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姓圖騰(叢氏圖騰)
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二百九十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左右。叢姓也是山東半島和山東省的特色姓氏,還是廣泛分佈在中國北方的代表性姓氏,約佔漢族總人口的0.027%。 以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為始祖,主要在山東半島(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及中國華北、東北等區域零星繁衍。
【釋義】叢,原是草叢,叢林。引申為聚集。叢字的金文是上下結構的各種姿態的茅草組成。意指密集生長的草木。
【得姓始祖】
金日磾(mi di)。西漢漢武帝時,國勢十分強盛,因上有文景之治,為其儲備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而己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程不識等能征慣戰之勇將,所以大肆征討匈奴以除外患。時金日石單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年十四歲為霍去病所擄以後為漢武帝賞識因匈奴以金人祭天所以武帝劉徹特賜其為金姓,名日磾,封為車騎將軍。武帝去世時,遺詔金日磾與霍光共同輔佐漢昭帝,金日磾盡忠職守,不敢怠惰,後因功被封為(禾宅)侯。他的子孫後代從此累世在朝廷為官,傳歷七代,直至王莽篡權、西漢滅亡之時方衰落下去。當時像這樣久盛不衰的家族還有張湯一家,被並稱為“金張”,晉代詩人左思所謂“金張籍舊業,七世珥漢貂”所指即此。至漢末曹興三國時許昌金氏世家今諱聯劉返曹被曹操所害並誅連族人,金日磾之後隨東遷徙居叢家峴(今山東文登),以地為氏,稱叢姓,他們尊金日磾為叢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山東叢氏世系:據學者叢喜密轉叢禾生年譜之《叢氏先代志略》記載:叢氏一族,起自文登……先世原始金氏,漢大將軍敬侯金日磾裔,避曹魏亂,於黃初元年來(文登)地處叢山中,因以叢為姓,且名其山曰:“叢家峴”……因宋末金元之亂,必有一二世失考,與今族譜世系不能銜接,惟族譜所載始祖諱德佑……《叢氏先代志略》記載:叢氏原來姓金,是漢將金日磾的後裔。因東漢末年避曹魏之亂,於黃初元年東遷不夜居住,並且改為叢氏,因地處叢山中,其住地命名為叢家峴。又因為戰亂,前代宗系失考,明朝修宗譜遂從叢德佑開始。叢氏先宗世系不全,是叢氏的一件大憾事。叢氏的祖先曾幾次修譜,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把斷缺的部分補上。近幾年來,叢喜密興於叢氏宗族資料的研究,力圖理清世系叢氏為金日磾之後裔,金日磾又是漢武帝賜姓為金氏,那麼金日磾就是叢氏的第一世祖了。其後金賞為第二世、金常為第三世、金涉為第四世、金湯為第五世。按《金日磾傳》記載:金湯為漢平帝和新莽時人(公元前7~公元23年),如果確有“金尼”其人的話,應該是改為叢氏的一世祖的父輩,那麼金尼就是十二世了。又據史料記載:東漢獻帝時(公元189~220年)有金禕其人,乃金日磾之後裔,他反曹被斬,金禕到改姓叢氏(公元265年)相距四十五年,相當於兩代人的年數,由此看來,金禕就是十一世。據此可見:從金湯到金禕,中間相隔五世。年數為一百七十年。用六代均之,每代二十八歲,附合人口繁衍規律。據史料載,叢永為四十五世,宋朝大觀年間人(公元1107~1110年),從十三世到叢永,其間有南唐時人叢鐇(公元937~975年),叢鐇距叢永相隔一百三十二年。用六代均之,每代為二十二歲,也附合人口繁衍規律,由此而推,他們之間相隔五世,叢鐇可推測為三十九世。從叢鐇向上追溯到金氏的十三世,中間有六百七十二年,用二十六世均之,每世為二十六歲,附合人口繁衍規律,由此看來他們之間相隔二十五世,在這二十五世的漫長歲月中,叢氏再未出現在史籍中。叢太為四十六世,南宋紹興時人(公元1131~1162年),從太到叢璆,金貞祐時人(公元1213~1216年)相隔五十一年,是兩代人的年限,因此叢璆應定為四十八世,從叢璆到叢德佑,元至元時人(公元1264~1294年)又相距四十八年,那麼叢德佑當定為五十世,這與《叢氏先代志略》所說:自叢永至叢德佑有一、二世失考的論點相吻合。由於斷代之原因,過去修譜,唯從叢德佑算起為一世。造成金、叢世系混淆不清,叢喜密經過考證,把金、叢二氏的世系形成了一個整體順序:一世金日磾:漢武帝、昭帝時人,公元前134~前86年。
二世金賞:漢宣帝時人,公元前73~前49年
三世金常:漢元帝時人,公元前面48~前33年
四世金涉:漢成帝、哀帝時人,公元前32~前8年五世金湯:漢平帝、新莽時人,公元前7~公元20年……
十一世金褘:東漢獻帝時人,公元190~220年
十二世金尼:三國時人,公元221~264年
十三世叢永:晉泰始時人,公元265~?年待考,金氏一族東遷,改金氏為叢氏之始祖……三十九世叢鐇:五代南唐時人,公元937~975年……四十五世叢永:北宋大觀時人,公元1107~1110年四十六世叢太:南宋紹興時人,公元1131~1162年……四十八世叢璆:金貞祐時人,公元1213~1216年……五十世叢德佑:元至元時人,公元1264~1294年 叢永:乃漢左相金文靖公日之四十五代孫也。自魏曹丕僭號,文靖雲孫以勳舊苗裔避亂東遷。至晉泰始年間乃至不夜叢家峴。所姓叢氏遂家焉。文登之有叢氏自此始也。傳至宋大觀元年,吾永祖始卜著棋山柳林塋而環葬焉。永公生二子,長泰、次宗(應為宇)。是為長峰北山叢氏始祖。莪秘:祖母林氏生二子:長述謙,次述漢,原居山東登州府管文登縣柳林莊,吾二世祖述漢,祖母岳氏,生四子:長子長遠,次長福,三長信,四長茂,吾三世祖長信,祖母隋氏,生二子:長文德,次薪德,吾四世祖文德,祖母王氏生四子:長賜福、次賜祿、三賜禎、四賜祥,吾五世祖賜福,祖母溫氏生一子永茂。次祖母柏氏生二子:次永盛、三永槐,是為遼寧海城叢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伊耆氏,出自帝堯時期枝國首領叢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國名紀》及《姓氏考略》、《莊子》等記載,相傳上古帝堯時期有崇(今河南登封)、枝(今湖北宜城)、胥(今山東淄博)、敖(今江西上高)四個古國。叢,就是其中枝國的首領,因此稱作“叢枝”。這四個古國原本都不在帝堯的聯盟勢力範圍,而帝堯為擴張勢力,征伐了這四個小國,不久即高奏凱歌,這樣,枝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堯的勢力範圍內的一個諸侯,叢枝亦從此成為帝堯屬下之臣。在叢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車騎將軍金日磾,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池北偶談》記載,金日磾當時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歲時即為漢軍大將霍去病所擄,成為漢武帝劉徹廷下一名馬伕名為叢地楨,以後為漢武帝所賞識。後因金日磾指揮匈奴俘虜為大漢王朝鑄金人以祭天,所以漢武帝特賜其為金氏,名日磾,封為車騎將軍。漢武帝去世時,遺詔金日磾與霍去病之弟大將軍霍光共同輔佐漢昭帝。金日磾盡忠職守,不敢怠惰,後因功被封為秺侯。他的子孫後代從此累世在大漢朝廷為官,傳歷七代,直至王莽篡權、西漢滅亡之時方逐漸衰落。金日磾的後裔子孫後來逐漸遷居於叢家峴(今山東威海文登),遂以居地“叢家峴”之“叢”字為姓氏,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叢氏正宗。
叢氏族人大多尊奉金日磾為得姓始祖。
“我是匈奴人的後裔。”叢士泳見到記者後,第一句話如是說。叢士泳,43歲,說話乾脆利索,身材精壯幹練,1995年工作分配來到大慶。“咱老家在山東登州府文登縣,金叢是一家。”他小時常聽爺爺提起。但其中的歷史淵源,長輩們也沒給出確切答案。這些資訊的碎片,卻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環又一環的疑問。這些問號在父親這一代也沒有得到破解,這疑問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淡,反而越來越強烈。這讓他有了長大後到山東尋根的想法。這個想法揮之不去,成了他心中亟待實現的一個夢想。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姬姓趙國叢臺,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叢臺,又稱武靈叢臺,位於今河內省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佔地三百六十餘畝,始建於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執政時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臺子連線壘列而成,“連線非一,故名叢臺”,或稱武靈叢臺。趙武靈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趙雍,是戰國時期一位很有作為的諸侯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趙語之子,周顯王姬扁四十四年~周郝王姬延十六年(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趙武靈王勇於革新,奮發圖強。相傳,到公元八世紀末葉唐朝德宗李適執政時期(公元780~805年),忠臣吏部尚書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到大臣陳東初(一稱陳日升)家假為家僮。陳東初與梅伯高結交甚密,是同年科舉摯友,是前任吏部尚書,梅伯高出任吏部尚書就是他的保舉。在梅伯高被害後曾血祭祀摯友。後來他終日尋梅伯高之子不見,心裡一直非常難過。這一年,陳東初與妻子兒女在梅花盛開時飲酒賞梅,暗祝梅花如開得更盛,梅家則復仇有望。不料,當天夜裡風雨交加,所有的梅花幾乎都被摧殘,陳東初見狀大失所望,準備棄家入山。陳東初的女兒陳杏元來到梅花前祝福,而梅良玉亦在梅花前暗自祝願。第二天,果真梅開二度,陳東初大喜。在梅花二度開放時,陳東初終於得知自己家裡的僕僮即梅良玉後,欣喜若狂,便將愛女陳杏元許配給他。後盧杞又欲加害於陳東初,便奏明皇帝將陳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到大牢中。被迫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則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地行至邯鄲,雙雙攜手登上武靈叢臺,由此泣血哭別。
這段感人的歷史被世人記作《二度梅》。傳說,在梅良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叢臺之名為姓氏者,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叢尼勒氏,亦稱崇吉喇氏,滿語為Congnile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還有一說為烏蘇里江流域)、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後有蒙古族、回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回族叢尼勒氏多冠漢姓為叢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叢姓來源有兩支:一為金日磾之後,一為叢枝之後,但由於叢枝之說為傳說,至今史學界、考古界也不能詳盡說出其地域所在,又限於資料有限和見諸史端之叢姓人物鮮少,其繁衍播遷的程序不甚清晰,無所考據。而金氏改叢姓則充諸史料。還有一說原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遷山東時尚有少數留居,故山東叢姓與西安的一些金姓原本是一家。後西安金姓因避仇,其裔孫後有改為叢姓者,是為陝西叢姓,但人數較少。叢姓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上是據地而生,即山東文登叢家峴為其繁衍中心,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兼之所歷社會動盪不安,盜賊橫行,官匪一家,致使民不聊生,叢姓人口的增長受到抑制,由於山東文登處膠東半島一隅,三面環海,不可能進行大規模遷衍。但也有少部遷而得勢者,如南北朝時期,叢姓出現了第一位影響較大的名人叢鐇,官至滁州刺史。後還發展興盛為許昌望族。因許昌地處中原,乃兵家必爭之地,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十國、宋、元歷朝除盛唐外,戰火幾度焚燒這片土地,故叢姓也有隨眾南遷避亂於南方各地者,播遷方向應是先華東,而後中南,再西南。而世居文登之叢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只能在山東半島各地小規模遷衍,當然,叢姓在華北各地的零星遷徙是存在的。明初洪武年間,因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分佈在山西大同、陽泉等地的叢姓並未受到大的波及,故叢姓也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如今洪洞叢姓僅十人。明代,文登叢蘭官至右都御史、三邊總制、漕運總督、工部尚書,叢文蔚為隆慶進士,叢叔模為詩人。清康隆盛世時,廣納各族人才,大興科舉,文登叢大為、叢洞、叢壇名登兩榜,江南江寧、如皋(皆屬江蘇)連續有叢澎、叢方函亦舉進士,並在當地成為名門。元末明初叢姓以有兩大支遷往河北、遼寧。晚清民國年間山東半島諸姓渡海闖關東謀生者甚眾,而文登緊鄰威海等港口,出海通道便利,於是叢姓也有隨眾渡渤海,在葫蘆島登陸,移居關東者。叢姓在歷史上出過一些著名人物,如明朝時曾當過尚書的叢蘭,辛亥革命時期的英烈叢琯珠、叢琦珠、叢環珠兄弟三人等等。
一、遷往東北關外朝陽縣:十世(根據譜書以叢德佑祖為第一世計)叢朝議者始遷,十一世萑;十二世金;十三世世松、世林。
二、遷往山東省昌邑縣東永安莊:五世叢剛者始遷,六世祥、山(遷濰縣安固莊)、浩文(遷昌樂縣叢家陽阜)浩賢;七世樹本、正(遷濰縣北寨裡)、樹、英、賜、輝;八世桂源、鐸、凡、望、贇、景、欒、海、盤;九世菊世、國輔、卓、虞舜、湯民、國佐、國成、世卿、世重、龍、虎、豹(遷山東臨朐叢家河)、文通、文學、文秀、智、惠、墜、廷美、廷玉、廷寶、廷璽、廷王爾、廷璧;十世文宣、文隆、文粹、文昌、朝存、朝吉、朝祀、尚志、久先、學(遷濰縣小莊子村)、孝、悌、忠、信、鼎、楷、勤、辛、光浦、光耀、光祿、光用、彥周、彥正、彥靈、虎、來、盛、桂、由、樸、梅、鋮、鐵、昭、公、教、諮、孝、政、尚仁、尚義、尚禮、尚志、尚職、尚周、尚簡、尚古、尚國、尚德。(根據濰坊叢氏譜書,只錄至十世。)
三、遷往山東省招遠縣叢家:六世叢皓者始遷,七世清、漢、潔、江;八世智、部;九世敬、榖、蒙、良相、旺;十世朝禮朝重、朝重、朝舉、朝貴、杞舜、庭爵;十一世曰鄰、曰純、曰祥、連華、良貴;十二世之均、之臣、之有、之法、之連、之平、允貢、允顯、利明、利有;十三世世英、世幹、世持、嘉祥、嘉謀、嘉猷、嘉言、生梅、生白、生成、生芳。
四、遷往山東省海陽縣邢村:十二世嶟者始遷,十三世宗正、宗芳。
五、遷往山東省牟平縣沙灣莊(譜載為沙河莊現名為沙灣莊):六世叢慶、叢奉始遷,七世倉、良、全、德、洋、澄、登、爽;八世林、檳、桅、椽、棚、信、都、溟、洪、海、津;九世換、佃、來、性、崇、思善、代、伸、漸、淳、籤、遇、照;十世九經、九敘、文通、文講;十一世中美、中莉、徽成、二成、三成;十二世柏、檜、松、之秀、之茂、之炳;十三世世甲、容、寧、密、宛、宜、宿。
六、遷往山東省蓬萊縣安香社:六世叢寧、叢嵩始遷,其後裔不詳。
七、遷往山東省威海市鳳林村:十世叢天錫始遷,十一世中華、中明、中芳;十二世毓珂、毓秀、毓瑚、毓琳、毓琦、毓珍、毓璞、毓琮、毓玖、毓琬、毓、毓瑛;十三世秉忠、秉孝、秉廉、秉潔、秉堅、秉文、秉靜、秉義、秉智、秉慧、元直、元真、元權、元貞、元煜、元燦、元煥、元輝、元炳、秉信、秉禮、芹生、斐生、蓮生、震生、荷生、克明、克仁、克諧、克賓、克寬、克友、克順。
八、遷往威海市徐家疃:十世叢天爵者始遷,十一世中勝、中魁、中元;十二世靴、煥、彩、延隆、延楨、延暢、延令、延慶、延祉、延福、延祿、延禧、十三世喆生、吉生、因生、珍生、喬生、芳生、惠生、奇生、玉生、秀生、生、馨生、梅生、嵩生、嶽生、桂生、燦生、祥生、祈生、生、祚生、世明、世鐸、忠(遷四香水庵)、世求、世貞、世寵。
九、遷往威海楊家壹:十世叢天倫始遷,十一世中 ;十二世延壽;十三世勉生、勤生。
十、遷往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叢家莊:十世叢大經始遷,十一世中良、中政;十二世肇生、肇宗、肇言、肇判;十三世斂福、錫福、膺福、分福、現福、偉福、招福、錄福、輝福、洪福、耀福。
十一、遷往榮成縣高落山後:十世叢大純始遷,十一世中宏、中行;十二世肇有、肇進、肇連;十三世不詳。
十二、遷往榮成縣報信村:十世叢大材始遷,十一世海坤;十二世可受、可均、可任、可興;十三世是瑚、是璉、是琮、是瑛、是珍、是球、是琪、是瑨、是璋。
十三、遷往威海城裡:十二世叢峒者始遷,十三世得仁、體仁。
十四、遷往榮城縣林家流:小堆、八里王家、南子城、澗北頭、東於家夼、西於家夼等村,其始遷者和其後裔皆不詳。
十五、據說,九世叢思錦者,歲進士。明末官福建省南平縣時納妾生子。思錦卒後,留下叢氏後裔一支於南平縣。
十六、叢莊村,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烏馬營鎮下轄村。位於烏馬營村東偏北8.5千米。明永永樂二年(1404),叢磬山應詔,率家族由山東文登縣遷此佔產立村,取名叢家莊村,簡稱叢莊村。
上述的遷徙和分佈情況,僅限於譜中所標記者。這肯定不是分佈和外遷的全部,至於外遷者之後裔,由遷址再外遷和擴散的情況就更無所知了。但上錄的分佈和遷徙情況,如能給我叢氏後人提供查尋找到自己的宗祖和世系的話,則是我等之最大欣慰。
叢姓氏族,起始於文登,經過繁衍生息,分佈擴散天下。故有“天下叢氏源於文登”之說。
分佈
明朝時期,叢姓人口不足1萬,叢姓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河北等地,叢姓的方向主要向北。
當代叢姓人口大約有44萬,為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叢姓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黑龍江,這三省大約佔叢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青海、吉林、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地,全國叢姓的分佈以北方為多。
叢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魯蘇大部、安徽東北、天津、北京北部、河北東北、黑吉遼、內蒙古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四川西北,叢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9%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2.3%,居住了大約86%的叢姓人群。
叢氏族人以文登為源起,歷經數千年風雨,如今仍大部在文登周邊地區生息繁衍,誠為罕見。今北京密雲、延慶,天津武清,河北滄州、黃驊,山東文登、威海、榮成、萊陽、海陽、萊西、東平、平陰、長清、濟南、商河、昌樂、即墨、平度、平邑、日照、惠民,遼寧清原,黑龍江雙城、七臺河、牡丹江、綏芬河、哈爾濱、大興安嶺,山西太原、大同、陽泉,陝西韓城、西安、咸陽,上海市徐彙區、浦東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如東市、宿遷市、徐州市沛縣、蘇州市南通市、南京市,湖南益陽、長沙,四川合江,福建南平、福州、廈門,廣東深圳、韶關,廣西南寧、桂林、海南海口、臺灣台北、新北、新竹、高雄、臺中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許昌縣,三國魏時設定,治所在許昌(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市西南),文登北齊置。據說叢姓先人叢蟠為許昌人,官滁州刺史,許昌遂成為叢姓的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貢》中的“九州”之一,位於今山東半島中部,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廣大區域。《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時期,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西周初期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國,之後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國所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時期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南朝宋武帝劉裕滅南燕政權,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朝時期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宋朝時期為京東東路路治。金國時期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朝時期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兩朝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州歸昌濰地區(今山東濰坊)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六個街道、十五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堂號
錫羨堂:“錫羨”堂號典出明朝叢蘭,叢蘭為山東文登人,累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其家族自西漢至明朝,經歷晉、隋、唐、宋、金、元,由金氏改為叢氏,歷代昌盛,世脈流長,到明朝更出了叢蘭這位名人,其族取賜福之諧音錫福與人人羨慕敬仰之意,遂以“錫羨”為其堂號。
穎川堂:以望立堂。
許昌堂:以望立堂。
文登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牟平叢氏字輩:“承先延毓慶昭德紹芳輝”。
山東昌邑叢氏字輩:自二十一世起為“傳延懷明訓”,二十二世為“興順樂書田”,二十三世為“蘭蘿忻滋浦”,二十四世為“湖鴻悅臨川”,二十五世為“秉謙維殿閣”,二十六世為“建修錫珍源”,二十七世為“翰儒昌拜後”,二十八世為“連芳汝紹牟”,二十九世為“承先仁義禮”,三十世為“常美孝忠全”,三十一世為“溫良恭儉誏”,三十二世為“思澤卿秀賢”,三十三世為“旭暉英苗萃”,三十四世為“昭教育童娟”,三十五世為“盛慶環寧穆”,三十六世為“乾坤序平安”,三十七世為“善科勤勇慧”,三十八世為“河漢遠鞦韆”。
山東文登、遼寧海城叢氏字輩:“莪述常德賜永茂三槐枝盛起登科甲文邑錫羨堂發福及有慶忠臣宏仕賡”。
遼寧朝陽叢氏一支字輩:“煥振先庭運新聯喜起芳寶光開若麗良產毓丕昌”。
遼寧朝陽、安徽叢氏一支字輩:“國長慶(珠)樹滋培日龍章錫寵年倫常敦自厚昭穆序相傳”。
遼寧丹東叢氏字輩:“德顯繼世永寧常福志新萬懋啟國裕際克思秉文”。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山左望族,
兩漢世家。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七葉簪纓家聲遠,
萬石詩書世澤長。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祖系河西威名遠
望居不夜世澤長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祖德恢弘培根本
孫枝繁衍毓鍾靈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珠樹滋培根固本
孝忠節廉義常存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水源木本,禮樂百代;
春露秋霜,俎豆千秋。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世承河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山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念祖宗一脈不必分親疏遠近
願子孫千祀須要識長幼尊卑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脈按兩漢宗開不夜綿瓜瓞
源出河西世承天寵繼簪纓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溯祖德宗功 昭穆百代流芳遠
教子孝孫賢 俎豆千秋世澤長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溯本源睦宗族宏揚祖德流芳遠
序昭穆聯親疎啟迪後昆世澤長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累葉衍雲仍堂構重新祖廟恢基隆孝享
清芬光俎豆簪纓繼起文山挺秀毓英靈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左為昭右為穆登斯堂也祖德宗功赫兮神靈如在
週中規折中矩入吾祠者兄前弟後藹然孝悌是敦
——佚名撰叢姓宗祠通用聯
【祠堂古蹟】
叢氏大宗祠
簡介
叢氏大宗祠位於現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子村叢氏莊園 (老虎山生態園)。整個宗祠依山觀海,輝映在蒼松翠柏間。
叢氏大宗祠佔地5000多平方米,分三進五殿。前殿山門下兩株百餘年的銀杏古樹葉茂枝繁。沿漢白玉欄杆拱起的石階次第而上,過了巨型石雕照壁,就是雄偉的祭祖大殿,由代表叢氏36大支系的36根合抱粗巨柱擎起,雕樑飛簷,拔地而起。前殿山門下二株百餘年的銀杏古樹葉茂枝繁,二尊重達二十餘噸的石獅鎮守門前。殿前一座高達5餘米的叢氏功德碑與重達2噸多的香爐遙相對應。整個大殿用白玉欄杆護起,殿前正中,有巨型石雕“二龍戲珠”,大殿上有雕樑畫柱迴廊繞殿一週,大殿兩旁有行廊通往後殿,行廊間有聚寶金池,殿後壁立千仞,以為靠山。
祭祖大殿內外牆,以巨幅壁畫展示叢氏一族自草原霸主到兩漢世家及徙居膠東改金為叢的列祖列宗之光輝業績。大殿內按世系供祭26世以上,叢氏36支各地千餘尊祖先牌位,左殿為叢氏歷代先賢勝蹟館,右殿設為叢氏當代名流精英展館。前殿兩側迴廊為大理石刻叢氏功德記事碑,大殿兩邊繪有24孝圖,迴廊為族人題刻碑廊。宗祠山門前建有大理石旗杆臺,按規制樹旗杆五樽,旗杆上方高懸璧鬥,飛鶴走麟,莊嚴無比;中間主旗杆高15.88米,上雕叢氏遠祖圖騰,祭天金人,四周祥雲圍繞;左為飛鶴,右為麒麟,象徵著叢氏家族出過文武一品高官的榮耀。
叢氏宗族及祖塋、祠堂的歷史淵源宗祠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古時文登叢氏有祭祖活動的場所在祖塋和祠堂。祖塋有兩處:一為宋大觀元年所建立的柳林小甸祖塋,一為明御賜尚書叢蘭公的青石崗祖塋。宗祠有文登叢氏祠堂。
史料中,古文登叢氏祭祀的祖塋、祠堂,除柳林小甸祖塋外,都在文登古縣城附近。
文登叢氏祠堂始建於明代,都在明尚書太子少保蘭公成名之後才有,現流傳最廣的叢氏族譜,也是蘭公之後修續。蘭公官居一品,當然要按當時的各項體制來修續宗譜。明時襲歐陽修之續譜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續不過五代,所以按這個官方規定,叢氏族譜也就只能以德佑公為一世祖了,其後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為一世祖而祭祀。小甸祖塋叢氏附葬記中所列的叢氏祖先凡40餘位,其中做過文登鹽稅使的德佑祖,是宋大觀元年之永祖的第七世孫。而自德佑祖上下三代人中,做過金元高官的就有52人,作為明代大臣的蘭公續其宗祖,按體例而上追五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元之前叢氏無祠堂,只有柳林小甸祖塋墓祠之祭。廟堂之祭最能彰顯一個宗族的興旺衰退,柳林小甸祖塋自宋大觀元年永祖兆基以來,其祭祀最為隆重者,應莫過於金元時期。在叢氏祖塋碑刻和文登縣誌記載中我們得知,金元兩朝雖只百餘年時間,但文登叢氏為官顯達卻有50餘位之多,這在一縣一氏之中,可算得上是奇盛了,正如明刑部尚書陳其學所言“至元起家,復為世勳臣族”,族興而祠必隆。
興建緣由
祠堂是古時人們對祭祀祖先之堂館的一個俗稱,按各朝代時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為大宗祠、祠堂、支祠、專祠和家廟等多種等級。威海叢氏大宗祠無疑是高等級的祭祀祖先之堂館。
據史料和考古發現,公元前21世紀的奴隸社會就有了帝王專門祭祀祖先的場所——家廟。殷商時曾訂觀王廟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權力。《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而除天子之外的真正意義上的祠堂,應該始於漢代,但當時祠堂均建於墓地,曰墓祠。南宋時朱熹著《家禮》立祠堂之格制,但嚴格規定了祠堂等級限制,只有士大夫以上有了地位的人才能立祠,民間不得私建,到了明嘉靖年間,才允許民間可聯宗建祠。此後,興建祠堂之風迅速席捲全國,到清有增無減,民間村村有祠,形成了我國獨有的民族和傳承文化特徵。
現為文登區博物館使用的文登叢氏祠堂,乃光緒末年北宮名紳叢氏族長麟洲公倡儀主持所建,其地為麟洲公無償捐助,工料由全族勸捐。有史料為證,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畝地議排募銅錢。此祠氣勢雄偉,格調高雅,在文登諸氏之祠堂中無與倫比,是當時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過一品官員才能達到的規格修建的。祠為二進五楹雕樑畫柱,大殿堂前為木製屏風,祭祀時可全部展開,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對,門前八字磚牆,大門上“叢氏宗祠”為邑名流書法家趙泮馨所書,大門後圓石卷門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寵”四字,為文登光緒戊子解元於霖逢所書,由於資金問題匱乏,及麟洲公病故,此祠歷20餘年方竣工。後期亦為敵偽佔用。建國後,長期為縣文化館圖書館所用,2000年世界叢氏宗親會出資近10萬元對其維修,叢氏研討會在其前殿東室辦公。
2008年10月世界叢氏宗親會常務理事會北京會議一致透過,將城子村所建之叢氏宗祠命名為叢氏大宗祠,祭叢氏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永祖之下凡十九世先祖,受天下叢氏族人拜祭,為天下叢氏族人闔族之大宗祠。
建設歷程
叢氏宗祠是文登中心城區現存唯一古建築。自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有海內外叢氏後人來文登尋根祭祖,瞻仰叢氏宗祠。據說,今天文登人不管走到哪裡,只要見到叢氏族人,一提是來自文登,第一句話都是“老家來人了",而且天下所有姓叢的都能排上輩分。由此可見,“天下叢氏宗文登”是有史有據,是為天下叢氏族人所認同的。
叢氏一族,自古即為文登望族。族興祠必隆,自明代以來,文登叢氏宗祠幾經修建。清光緒末年,因見原祠堂不夠氣派,文登名紳叢麟洲倡議並主持新建叢氏宗祠。叢氏祖上曾出過一品大員——明朝南京工部尚書叢蘭,因而叢氏宗祠按一品官員祠堂規格建造,氣勢雄偉,格調高雅。儘管歷經百餘年風吹雨打,從現存的叢氏宗祠仍能管窺其當年的輝煌。祠堂佔地800餘平方米,二進五楹,雕樑畫柱。前殿有石柱四根,紅漆大門,門前八字磚牆,大門後圓石卷門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寵”四個大字,為清光緒戊子(1888年)解元於霖逢所書。後殿飛龍翹尾,簷牙高啄,脊簷飾以獸吻。門楣原懸有木匾一方,上書“叢氏宗祠”四個大字,為當時文登名流書法家趙泮馨所書,可惜現已不復得見。 1995年,一位名為叢松坡的叢氏後人在晉祠遊玩時,為祠內“天下王氏宗太原”的巨大橫幅和宏大的祭奠場面所感,產生尋根問祖的念頭,遂奔走呼號,於1996年與族人共同發起成立“叢氏研討會”,並在政府的支援下搬到叢氏宗祠內辦公。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先後編纂出版了《叢氏源譚》第一部、第二部和《叢氏家族》,開通了叢氏網站,對叢氏起源、宗祖、古今名流及地域分佈等作了詳細的考據論證和記載說明。
關於叢氏起源,在《叢氏源譚》中有詳細記載。叢姓氏族的宗祖問題,在《姓氏考略》中有二說:其一,“堯時有叢枝”。其二,“又相傳,漢金日磾之後,遷山東省文登縣之叢家峴,遂以為姓(見《池北偶談》)”。兩者一始堯時,一始漢代之後,現多數學者和叢氏族人傾信於後者,因為《文登縣誌》關於叢璆墓的文中說:“武節將軍文登縣令叢璆墓,在城東北四十里柳林塋,有元年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墓誌,文山長老叢法淳撰,進士鄒琛書碑,敘叢氏宗族,稱其始祖永為漢車騎將軍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孫,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東遷浮居,秦始元年(公元265年)居叢家峴,永生二字,曰太曰宇,其後裔至璆,金貞祐時官武節將軍,文登縣令。”又《叢氏族譜序》中也說:“叢氏世居文登,其先業遼遠,故未易考據。然溯窮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塋碑刻,有諱永者,乃漢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孫也。魏曹丕僭號黃初元年,吾姓始祖以漢舊勳苗裔避亂,自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臨潼東北),東遷浮居,晉泰始初至不夜叢家峴,改為叢姓,以名峴焉。不夜者文登之故號,峴由叢姓名也。文登有叢姓自此始,厥後生齒日繁。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永乃別籍分塋,卜邑北著棋山(今名正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環葬焉。”
【典故軼事】
文登宗
叢姓是一個較罕見的漢族姓氏,但在海內外都有分佈。不過無論是哪裡的叢姓人,大都會說自己的原籍是山東文登。
原文登區文化館叢樹樂:叢姓啊,它是因為在文登由金姓而改為叢姓的,所以叢姓都源於文登。不管到了哪裡去,都是從文登出去的。所以天下叢氏宗文登。
要說文登叢姓的來歷,就得從西漢時匈奴人金日磾降漢說起。因為後來的叢姓,是金日磾的子孫遷到文登後改為叢姓的。
原文登區文化館叢樹樂:叢姓是金日磾的後代。金日磾呢,他是匈奴人,是匈奴休屠王的王子。馬監實際就是養馬的一個官了。漢武帝當時就賜姓為金,就叫金日磾。將自己的姓氏由金姓改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