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氏起源及歷史

暢姓圖騰_暢氏圖騰

暢姓圖騰(暢氏圖騰)

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姜姓。據《風俗通義》、《陳留風俗傳》所載,暢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公族之後。現今暢姓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九位。

【得姓始祖】

  姜尚(呂望):姜尚,又稱姜太公、呂望,字子牙,初隱於渭濱,周文王獵於渭水遇之,與語大悅,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在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伐紂的過程中,姜尚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一,制定恭順事殷,麻痺商紂的策略;二,採取爭取與國,翦除商朝羽翼的步驟;三,鼓舞士氣,嚴明紀律;四,牧野之戰,親自受命突擊。 輔佐武王完成滅商大業後,姜尚被列為首功,封於齊邑,定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成為齊國之始祖。齊國有徵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地位在各諸侯國之上。春秋時期,齊國之公族一支為別於同族他支,以所遷居之暢邑(今吉林暢邑)為姓氏,改稱暢氏,仍尊呂望為其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祭祀官吏暢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暢月,又稱暢令、月令,是西周初期設定的一種禮儀官,職掌夜間宮廷燈火。在典籍《周禮·月令》中記載:“命之曰暢月。暢,充也。”也就是負責專職給燈火添油起捻的內廷侍從小官,保障晚間宮廷的照明。

  在暢月、暢令、月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暢月氏、暢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暢氏。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有諸多史料、文獻記載中,指暢氏出自女真族,為滿族獨有姓氏。其實這個論斷是錯誤的!在唐朝,著名茶聖陸羽在《茶經·七之事》引釋道悅《續名僧傳》說:“宋繹法瑤姓暢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嘉中過江,遇沉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從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僧道在江淮以南的寺廟中已經有尚茶的風氣,而且從此也可看到,暢氏族人已經頗為人們所識。中國國家圖書館墓誌第6958號拓片記載的《柳淮及妻暢氏合葬志》,其首題記載:“明處士樂溪柳公暨配暢氏合葬墓誌銘”;蓋篆書題:“明處士樂溪柳公暨其配暢氏合葬墓誌銘”。該墓誌由明朝的張鯉撰,鍾鐸正書,方元煥篆蓋,銘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農曆11月9日,該墓誌出土于山東省臨清市。顯然,根據此方墓誌,說明在中原地區早就有暢氏族人生息繁衍。實際上據史籍《風俗通義》、《陳留·風俗傳》等的記載:“暢出姜姓,齊後,望出魏郡。”暢氏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公族之後。暢氏始祖呂望深諳文韜武略,為勸周文王不要貿然攻商,曾以一段非常精彩的語言來勸說他:“鷙鳥將擊,卑身翕翼;猛獸將搏,俯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春秋時期,齊國之公族一支為別於同族他支,以所遷居之暢邑(今吉林暢邑)為姓氏,改稱暢氏,仍尊呂望為其始祖。明朝末年,有暢氏族人投靠佟·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者,被編入滿洲鑲白旗。入關後隨愛新覺羅·多鐸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因功被列入旗籍,但仍為漢族。

【遷徙分佈】

  遷徙

  暢姓出自姜姓。歷桑海桑田,世事變遷,漸在洛水之北的河南郡和河北、山東、河南間地的魏郡形成大的聚落,其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狼煙四起,暢氏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者。

  隋、唐兩朝時期,暢氏河南郡望仍存,而魏郡的治所臨漳由於幾度焚於戰火,暢氏不得已徙奔四方,一支遷入表裡山河的山西,在晉南的河東郡落籍,中唐時期以一首與王之渙同名的詩《登鸛雀樓》享譽詩壇的暢當便是河東郡人,該詩與王詩俱為情景交融的好詩,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後,加之宋末蒙古鐵騎踐踏江南,暢氏人不堪戰火之苦,或謀生,或逃難,或仕宦漸散居於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

  明朝初期,山西暢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陝西、河北、河南等地。明、清兩朝時期,暢氏繁衍之主流依舊在北方,後伴隨走西口,闖關東等各種自然移民運動,暢氏漸分佈於西北、東北、華南各地。

  分佈

  宋朝時,暢姓人數很少,暢姓在全國酌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

  明朝時,暢姓大約有2萬4千人,暢姓在全國的分佈已經擴散到甘肅、山西、江蘇等地。

  當代暢姓的入口大約有3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002%,為第五百五十九姓氏。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暢姓人口增長率呈上升的傑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南為當代暢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絕大部分暢姓人口。其次分佈於山西、青海、甘肅。

  暢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豫魯皖鄂陝、河北南部、山西大部、江蘇大部、浙江西段、贛湘渝大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甘寧大部,暢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6.5%,居住了大約86%的暢姓人群。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運城市臨猗萬榮縣、晉城市沁水縣、陽城縣、高平市、平遙市、呂梁市文水縣、臨汾市侯馬縣、曲沃縣、大寧縣、朔州市、晉中市祁縣、太谷縣、霍州市、朔州市山陰縣、襄汾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城關區、定西市隴西縣、慶陽市鎮原縣,陝西省的西安市閆良區、周至縣、渭南市富平縣、華陰市、咸陽市乾縣、寶雞市,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信陽市,新鄉市獲嘉縣、原陽縣、洛陽市孟津縣、三門峽市、平頂山市、駐馬店市、許昌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遼陽市,江蘇省的蘇州市、連雲港市、泗陽市,河北省的廊坊市香河縣、文安縣、邢臺市隆堯縣、定州市、曲陽市、秦皇島市、宣化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閩侯縣,浙江省的杭州市、臨海市,山東省的青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市、克拉瑪依市、阿克蘇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湖南省的湘潭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吉林省的通榆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襄陽市,四川省成都市、遂寧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北京市的海淀區,天津市,重慶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暢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寧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為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為為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雒陽堂。

  此外還有舒樂堂等堂號。

  字輩

  山西祁縣暢氏字輩:“裡巨紹憲發”。

  河南新鄉暢氏字輩:“玉同君子品 善載啟世統 忠正紹祖憲 光明耀宗功”。

  福建福州暢氏字輩:“常守家裕芳”。

  河南商丘暢氏字輩:“安德玉永順”。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關東村暢氏祠堂

  關東暢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關東村

  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一十六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暢姓出自姜姓,歷史在 2400年以上。據“風俗通義”, “陳留風俗傳”所載,暢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公族之後記者查詢百度百科得知,在福建省,暢姓只有在閩侯縣有聚居地,字輩有: “金書常守,家裕庭芳,人才繼起,士彥臣良”。對暢家來說,每次“編修族譜”聚集一堂,既是生命賜予的機緣,又是家族興盛的象徵,更像是一次家族生命的集體大輪迴。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