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姓圖騰(但氏圖騰)
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流繁多。但姓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漢時已因仕宦等原因遷居於河南、山西、安徽等地,並在河南宛縣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則逐漸遍佈全國各地,西至甘肅、寧夏,北至遼寧、吉林,南至四川、廣東,東至山東、江蘇,都有但氏家族蹤。但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第五百零四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陽、開封、燕山為郡望,宗支稱“南陽世家”。
【釋義】但,“脫也”。本義是“裼”,即脫去上衣,露出上身。後作袒,即袒露。“但”字的本義已廢,今作為虛詞,比如副詞表示“範圍”。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
【得姓始祖】
姬但:周公旦之孫,接繼周公旦為周公,其後裔子孫世為周王室大夫,與召公奭的後裔子孫輪流為周公、召公之職。在姬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但氏正宗。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公孫氏,出自軒轅黃帝之二子含宏,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但氏在 中國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原始漢語部族在連續不斷的東遷過程中,逐漸散佈整於個黃土高原和 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那片土地上,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漢人與原始東夷經過多年的征戰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與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為 黃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認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紀,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神農氏末期,原始漢人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 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漢語部落的有牛氏分別透過婚姻與另一個原始漢部族的有嬌氏繁衍成黃帝和 炎帝部落。 黃帝與炎帝這兩個親緣部落後來為了爭奪地域 霸主,在汾河下游的 阪泉地區發生;了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 汾河平原南部、 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來,原居 山東的 東夷族首領 蚩尤率部眾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族(苗、瑤先祖)首領 夸父也率部眾北進 中原。東夷族與三苗族結成聯盟,由炎帝一族的原屬臣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傳說,在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今 河北省的涿鹿平原指揮部族軍隊大敗蚩尤與夸父的聯軍,當場將夸父殺之。聯軍殘眾向 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捨,在“涿州之野”捕獲並斬殺了蚩尤。隨後,東夷族、三苗族(九黎氏)餘眾渡黃 河南遷,三苗族一直南退至長江中游,東夷族則東退至 膠東的臨海山區(今 山東泰山),黃帝領導的華夏族由此佔領了河南大部,定都有熊(今 河南新鄭)。後來經過與東夷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即漢字正式開始出現。
據傳,軒轅氏黃帝本姓公孫氏,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其賜姓者有十四人。黃帝的次子名叫含宏,生來就十分奇異,他的雙手掌紋似字,左手掌紋似“人”字,右手掌紋似“旦”字。含宏成年後,身長九尺,虎背熊腰,威武驍勇,但十分仁義守信,很得黃帝的喜愛和信賴。後來,在黃帝氏族與 蚩尤氏族間爆發的爭戰中,含宏率主力軍與蚩尤氏大戰於逐鹿平原,殺得天昏地暗,終得全勝。由於含宏在逐鹿之野決戰中大有功勳,群臣欽佩,紛紛奏請黃帝給含宏賜姓封功。黃帝擺擺手說道:“我早就已經賜姓給他了!”群臣不解,問道:“帝給四母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十二姓氏,已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不過,這十二個賜姓裡沒有給二王子的賜姓呀!”黃帝笑笑說:“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就是一‘但’字。這不就是早就賜給他的姓嗎!”‘但’字,就是人之初始,預示含宏將來是他自己那一族人的始祖。群臣皆恍然。
據《但氏宗譜》記載:“但氏一姓乃上古姓,軒轅黃帝公孫氏之裔也。黃帝二十五子,得賜姓者十四人。惟次子名含宏者,生而奇異,左手掌有人字,右手掌有旦字,及壯,身長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奉命與當時諸侯名蚩尤氏者戰於逐鹿之野,大有功勳,群臣奏請賜姓封功,黃帝曰:‘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成一但字’。以但姓之本,非同於百家姓之編也,惟司馬《 資治通鑑》及《五代之志》紀載之甚詳。迨至前 漢文帝朝,有諱忠者贈十萬祿,封 河間候,即今郡望稱為河內者是也。家居洛陽之浦,其後子孫散而之四方者,多有諱欽者。漢授西域都尉候有諱巴者,漢明帝時奉臨朝議大夫、濟陰太守有諱興者,居 漢陽是東晉惠帝時,人授 金吾上將軍之職,在西土交州提調六州都護府,與土番兵接界。北齊昭帝時有諱寶者,授 晉陽州太守,有諱旺者授 黃州路太守,有諱隆者任九江府太守,固居羅漢壇之地,即今稱為 蓮花洞者是焉。後徙居 麻城縣,有諱珍者任李唐黃州麻城縣令,有諱威者唐末授 金紫光祿大夫,領 江南道副史,生子廣,世居 中州洛陽之浦邑,授 德化縣令,生子三:曰操、捷、拘,為 南康 都昌縣令,因從而家焉,操為永興縣令,遷居 武昌 崇陽黃州之地捷,僖宗時拜嘉議大夫,官刺史,因黃巢兵變,遷瑞邑五仙鄉莊舍,即今稱為大湖莊但家橋者是焉。後復取顏陽山水之秀而卜宅焉,生子四曰:耕、薈、蕃、訥。人傑地靈而家道昌熾,瓜瓞綿綿,面蔓延南北,可勝言哉。立四書堂,兩客館東西二層樓,南北二 蠶室,立社於東南,建先祠於 水口,規模宏遠,迄今基址尤。存後嗣有能興之者,殆未可量也。越三代後有諱卿者,在後唐李莊宗時為殿前直御史,贈新邱公,傳至十八世孫諱全者,娶蒲塘馬氏,生元伯,伯娶武寧 雙溪熊氏,生子四:宗裕、成功、 盛茂、明。自後族大繁衍,難以盡述。 宋末年間,呂氏 文德以 襄陽城池歸伯顏,丞相領兵下江南,逃移遷徙居外郡者多究而言之,遠則郎河黃州、鄖、安陸、 京山等縣, 四川則青草、 重慶,湖廣則 興國、 通山等縣。近則 建昌、 德安、武寧、 星子等處。皆系族焉。後世有能從面推考者。則祖宗之脈、尊卑之分,可得而明矣。”
但氏一族得姓至今,已經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雖然人口稀少,卻是非常古早、神聖的姓氏之一。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 姬發的弟弟 姬旦,在周成王姬誦即位後出任周公,與另一弟弟姬奭( 召公)共同輔佐周成王。周公旦有個孫子名叫姬但,接繼周公旦為周公,其後裔子孫世為周王室大夫,與召公奭的後裔子孫輪流為周公、召公之職。
在姬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但氏正宗。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為得姓始祖,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 齊國 君主齊桓公 姜小白為首任 春秋霸主,九合中原 諸夏,討伐戎、狄、徐、楚諸方,安定周室,一時勢力遮天。 周惠王 姬閬十四年( 燕莊公二十八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民族擊敗 燕國, 都城亦被攻破,燕莊公失國逃亡,向齊桓公求救。至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將山戎擊潰並驅趕向西遠遁,遂救了燕國。在此期間,齊桓公乘火打截,藉機佔據了燕國的大片領土不歸,燕莊公惱在心裡卻也莫可奈何。之後,兩國 君主在燕國都城相互致謝後,燕莊公就親送齊桓公回國,並假裝不知不覺,熱情十分地一直送齊桓公入齊國之境。按周王朝典制,諸侯 國君不得隨意進入他國之境,待齊桓公醒悟時,燕莊公已經入齊國之境五十里了。齊桓公已經佔據了燕國大片領土,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乾脆就將齊國這邊境五十里之地贈送給了燕莊公。燕莊公好歹也撈回了一點損失。雷旦(今 河北 沙河),原是燕國之地,在漯水與灅水之間,這次就被齊國借擊戎救燕之際所霸佔了。齊桓公回國後,就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雷旦。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雷氏、旦氏,到了春秋中期以後,旦氏族人中有將姓氏加“亻”偏旁,遂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與姜姓雷氏、旦氏同宗同源,史稱 燕山但氏。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帝王儀仗官吏但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但馬”,亦稱䩥馬、誕馬、徒馬,是古代官制儀仗中的先導引馬,騎於特別裝飾的馬隊吹竽引導王室、官府的儀仗向指定地點。這種官儀形式在秦朝時期興起,至漢、唐、宋時期大盛,成為聲威顯赫的象徵,逐漸演變為後世的國家級儀仗隊。先導馬隊的首領亦稱作“但馬”,歸少府制,即由太子衙門管轄。這在史籍《程式·演繁露》中有記載:“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即但馬也。<遼史>中作䩥馬。”在但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但馬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但氏、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但氏源出官職,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姓氏讀音皆作chú(ㄔㄨˊ),不讀作dàn(ㄉㄢˋ)。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傳說中的西域古國但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
傳說,在強漢、盛唐時期,西域地區有一古但國,國民為猶太民族,曾一度依附於中原王朝,其國人中後來有通商於中原者,留居不返,後按漢俗以原國名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但氏,逐漸融入漢族大家庭,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遷徙分佈】
遷徙
但姓早期居住於 陝西一帶,漢時已因仕宦等原因遷居於河南、 山西、 安徽等地,並在河南 宛縣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
唐宋以後,則逐漸遍佈全國各地,西至 甘肅、 寧夏,北至 遼寧、 吉林,南至四川、 廣東,東至山東、 江蘇,都有但氏家族蹤。
分佈
但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第五百零四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陽、開封、燕山為郡望,宗支稱“南陽世家”。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金堂縣、什邡市、崇州、大邑縣、自貢市、遂寧市大英縣、眉山市、自貢市、仁壽縣、榮縣、樂山市、眉山市、綿竹市,重慶市的長壽區、雲陽市、合川市、忠縣、江津縣,雲南的大理州,河北省的邢臺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縣、瑞昌市、都昌縣、鄱陽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襄陽市、赤壁市、天門市、黃石市、孝感市、恩施市、漢川市、通城縣、大悟縣、鄂州市、仙桃市、監利縣、十堰市、咸寧市崇陽縣,湖南省的張家界市、常德市臨澧縣,沅江市,遼寧省的丹東市、瀋陽市,河南省的羅山縣、株洲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霍山縣,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海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貴州省的貴陽市、織金縣、遵義市,上海市,北京市,江蘇省的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南鄭縣、安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美國洛杉磯等地,均有但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兩漢之際,潁川的河南尹韓騫舉族遷居南陽,成為南陽望族,使南陽成為韓姓的第二個郡望。西漢時期,南陽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陽新都(今新野東南),漢更始皇帝於南陽登基,東漢時,南陽被封南都,被尊為帝鄉,為天下經濟首都。南陽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撤,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復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開封府: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溫初建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為東京。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降開封府為汴州。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升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京。後漢、後周、宋朝因之為東京。金朝後期以開封府為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改汴梁路為北京開封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罷京為府。封第五子朱橚就藩開封,稱“周王”。清朝因明朝之舊制為開封府,為河南省會。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總領二十縣。北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後別名雲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為幽州范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范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為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後,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北宋朝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名為廣陽,領十二縣;北宋朝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再陷於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樂十九年辛丑(公元1421年)遷都後稱北平府。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建立後,稱北京市。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
燕山堂:以望立堂。
德讓堂:昔堯以天下與舜史臣稱為峻德為克讓舜以天下與禹史稱為元德為溫恭後太伯三以天下讓夫子稱曰至德讓之名其來必有所自稱必有所由乃吾大華公修譜取名以顏陽於臺者曰德讓果何妨乎其亦曾以天下讓而名之欷然披閱帝王前後總紀從無蹤跡似名之者出於無謂也吾思之此非由後人之事而竊取也蓋由我始祖含宏公為軒轅次子在三皇時兄弟壽各以百千其傳天下也皆以兄弟為世及吾祖居次以世及論之亦直有天下者也乃竟不有焉想必伐逐鹿之後退處遐方如後世之避河南避陽域不肯涉帝位而履至祚雖其讓隱微而實自有不能掩者故大華公修譜之曰或得其實於文獻之遺若曰吾祖在溝穆時亦曾以德相讓也乎故取名堂者一以闡祖親之軼事一以垂子孫之家模使吾但氏子孫世世成禮讓之俗息競爭之風也餘特表而出之以示不忘所自雲。
字輩
新疆烏魯木齊但氏字輩:“一弘正開傳尚德茂功昭漢唐家崇仁讓代顯賢良學宗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恆遠鹹期同昌”。
重慶長壽但氏字輩:“維文開天運道大國家興富貴傳宗寶永遠萬年青”。
重慶墊江但氏字輩:從啟學鳳林,永作盛朝相;汝可長連登,人才萬代興。
重慶合川但氏字輩:“鳳應守為紅秦開大春家山河天光秀豐玉正新發”。
四川榮縣但氏字輩:“傳尚德茂功昭漢唐家崇仁讓代顯賢良學宗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恆遠鹹期同昌”。
四川大英但氏字輩:“一弘正開傳尚德懋功啟承光裕必大圖中廣其天序如日之同”。
四川但氏一支字輩:“益鴻正開白權尚德茂功昭漢堂家崇仁讓代顯賢良學宗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恆遠鹹期同昌”。
湖北蒲圻但氏字輩:“伏興應文勝淑存時維希近信一弘正開傳尚德懋功啟承光裕必大圖中廣其天序如日之同同昌品重瑞方博厚恆遠鹹”。
湖北漢川但氏字輩:“傳尚德懋功昭漢唐家崇仁讓代選賢良學尊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恆遠鹹期同昌”。
江西鄱陽但氏字輩:“漢盛楊先譽分芳積慶長教家敦信讓立品效賢良繼述讀書人貽謀訓典光綿延開□緒發跡志三昌”。
江西都昌但氏字輩:“萬宗一本世德相傳漢盛楊先譽”。效賢良,繼述詩書久,貽謀訓典光,綿延開統緒,發跡志三昌。
安徽六安霍山但氏字輩(廣公系時傑公支):“世守本業 正心修德 孝友傳宗 才能輔國 慶習恩榮 克紹先哲(後為2012年廣公系時傑公支下修譜新增字輩)永泰民富 澤合治長 薄厚恆遠 鹹期同昌 ”。
江西瑞昌但氏字輩:“肇啟河南、榮昭漢唐、家傳孝義、代顯賢良、學尊孔孟、品尚端方、博厚恆遠、鹹期同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周公後裔;
齊桓子孫。
——全聯典指但姓得姓源流。
五言通用聯
武陵傳美德;
敘州播芳名。
——上聯:明朝但元行,知武陵,開荒田,興水利,吏民愛之。下聯:明朝成化舉人但存學,官至重慶府通判。
六言通用聯
漢時西域都護;
明代武德將軍。
——上聯:西漢 但欽,官西域都護。下聯:明朝但應龍,官至武德將軍。
十言通用聯
敷政宣猷,濟陰謳歌載道;
開荒興利,武陵依賴如山。
——上聯:漢朝人但邑,曾官濟陰太守。下聯:但元行。
開荒田,興水利,功德多矣;
歷險阻,採木材,績能大哉。
——上聯:但元行。下聯:但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