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姓圖騰(史氏圖騰)
史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十五位姓氏,尤盛在山東和華北地區。當今史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21%,總人口大約在250多萬。
史的名義和圖騰:
史,為古代王者身邊的記事官員,王有言動必書,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在甲骨文中史字,像手持武器從事狩獵或作戰,其武器或為丫槎,或為丫槎與棍棒縛以石塊做成的錘形物。先民們狩獵,或征伐時,大多為集體行動,史是這一隊人的領頭者。後來因分工之因,小篆字發生了分化,出現吏、史、事三字。史,本義為官吏。史人自然是世代從事記事或記言官位的家族,以此為氏族的名稱和族徽,最終出現史姓。
史姓的起源與演變:
史姓源出主要有兩支:相傳史官後裔為官名為史氏。
第一支源出倉頡之後。倉頡,也稱蒼頡,又稱史皇氏,其後有史氏。
第二支源出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
據說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黃帝的史官倉頡,也稱蒼頡,又稱史皇氏,是中國漢字的發明者。作為記事之官的史,當在文字產生之後。據說夏朝已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文字出現以後,常由掌管貞卜祭祀的巫來記錄,稱為巫史。到了商周,為王室執政之官稱卿史,為諸侯執政的官稱御史,這在殷墟卜辭中已經得到了證實。周王室置太史、內史;趙國置內史、御史;魏國置御史等。按先秦時產生氏族的規則,世襲官職的後代支系中常以官名為氏,因此,史氏出自官職之名是可信的。至於是否是出於姬姓、媯姓、姜姓、羋姓,已經不重要了。但是可以肯定史氏的歷史十分悠久,估計至少有40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史姓主要發生在隋唐之際,主要的事件有:隋唐時西域昭武九姓國有史國,進入中原定居後以史為姓。唐朝突厥部落阿史那氏族,凡進入中原的族人均改姓史。唐時的溪族中也有史姓。這些外族人與漢族混居後均被同化成漢族。
歷史上史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史姓活動已經遍佈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西漢時,山東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視,稱為漢代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子孫繁衍長生,以山東為基地向江蘇、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發展。到唐宋時,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定居,改變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結構和比重。之後,史姓在各地都有分佈。
宋朝時期,史姓大約有近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史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史姓總人口的47%。史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浙江,這二省史姓大約佔全國史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江蘇,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18%。全國形成了西部的秦川、中部河南、東部江浙三塊史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史姓大約有23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史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史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史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西、山東四省,大約佔史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河北、河南、江西,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20%。浙江為史姓第一大省,約佔史姓總人口的19%。宋、元、明期間,史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東部浙蘇魯、北部晉冀豫為中心的兩塊史姓聚集區。
當代史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史姓的人口已達到250多萬,排在全國第八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史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250多萬,增長了11倍,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要低。自宋朝至今1000年,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史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蘇、遼寧、雲南、陝西,這五省又集中了28%。山東為當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以華北、華東為中心的兩個史姓居住區。在600年間,史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同時出現向東北移民的情況。
史姓在人群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地區。在魯豫晉、冀京津、陝寧、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內蒙古大部、遼寧、吉林大部、黑龍江北部、皖蘇滬、浙江西北角和東南角、湖北大部、川渝北部、雲南大部、新疆西北,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7%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3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80%的史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吉林北部、黑龍江南部、浙贛湘北部、湖北南部、川渝中部、雲南西北,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2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8%,該地區居住了杏約1l%的史姓人群。
史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史姓的郡望主要有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等。史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外,重要的有忠烈堂。“忠烈”堂號典出明朝的史可法。史可法於明末以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抗清。城破自刎不成被俘,清人勸降,他堅決不投降,為明朝壯烈犧牲。後人紀念其忠烈而命堂號。
楹聯 史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直弓如失;忠諫伏蒲。
茅廬煉藥;梅嶺招魂。
光依日月,榮二字之褒;
氣吐風雲,勤千秋之略。
史良娣得產皇孫,故儲有後;
史翰林乞假歸娶,嘉耦相攸。
家訓格言
明朝史桂芳的家訓警句值得一讀,尤其他對“勞”和“逸”有其獨到之見,他訓誡子孫牢記:“勞則善心生,養德養生鹹在焉;逸則妄念生,喪德喪生鹹在焉。”他認為:“人生天地間,只要勤苦方可做聖賢。”他所強調的思想與清胡達源“物閒則蠹,人閒則廢’’的主張和清莊受祺的”能勤則萬善皆舉,好逸則萬善皆廢”的家訓是一致的。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辭典》收入了史姓歷代名人225名,佔總名人數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十三位;史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6%,排在並列第六十三位;史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並列第八十三位;史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位。
我國史姓歷史十分悠久,其始祖一直可追溯到5000年前皇帝時代的倉頡,擁有一個十分神奇和龐大的家族,青史垂名的任務一直不斷。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有:西周史官史佚,太史史伯;戰國韓大夫史疾;西漢學者史游,大司馬史高;東漢溧陽侯史崇,魯相史辰;西晉畫家史道碩;唐朝大將史大奈,武則天朝宰相史務滋,大燕皇帝史思明;南宋詞人史達祖,大臣史彌遠,史嵩之;元朝大將史天澤;明朝名將史可法;清朝文學家史震林;民國報業家史量才;當代名導演史東山,司法部長史良。
史姓血型:
史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2.4%,A型佔28.5%,B型佔29.8%,AB型佔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