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氏起源及歷史

爨姓圖騰_爨氏圖騰

爨姓圖騰(爨氏圖騰)

  爨姓是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爨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四百二十三位。爨姓名人有爨琛、爨龍顏、爨歸王等。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爨榮:先祖由陝西東遷宜陽,名無所考,二世祖教、榮二公,教公二子,長忠,次炎忠,炎厥後無所考,“惟榮公捐粟活饑民,旌為義士,載在縣誌,學宮設主春秋祭焉,宗廟立為始祖至今。”立二世祖爨榮為始祖。中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編修的《宜陽縣誌》五卷《人物、義烈》中記載:“爨榮:坊郭保後莊人,明正統六年,大飢,人相食,輸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當據情邀請,勞以羊酒,旌為義士,萬曆年間知縣紀汝清題請建坊,又經知府袁錠,同知王瓚,通判薛慎,推官鄧蜎知縣呂鏞,縣丞黃宗,主薄羅有聞,典史曹震,教育宋旗仝有讚語,同王襄毅、陳文獻入祠忠義。”讚辭曰:榮歸故鄉,華陰南園,適因兵變,孤身東遷,旅棲於趙族,結姻授產,甫及二世,田連千陌,富戶諱榮,明敏不凡,時值饑荒,百姓食艱,嗷嗷待哺,榮心側憐,一承朕命,輸粟二千,薟活眾人,宜民安然,有司以聞,敷賜瑤天,旌為義士,仍賜優免,當時仁厚,眾口交談,援及至今,薟斯源源,多士克癢,後生翩翩,仁者有後,天遵好還,隱德休徵,於此顯然,銘刻在石,億兆永傳。為了紀念其功績,萬曆年間,知縣紀汝青,在後莊村爨氏家廟門口,古官道路邊建有“綸音褒羲”石坊,上銘刻聖旨:聖旨雲,國家施仁善民為首爾,能出雜糧二千一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勒獎論榮以羊酒,旌為義士,仍免本戶雜迅差役,數世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該坊青石建築,古樸莊嚴,高五米,四柱三門,雕刻精美,名人書丹,可惜已毀於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現在祖陵爨榮前留有兩通石柱,上刻知縣紀汝青贈對聯一副: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是為宜陽爨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爨官,為西周時期在宮廷內為王室成員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稱的火頭倌,專職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稱作的“灶”,用於安置無足器皿進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湯。而無足之器皿就稱作“鍋”。

  在典籍《周禮·天官·亨人》中記載:“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在爨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義通假,義同當今的“廚”,因此亦稱炊氏,世代相傳,後逐漸從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區,正確讀音作chuàn(ㄔㄨㄢˋ)。爨人在南中地區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並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爨文化,成為後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後來的古大理國,就自稱繼承爨氏遺風,終為南詔所滅。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經失傳,如今無人識得其模樣。爨人在政教合一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含有豐富自然知識的巫術也早已經沒落湮遷的歷史長河中,而且爨人所衍傳的農業典籍、兵法兵書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復存在了,這是一個消亡得相當徹底的文化歷程。如今,人們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後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傳著一個悽美感人的故事,即流傳於雲南石林地區彝族支系撒尼人當中的口頭神話傳說,用詩的語言敘述了勤勞、美麗、堅強、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詩瑪之間愛情的不幸和悲慘的命運。

  “阿詩瑪”,漢義就是“蛇女”,而蛇女則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圖騰。

  源流二

  源於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東漢時期,太學徐令班彪、典校秘書郎兼中護軍班固、軍司馬班超、后妃師班昭、西域長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東漢歷史時期著名的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因編纂了千古名典《漢書》以及《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收復重開了西域,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採於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世代相傳,如今讀音作cuàn(ㄘㄨㄢ),其實正確讀音仍舊為chuàn(ㄔㄨㄢˋ),只是由於南人不讀濁音ch(ㄔ),因此演變為cuàn(ㄘㄨㄢ)。今《新華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字典中有許多地方傳承了民國時期上海文字學派的學術痕跡,其所定“爨”字讀音,實際上是錯誤的,在音韻學上稱之為“洋涇浜式國語”讀音。在歷史文物《爨龍顏碑》中,記載了雲南爨氏家族為顓頊、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後裔,因東漢末年班氏受封“采邑於爨地”(今山西忻縣,一說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稱“爨”為姓氏,並隨著氏族的興衰而不斷南遷,先後經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雲南),透過仿莊蹺“變服從其俗”和通婚聯姻等方式而與當地土著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家族後來稱雄雲南歷經數百年,始顯於蜀漢時期,強盛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詔王閣羅鳳才徹底結束了爨氏家族的統治,獨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前後經歷了七多個世紀,其家族統治時間之長,乃至於魏、晉以後的漢史多將雲南土著民族統稱為“爨蠻”,從而取代了過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稱謂。在爨氏統治的後期,當時的雲南地區還出現了被稱之為“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的民族群體,這是因為爨氏一族統治的時間長,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為一種族稱。儘管在《爨龍顏碑》中記載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龍顏身兼四種官職,但其他史籍中對其所任的主要官職“刺史”卻了無記載。究其原委,就是當時中原朝廷無力去治理雲南而“遙授刺史”,僅僅實行名義上的統治。從此,“刺史”便成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職並祖孫世襲,是名副其實的“土官”。從三國時期蜀漢王朝軍師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傑為官屬,發展到爨氏土官祖孫世襲,可視為後來元朝在雲南實施土司制度之濫觴。研究雲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宮祖孫世襲的這一歷史現象,顯然是不能忽視的。在雲南歷史近入南詔大理以後,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貴族身份,一部分人改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為大理國布燮(丞相),元朝時為土官,明軍入滇後又率先歸附,並留有《寸升碑》予以記載。沒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陝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後莊村、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市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爨氏做為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氏族,曾在以雲南為中心的南中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統治區域,興盛五百餘年,為古代中央政權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後來隨著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於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地,還保留“爨”的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爨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四百二十三位。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陝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田家莊鎮新增務村,今改作“寸”,讀cuàn。此支爨氏,包括扶風、岐山的爨氏,大約是在元朝初期從山西平陽遷入今地進行屯墾,後來留在當地。其中一支後來去了六盤山地區,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據元史記載,山西地區的漢軍諸部征戍陝西與四川等地之時,曾在一些地區屯田耕種,以給軍餉。這些隨軍的屯田戶有較多是來自於河東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發平陽、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鳳翔’。中統元年(1260),山西地區有隸於鳳翔屯田八百餘人在屯罷後,兵不歸籍。中統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詔鳳翔府種田戶隸平陽兵籍,毋令出征,務農耕屯以給軍餉。”這些種田戶中不少人原本來自平陽路。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原安河鄉合併於羅子山鎮)現為安河村,石丘村小部分遷到下塬村,有保留爨姓的,也有部分改作“氽” 讀cuàn。陝西省延安市富縣交道鎮立石村和茶坊鎮岔口村保留爨cuàn姓。

  陝西省寶雞石鼓鎮高家河爨家嶺。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新增務村。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青化鎮。

  陝西省武功縣普集鎮田桂村 。

  陝西省洋縣,現改寫“串”。

  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小部分改為“氽”讀cuàn。

  陝西省延安市富縣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甘肅省定西地區。

  四川宜賓

  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後莊村外,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原為爨後為簡便改為炊但讀音不變)

  河北省廊坊市。

  今華北平舒郡有爨氏者,係為原古姓氏族一脈之後裔,為唐時避禍流落於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後遷居本郡菜園村。此一族人數代遵古訓家傳,德才品優,不為勢爭,勤勞善良,和睦周邊,樂業安居於市井鄉里,口碑頗佳。萬不幸在1966年動亂中將祖訓及古家譜遺失殆盡,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於族人有志者多,均為立家譜之之史獻策。然雖歷經波折,史料終難蒐集,只為現存人追憶尚缺族墳上推七世之多,古譜古訓更難尋覓。現以族墳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後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西南4公里處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現改為'炊' 同樣讀爨.起源於本村西北8公里處的臨邑縣理合鄉龍家村。本地有爨姓、龍姓一家人的說法。本村發源的馬蹄燒餅,是商河縣特產。

【郡望堂號】

  郡望

  (暫缺)

  堂號

  (暫缺)

  字輩

  河南宜陽爨氏字輩:

  原序:“明世泰啟正統福延清雍耀鼎隆慶恆傳”;

  續序:“舉威振宇高潔孝廉成磊忠惠德欣宏軒”。

【楹聯典故】

  十二言通用聯

  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

  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

  ——此聯為河南宜陽知縣紀汝青所撰爨榮祖陵石柱聯。

【家訓格言】

  《爨氏家訓》

  序

  立人之道,莫大愛親,睦族之方,必先修譜。家有規,國有法,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幸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心思源。為曉宗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義,今有爨氏子孫,尋脈絡,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編制此本《爨氏家訓》,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實乃大有意義之為。此不僅是爨氏族人智慧、力量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更是爨氏一門家風、家魂的砥礪和昇華,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啟迪今生,激勵後人,樹君子之風,行仁義之舉,開萬世基業之功效。

  首以爨姓氏顯名於世者,戰國時魏國大將軍爨襄。後有魏尚書僕射河南尹爨肅及玄孫爨龍顏獨霸南中。爨氏後裔,為仕為庶,不忘祖訓,繼承祖德,勤耕苦耘。亦是持正道者福廣,善積德者祥多。本族始祖榮公原籍陝西華陰與爨龍顏同宗,後輩定居洛陽後莊村和煙火口村,自此,人傑地靈、亨運暢達!恩德厚重,耕讀傳家,本支祖富貴公安居樂業至今,實屬祖宗庇佑之福。吾輩誓恪守家訓,傳承祖德,勤勉奮進,造福鄉梓。

  傳承祖德、忠效國家、勤職樂業、敬孝父母、雍和手足、

  友睦族鄰、慎結婚姻、善教子女、尚崇節儉、禁戒非為。

  傳承祖德

  煙火口爨氏,人丁興旺,物載厚德,源遠流長。大東三東,民國有望,緬懷先輩,精忠善良,聖賢眾多,功高德望。勸我族人,繼承發揚。效郡報國,雍澤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讓。族和鄰睦,遵綱守常。禮信仁義,嫉仇豪強,慎婚傳嗣,家教有方。讀書習文,勤為治學。禁戒非為,奮發自強。

  忠效國家

  國家與民,關係互相。民忠國盛,國富民康。國澤黎民,民增國光。天經地義,效國理當。勸我族人,以此為尚。奉事國家,蹈火赴湯。為國穩安,戎馬扛槍,為國振興,農工學商。清政廉潔,不圖恩償。和衷共濟,不怨下上。執行政令,遵紀守綱。

  勤職樂業

  現代職業,百千萬行,擇業從事,各有理想。腦力體力,士農工商,貴在勤勉,富在自強。勸我族人,切莫閒浪。必從謀業,或專或廣。荻耿果實,老奉幼養,欲成大業,起於少壯。從頭做起,不惰不曠。勤操苦幹,必有報償。拼搏務實,物豐財旺。永不息止,家富業旺。

  敬孝父母

  身為人子,必有爹孃。生子不易,養更非常。竭盡全力,操碎心腸。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勸我族人,必為報償。父母在世,孝順敬讓。不可凌辱,不可欺誆。遇有要事,應與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養。問寒問曖,關心痛癢。

  雍和手足

  兄弟之情,非同尋常。只因緣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脈一綱。榮辱聯結,禍福關相。勸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視情義,互尊互諒。雍愛和睦,兄恭弟讓。莫記恩怨,免為參搡。福祿共享,苦難同當。遇事多商,親朋禮往。妻室各教,父母共養。團結一致,共奔富康。

  友睦族鄰

  人之祖先,原本同綱。繁衍生計,遷徒各方。近者是鄰,遠者為鄉。百姓如是,況且族黨。勸我族人,友睦鄉黨。以和為貴,仁厚謙讓。緩急通義,慶弔禮往。藝業相扶,困難相幫。鄰里之間,互為守望。哀矜孤寡,顧照幼長。不弄是非,多忍多讓。莫欺貧弱,勿恃豪強。

  慎結婚姻

  男婚女嫁,大事一樁。立家之言,門楣之光。夫妻恩愛,歡樂無疆。美滿婚姻,地久天長。勸我族人,慎結儷伉。擇女選郞,切莫輕盲。同宗不婚,後輩聰商。德才為先,不偏長相。慕愛淑賢,求取忠良。勤儉能幹,品行端莊。性溫體健,善有兒郞。情深意篤,莫重財妝。依照法律,鸞鳳成雙。

  善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養。啟其愚頑,提高智商。德才體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棟樑。勸我族人,教子尋方。從幼抓起,不可疏曠。打罵凍餓,繼然不當,溺愛放任,非屬良方。家教要嚴,更需師長。鍛鍊意志,教導思想。習禮知義,循規遵章。膽識才略,詩書文章。

  尚崇節儉

  持家之道,勤儉二方。勤則生財,儉為備荒。懶惰之人,好景不長。勸我族人,節儉為尚。居不貪高,房堅宅亮。食不求珍,腹飽口糧。衣不華貴,齊整大方。器質而潔,不圖排場。紅白好事,不宜鋪張。現時富足,當思久長。量入為出,有儲有藏。

  禁戒非為

  為人處世,需求名芳。忌人說短,怕指脊樑。品端行正,受人敬仰。胡作非為,定遭禍殃。勸我族人,正大明光。非理之事,不為不想。不義之財,莫貪莫枉。酗酒吸菸,宜戒不倡。偷搶訛詐,黃毒賭博。聚眾歐鬥,誣告誹謗。此事作為,觸犯律章。禁之止之,免訟公堂。抵制惡邪,見義勇為,以身作則,正義弘揚。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天下。”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吾輩當與時俱進,以修身為根本,以德行為第一,不斷向前發展、向上超越。

  今贈言於吾輩及後世共勉:

  勤學德廣施仁愛興中華 啟新元共築和諧聚千秋

  值此世紀之初,盛世亨通,國泰民安,吾爨氏家族聲振名旺,頗有中興之象!吾爨氏後裔忠良賢孝,誠信質樸,不忘始祖恩德,牢記先輩教誨。或志存高遠,兢兢業業,學而成之器;或安司其職,愛崗敬業,勤勞而致富;縱使老而賦閒,亦敦睦鄰里,仁厚而望重矣!仕農工商,行行人才輩出。吾爨姓一族,枝脈廣佈,家訓續宗,親情湧動,闔族欣然!竊願與吾同族同源之人,奮志詩書、效法聖賢,不負仁人孝子之後!誠願先祖茂功芳名,永澤後人!

  願吾爨氏家族繁衍生息,血脈永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