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氏起源及歷史

茌姓圖騰_茌氏圖騰

茌姓圖騰(茌氏圖騰)

  茌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hí(ㄔˊ)。源於姬姓或姜姓,具體情況尚有待考證。茌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曹叔振鐸(姬振鐸):周文王之子,受封於曹(今山東定陶),建曹國。當時的曹國有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曹國後被宋國滅亡,居於山茌城的故曹國貴族以及原住民中,有冠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茌丘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茌氏、丘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茌氏史稱正宗。姬姓茌氏族人皆遵奉曹叔振鐸(姬振鐸)為得姓始祖。(待考)

  吳中:(公元1373~1442年),武城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吳中病逝,終年七十歲,明英宗追封其為“茌平伯”,賜諡號為“榮襄”。奪門之變後,吳中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為了避禍亂而改以先祖封爵稱號為姓氏,稱茌氏,世代相傳至今。姜姓茌氏族人皆遵奉茌平伯吳中為得姓始祖。(待考)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曹國古茌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被其兄周武王封於曹(今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轄地大致為今山東定陶一帶,為伯爵諸侯國。當時的曹國有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三年(曹廢公曹陽十五年,宋景公子頭曼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發動了擊滅曹國之戰,曹國滅亡,宋景公改茌丘為茌邑,後又改為山茌城(今山東濟南歷城黨家莊鎮一帶)。曹國滅亡之後,居於山茌城的故曹國貴族以及原住民中,有冠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茌丘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茌氏、丘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茌氏史稱正宗。

  姬姓茌氏族人皆遵奉曹叔振鐸(姬振鐸)為得姓始祖。(待考)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吳中,屬於以帝王賜爵名稱為氏。

  吳中(公元1373~1442年),武城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朝洪武末年為營州後屯衛經歷。明成祖朱棣取大寧,迎降。因運軍餉、守禦有功,晉升為右都御史。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改任工部尚書,後從北征,艱歸,改任刑部尚書。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吳中與戶部左侍郎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同上奏北征軍餉困難,因而違反了帝意,被關進監獄。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復官,加封太子少保。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從徵樂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坐以官木石遺中官楊慶作宅,下獄,後被保釋,奪祿一年。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復官,升任太子少保。吳中勤敏多計算,先後在工部二十餘年。今北京的宮殿、長、獻、景三帝寢陵,皆分所營建。吳中職務填委,規畫井然。然不恤工匠。湛於聲色,時論鄙悖。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吳中病逝,終年七十歲,明英宗追封其為“茌平伯”,賜諡號為“榮襄”。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五年(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英宗親率五十萬明軍與蒙古瓦剌部七萬軍之間進行“土木堡戰役”,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鈺在賢臣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公元1398~1457年)等人的扶持下登基,是為明景帝。據說在此期間,吳中家族之人支援于謙。明景帝朱祁鈺景泰八年(明英宗復位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機發動政變,推翻明景帝之後復位。在明英宗發動政變之後,于謙被冤殺,官場大亂,吳中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為了避禍亂而改以先祖封爵稱號為姓氏,稱茌氏,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茌氏族人皆遵奉茌平伯吳中為得姓始祖。(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茌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今茌氏族人主要分佈在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一帶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德州市陵縣。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茌氏家族探源

  按語:茌氏家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目前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一是茌氏族人的先祖是何人?二是茌平縣為何沒有姓茌的?三是茌氏族人為何逃離茌平縣的?四是茌氏族人逃離茌平縣的生存歷程?這些問題,將會被後人提及,而且澄清。

  茌山

  茌平縣來歷中說:“因境內有茌山之平陸而故名。”但時至今日,茌平縣境內難覓茌山。一些有識之士進行了非常認真地調查和探索,時間之久,範圍之廣,難以想象。結果,仍難以尋覓到茌山。

  東至泰山,西至茌平,北至高唐,儘管對現有的山名進行考究、推斷,仍眾說紛紜,難以定論。那麼,茌山究竟在哪裡?

  在“茌姓淵源”中,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二兒子周武王(姬發),把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分封到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為伯爵諸侯國。當時,曹國有一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一部分子民以地為姓,謂之“茌丘氏”,簡稱“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茌”字,應該也是第一次出現“茌”姓。

  “茌丘”,是由重邑改名而來的,“丘”則是山或者高地的別稱,謂之曰:山丘,丘陵。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名字,多和當地的山川河流,或者高大建築物等特色有關聯。這種取名最直觀,便於人們熟知熟記,如河南、河北(黃河為界),山東、山西(太行山為界)。那麼,把重邑改成“茌丘”,看來當時曹國境內必有“山丘、高地”等之類的物體。現在,對山東定陶縣境內進行仔細考查,雖無直叫“茌山”的地方,但定陶縣城北6公里處確有仿山。那麼,仿山是否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從重邑—茌丘—茌山—仿山,這一曲折的過程呢?茌姓的誕生地是否就在定陶呢?期待後人繼續進行實地探訪和驗證。

  茌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全國各地置縣,“茌平因茌山之平陸故名”。據考證,茌平縣境內根本沒有茌山,多少有識之士,東起泰山,北起唐河,縱橫數百里,苦苦搜尋考證,也難覓茌山,因而眾說紛紜,難以定論。但是,秦朝既然因茌山而設定“茌平縣”,一定有其真憑實據。那麼,為什麼在一些資料中把茌平的來歷說成“因茌山之平陸而故名”呢?為什麼不說因茌姓,或者說因茌城而故名呢?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茌姓(待驗證)

  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把自己的親胞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分封到今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為伯爵諸侯國。當時,曹國境內有一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一些居民冠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茌丘氏,簡稱茌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茌氏史稱正宗。皆尊曹叔振鐸(姬振鐸)為得姓始祖。

  二、吳中,山東武城人,字思正,生於1372年,卒於1442年,享年70歲。明代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曾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監管過吏部。在任38年,主修了北京明代建築等,其業績在《明史》、《明史錄》中都有詳細記載。去世後,明英宗追封為“茌平伯”,賜諡號為“榮襄”。

  從《明史》、《明史錄》、《中國軍事通史》等文史資料中可以推測為吳中的後裔認祖歸宗,改成 “茌姓”。公元1450年,明英宗朱祁鎮親率50萬大軍與蒙古瓦剌部七萬軍之間進行了“土木堡戰役”,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鈺在賢臣于謙等人的扶持下,登基為明景帝,這期間吳中族人支援了于謙,遵奉新皇帝。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機發動政變,推翻明景帝之後復位。在明英宗發動政變後,于謙被冤殺,官場大亂,人人自危,吳中的後裔子孫、家族可能為避禍亂,就以先祖封爵號“茌平伯”為姓氏,稱“茌氏”,從此,吳中的家族、後裔便由吳姓改為茌姓了。

  三、現在茌平縣為什麼沒有茌氏族人?公元1600年,北方的滿族人大舉南侵,1616年推翻明朝統治建立滿清王朝,專橫跋扈,濫殺無辜,對“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言論,也格殺勿論。白色恐怖登峰造極,恐懼心理難以想象。當然,對明朝的官員及其後裔也絕不心慈手軟,茌氏族人是吳中的後裔,更逃不脫這一滅頂之災的劫難。於是,為了生存,一部分改成他姓,一部分逃往外地,從此,茌平縣境內便無茌姓者。逃亡外地的大都向東南方向,如山東泰安、寧陽、泗水、單縣;安徽蕭縣、碭山;江蘇徐州、豐縣、沛縣……。現在茌氏族人透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大都取得了聯絡,除山東泰安(茌家莊)、寧陽(茌莊村),只有茌姓村莊,而無茌氏族人外,其餘多地都有茌氏族人,並都列入《茌氏族譜》中,尤以江蘇豐縣人數最多,他們顛沛流離,先後在首羨鎮白李莊、渠集、陳樓、茌李莊居住(譜序中有記述)。臺灣也有茌氏族人,1949年,豐縣首羨鎮茌李莊茌傳良(和其姐姐),隨國民黨逃亡臺灣,定居高雄市,並且再婚,娶妻蔡氏,生一子三女,長子茌家緒。改革開放後,茌傳良三次回家探親,其在茌李莊的孫子也隨其到臺灣,居住一、二個月。一些資料中,說臺灣沒有茌氏族人,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2015年,茌氏族人第五次修繕家譜,翻開1830年(清道光10年)第一次編纂的家譜,譜序中開頭就有這樣的記載:

  祖上居豐舊矣,祖父嘗雲:山東茌平吾故土也。念遷豐以來,世代遼遠兼無譜系,無論其始也。……(略)

  道光十年歲次庚寅仲冬八世孫 克淵謹志

  這時,遷入豐縣的茌氏族人已發展到十世左右,約計200年上下。這是茌氏族人從山東茌平縣遷來的真實記錄。茌氏族人世代不忘先祖,念念不忘老家——山東茌平。

  那麼,時至今日,茌平縣為什麼沒有姓茌的?大規模逃亡外地的茌氏族人為什麼歷經這些年人數這樣稀少?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戰爭、飢餓、瘟疫;二是洪水、地震、龍捲風等自然災害;三是歷史變遷的政治因素;四是家族人數少,受外族排斥、欺壓,改姓歸順大姓。徐州市郊的茌姓歸順“時姓”,豐縣富張莊村的親兄弟二人,一人堅守茌姓,一人歸順“時姓”。以上原因,就會使一個族群蒙難、逃離、改姓、死亡、滅絕,最後,家族消失或縮減。茌氏家族是弱勢群體,又是“外鄉戶”,抗擊打能力弱小,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家族的發展壯大當然是舉步維艱的。

  為牢記歷史,2015年修繕家譜時,竭盡全力完善家譜,用鉛字印刷家譜100冊,分發到有關人員;同時,又存放到豐縣檔案館、上海圖書館,皆有存放證書。同時,電腦和隨身碟留存電子版。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紅塵萬丈,一腔熱血,千秋偉業,後世擔當。茌氏家族二千餘人,殷切期盼後世子孫中,湧現出宏圖大略的人物,編寫《茌氏族譜》,考查茌姓淵源,瞭解茌氏族人的發展歷程。

  希望後世子孫下氣力抒寫茌氏家族華章,彪炳茌氏家族輝煌!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