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幹姓圖騰(叱幹氏圖騰)
叱幹(chì gān)氏是鮮卑古姓。《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幹氏,後改為薛氏。”叱幹氏源出鮮卑叱幹部,亦譯作薛幹部。叱幹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二千九百三十位。今陝西彬縣有叱幹姓。
【得姓始祖】
甘羅、叱幹·阿利。
甘羅:秦國的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重臣呂不韋的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整個甘府唯有一人逃脫。一日,這脫難之人跑到一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飢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栽倒在路旁。不知過了多久,追他的一夥秦國士兵來到他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人已經餓得連話也說不出了,只是用手指著口,一付想要吃東西的樣子。追兵以為這人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便放過了他。這人後來流落到邠州(今陝西彬縣),落戶在今永樂鄉叱家村,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當初,多虧一個“吃”字救了命,他便將原來“甘”氏與“吃”字結合起來,讓後代皆為複姓吃甘氏,後人嫌這“吃甘”顯得不雅,遂改“叱幹”,成為叱幹氏之始。部分叱幹氏族人,皆自稱為秦國宰相甘羅的後裔。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薛幹部,屬於以部落名稱字訛改字為氏。
薛幹部,在古籍中有許多處均寫為“薛於”,其實就是鮮卑族薛幹部,又漢譯為“叱幹”,遂稱為叱幹氏,或薛幹氏。據史籍《魏書》記載,薛幹傳“於”當作“幹”,蓋即叱幹部也。按《魏書·太祖紀》、《劉虎傳》、《通鑑》中的解釋:此字諸本亦“幹”“於”雜出,然“薛幹”即“叱幹”,《魏書·官氏志》中也記載,“叱幹氏後改為薛氏”,金石萃編有《唐資州刺史叱幹公道場碑》,以“叱幹”之作“幹”,可知“薛於”為“薛幹”之訛無疑,今據《魏書·高車傳》改。至北魏王朝一統中國北方後,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元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援,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促進胡漢融合。在定都洛陽後,拓拔·宏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並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鮮卑族各個部落的二字和三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他首先將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自稱“元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為此,他殘酷鎮壓和屠戮所有反對漢化政策的臣民,包括自己的兒子拓拔·恂(元恂)。
在那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漢化改革浪潮中,鮮卑叱幹氏部族人被改為漢字單姓“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末年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於避難加字合姓為氏。
戰國末年,秦國的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重臣呂不韋的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整個甘府唯有一人逃脫。一日,這脫難之人跑到一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飢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栽倒在路旁。不知過了多久,追他的一夥秦國士兵來到他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人已經餓得連話也說不出了,只是用手指著口,一付想要吃東西的樣子。追兵以為這人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便放過了他。
這人後來流落到邠州(今陝西彬縣),落戶在今永樂鄉叱家村,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當初,多虧一個“吃”字救了命,他便將原來“甘”氏與“吃”字結合起來,讓後代皆為複姓吃甘氏,後人嫌這“吃甘”顯得不雅,遂改“叱幹”,成為叱幹氏之始。
源流三
出自虞舜的媯姓,為孟嘗君(田文)之後。
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於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為薛氏。以上兩支薛氏通常認為是當今薛姓的主要組成部分,雖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嘗君的略早一些,但他們同出於一個地方,就是古時的薛地。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幹氏,後改為薛氏。”一般來說,叱幹氏源出鮮卑叱幹部,亦譯作薛幹部。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諸部落,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其首領拓跋·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長期留居洛陽達十七年(公元26l~277年)。
西晉懷帝司馬熾執政時期,拓跋鮮卑首領拓跋·猗盧受晉封為大單于、代公。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鮮卑的代國被苻堅所滅,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矽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北魏)。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執政時期,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援,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據史籍《北齊書·薛琡傳》中記載:“薛琡,字曇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幹氏。”由此可知,薛氏的一支確實來自鮮卑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薛氏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黃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於今山西、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地,並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裡,就有薛氏人任職。魏國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時官至秘書丞,曹操對他頗為器重.常與之談古論今,並尊稱他為“薛君”。薛靈芸,為魏文帝宮中美人,對裁剪針工有獨到之處,能在沒有燈光的房間裡,很快地裁製衣服,宮中稱之為“針神”。蜀國薛氏宗族領袖薛齊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綜至孫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綜至兼,世傳東宮,談者美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東薛氏在魏晉時期形成,並逐漸發展成當地的名門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無論漢族政權,或是少數民族政權,要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必須依靠當時的名門望族,於是他們紛紛拉攏、吸收中原望族參加到自己的政權裡。河東薛氏,作為關東著姓,也是各個政權積極爭取籠絡的物件,作為統治集團的中堅力量,薛氏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南北朝時,薛氏在各方面則大放異彩。一些在南朝宋、齊、梁、陳諸國和在北朝任職的薛氏人,在隨後的隋、唐時期繼續擔任重要官職,成為聞名的望族。
隋、唐時期,薛氏除在黃淮流域中下游繼續發展外,更稱盛於我國西北部。南北朝時,薛氏族人主要沿自東向西北的路線傳播,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有天水人(今甘肅天水)薛夏,說明此時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肅省。至隋唐時,甘肅省薛氏已形成壯大之勢,金城人(今甘肅蘭州)薛舉家財萬貫,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後一度稱帝。及至唐朝,薛氏家族達到了空前繁榮。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因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遷居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成為薛氏一個重要繁衍地,從而躋身關中望族。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就嫁給了出自河東薛氏家族的薛紹,既是恩寵,也是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拉攏。
宋、元、明、清時期,先在五代時期有薛懷讓,其先世為戎人,說明他是由少數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後唐莊宗時任軍職,唐明宗時任神武廂都校、州刺史。後晉時歷任宿州團練使。後漢時安國軍節度使,後移鎮同州。後周時加同平章事銜,任左屯衛上將軍、左武衛上將軍。
宋朝建立後,國家重新統一,人民又得以過上較為安定平穩的生活。這一時期,薛氏散居於全國各地,發展相對穩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較顯赫。
明清時期,薛氏規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遷徙的進度更快、規模更龐大了。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派。
元朝時期有薛氏由福建寧化轉徙粵之平遠,其後復由平遠轉徙(今福建程鄉)。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有著輝煌事蹟的家族,這一時期的薛氏人不遜先輩,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
自明、清糧朝起,於東南沿海的薛氏已零星遷入臺灣。清康熙年間,派兵攻滅臺灣鄭氏政權,隨即在臺駐軍,設定府縣。當時臺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對於地窄人稠的閩粵居民很有吸引力,於是陸續有人從閩、粵兩地入臺墾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約在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前後,有一個入墾打獵東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粵籍人薛昌貴,定居於淡水。清乾隆年間又有薛君隆從廣東到桃園的大桃村開墾,廣東的薛華梅到臺中縣的東勢鎮定居。近代以來,特別是在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定後,祖國大陸與臺灣省的聯絡曾一度中斷達五十年之久,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臺灣省方才回到祖國的懷抱。其間,薛氏極少有移居臺灣者。
1949年國民黨殘餘敗退臺灣省後,其黨、政、軍、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員自大陸逃遷臺灣省,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薛氏名人,如國民革命軍的高階將領薛嶽、資深的報業大亨薛心熔等等。薛氏人在清朝年間陸續遷往臺灣的同時,也開始有人涉洋過海,向東南亞等地遷徙,成為當地華僑。進入近代,由於世界奴隸制的廢除,歐美各國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此時清政府也由於政局不穩,世事多變,且急需外匯彌補鉅額貿易赤字。如清光緒十年(公元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稱,每年需要總數兩千萬元(合一千四百萬兩白銀)的僑匯,已相當於清光緒後期每年關稅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時大力鼓勵華人出洋勞務。這樣又極大刺激了中國向海外移民的熱情,進一步壯大了華僑的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到清光緒末年,全球華僑及華裔已達四百多萬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但是要注意的是,今陝西省的彬縣、禮泉縣叱幹鄉、宜川縣新市河鄉叱幹村等地,仍有一些複姓叱幹氏族人生息繁衍。特別是宜川縣新市河鄉叱幹村的叱幹氏族人,皆自稱為秦國宰相甘羅的後裔,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分佈
叱幹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二千九百三十位。
今日叱幹姓在陝西西安、咸陽、彬縣、禮泉縣叱幹鎮以及全國各地仍有少量叱幹複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邠 州:即今陝西省咸陽市彬縣。秦朝時期設為漆縣。東漢時期設定新平郡。北魏時期改為白土縣。西魏時期設豳州,隋、唐、宋、元時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明朝洪武年間撤消新平縣,歸豳州直轄。民國初年裁州設縣。1964年改邠為彬。至2000年,彬縣轄八個鎮、十二個鄉。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邠州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姓氏衍變
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諸部落,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其首領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長期留居洛陽達17年 (26l—277);晉懷帝時,首領猗盧受晉封為大單于、代公。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鮮卑的代國被苻堅所滅,十一年 (386年),拓跋矽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北魏)。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援,增進胡漢融合,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姓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