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嘉拉姓圖騰(拜嘉拉氏圖騰)
拜嘉拉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ài jiā lā(ㄅㄞˋㄐㄧㄚㄌㄚ),滿語為“Baigiyala”。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白氏、那氏、吉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拜嘉拉氏,亦稱白佳拉氏,滿語為BaigiyalaHala,以居於虎爾哈河流域而著稱,屬於東海女真,有相當多的族人居於黑河(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境內)。
女真族拜嘉拉氏部族,因其主要活動於虎爾哈河流域,在明朝時期被稱作虎爾哈人、或稱虎爾海人,滿語為Hurha,漢義就是“響水、彎曲的江”。
而在今俄羅斯境內,拜嘉拉氏部族則被俄國人稱作“吉切爾人”(Люди),由於其與赫哲族人雜居,生活習性接近,因此亦有學者誤認其為“那乃人”(Hанайцы)。
虎爾哈河,即今黑龍江的支流牡丹江,其在歷史上有多種稱謂:唐朝時期稱忽汗河、忽汗水;金國時期稱呼裡改江、骨烏里改江;元朝時期稱忽爾哈河;明朝時期稱胡裡改江、呼拉哈河、虎爾哈河、胡爾哈河、呼爾哈河、火兒哈河;清朝時期稱虎爾哈河;一直到民國時期方稱其為牡丹江並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拜嘉拉氏多冠漢姓為白氏、那氏、吉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拜嘉拉氏是典型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白氏、那氏、吉氏等,以牡丹江、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牡丹江:舊稱虎爾哈。牡丹江市因江得名。牡丹江地域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的石器時期,肅慎氏的先民們就在牡丹江流域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肅慎氏之文化。從商周到隋朝的兩千三百多年間,這裡是滿族的先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部族的世居地,均同歷代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絡,進行著不斷的朝貢往來,這已被記載於歷代史籍中。唐朝時期,粟末靺鞨在牡丹江流域崛起,建立了渤海國,為唐屬地方民族政權,長期以上京龍泉府(即今寧安的渤海鎮)為首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發與建設,開展了同唐、日本、契丹、新羅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動。渤海地方民族政府的上層特別注重搞好與唐朝中央政權的關係,不斷派出王室子弟到唐廷長安“宿衛”,到唐廷朝賀、進貢、抄寫典籍和留學。渤海靺鞨部族的第一、第二代首領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從渤海的第三代王大欽茂起,以下各代皆被唐冊封為渤海國王。渤海國努力學習中原的先進科技文化,處處仿效唐京長安,積極從事渤海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被譽為“海東盛國”,轄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零三縣,國傳十五位王,歷時長達二百二十九年,為牡丹江地方後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發展,留有深遠的影響。在遼、金、元、明各朝代,牡丹江一直為女真族居住經營。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攻滅後,契丹在渤海國故地建立一個東丹國(意為契丹以東的國),以原渤海國首都上京城為東丹國的京城,改稱天福城,後因契丹國發生內亂,東丹國的京城於後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冬焚燬,自此給渤海上京城留下個“東京城”的稱呼。金國晚期,大將軍蒲鮮·萬奴叛金,於南宋嘉定八年(戊寅,公元1215年)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個大真國,自稱天王,改元天泰,擁兵十萬餘眾,史稱“東真國”或“東夏國”。立國十九年後於南宋紹定六年(申,公元1233年)被蒙古大軍攻滅。在元朝時期,牡丹江地區屬胡裡改軍民萬戶府統轄。元大德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年)劃歸合蘭府(海蘭府)古州(谷州)管轄。明朝時期,牡丹江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轄,在牡丹江區域設有建州衛、麥蘭河(穆稜河)衛、阿速江衛、五林河衛、速平江衛、沙虎衛等寧古塔路的四十八衛所。清朝時期,管轄祖國東北盛京將軍衙署以北廣大地區的衙署――寧古塔將軍府就設在今牡丹江市轄區以內。先是在今海林市舊街設有寧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後改為寧古塔將軍(其全稱是“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府。衙署於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被康熙帝下令從海林舊街遷往今寧安。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衙署遷往吉林以後,在寧古塔地方仍設有副都統鎮守。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年)2月,沙俄侵略者修築中東鐵路,建牡丹江站。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撤銷寧古塔副都統及其衙署,改設綏芬廳管轄。清宣統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改綏芬廳為寧安府,歸屬於吉林省。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寧安府改為寧安縣。今牡丹江市郊乜河,屬寧安縣第五行政區團聚鄉所在地,為當時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牡丹江站兩側歸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司督辦公署轄屬。民國九年~十九年(公元1920~1930年),中東鐵路哈爾濱地畝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圍地段發放過三次街基號,街路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店鋪作坊日益興起,逐步形成集鎮,寧安縣第五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快從乜河轉移到火車站周圍。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5月,日寇佔領牡丹江站及乜河、鐵嶺河、卡路、海浪、南嶺(今勝利村)等地。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7月,日寇將東省特別區改為北滿特別區(公元1936年1月撤銷),將中東鐵路改為北滿鐵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10月,日寇將寧安等縣劃為新成立的濱江省管轄,今牡丹江大部分境域仍屬寧安縣的第五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日偽當局成立濱江省牡丹江辦事處。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12月圖們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通車後,牡丹江新站(今火車站,原寧北站)成為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北部交通樞紐。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7月1日,日偽當局設立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稜、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在偽省公署內設立牡丹江市政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共轄五縣一市,省會設在牡丹江市。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10月1日,日偽當局設立東滿總省,轄牡丹江省、東安省和間島省(今吉林延邊),共三市十六縣,總省省會設在牡丹江市。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5月28日,日偽當局撤銷東滿總省,劃出間島省,將牡丹江省和東安省合併,設立東滿省,轄兩市十一縣,省會仍設在牡丹江市。8月14日,日寇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8月18日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8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隸屬中共牡丹江地區委員會領導。10月14日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建立了中共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4月8~10日在牡丹江市召開綏寧省臨時參議會,成立綏寧省政府,省府設在牡丹江市,轄一市八縣。4月18日成立中共綏寧省委。10月7日綏寧省撤銷,成立東北政聯直屬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8月20日牡丹江專區與東安專區合併,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省領導。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9日撤銷牡丹江省建制,併入松江省,牡丹江市為松江省直轄市。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55年3月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稱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劃歸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變為地轄市。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轄市又改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67年4月8日撤銷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隸屬於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68年2月撤銷牡丹江市建制,市革委併入地革委。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分設,恢復牡丹江市建制,仍歸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9年2月8日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仍隸屬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1980年12月1日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改稱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歸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併,撤銷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原牡丹江行署管轄的海林、寧安、林口、穆稜、東寧、密山、虎林七縣和綏芬河市皆歸屬牡丹江市,原所屬雞東縣劃歸雞西市。1991年密山縣劃歸雞西市。1992年虎林縣劃歸雞西市。市屬的海林、寧安、穆稜三縣分別於1992、1993、1995年改為縣級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響水堂:以望立堂,亦稱虎爾哈堂、牡丹江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