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氏起源及歷史

寸姓圖騰_寸氏圖騰

寸姓圖騰(寸氏圖騰)

  寸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uàn(ㄘㄨㄢˋ),亦可讀作cùn(ㄘㄨㄣˋ)。源於古爨族,出自漢朝末期雲南爨族政權貴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漢族寸氏出自漢朝劉氏帝王后裔,屬於夷化改姓漢化為氏。寸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三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寸慶:明代將領,原籍為四川巴縣,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來滇,隨傅友德、蘭玉、沐英至永昌,平定雲南滇西后,駐守在騰衝的,封為騰越衛指揮,騰衝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佔據)。永樂元年九月置騰衝守禦千戶所。寸慶封為守禦千戶所。

  寸姓始祖是四川寸慶,明洪武年間以軍職到騰。土著寸姓為雲南省曲靖地區爨氏後裔,爨氏衰落後,其後裔改費為寸,遷徙至騰衝落籍。寸慶第三子寸通之後裔(由和順遷居洞坪村) ,官至刑部主事。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古爨族,出自漢朝末期雲南爨族政權貴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寸氏的族人原來居是住在滇東曲靖到川西南的巴縣一帶,他們分兩次先後來到滇西的騰衝一帶,在那裡形成寸姓。第一次是在隋、唐時期,當時,寸氏的祖先是滇東曲靖一帶的爨姓。從晉朝到唐朝時期,保山一帶有僕從娃子(奴隸)造反,爨氏政權於是就派出軍隊到保山地區鎮壓,有一些爨氏族人隨軍過來,到了雲南騰衝保山地區後,就沒再回去,這就是來騰衝最早的寸氏族人。自宋朝以後,爨氏族人確覺自己的姓氏筆劃實在太以繁瑣,便以簡代繁,取近諧音之字改為寸氏。

  寸氏族人大多分佈在中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騰衝地區和緬甸,其姓氏讀音仍與爨字讀音一樣,讀作cuàn(ㄘㄨㄢˋ),不可讀作cùn(ㄘㄨㄣˋ)。

  著名近現代遊旅文學家艾蕪(公元1904~1992年,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巖、湯愛吾、艾蕪等;四川新都區清流鎮連豐村人)在所著的《南行記》中,就記載有“寸師爺”,並說明“寸氏”為雲南騰衝地區的望族大姓。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劉氏帝王后裔,屬於夷化改姓漢化為氏。

  劉氏日裔族人在明、清兩朝期間,曾有返回中國大陸者,多在長江流域的江、浙、皖一帶經商。後有留居不歸者,有人取“寸”為姓氏,稱寸氏,但讀音作cùn(ㄘㄨㄣ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寸氏是一個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 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三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以騰越為郡望。

  主要分佈於雲南保山,德宏、大理、麗江、楚雄。陝西鳳翔,貴州遵義,臺灣新竹,臺灣桃園,天津武清,山西太原,甘肅酒泉,雲南景谷、瀘水、通海,四川長壽。

  漢族寸姓在緬甸(華僑)等地均有分佈。

  寸姓保山市寸姓主要定居在板橋郭裡村,金雞鄉金雞村也有分佈。保山壩寸姓原籍南京應天府,明代隨軍征戰後先定居蒲縹,後從蒲縹移居板橋郭裡村,傳 26 代,人口已逾千人。施甸寸姓與保山寸姓同源,由蒲縹一支遷居,主要定居於由旺寸家村。

  雲南聚居地

  騰衝縣瑞滇鄉寸家寨,騰衝縣勐連寸家寨,保山市龍陵縣寸家寨,保山市施甸縣寸家村,騰衝縣界頭鄉寸家營,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古鎮寸家灣,盈江縣勐弄鄉麻立園寸家巷。楚雄州祿豐縣碧城鎮北廠村

  寸待智,時朝公的孫子,現在在臺灣定居,之前有回雲南認祖尋根。為漢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德宏地區傣族等姓氏。華僑較出名的有:孫中山曾表彰和順華僑寸海亭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寸尊壽,曼德勒華僑婦女聯誼會主席寸守斌,緬甸國王的御廚寸建柱,集儒醫商於一身的僑界翹楚寸懷雲,緬甸和平地區華僑會會長寸待耀,玉石名商寸待助。

【郡望堂號】

  郡望

  騰越郡:亦稱騰越州。是歷史上曾管轄和影響著怒江以西的廣大地域,位於雲南西部邊陲保山市。

  西蜀郡:秦時秦武公 公元 前697年時漢中郡、巴郡、隴西郡、蜀郡、叄川郡、南陽郡劃為西蜀郡,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古為益州)範圍。包括今天的廣元、雅安、敘永、雲陽,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成都、重慶、綿陽、自貢、宜賓、內江、南充、瀘州等。

  四川省重慶府:地處重慶市南部。

  堂號

  堂號:紫照堂

  字輩

  (暫缺)

  世系

  大明太師 始祖 慶寸公(墓在後頭坡馺馬壩崗上)

  二世祖諱 成 寸公長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亨 寸公二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通 寸公三支裔孫敬立

  二世祖諱 堅 寸公四支裔孫敬立(四支:已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縣)

  二世祖諱 賜 寸公五支裔孫敬立(五支:已落籍貴州省遵義)

  五支祖賜公貴州歸四川、十八代孫進士開泰公(尊字派)兩次入川查訪,結果未找到五支之裔孫,後在貴州遵義遇到本族,皆雲:“由滇來者”。

  第十八代可、保、家、浩、育、開、尊、清、長、鏡、進

  第十九代賢、源、崇、時、樹、愛、如

  第二十代 永、志、守、鎮、映

  第二十一代 仕、待、民、轔

  第二十二代 得

  第二十三代 壽

  第二十四代 特

  第二十五代 傳

  第二十六代 培

  第二十七代 根

  第二十八代 固

  第二十九代 本

  第三十代 敬

  第三十一代 厚

【楹聯典故】

  西川世澤;

  玉振家聲。

  ——寸氏紫照堂堂聯

  五嶽宗山百川赴海;

  千秋報本萬古流芳。

  ——寸氏宗祠暖閣楹聯

  隨莊礄以開滇喜姓著九邊勳垂百代;

  佐沐英而定越幸職肩千戶祀享萬年。

  ——寸氏宗祠大廳楹聯

  扶王道於五千年既安既東;

  勒宗功於二十紀有守有為。

  ——寸氏宗祠左廂樓楹聯

  耀祖光宗當追司馬才華親題玉柱;

  課孫訓子好奮元龍志氣大啟瓊樓。

  ——寸氏宗祠右花園楹聯

  仗先祖之有靈桂折杏探南園家聲從此振;

  憶故園其無恙瓜棉椒衍西川世澤到今存。

  ——寸氏宗祠客堂楹聯

  嘉佳來臨喜促膝談心表揚先德;

  高堂戾止願本身作則訓誨後昆。

  ——寸氏宗祠大門楹聯

  五嶽宗山百川赴海;

  千秋報本萬古流芳。

  ——寸氏宗祠通用聯

  立德立功願萬世子孫書香遠繼;

  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

  ——寸氏宗祠通用聯

  惟道帷德帷功緬宗風於先代;

  日謙日慈日儉留家法於後人。

  ——寸氏宗祠廚房楹聯

  知稼穡艱難力服先疇未敢自安暇逸;

  採藻萍清潔勤修祀典還期永享蒸嘗。

  ——寸氏宗祠通用聯

  幾層樓獨撐東南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弔古,時而猛士籌邊,最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枇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迷醉夢鄉中。試從絕頂高 呼,問、問、問,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鉅製,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殞坡前鳳,臥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如長歌短賦,拋撒些綺恨頭愁;曲檻迴廊,消受得好風細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裡。且向危樓俯首,看、看、看,哪一塊雲是我的天。

  ——龍光臺長聯 寸開泰 清代

  氣壯山河成仁取義;

  光昭日月生榮死哀。

  ——雲南騰衝來鳳書院門聯 寸開泰 清代

  【祠堂古蹟】

  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又稱寸家祠堂,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古鎮,是和順古鎮的標誌性建築,是騰衝寸氏宗族的象徵。從內到外建有正殿、廂樓、花園、客堂、大廳、二門、大門, 大門外有兩層石月臺,臨門月臺高出鄉前通衢175cm,左右兩邊有石標杆,每棵杆上有兩個石鬥(為清光緒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個更大的月臺,前有荷池一塘,眼界開擴,風景無限。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寸氏宗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於清代嘉慶十年(1806年),,當時的族長寸光遠組織闔族在國內外展,勸捐’活動,將所捐得的錢在緬甸用於經商所賺錢財用於修建宗祠。先修大門,爾後次第修建逐步完善。歷時18寒暑,初具規模,是和順宗祠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長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順寸氏宗祠新大門。坐落於大石巷右側。宗祠選址極其考究,它位於鄉間的中心前沿,視野開闊,其向深遠。自裡向外有正殿、兩廂、內院、前廳、前院、大門、小月臺,越鄉道即大月臺,更低處還有一池荷塘。拾級而上具有步步高昇之勢,且縱貫於一中軸線上。更有考究者,始祖墳位於後山正中橄欖坡下靈秀的一坡腦上,如將宗祠及遠眺之筆架山連在一起,又恰在一更大的中軸線上,真可謂神奇的風水寶地。

  與其它宗祠不同的是大門,系中西合璧,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上有一個近三角形的頂,圖案為浮雕,有創意。使用的材料水泥、鋼筋、瀝清都是從緬甸馱來,資金耗費不少,同時還在主門兩側的石柱上鑲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報本萬古流芳”的楷書石刻楹聯,至今儲存完整。大門外有兩層石月臺,臨門月臺高出鄉前通衢175cm,左右兩邊有石標杆,每棵杆上有兩個石鬥(為清光緒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個更大的月臺,前有荷池一塘,眼界開擴,風景無限。寸氏宗祠自上世紀20年代時為子孫受教育計,前賢慨然將其提供初等小學校舍延續至2005年。在僑鄉教育史上留下了餓厚重的一筆。族人接管宗祠以來,各方踴躍,凡清明時節,各方族裔前來瞻拜祭祀,禮儀隆盛。此族人之極大凝聚力所為,展現出對祖先之英德景仰、追遠、承襲之情。

  前清道光年騰衝和順鄉新建寸氏宗祠序(碑記)

  從來本則有本,千枝萬葉不能忘,水則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沒,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於敬,蒙祖定之培植,尤應妥其靈。

  鼻祖太師慶公原籍南京,於洪武二十三年自蜀來騰衝傳五支,居本鄉者三、遷永昌浪穹二,四世開始吾鄉學,子孫漸繁,處各村寨者難計,不立祠以統之,則渙然而未蘋不能別尊卑分長幼,辨內外定親疏,雖曰同姓,勢將混雜而莫可考何之後哉,問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於嘉慶十年,對神前而起念修,建合族欣然樂從,與族長光遠立募薄,分散勸捐,次年腳稅強有支援,後舉式谷,慎重其事,

  鳩工庇材、盡心竭力,近仁勤登記、才動日、興國、五百餘年來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餘家,雖無特達襮著者,而蕃滋?裔,萬民鱗櫛,遷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稱,或以武顯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碩德,足以庇廕後代於無窮者,而可知也。

  吾祖生五子,長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堅公、五支賜公等,因子孫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遠擴張至貴州省遵義及本省各縣者是四、五支之裔孫也,在騰衝屬各鄉鎮及緬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孫也。

  四代裔孫,文斌公(橋頭老爺)於大明萬曆年間南來發展,曾受緬王之聘,職為翻譯官,三次隨緬使晉北京訪問,被神宗皇帝留意,開辦“四夷館”,職授鴻臚寺少卿。衝騰寸氏家譜略序

  吾族原籍南京遷移至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裡寸家灣而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 慶公奉命入雲南漸至騰衝和順鄉(原名:河上屯,又陽溫登,再河順鄉)寸家灣而家焉者也,吾鄉川籍者寸、釧、李、尹、賈等姓,傳言先後於洪武年間來騰衝者。

  吾祖於明初離巴江入滇至騰衝,居家於盈江之旁,鳳嶺之麓,開農田,興水利,創吾騰衝萬世之基。騰衝本不毛之地,諸夷雜居,且地多瘴氣,蛇蠍滋生,則吾祖拋棄骨肉,跋涉險阻,以入荒蠻;非樂斯土之地利與人和,是以堅忍果敢,艱辛締造之狀均可知也。

  良修、含英、崢嶸、知良,履萃等共勷舉事,月朔二豎正房大門,十四年夏,式谷病、舉方曉、阿瓦二三次分金俱經手用起兩山牆圍牆,以及廊?,亦甚勤謹,舉光文修正廳前照壁,三年修家堂,五年修暖閣、牌位匾對妝嚴。六年修月臺,尚欠兩廂,工力難告竣嗟嗟時事變遷,日月易邁,日久而湮沒人之善,不可對祖宗先靈,不可以對子孫後裔;倘有私縮、神明鑑察,爰泐石以垂永久!

  道光九年已丑年仲秋月立

  吾族南來則於明萬曆年間,父作子繼,因親及友,

  迄及十九代,綿延至,性、品、尊、時、守、待、得、壽、傳、培、根、固、本、敬、厚、客、寬、忠、孝、仁、義、明、道、正、心、謙、和、誠、倍、治、世、證……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鬱,氏族始稱極盛焉。

  春秋祭祀之例,用以敬宗睦族,則為慎終追遠之意也,處此時移世易之際,宗祠無基,更不易聯宗親族、如此代遠年湮,後代裔孫,必定忘根移本,猶慮字派之錯亂,本末倒置、忘宗忘祖,莫知所自也。

  第十六代

  日應必正性學風朝

  第十七代

  廷嗣品太自

  吾族裔孫務須共同遵守字派之順次,崇宗抱本則源遠流長也。(為恐混淆,妥將每代小支改用之字派附加於旁。十七代有小支改為單字者如寸琛、安、璽等不便加上,恐更模糊,先此附上)

  【典故軼事】

  寸氏始祖寸慶祖籍南京,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由西蜀郡(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裡寸家灣)。奉旨隨傅友德、蘭玉、沐英平定雲南滇西后,駐守在騰衝,寸慶(在駐守騰越州時曾被封為領衛指揮兼隨軍參贊)、後因軍功升至總旗,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順鄉開基業的五姓(寸、劉、李、尹、賈)始祖之一。定居和順鄉寸家灣其後裔在騰越(騰衝)發展成望族。雲南土司官民載:鶴慶府百夫長寸賜、寸汝珍父子,明崇禎九年進士寸樁堦、寸曜盤,衛指揮寸慶,清乾隆時進士寸式玉。

  騰衝和順人寸玉,生於明朝正統年間。其少時隨父在緬經商,由於精通各種語言文字,詔命進京為鴻臚寺序班(外交禮賓官)。從朝庭效命到古稀之年告老還鄉,流傳著關於他的兩則與翡翠有關的故事。寸玉自明朝庭還鄉後,大行善舉。在村外要道上修了一座石橋,橋旁立有一碑,後來有趕馬幫的馬鍋頭在碑下休息,無意中蹬動一塊石板,見上面刻著“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當時馬鍋頭並不在意,把石板蓋回原位。後來有人提醒他這幾個字可能與財富有關,才趕回來在石板下面挖出一缸玉石。寸玉去世後,其名門大戶家道中落,他的後人花光積存靠變賣家中器物度日,最後賣到以楠木等原料製作的長春凳。在春凳被人抬走之前,發現凳子背面書有一行字:“子孫愣,破春凳,只准破燒,不許變賣”,後人遂遵照祖訓,開凳子,夾層裡露出許多珠寶翡翠。但是沒過多長時間,這家人還是徹底衰敗了。就在距?0多年前,把房子的宅基地都給賣了,殊不知買者在這個地基上挖出了一罐翡翠,其價值足夠蓋一座四合院。 寸家玉:騰衝五大名玉之首。“中國翡翠大王”寸尊福締造之玉,因寸尊福姓寸,故世人將寸尊福締造之玉稱之為寸家玉,據稱,民國時期著名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對翡翠有過人的眼力,加之選料考究,做工精細,誠信無欺,從“福盛隆”商號出來的翡翠因精緻、華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珍藏價值,被稱作“寸家玉”!因物有所值,漸漸的“福盛隆”被世人認可,不幾年便名聲遠播,再後來它被人們列入“騰衝五大名玉”之首。當時的富商巨賈,政界名流都以能佩戴一塊“福盛隆的玉”而倍感時尚和自豪!福盛隆的“寸家玉”以工藝細膩,形象逼真,氣韻高雅而著稱於世!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是當今世人給予福盛隆的翡翠的稱號,也是寸家玉的文化傳承精髓。

  寸氏宗祠臨門月臺上左右兩邊曾豎有石標杆,每棵杆上有兩個石鬥。一個鬥表示,有族人中了舉人,兩個鬥是中了進士,寸氏在和順可謂人才輩出。寸開泰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寸氏先後中舉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中進士的有寸開泰。 寸黯 康熙末歲貢,寸秀升,嘉慶丙寅歲貢,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緒拔貢,寸時楨( 1884 ~ 1930 年)字幹臣 , 附生,寸尊文 文生。寸品煜,字曉東,和順水碓村人,晚清秀才。

【家訓格言】

  清代光緒已末進士寸開泰書寫寸氏家訓:

  禮 義 廉 恥 忠 信 孝 悌 寬 和 僅 勤 慈 讓 恭 儉。

寸氏家訓雖短短十六字卻包括做人的方方面面。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