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氏起源及歷史

樅姓圖騰_樅氏圖騰

樅姓圖騰(樅氏圖騰)

  樅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hōng(ㄔㄨㄥ),亦可讀作cōng(ㄘㄨㄥ),但不可讀作cóng(ㄘㄨㄥˊ)。樅姓源出有三,一是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給幼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源於祁姓,出自漢朝大將軍樅公後裔;三是源於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古宗子國樅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樅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六十七位。

【得姓始祖】

  樅侯(姬精英):周平王姬宜臼之子,被封於樅邑(今安徽樅陽),侯爵,建立樅國,史稱樅侯。在樅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國名、或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樅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樅氏正宗。

  樅公: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是漢朝大將軍樅公的後代。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指出,樅陽是一個地名,先人以地為氏,因此有樅氏。漢朝有樅公,一作從。樅公與從公,實際上是同一人,自漢朝以後,樅和從兩姓,一向是混為一談,不分彼此的。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自古以來,“樅”這個比較少見的姓氏,根據過去學者的考證,“從”氏也是由古老的“樅”氏“去木留人”而來的,樅氏則以一個叫樅陽的地名而得姓。樅氏後人奉樅公為樅氏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平王給幼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東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將小兒子姬精英封於樅邑(今安徽桐城),侯爵,建立樅國,史稱樅侯。

  關於樅國、樅侯後來的世系、事件、消亡等,史書記載非常稀少。如今,人們只知道這位樅侯喜愛禮樂、心靈手巧,在考究了靈臺(宗周靈臺,西周君王接見各諸侯商議王朝大事之所,今陝西西安長安區)的古制之後,設計製造了周王室典禮中專門用來懸掛鍾、磬的“大業”,即鍾、磬、鼓的支架。

  “大業”,包括了虡(懸掛鍾、磬的主支架)、栒(懸掛鍾、磬的橫樑)、業(栒上的大板,用於限定各音器之位)、樅(業上懸掛鍾、磬懸紐的鎖定處,令敲擊演奏過程中鍾、磬不滑移)、崇牙(鎖定鍾、磬懸紐處的彩色漆牙)這五個重要組成部分。

  樅侯設計製造的“大業”精妙實用且規範,從此,“虡業維樅,賁鼓維鏞”就成為周王朝樂禮的規典,各諸侯皆尊從之。如今,人們可以在位於北京大鐘寺的“編鐘展廳”裡見到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整套氣勢磅礴的編鐘,其“大業”的基本型制一覽無遺。

  在樅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國名、或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樅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樅氏正宗。

  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hōng(ㄔㄨㄥ)。

  源流二

  源於祖名,出自秦漢之際楚漢相爭時期漢軍大將樅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元~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元~五年,公元前206~前202年),劉邦屬下漢軍中有一個大將叫“樅公”,亦稱“從公”,赤膽忠心,英勇幹練。

  但這位著名的“樅公”之籍、世、姓、名等皆失考,亦或本來就姓樅氏,因此本書暫將其歸為“源於祖名”。

  漢王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農曆4月,西楚霸王項羽親率西楚大軍圍攻漢軍重鎮滎陽城。當時滎陽地區漢軍人少,漢王便派使者向項羽求和,指望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以此避免勢力被削弱。西楚霸王當時還有些遲疑,但其亞父范增卻竭力勸項羽急攻滎陽。

  雙方鏖戰到農曆5月,漢軍實在抵擋不住了。危急當中,劉邦的部將紀信冒充劉邦假裝投降,以便引開項羽的注意力,好讓劉邦順利從滎陽城西門逃脫至成皋,而後赴關中調集大軍。劉邦在臨別時,留下部將樅公和御史大夫周苛、魏豹一起堅守滎陽城。

  項羽開始滿心歡喜,但認出紀信是假冒者、並得知劉邦已然安全脫逃之後,大為惱怒,當即斬了紀信,之後指揮西楚大軍對滎陽城持續發起猛烈攻擊。樅公和周苛決心與滎陽共存亡,他們斬殺了企圖叛變的魏豹,一方面組織兵將頑強抵抗,一面日夜巡守城頭,令楚軍的數次攻擊皆失敗了。

  然而,守城漢軍畢竟寡不敵眾,滎陽城終被楚軍攻破,樅公和周苛雙雙被俘。

  項羽倒是十分敬重樅公、周苛二人的勇猛和堅貞,就耐心勸說他倆投降自己,但這二人寧死不屈。最終項羽無奈,遂烹了周苛,斬了樅公。這二人昂然赴死,面不改色,令當時在場的西楚軍將士們皆敬佩嘆然。

  樅公的後裔子孫為了紀念先祖,就以樅公的名號為姓氏,稱樅氏,後有在漢朝時期簡改為從氏者。在漢朝時期,“樅”和“從”本就被視為同一個姓氏,不分彼此。

  該支樅氏、從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樅公為得姓始祖,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源流三

  源於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古宗子國樅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按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樅”是古宗子國的一個邑地名稱,境內多有樅樹,古代的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其境內經菜子湖入長江的一段河流稱為“樅川”。

  宗子國,為春秋時期群舒國之屬,是偃姓方國,後在楚國滅群舒之際同時被滅國。

  宗子國亡國的大體時間在《左傳·文公卜二年》中有記載:“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即在周頃王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一年,公元前615年)前後,楚穆王竭力擴張楚國勢力,令尹子孔遂進兵舒國,俘虜了舒子平,滅了舒子國;之後在周定王姬瑜六年(楚莊王羋旅十三年,公元前601年),令尹子孔又率楚軍滅了宗子國,使楚國的勢力向北進逼至巢湖一帶。

  春秋時期,宗子國建都城於樅川之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樅陽”,故址在今安徽省的安慶市樅陽縣。在樅陽之地的古代宗子國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樅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樅氏出自姬姓。古周朝時,周平王將自己的小兒子分封到樅(今安徽樅陽),並封他為候爵,歷史上稱為樅候。樅候後來在樅地建立了樅國,樅國的王族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樅氏,後來去掉木改為從,就是今天從氏的來源。

  漢朝初期,高祖劉邦手下有個大將軍叫樅公,他的後代稱為樅氏。漢朝以後,樅氏少見於史,皆因樅氏後來省改為從氏。

  宋朝時期編寫的《百家姓》中就收錄有從氏,但沒有樅氏。所以,由樅氏演化到從氏,應是漢朝以後、宋朝以前的事。

  分佈

  樅姓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六十七位,望出東莞。

  今安徽省的桐城市,貴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福建省的龍巖市連城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市等地,仍有零星樅氏族人分佈。臺灣省則集中在南投縣埔里鎮史港裡 。

【郡望堂號】

  郡望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始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大多指廣東沿海的東莞地區。

  堂號

  東莞堂:以望立堂。

  雙烈堂:明朝初期,樅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於他清明廉潔,所以叫撉脭。他年老退休後,燕王朱棣率軍破城,樅所向和兒子樅士默同時遇難。一門雙烈,後人因以為堂。

  字輩

  廣東從化樅氏字輩:“錫儒金玉品世代登高傳倫常慶禮發家庭定平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明時剖竹;

  漢代分符。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樅龍(從龍)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樅公事典。

  五言通用聯

  知州易舊俗;

  大將守滎陽。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安陸人樅龍(從龍),字雲峰,以舉人官麻哈知州,當地民俗落後愚昧,樅龍治理五年,民風大變。後任懷慶知府。下聯典指漢朝時期劉邦的將領樅公,奉命與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後被項羽所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