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姓圖騰(操氏圖騰)
操姓是漢族姓氏,查閱二十四史,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的操氏歷史人物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操師乞。操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七位。在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漢新洲,黃岡團風,孝感應城和安陸)、江西、河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地區等地區均有操姓後人。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操節:祖籍山西牟道縣。其先人在明朝永樂年間遷燕地(今河北),操節膺五經魁,在朝為官,後因戍邊有功,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柱奉諭賜祭不留停候、繼授車騎將軍、終任兩湖總兵官。操節之子操潔清與父親同朝為官,晉贈太傅、太師、太保,刑部侍郎。父子當朝,班班可考。後因奸宦陷害,操節棄官入蜀(今四川),後定居在“小歌山”(今重慶長壽)數百餘載。相傳,操節在臨終時曾遺囑家人:“我操氏始祖乃周武王姬發之後代、昭考公第十三子振鐸之第二十七代子孫,因先祖在其時社會地位崇高,時孔子所出《漪蘭操》一書,他獨解奇妙,世人恭稱其為琴操家,後人始以操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盤庚給大夫所封官職,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操氏源自古地名北蒙,又稱殷(古皖國,今安徽潛山),其祖先在其地做樂禮之官,主操琴瑟,亦稱“殷操”。操,後多指樂禮操掌之官,類比樂正,其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遠早於東漢末期魏王曹操後裔所改之操氏。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的小屯村一帶,古名為“北蒙”,亦稱“殷”。公元前十四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後在春秋時期,該地系皖國封地,安徽省簡稱皖,蓋源於此。今日的潛山縣城曾於東漢至南宋向間為郡、州、府治所駐地長達八百年,堪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操氏後又遷徙到江西的鄱陽地區,始祖被稱之為“萬陵公”,曾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因官居江西鄱陽,慕其地鍾靈毓秀,遂攜三個兒子遷居於此,久之繁衍為江右望族。後因避災而由鄱陽遷徙到浙江嵊州、麗水、青田等地,形成了浙江操氏家族。
源流二
操姓為曹操後裔。
據操氏族譜譜序記載,曹魏末年,魏帝曹奐年幼,朝政為司馬氏把持。司馬昭兄弟為篡奪曹魏皇權,肆無忌憚地迫害曹操子孫。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政權後,更加瘋狂地殺害曹魏皇族。曹操謫孫曹休舉家逃往鄱陽郡新義(今江西省鄱陽縣),為避免被司馬氏政權斬盡殺絕,遂以曹操之名為姓,改曹姓操,延續至今。在整部《譙國操氏族譜》中,絕對不見操女嫁曹氏,也不見操郎娶曹女者,蓋因曹、操原本為一家的緣故。操氏的《譙國操氏族譜》在唐代初年編撰,沿下歷代均有重修。譙國,為曹操出生地,故址在今安徽亳州附近。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後代,屬於以職業技能名稱為氏。
操氏先祖之一的操節,祖籍山西牟道縣。其先人在明朝永樂年間遷燕地(今河北),操節膺五經魁,在朝為官,後因戍邊有功,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柱奉諭賜祭不留停候、繼授車騎將軍、終任兩湖總兵官。操節之子操潔清與父親同朝為官,晉贈太傅、太師、太保,刑部侍郎。父子當朝,班班可考。後因奸宦陷害,操節棄官入蜀(今四川),後定居在“小歌山”(今重慶長壽)數百餘載。相傳,操節在臨終時曾遺囑家人:“我操氏始祖乃周武王姬發之後代、昭考公第十三子振鐸之第二十七代子孫,因先祖在其時社會地位崇高,時孔子所出《漪蘭操》一書,他獨解奇妙,世人恭稱其為琴操家,後人始以操為氏。”
而操節所指昭考公第十三子振鐸所衍延的曹氏,與嶺南曹氏一脈的開族始祖曹子循為一系同源,出汝寧府(今河南汝南)。曹子循族系散居在今廣東佛山、南海、香山、東莞、三水、番禺、順德、增城、博羅、新安、清遠、惠州、開平、台山等地區,子孫們曾於清乾隆甲午年蒲月(公元1774年5月)在今廣州市小南門秉政街重建有“曹先賢祠”。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操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七位。在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漢新洲,黃岡團風,孝感應城和安陸)、江西、河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地區等地區均有操姓後人。
操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江西鄱陽縣金盤嶺新義村、樓下村(2000餘人),銀寶湖操家村(2000多人),田畈街鎮七甲操家村,謝家灘鎮西山畈操家,響水灘鄉達田畈操家(500人),梘田街操家。江西樂平市塔前鎮蘭橋村、月湖村(1500餘人),安徽潛山、懷寧、蕪湖市、安慶市,河南鹿邑縣玄武鎮操莊行政村(約2000餘人),浙江嵊州市長樂鎮(約有2000餘人)、金華、開化縣,湖北武漢新洲(約有1000多人)、鄂州、應城、蘄春、隨州,江西進賢縣文峰覽溪,陝西漢中西鄉縣三花石,重慶長壽(約有4~5千人)。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蘄春縣操氏祖先牌位上書寫有譙國郡。此段記載為誤記,應予以從宗譜中刪除“譙國”!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縣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二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隸屬駐馬店地區。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番邑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汝寧堂。
敦倫堂:蘄春操氏七修宗譜中記載。
善慶堂:新洲操氏九修宗譜中記載
字輩
懷寧分支:
儒興振文廣,子世雲致希;啟思明道顯,國運建鴻基;
禮樂昭先澤(讀cei音),詩書煥祖光;家聲永茂盛,萬代福綿長。
儒興振文廣,子世雲致希;啟思明道顯,國用建宏基;
禮樂昭先澤,同敦一本傳;運開英俊集,福衍萬枝全。
潛山分支:
文仕永重貴,清高勝祖宗;德宏天慶遠,世大家聲隆;
瑞應昌明會,和調景象雍;美行傳上國,福衍萬年同;
立志承朝恩,中華炳千榮;仁義少可學,百際茂長春。
蘄春分支:
一天成英光,有德宗自昌;忠和時泰順,延永啟賢良;
善述先人志,詩書禮義昆;欲求枝葉茂,滋字在根生。
重慶市分支:
經尚思賢良,崇儒重道傳;登基期世治,匯聚及春還;
手系唯陳一,垂基孜冉綿;敦成能啟後,體時可承仙。
武漢分支:
宣深永皇,興復延熙;大一天文,景韶中國;士逢朝盛,儒茂典德。
鄱陽分支:
添成才萬浩,正大守忠真;制學希賢哲,貼留度爾更。
武漢新洲分支:
全養元本,敦尚賢良;文能光國,發貴明江。
重慶市分支:
節清單長玉,守維文國忠;臣斐可良應,永登和睦同。
荊州分支:
超文望龍,世士作述;光明正大,忠孝傳家;原諒遵守,富貴榮華;
子行德健,啟立道遠;國強民樂,自律衎衍。
南昌進賢分支:
從來傳家業,為詩與禮先;詒謀須啟後,裔徳必光前;
翹企孚明旦,仰思學聖賢;若能持此意,世澤定綿延。
繁昌分支:
上中下元,翼道克傳;仕興世守,紹聖希賢。
浠水分支:
子行修永仁,三明希舜鬱;士宗映定新,長必振家聲。
操氏一字輩:
世泰繼元戎,文德國秀豐;英才宗盛典,俊傑樂時雍。
操氏一字輩:
文國中誠,斐可良應;永登孝友,鶴穆鸞興。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操姓探源
查閱二十四史,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的操氏歷史人物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操師乞。
1、《隋書》卷四,帝紀第四,煬帝楊廣(下)記載:“(大業十二年)十二月癸未,鄱陽賊操天成舉兵反,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乙酉,以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為開府義同三司、行左翊衛大將軍。壬辰,鄱陽人林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攻陷九江、廬陵郡。唐公破甄翟而於西河,虜男女數千口。”
2、《舊唐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六記載:“林士弘者,饒州鄱陽人也。大業十二年,與其鄉人操師乞起為群盜。師乞自號元興王,攻陷豫章郡而據之,以士弘為大將軍。隋遣持書侍御史劉子翊率師討之,師乞中矢而死。士弘代董其眾,復與子翊大戰於彭蠡湖,隋師敗績,子翊死之。士弘大振,兵至十餘萬。”
3、《新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十二記載:“林士弘,饒州鄱陽人。隋季與鄉人操師乞起為盜。師乞自號元興王,建元天成,大業十二年據豫章,以士弘為大將軍。隋遣治書侍御史劉子翊討賊,射殺師乞,而士弘收其眾,復戰彭蠡,子翊敗,死之。遂大振,眾十餘萬,據虔州,自號南越王。”
這三本史書記載的都是公元616年發生的同一件事,但記載中除《隋書》外,其他記載都作“師乞”,從無作“天成”者,而《新唐書》中卻又把年號記為“建元天成”,這是怎麼回事?歷史學家的記載,只是從表相上記載了這段歷史,而恰恰是這樣的誤記,吻合上了《操氏宗譜》上的操姓始祖的歷史。再看看下面一段正史史料: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隋紀七,煬帝大業十二年(六一六)記載:“鄱陽賊帥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以其鄉人林士弘為大將軍。詔治書侍御史劉子翊將兵討之。師乞中流矢死,士弘代統其眾,與子翊戰於彭蠡湖,子翊敗死。士弘兵大振,至十餘萬人。十二月,壬辰,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臨川、南康、宜春等郡,豪傑爭殺隋守令,以郡縣應之。其地北自九江,南及番禺,皆為所有。”多麼清晰明瞭:“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師乞不叫天成,師乞年號始興也不是天成。
《操氏宗譜》中有操姓始祖天成的畫像並附有贊曰,看天成公畫像說明是皇帝尊像,身穿祥雲龍袍。贊曰:“位尊兮,亞帝;爵重兮,諸侯;功烈兮,稱職;發祥兮,九州;遠不可追兮,紹公於始,闢崑崙兮,綿亙其何收。”操師乞在起義戰鬥中中流矢死,未能稱帝,顯然師乞不是天成,天成是師乞的祖上。天成是亞帝、諸侯,史書上有記載嗎?
《南史》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記載:
(蕭淵)朗弟明字靖通,少被武帝親愛,封貞陽侯。太清元年,為豫州刺史,百姓詣闕拜表,言其德政,樹碑於州門內。及碑匠採石出自肥陵,明乃廣營廚帳,多召人物,躬自率領牽至州。識者笑之,曰:“王自立碑,非州人也。”
武帝既納侯景,大舉北侵,使南康王會理總兵,明乃拜表求行。固請,乃許之。會理已至宿預,詔改以明代為都督水陸諸軍趣彭城,大圖進取。敕曰:“侯景志清鄴、洛,以雪讎恥。其先率大軍,隨機撫定。汝等眾軍可止於寒山築堰,引清水以灌彭城。大水一泛,孤城自殄,慎勿妄動。”明師次呂梁十八里,作寒山堰以灌彭城,水及於堞,不沒者三板。魏遣將慕容紹宗赴救,明謀略不出,號令莫行。諸將每諮事,輒怒曰:“吾自臨機制變,勿多言。”眾乃各掠居人,明亦不能制,唯禁其一軍無所侵掠。
紹宗至,決堰水,明命將救之,莫肯出。魏軍轉逼,人情大駭。胡貴孫謂趙伯超曰:“不戰何待。”伯超懼不能對。貴孫乃入陳苦戰,伯超擁眾弗敢救,曰:“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乃使具良馬,載其愛妾自隨。貴孫遂沒。伯超子威方將赴戰,伯超懼其出,使人召之,遂相與南還。
明醉不能興,眾軍大敗,明見俘執。北人懷其不侵掠,謂之義王。及至魏,魏帝引見明及諸將帥,釋其禁,送晉陽。勃海王高澄禮明甚重,謂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聞彼禮佛文,常雲奉為魏主並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因欲與梁通和,使人以明書告武帝,方致書以慰高澄。
東魏除明散騎常侍。及聞社稷淪蕩,哀泣不捨晝夜。魏平江陵,齊文宣使送明至梁,並前所獲梁將湛海珍等皆聽從明歸。令上黨王渙率眾送之。是時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在建康,推晉安王方智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承製置百官。渙軍漸進,明與僧辯書求迎,僧辯不從。及渙破東關,斬裴之橫,僧辯懼,乃納明。於是梁輿東度,齊師北反。
明至,望朱雀門便長慟,迄至所止,道俗參問,皆以哭對之。及稱尊號,改承聖四年(555年)為天成元年,大赦境內。以方智為太子,授王僧辯大司馬,遣其子章馳到齊拜謝。齊遇明及僧辯使人,在館供給宴會豐厚,一同武帝時使。及陳霸先襲殺僧辯,復奉晉安王,是為敬帝,而以明為太傅、建安王。報齊雲:“僧辯陰謀篡逆,故誅之。”仍請稱臣於齊,永為蕃國。齊遣行臺司馬恭及梁人盟於歷陽。明年,齊人徵明,霸先猶稱蕃,將遣使送明,疽發背死。時王琳與霸先相抗,齊文宣遣兵納永嘉王莊主樑祀,追諡明曰閔皇帝。
蕭淵明去世後(556年),其子孫為了蔽朝廷及家族紛亂,以蕭淵明的年號天成元年為改姓起點,此乃江山易主,天子改姓。隨後蕭淵明子孫們舉家遷移至江西一帶隱居起來,最後在鄱陽僻鄉野嶺建庭院,辦鄉學、習武、農耕繁衍生息。操師乞公元616年舉兵反隋,距公元556年整整60年,天成公去世前的哀嘆:“闢崑崙兮,綿亙其何收”,他的兒孫們未曾忘卻。隋朝末年,社會大亂,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操師乞便以其祖爺爺“天成”的影響力,打著祖爺爺“天成”的旗號,自稱元興王,和同鄉林士弘發動起義。史書記載與《操氏宗譜》完全吻合!
【祠堂古蹟】
潛陽操氏宗祠
坐落在安徽潛山縣源潭鎮的操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