釧姓圖騰(釧氏圖騰)
釧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huàn(ㄔㄨㄢ)。源於畲族,出自唐朝時期派駐閩越地區的大將軍陳元光,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釧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二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二十一位。
【得姓始祖】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陳元光赴閩後,在逐步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堅持對“蠻獠”實行招撫政策,他下令本人以及跟隨他們父子入閩的唐軍及隨民,全部在這閩越一帶落籍,使該地區成為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後來,陳元光的這一支具有鍾氏畲族血緣的子孫逆汀江而上,直至長江流域,因而取姓氏為“釧”。釧氏族人大多尊奉陳元光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釧長任:原應天府閃霞沖人。明朝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隨兵部尚書王驥如滇平思氏叛亂,隨留駐騰越。是為雲南騰衝釧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畲族,出自唐朝時期派駐閩越地區的大將軍陳元光,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
釧氏源出古代畲族,在唐朝以前,沒有釧氏。
唐朝以前,福建的畲民深受半奴隸半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經常以武力反抗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權,漢族統治者也無法予以遏制,他們駐這一地區的軍隊,只能駐守在九龍江以東“阻江為險”,“插柳為營”,與“蠻獠”相對峙。在唐王朝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以後,為了鞏固對東南邊陲的統治,乃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和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先後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軍隊來到閩南進行剿撫。
陳元光赴閩後,在逐步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堅持對“蠻獠”實行招撫政策,他下令本人以及跟隨他們父子入閩的唐軍及隨民,全部在這閩越一帶落籍,使該地區成為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
傳說,陳元光為了增進畲漢兩族人民的和平相處,曾大力提倡畲漢通婚。他自己就帶頭娶了一個鐘氏畲族女子為妻,允許這一畲婦先披麻戴孝祭別祖先,然後披上婚禮盛裝,這樣以內白外紅的服飾舉行婚禮。在古代,畲族新娘的白襯衣必須妥為儲存,死後方穿在身上裝進棺材,這意味著死後要回孃家與親人團聚。
經過陳政、陳元光及其子孫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使閩南地區的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後來,陳元光的這一支具有鍾氏畲族血緣的子孫逆汀江而上,直至長江流域,因而取姓氏為“釧”,大多駐居於建康(後叫建鄴,今江蘇南京),後又逐漸衍分至湖南武岡、雲南騰衝、四川閬中等地區,其家族人等在唐、宋、元、明諸朝多為軍伍者,所以釧氏與陳元光一支陳氏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至於“釧”字作為姓氏的讀音,在宋朝時期的官修字書《類篇》中講得明白:“昌緣切,音穿。”即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釧氏族人大多尊奉陳元光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倭奴族,出自唐朝時期倭奴過遣唐使,屬於漢化改姓氏。
唐朝時期的公元七世紀初開始,以及在其後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中,倭奴國為了學習中華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人數之眾,可謂中日文化交流歷史上的空前盛舉。
由於遣唐使在唐文宗李昂執政的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最為眾多,這批遣唐使學成回國後,對推動和促進兩國文化、經濟等領域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倭奴國社會的發展,從此,倭奴國人開始稱自己為“大和民族”,以追念唐大和年間的遣唐使們。
在遣唐使中,有一批倭奴留學生的姓氏為久代氏,羅馬字為“Kushiro”,日語為“釧路”,來自倭奴釧路部族(今日本國北海道東南岸的釧路市),進入中國後,按漢俗起漢姓為釧氏,其中後有留居中國者,逐漸融入中華大家庭,在唐末五代時期避戰亂遷居嶺南地區,以釧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體是漢、畲民族融合姓氏,源起唐朝,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二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二十一位,望出騰越。
今四川省的閬中市,湖南省的武岡市,雲南省的昆明市、保山市騰衝縣、潞西市,大理市巍山縣,臺灣省,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釧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騰越郡:亦稱騰越州。是歷史上曾管轄和影響著怒江以西的廣大地域,位於雲南西部邊陲保山市,離緬甸已經很近。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個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遊日記》裡詳細描寫了騰衝,稱其為“極地邊城”。那時的騰衝還叫“騰越州”,是非常繁華的邊城。自唐朝起,騰充(衝)、藤(騰)越之稱即交替使用。後自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間,怒江以西的一個廣闊的大行政區域(州、廳、道)一直以騰越命名(其間民國元年和二年稱騰衝府)。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融匯、發展並於清朝中葉逐漸成型的滇西邊地文化,便被稱為騰越文化。騰越文化是以純正的漢文化為主體,融匯了南詔文化、土著文化、東南亞文化和西洋文化的雲南西陲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是一種開放的複合型文化,是具有豐富內涵的邊地代表性文化。騰衝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進入銅器時代,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發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著廣泛的交流。騰衝地處西南絲綢之路“蜀·身毒國道”的要衝,在秦漢時期已是一個商貿重鎮。唐南詔時"疇壤沃饒,人物殷湊",築騰充城,為雲南西部重鎮。宋大理國設騰衝府。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騰衝府,置騰越、越甸、古勇三縣。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罷州縣,府如故,隸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騰衝府,後廢。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騰衝守禦千戶所,隸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置騰衝土州。明正統年間的三徵麓川之役,以騰衝為戰略基地和管制邊境土司的觸角,大軍雲集騰衝。萬曆年間平息嶽鳳之亂,平叛大軍從騰揮戈收復三宣。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衛入州。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置騰越州判分防南甸。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改騰越協為騰越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騰越州為直隸廳,隸迤西道。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降直隸廳為廳,隸永昌府。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改騰越州判為經歷,仍分防南甸。光緒年間,爆發了抗英的“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以張文光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騰衝建立了雲南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滇西軍都督府,出兵佔領了整個滇西,促進了辛亥革命在雲南的勝利。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騰越廳為騰衝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消騰衝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騰越道。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行政區直隸騰越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裁騰越道,設雲南第一殖邊督辦署於騰衝。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邊督辦署為騰龍邊區行政督署。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間,日寇自緬甸侵入中國,佔領騰衝城,騰衝人民配合抗日軍隊堅持抗戰達兩年之久,迎來了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中國遠征軍的滇西反攻,於同年9月14日光復騰衝。騰衝作為古城,雖已經成了一片瓦礫場,但反攻戰役中,軍民用生命和鮮血共同譜寫了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是中國政府在抗日戰爭中收復日佔地區的第二個成功戰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0年成立騰衝縣人民政府,隸保山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保山專區合併入德宏自治州,騰衝縣隸德宏州。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專員公署建制,騰衝縣錄保山專區至今。
堂號
騰越堂:以望立堂。
字輩
雲南騰衝釧氏字輩:“文字加相有助興旺定發成根”。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祖功宗德流芳遠;
子孝孫賢世澤長。
——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鎮釧氏宗祠門楹對聯。
十一言通用聯
始祖開邊繁衍子孫遍天下;
後輩創業輩出英才滿乾坤。
——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鎮釧氏宗祠正堂前楹聯。
【祠堂古蹟】
釧氏宗祠
釧氏宗祠坐落於騰衝市和順鎮大莊村,為一正兩廂一廚房的建築。前為月臺,後有操場。宗祠正殿內有匾聯、武德將軍牌位和儀仗物。院內栽有兩棵桂花樹,兩棵紫薇花樹,黃香木圍滿花園。月臺上有李根源題書的兩塊石刻,一為“山水清音”,一為“金川月池”。臨池一邊建有石欄杆,三面以石凳圍繞,引大盈江水注入,波光粼粼,與龜山並美,每當傍晚,男女老少休閒談天,其樂無窮。建祠後即於1929年一直辦學,教師有外地請來的段定一、蘇畔興、李生訓、段立邦等人,辦多級複式。以後有釧相才、釧相忠、釧嘉英、釧相魁、釧相民等人士辦雙級複式,後又請釧相民、許洪川、楊發瑛、釧相倫等人士相繼任教,辦成初小,為和順高谷分校,到1956年辦成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