四川永寧道,即今納溪縣。
9,我族後代星洗氏,於康熙年間移居四川巫溪縣(今劃歸重慶市)。
【郡望堂號】
郡望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堂號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稱代國堂、代北堂。
字輩
甘肅達氏家族甲子排行
儒世文朝選,清明禮義廉。
國正恩維善,立志忠信全。
守德永崇尚,好學本自安。
成功有廣厚,開科佔魁元。
繼宗習聖典,福祿積財源。
智勇能英傑,祖澤育良賢。
湖南武岡達氏班輩:
一時汝文友
國正成才定
明良世代興
龍光貴秀彥
繼述啟賢能
湖廣填四川達氏班輩:
重慶璧山,中梁山
一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永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三臺綿陽德陽中江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雲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劍閣: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萬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宜賓翠屏:
義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成 萬 代
宗 功 世 澤 長
祖 德 流 芳 遠
富 貴 榮 華 興
四川宜賓筠連:
義時汝文友
國正成才定
富貴順原興
武學登金榜
先見明聖君
雲南鹽津,彝良:
義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天 星 順
富 貴 永 華 萬代興
宗支百盛長久遠
永發才源後世昌
重慶大足:
正成才定
永世富貴
洪福萬年興
學淵必理清
四川西昌雷波
富貴永華興
雲南大理:
國正成才定
混沌思賢良
重慶巫溪:
星耀光緒
(國正成才定)
智德裕後昆
(富貴永世興)
孝友榮世澤
詩禮正家風
四川瀘州納溪:
天仕義先成
(時汝文友國)
文明正國啟
(正成才定富)
慶玉富忠德
(貴永世興)
順發興棟樑
化章祥光友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賢良當世;
訓俗有方。
——佚名撰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達貫道任知縣,有政績,以賢良著名。下聯典指南朝·達震為華州刺史,導民訓俗有治術。
七言通用聯
賢邑宰著名當世;
勇參將陷陣有方。
——佚名撰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句容人達貫道,洪武年間以賢良任知縣,著名一時。下聯典指明代涼州衛人達雲,勇猛強悍而有謀略,萬曆年間官西寧參將,衝鋒陷陣,未嘗受挫,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後官至太子少保。
【祠堂古蹟】
石崗達氏祠堂
達氏祠堂位於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石崗村二組,這座投資360多萬元的姓氏祠堂不但揭開了《明史》中著名“五大邊將”達雲的輝煌一生,更是記錄了“一門三甲”和“四世宮保”的歷史由來。武威市文史學家李林山指出,姓氏文化的繁衍、播遷,是武威歷史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這對於繼承先人根脈、重振武威雄風,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據介紹,達雲是明代萬曆年間武威籍名將,《明史》把他與麻貴、張臣、杜桐、董一元列為“五大邊將”,說他“為將先登陷陣,所至未嘗挫衄,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
嘉靖三十年(1551),達雲出生在涼州,字騰霄,別號東樓。萬曆三十七年(1609)秋,因病死於軍營,享年59歲。達雲的始祖名叫恪納亞,明洪武初年從哈密進貢赴京,授試百戶,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人。恪納亞生一子,名達裡麻答思,承襲父職,同涼州漢族融洽,生活習俗亦無兩樣,遂確定以首字“達”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達雲因“西陲第一功”,先後因功升都督同知、指揮使,晉副總兵官、總兵官,加封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左都督,掛平羌將軍印鎮守延綏、甘肅。
達雲生前受到萬曆皇帝的多次嘉獎。《清實錄》記載,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三日,萬曆皇帝給達雲升實職一級,賞銀三十兩、大紅飛魚一襲。萬曆三十七年(1609)達雲病逝後,萬曆帝賜葬。達雲死後,其長子達奇策,因戰功授大靖參將。其次子達奇勳,乾隆年間所撰《達氏家譜》上稱他“忠繼父志,勇貫三軍”,“蒙皇恩掛徵虜將軍印,鎮守昌平總兵官,加封太子太傅,特進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達雲的孫子達元貞,在崇禎年間曾任涼州衛守備,他押運糧草路過蘭州,遭反明武裝設伏,力戰陣亡。達雲的重孫達全體,在康熙年間因一門出了兩個武進士、一個武舉人而受朝廷褒封。至此,達雲四世人皆封“宮保”,故有“四世宮保”的美譽。
【典故軼事】
湟中三捷
蒙古右翼永謝布部萬戶領主永邵卜大成臺吉是順義王俺答的侄子,部下兵眾強盛,曾被明廷授為龍虎將軍。萬曆六年(1578年),跟隨俺答西迎活佛索南嘉措,於是留在青海,主持仰華寺。自萬曆八年(1580年)後,永邵卜改稱瓦剌它卜囊(意為瓦剌之婿),活動於青海、甘肅等地,連年侵擾明朝邊境。永邵卜曾經誘殺副將李魁,邊境守臣不能報仇,他於是更加輕視明軍。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永邵卜估計明軍將士們必定會宴飲,於是帶領勁騎徑直入侵西寧南川。他的行動被歸附明廷的番人偵得,並向達雲等人報告。達雲在險要之處設伏,命令番人繞出朵爾硤口(捏爾朵峽,今青海湟中上新莊南)左右以外,暗中扼住蒙軍後背,自己親率精兵兩千人參戰。待永邵卜等一千餘騎進入峽內,伏兵發動突襲,蒙軍首尾不能相顧,在其後的番軍趁勢夾擊,蒙軍大敗。達雲手刃蒙軍首領一人,斬首六百八十三級。那些逃到峽外的蒙軍,又被番軍殲滅。此役,明軍繳獲駱駝、馬匹、兵器不計其數,號稱“西陲戰功第一”。十一月,明神宗升達云為副總兵。
在此戰中被斬殺的蒙古將領把都爾哈,就是先前殺死李魁的人,而他被殺的朵爾硤口就是李魁陣亡之地,二人同在九月陣亡。在這以前,副將李聯芳被蒙古殺死,總兵尤繼先活捉殺害李聯芳的仇人。邊境軍民將達雲、尤繼先報仇之事並稱,為之稱快,史稱“久積不雪之憤,庶少快其一二”。
達雲獲勝以後,估計永邵卜必定再來,於是聚集重兵,嚴陣以待。十月十三日,不甘失敗的永邵卜果然糾合火落赤、真相、瓦刺它卜囊諸部來犯,由湟源一帶進兵南川。蒙軍先包圍番人居住的刺卜爾寨,企圖以引誘明軍來援。番人不能支援,只得與蒙軍合勢進逼西寧。達雲奉甘肅巡撫田樂之命,率各部進駐西川康纏溝(今青海湟中康城寨一帶),行誘敵深入之計。二十二日,達雲指揮明軍四面齊攻,對蒙軍形成包圍之勢。他親率左右衝擊,自辰時至申時,大戰數十回合。蒙軍死傷慘重,於是以長槍鉤杆專門攻擊西寧軍。西寧軍堅不可破,蒙軍眼見獲勝無望,於是潰逃,達雲率軍追擊數十里,方才返回。永邵卜、瓦刺它卜囊等部連夜徙帳於鹽池以西,火落赤渡黃河向南而去,康纏大捷宣告結束。
田樂發起的甘山之役,與達雲指揮的南川、康纏二役使青海蒙古迭遭重創,其在青海的勢力從此衰落,河湟地區的“海寇之患”被徹底肅清。
捷報傳至京師,神宗大悅,遣使祭祀郊廟,宣佈大捷。自內閣首輔趙志皋以下的群臣均獲進升,達雲則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被擢升為署都督同知,蔭封一子世襲涼州衛指揮使。五月,其子達奇勳被蔭授為世襲涼州衛指揮使。
永邵卜等連年劫掠各部番人,番人無法抵禦,於是轉而歸附。等到永邵卜戰敗遠徙之後,達雲立即招撫番人各部,有七千餘戶的番戶得以恢復產業。之後,永邵卜接連入侵明沙、上谷,都被達雲擊退。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達雲以都督同知掛將軍印,充任延綏總兵官。九月,青海蒙古部下首領清永等入侵邊境,達雲與諸將分兵抵禦,先後斬首一百七十餘級,以功被實授為都督同知。不久後,改鎮甘肅。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永邵卜再次侵擾西寧,參將趙希雲等陣亡。達雲受到牽連,於次年正月被停俸四個月。
松山戰役
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山以西為扒沙(今古浪大靖)為涼屯地,山以東蘆塘(今景泰)為靖膏地,山以南隆答、石炭以至紅井皆莊浪(今永登)屯牧之地”(《秦邊紀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控制了松山,就可割斷青海蒙古和河套蒙古之間的聯絡,軍事上可處於主動地位,削弱蒙古勢力,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達雲、田樂與三邊總督李汶等奉旨收復松山。先克昌寧湖的青把都,後破永邵卜。是年三月二十日出奇兵分路進剿,一路從泗水出兵直搗扒沙(今古浪大靖),一路從黃羊川出兵猛擊魚溝,攻其腹背,一路直攻黑馬圈河,共斬殺七百一十四人,俘獲黃金榜什等五百餘人,阿赤兔部潰逃。
之後,阿赤兔等重整其部,聯合青海蒙古抵抗明軍,並於是年七月三日乘雨挖邊,欲從鎮羌、岔口越長城入青海,被明軍擊退,擊殺卜打臺吉等五名頭目及五十餘名散眾,其餘敗走,退入松山。九月二十四日,各路明軍並進圍攻,西寧兵備右布政使劉敏寬揮戈青海,莊浪兵備按察使梁雲龍控弦烏鞘嶺之北,甘州副使李景元進擊黃羊川,達雲率五郡官兵入黑馬圈河,西寧同知龍應堅和涼州通判王倫整其軍旅前後堵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兩河道明軍十萬人會攻大小松山,俘獲八百八十人,獲牛、馬、駝、羊一千五百餘頭(只),“攘地五百里”。
松山戰役結束後,達雲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因功晉升為右都督,蔭封一子為世襲涼州衛指揮僉事(一作錦衣衛指揮僉事)。
為鞏固邊防,達雲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開始修築松山城。同年三月至九月,由達雲修築、荊州俊督建,西從泗水堡(今古浪縣泗水)鏵尖灘漢長城起,東到景泰縣烏蘭哈思吉黃河索橋止,建起長城共約四百華里,環松山於內。從此,松山城駐重兵防守,猶如一道天塹,保障了它周圍廣大地區的安定。達雲因築城之功,自右都督進官左都督。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七月,達雲因“陝西甘鎮斬獲功”,被擢升實職一級。
屢挫海寇
蒙古失去松山後,雖遷居賀蘭山,卻仍對故地松山眷戀不已,乘明軍撤防時暗中派兵進攻。達雲依據險要地勢攔擊,大敗蒙軍,斬首一百六十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神宗論功,加授達云為太子少保。
之後,蒙古合軍進犯鎮番衛(今甘肅民勤),達雲與總兵官葛賴等聯兵大破蒙軍,斬首三百七十餘級。捷報傳至京師,神宗為之祭告太廟、頒行賞賜,提升達雲世襲的官階二級。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蒙古再犯甘州,達雲與司道官李徽猷等出奇設伏,擊敗蒙軍,斬首六十五級,獲牲畜上千只(頭)。
松山蒙古退居賀蘭山後,與青海蒙古屢次聯兵攻掠邊境,尤以伊勒登代青(一作銀定歹成)桀驁不馴。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正月五日,伊勒登代青為報復明軍襲破松山之仇,聯合賓兔等部攻擊鎮番衛。達雲派副將柴國柱出擊,大敗其軍,斬首二百餘級,繳獲眾多馬、駝及軍械。不久後,青海蒙古大舉入侵,達雲等指揮將士分道截擊,生擒其首領沙賴臺吉,蒙軍餘部敗逃。十一月,達雲因功再升實職一級。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神宗敘功,增加達雲的勳蔭。四月,伊勒登代青率松山、青海蒙古再次連兵侵略涼州(今甘肅武威),先遭柴國柱擊敗。其後達雲親率副總兵秉忠等在紅崖大敗蒙軍,斬首一百三十九級。蒙軍被迫遠遁。九月,達雲因紅崖等功再受蔭賞,其子達奇功“升襲二級”,世襲為涼州衛都指揮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