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姓圖騰(鈔氏圖騰)
鈔姓是一個源出女真族的古老姓氏,出自宋、金時期金國尼龐古部族大將鈔兀,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姓氏考略》雲:“遼金姓有之。遼有猛安鈔兀,與宋戰。”猛安,即千戶長。鈔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九十四位。
【得姓始祖】
尼龐古·鈔兀:尼龐古·鈔兀為女真族金國大將,他驍勇善戰,善於伺敵虛實,因此在與南宋軍隊的作戰中屢戰屢捷。後得罪了金國重臣平章政事(丞相)完顏·思敬,加之自己以權謀私,走私馬匹賺錢,被完顏·思敬派人解押進京議罪。尼龐古·鈔兀不甘受完顏·思敬羞辱,於途中自盡。尼龐古·鈔兀的後代紀念先祖功業,以其名字“鈔兀”為姓氏,後漢化簡改為鈔氏。鈔氏族人奉尼龐古·鈔兀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金國尼龐古部族大將鈔兀,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據史籍《金史》記載:“金代有鈔兀,為猛安(千戶長)。”
鈔兀,女真族,本名尼龐古·鈔兀,公元?~1168年待考,曷速館路人(今遼寧遼陽、海城、大連一帶),著名的女真族金國大將。
尼龐古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在金國時期就稱作女真尼龐古部,以部為氏,原居東北遼陽一帶。
尼龐古·鈔兀初為元帥府大抃扎(雜役管事,僕人小頭目),後補元帥府通事。當時南宋大將韓世忠率宋軍數萬圍攻邳州(今江蘇邳州),尼龐古·鈔兀率輕騎數百與偵察兵數人從小道前往救之。尼龐古·鈔兀本人神勇,僅以少量騎兵猛襲韓世忠軍隊側後,大敗韓世忠軍隊,並殺宋兵六千,遂解邳州之圍。第二天,宋兵再次保衛下邳,尼龐古·鈔兀又出兵大敗宋軍。
當宋軍大軍進攻濟州(今山東濟陽)時,盡奪金國的戰艦。是時尼龐古·鈔兀前往宿州(今安徽宿州),分蒲魯虎軍,回兵至大河,恰與宋軍遭遇,尼龐古·鈔兀猛力衝殺,大敗宋軍,悉數奪回所失戰艦。
金國軍隊佔領河南後,南宋軍隊由胡陵出發夜襲了孛堇布輝的軍營,該營金軍全軍盡沒。尼龐古·鈔兀聞訊後,跟從東平總管併力與宋軍激戰,擊潰了南宋軍隊。元帥府因尼龐古·鈔兀大功,賞以銀幣。
尼龐古·鈔兀作戰勇敢,善於伺敵虛實,因此屢戰屢捷。金國南路帥府按國制晉升他為忠顯校尉,為蕃部禿裡,賜錢萬貫、幣帛三百匹、衣一襲、馬二匹。上任時,河間尹大抃白於元帥,請金國朝廷留下尼龐古·鈔兀以保邊事,南路帥府批准。再次賜錢萬貫、銀二百五十兩、重彩三百端、馬三匹。錄其歷次功勳,再授慶陽少尹。
但是尼龐古·鈔兀後來得罪了金國重臣平章政事(丞相)完顏·思敬,加之自己也的確有以權謀私、還走私軍馬賺錢的勾當,結果在南宋孝宗趙昚乾道四年(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被完顏·思敬藉機派人解押進京議罪。尼龐古·鈔兀不甘受完顏·思敬的羞辱,於押返途中自盡而亡。
在鈔兀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鈔兀”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鈔兀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鈔氏,全部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在史籍《萬姓統譜》中對該支鈔氏族人有記載:明有舉人鈔秀、鈔奇、鈔介,俱為彰德人(今河南安陽),都是鈔兀的後裔子孫。
要注意的是,明末至清朝時期的滿族尼瑪哈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就是金國時期的尼龐古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俞氏、於氏、魚氏、餘氏、勝氏、古氏等。
鈔氏族人皆尊奉尼龐古·鈔兀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鈔氏是一個源出女真族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九十四位,以鄴郡、西河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滑縣周莊、八里營鄉路寨,高平鎮苗邱村、長垣縣丁欒鎮後吳莊村、方里鄉周莊、新野縣上港鄉、鄧州市鈔坡、西平縣五溝營、湯陰縣白營鄉張官屯村、安陽縣郭村,安徽省的合肥市、懷遠縣寨頭鄉、徐圩鄉、蚌埠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莘縣鈔家村,山西臨縣克虎村,陝西省的安康市、佳縣大會坪村、渭南鈔坡村,吉林省的長春市九臺市,黑龍江省的密山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鈔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鄴 郡:南北朝時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鄴邑(今河北臨漳)。東魏時期將都城建於鄴邑,以相州為司州。北周時期再為相州。北周末期,楊堅摧毀了鄴城,遷州治於安陽,本在今安陽南,隋朝時期移今安陽市。自此安陽亦有鄴城之稱。唐朝時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河南、山東間地。金朝時期為彰德府。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堂號
相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鄴邑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