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姓圖騰(呈氏圖騰)
呈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第一種說法源於風姓,出自遠古時期重黎的後裔伯符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第二種說法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程嬰後裔,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荀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呈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八十二位。
【得姓始祖】
程伯休父:西周宣王時人。字休父,一作休甫,休父為其字。重黎之後,程伯符(一名喬伯)的玄孫,襲程國君主。周王朝滅亡後,忠實於東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後裔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銘示喪失國祚之痛。呈氏,正確讀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風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為得姓始祖。
程嬰、程伯恭:程嬰是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陝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盾,滅其族,趙朔門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後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當年,程嬰的長子被屠岸賈當作趙氏孤兒殺害了,其幼子程伯恭被晉景公晉封為“呈誠君”,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呈氏。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嬰、程伯恭為得姓始祖。程伯恭也是程氏的第十五世祖。程嬰是程伯符第十四世孫,故此支呈氏和上一支同宗同源。
荀驩: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采邑於程邑。因此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程氏。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分晉後,荀氏程氏後裔遂將自己的姓氏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記失食邑之痛,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荀驩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時期重黎的後裔伯符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周王室封在程地(上程聚,今河南洛陽與偃師交界處),建立了程國,為伯爵,國君稱“程伯”。後在春秋時期遷至(今陝西咸陽渭城區)。程伯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即以國名為姓氏,稱程氏,世代相傳至今。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後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於程(今河南洛陽),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於風姓,以國為氏。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執政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
在典籍《國語·楚語》中記載,楚國大夫觀射父曾對楚昭王熊壬(羋軫)說:“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覆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昊之後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後裔。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後裔。但程氏的得姓,實際上是在西周時期。傳說,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克徐方(今山東滕縣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河南洛陽),他的一部分後裔子孫即以封地名稱為姓氏,稱程氏。
西周王朝後期,周厲王姬胡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拼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國人的不滿。他又派衛巫監視國人,一旦發現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國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國人忍無可忍,終於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縣),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飭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國力有所恢復之後,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佈陣勢,監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在對淮夷的戰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勳。後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咸陽附近的程邑。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今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這裡居住過。後來密人降周,也遷居於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宋朝學者陳彭年在《文韻·以國為姓》中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於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戰國末期,秦莊襄王子楚(嬴異人、秦異人)即位後,在公元前249年,東周君主聯絡諸侯,謀劃討伐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後,同時又忿東周王朝於自己在趙國為人質時不聞不問,遂搶先出手,即派呂不韋統領十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七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臨汝),東周王朝的最後殘餘被徹底剷除,周王朝自此滅亡。自從黃帝奪取了嬴姓炎帝的部落聯盟領導權後,歷史在數千年間轉了一個大圈圈,又被嬴姓秦王奪回最高權力。之後,忠實於東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後裔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銘示喪失國祚之痛。
呈氏,正確讀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風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程嬰後裔,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
程嬰,生卒年俱待考,主要活動在晉景公姬獳執政時期(公元前599~前581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執政上卿趙朔的朋友,與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關係也很密切。周定王姬瑜十年(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趙氏家族遭難。大司寇屠岸賈追究早先刺殺晉靈公姬夷皋的主謀,將罪名加在趙朔之父趙盾身上,藉機把趙氏全族誅滅。當時只有趙朔的妻子倖免於難,因為她是晉成公姬綏之姊,在宮中得以避禍。當時趙朔之妻身懷六甲,如果生男,則是趙氏不滅。因此,晉國朝堂上力求保全和絕滅趙氏的兩方,都盯住了這個尚未出生的遺腹子。十五年後的周簡王姬夷四年(晉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知情人韓厥利用機會,勸說晉景公勿絕趙氏宗祀。當晉景公問起趙氏是否還有後人,韓厥講述了程嬰與公孫杵臼共同保護的趙氏孤兒的實情,晉景公聽後非常感動。於是趙氏孤兒被召入宮中。這名趙氏孤兒名叫趙武,晉景公命趙武見群臣,宣佈他為趙氏之後,並使復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隨後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到了周簡王八年(晉厲公姬壽曼三年,公元前578年),二十歲的趙武舉行了冠禮,標誌著他進入成年。程嬰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夙願,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其實,他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跡,證明自己苟活於世,決沒有絲毫為個人考慮的意思。趙武啼泣頓首地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身亡,追公孫杵臼去了。程嬰和公孫杵臼倆人挽救趙氏孤兒的事蹟,被後世人們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臺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他們那種捨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欽敬。程嬰忠實於友誼與忍辱負重的精神,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行為品格,也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的。當年,程嬰的長子被屠岸賈當作趙氏孤兒殺害了,其幼子程伯恭被晉景公晉封為“呈誠君”,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呈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嬰、程伯恭為得姓始祖。程伯恭也是程氏的第十五世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荀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周公旦大封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說第十七子)受封於郇(今山西臨猗),史稱郇侯、郇伯。又據史籍《左傳杜預注》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荀氏的支子(妾生之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荀氏世家在西周時期聚居在郇陽(今山西臨猗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其中的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荀偃、荀驩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上卿或大夫,是對春秋時期整個晉國政局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其晉國大夫荀驩的采邑就是程邑。近有學者指認晉國程邑是關中地區咸陽渭城區的程邑。但本書認為,春秋乃至戰國時期,咸陽及其附近一帶均屬於秦國領地,並位於秦國的核心地區,晉國當時雖曾一度擁有“河西八城”,但其勢力卻無論如何也難以到達秦國的政治中心咸陽附近。因此,作為荀驩采邑的程邑,應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由於荀驩受封的食采邑名叫“程“,因此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程氏,世代相傳至今。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分晉後,荀氏程氏後裔遂將自己的姓氏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記失食邑之痛,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與“程”同音,讀作chéng(ㄔㄥˊ)。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荀驩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呈姓是一個十分罕見的漢族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八十二位。今浙江,廣東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暫缺)
堂號
(暫缺)
字輩
廣東深圳市呈氏字輩:蒼、天、萬、登、厥、士、體、昌、恆、茂、法、遠、達、勝、長、君、臣、文、武、德、忠、孝、仁、義、榮、龍、鳳、虎、相、偉、泉、陽、霞、光、輝
廣東惠州市呈氏字輩:安鳳國萬賀
廣東江門市呈氏字輩:宗德(大)啟賢良,名儒(學)兆吉祥,三元榮錫命,一體映華堂
廣東珠海市呈氏字輩:華世庚辛元,文思志惟廣,公廷奉應正,自芳光啟明,達昌其裔本,詩書經濟遠,敦厚澤綿長,作述期能繼,方名後代揚。
廣東汕頭市呈氏字輩:華世庚辛元,玄文添志萬,伯暄廷化應,國士尊經義,賢財迪盛昌,詞章華翰苑,德澤紹南陽,世業貽謀遠,詩書裕後長,根滌枝自茂,利用慶觀光。
廣東佛山市呈氏字輩:華世庚千萬,德思則信椿,仲仁興應國,正武人倫為,達道希聖本,詩書經濟遠。
廣東湛江市呈氏字輩:單應大世尚,一國正添祥,盛化啟文昌,名字登光永,安幫義日長,高遠仁澤久, 恩榮……
廣東河源市呈氏字輩:華世庚千萬,德思則允海,仲仁興應尚,魁立人倫為 ,達道希聖本,詩書經濟遠,作序期能繼,芳名永代揚
廣東肇慶市呈氏字輩:龍,華,富,貴,光,大,立,家
廣東揭陽市呈氏字輩:景明南邦昌敏崇士中繼維安宗公孝世興德暹光,彥仁仲叔伯夫季應子得友文世時志正重廷先俊秀士天兆純良章克家宏紹述積慶本經常永傳賢才嗣和順祥瑞長學統遵周魯聲名楚漢揚
續編輩份排行五十世
高懷凌青雲 英哲盛齊湘 樂善群生惠 敦品篤行強 剛毅炳日星 雄風澤萬方 博雅眾山小 守浩自壽康 偉業宜振建 策勳輝壁堂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