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圖騰(薛氏圖騰)
薛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十六位姓氏,在江蘇和秦晉地一區有一定的影響。當今薛姓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25%,總人口大約近310萬。
薛的名義和圖騰:
薛,為草名,即賴蒿。薛人以賴蒿為氏族圖騰和族名,薛人所居住的地方稱薛地,後來建成了城堡,發展形成了薛國,最終出現薛姓。
薛姓的起源和演變:
構成漢族薛姓主要有兩大來源:任姓和媯姓。
第一支源自任姓。黃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禺陽(也作禹陽,一說為黃帝之孫顓項之少子陽)也稱禺虢,受封於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後南移山東濟寧東南。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臨東夷族,禺陽是任氏族的首領,任姓之祖禺陽的直系後裔奚仲是夏后氏禹的車正。車正是夏朝設定的官名,為車官之長。奚仲被封於薛,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建立了薛侯國,成為夏朝的從屬部落,居薛為夏王制造車輛,後來南遷到邳,今山東微山西北。商湯滅夏桀,奚仲的後裔仲虺為商王湯的左相,復居薛,此薛地在山東微山與滕州之間。到商朝末期,仲虺的後裔成,移國於摯,在今河南汝南東南,改國號為摯。周文王之父娶其女太任為妻,生子姬昌。周武王滅商後,封成的後裔為薛侯,以奉奚仲仲之祀,後改稱伯爵,到春秋後期薛國南遷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薛國曆經夏、商、週三朝六十四代,到戰國中期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出奔楚國,楚懷王以沛地賜予公子登食邑,古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北,子孫以國為氏。任姓薛氏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媯姓。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也稱陳敬仲,因陳國發生內亂而出奔齊國,不欲稱本國號,固改陳為田氏。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齊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孫悼子建立田齊,公元前379年姜姓齊國滅亡。到戰國後期。齊湣王封齊相田嬰於薛,即舊薛國之地。田嬰之子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號孟嘗君。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田文之後失去封邑,子孫分散。田文之孫田國、田陵之族南遷竹邑,今安徽宿州西北,與任姓薛人相聚,遂改姓為薛。媯姓薛氏的歷史有23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系出外族的改姓。薛姓也是一個由多民族來源組成的中國大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長期處於戰亂,證券頻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遷移,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漢族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薛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著名的事件有:西漢時,四川蜀族是與胡、氐、丁零族等同的民族,薛部落是蜀族中的強大氏族,後北遷居於河東之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到東晉末已形成了著名的河東薛氏,不就全部成為漢族;北魏時匈奴的吐京胡中也有薛姓部落;鮮卑高車族薛幹部落的叱幹氏族集體改漢姓薛,形成河南薛氏族;北宋西夏國党項族也有薛姓,後來也成為西北地區的薛姓漢族;清朝滿洲人中也有薛姓,世居瀋陽,其先為薛姓漢人,入旗滿化為滿洲人,清朝中期以後,旗人與漢人多為雜居,互相通婚,清末民國初,多數族人成為漢族。
歷史上薛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薛姓主要活動於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地區。秦漢時,薛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東臨東海,南面長江。三國兩晉時,薛姓渡過長江南下。入江西,進浙江,西北直到甘肅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薛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進而移民廣東。清初,薛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薛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4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浙江,這二省薛姓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南、福建、山東,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國的薛姓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地區,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東南、西部的四川為中心的三塊薛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薛姓大約有2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體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使薛姓人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明朝時期,江蘇為薛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30.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浙江、山西四省,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河北、廣東、山東,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薛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向西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晉兩塊薛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薛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薛姓的人口已近310萬,是全國第七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薛姓人口由27萬增長到近310萬,增長了11倍多,薛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河南三省,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北、山東、安徽,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蘇為薛姓第一大省,佔薛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東南蘇皖、西北秦晉、北部豫冀三塊薛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薛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
薛姓在長江以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陝寧晉豫、甘肅東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4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古了總國土面積的1 8%,居住了大約51%的薛姓人群。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部和東北、河北東部、京津、山東北部、遼寧西部、吉林東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四川北帶、渝鄂皖中部、浙江北端、上海、廣西中部,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45%之間;其覆蓋五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6.7%,居住了大約21.6%的薛姓人群。
薛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新蔡、沛國、高平、河東等。薛姓的著名堂號有忠諫。“忠諫”堂號典出西漢沛人薛廣德。薛廣德官御史大夫,敢於直諫。漢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娛樂,他脫掉官帽諫阻,說如果皇上不聽,他打算光著頭朝皇帝乘的樓船輪子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楹聯 重要的薛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三鳳媲美;五雋齊名。
竹邑名公;鼎當重望。
翔河東之風;尊關西之師。
魏宮人神計妙計;蜀秘書製成錦成箋。
生意此時多,正光轉緣頻,氣催黃鳥;
詩懷何處寄,是人歸雁後,思發花前。
家訓格言 薛氏家訓以明薛玹的《戒子書》最為聞名。薛玹,明山西河津人,為明之大儒,其訓子夜遵循著儒家傳統,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為人處世的原則,要求其子讀”聖賢修道之教、垂世之典”,“力戒縱口目耳鼻之慾,力戒肆四體百骸之安,力戒耽非禮之聲色臭味,力戒論非禮之私慾宴安等弊病”。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薛姓歷代名人235名,佔總名人數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十位;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66%,排在並列第三十五位;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8%,排在第五十四位;薛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3%,排在第六十三位。
薛姓的重要歷史人物有:戰國楚令尹薛倪;西漢千戶侯薛鑑;東漢千乘太守薛漢;三國東吳名士薛綜;隋朝詩人薛道衡,大將薛世雄;西秦霸王薛舉;唐朝名將薛仁貴,書畫家薛稷,詩人薛據、薛濤、薛能,文學家薛用弱,宰相薛振、薛訥;北宋史學家薛居正,書法家薛紹彭;南宋金石學家兼文字學家薛尚功,學者薛季宣;金末元初手工機器設計師兼製造家薛景石;明朝學者薛瑄,醫學家薛立齋,散曲家薛論道;清朝醫學家薛雪,象棋國手薛丙,法學家薛允升,江蘇巡撫薛煥,外交官薛福成;民國實業家薛南溟。
薛姓血型:
薛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1%,A型佔28.5%,B型佔29.3%,AB型佔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