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也氏起源及歷史

拔也姓圖騰_拔也氏圖騰

拔也姓圖騰(拔也氏圖騰)

  拔也姓是中華古代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á yě(ㄅㄚˊㄧㄝˇ),古突厥語為“Bayïrqu”。源於回鶻族,出自唐朝時期回鶻拔也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姓氏考略》記載:“拔也,回鶻姓。以部落名為姓氏。”拔也氏,亦稱拔野古氏、拔野固氏、拔曳古氏,是唐朝時期回紇族姓氏之一。今多為漢姓巴氏、胡氏、古氏。

【得姓始祖】

  拔也·時健:回鶻汗國建立者,在位時間從公元626~627年為期一年。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回鶻族,出自唐朝時期回鶻拔也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拔也,回鶻姓。以部名為氏。”

  拔也氏,亦稱拔野古氏、拔野固氏、拔曳古氏、巴爾虎氏,突厥語為“Bayïrqu”,是隋、唐朝時期著名的回鶻民族姓氏之一,出自回鶻民族拔也氏族部落,因其首領世為拔也氏貴族,所以稱之為拔也部。

  回鶻民族是古代北方及西北地區活動的一個古老民族,實際上為鐵勒之一部,出自鐵勒九姓中烏古斯部(Uyghur)的分支拔悉密氏族(Basmil)。

  回鶻在漢文史籍中的最早稱呼為袁紇、韋紇、烏護、烏紇等。其中的袁紇部為漠北鐵勒中的一部,烏護部為天山附近鐵勒中的一部。魏、晉時期,袁紇部駐牧於仙娥河(娑陵水,今蒙古與俄羅斯中部色楞格河)與溫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之間的流域,使用突厥盧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

  到了隋朝時期,袁紇部被稱作“韋紇”,受突厥汗國的統治。袁紇部本來並無首領,部眾自理自治,到了隋煬帝楊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袁紇部為了反抗突厥汗國的壓迫,聯合了拔也氏、僕骨氏(僕固、沙佗)、同羅氏等各個氏族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袁紇”改稱“回紇”,並以拔也氏族酋長拔也·時健俟斤為君長,建牙帳於色愣格河畔(今蒙古色愣格河-貝加爾湖地域),形成了最初的部落聯盟政權,總稱為“回紇”,初步擺脫了突厥汗國的統治,逐漸發展強大起來。

  “俟斤”是拔也·時健在突厥汗國統治下的官職,其實就是突厥汗國所承認的“酋長”地位,沿用了東漢時期鮮卑聯盟大首領檀石槐所設定的官稱,而其時回紇部眾的姓名與官職稱謂聯在一起,因此稱拔也·時健俟斤,他在歷史上真正建立了回紇汗國。

  關於拔也·時健,史書記載“有時健俟斤者,眾始推為君長。”拔也·時健有個兒子名叫拔也·菩薩,史評其“材勇有謀,下皆畏附”,大概是拔也·時健怕兒子搶奪他的“俟斤”之位,所以“為時健所逐。”

  拔也氏,是回紇部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氏族群體,在魏、晉時期漫散於漠北地區,其活動範圍闊達方圓千里,主要分佈在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海拉爾河這兩條河流的北境,位於僕骨氏部落居地之東,西與黑龍江境內的靺鞨諸部相鄰近,人數較眾,當時就有戶六萬帳,兵士萬餘人。當年他們居住的地方有著茂盛的牧草,因此多產良馬,並出產精鐵。

  拔也氏族人早先主要以狩獵為主,基本不進行農耕生產,冬季經常乘著木撬在冰上追逐鹿群。他們的社會風俗與生活習慣大致上與薛延陀部中附屬的其他鐵勒部相同,只在語言上有少許的差異。隋朝晚期,回紇部再度被突厥汗國的阿史那部所控制,後來參與了突厥與隋、唐的一系列戰爭。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拔也、阿跌、同羅、僕骨等氏族部落再次反叛了長久控制他們的突厥阿史那部,歸順了薛延陀部,由於當時薛延陀部首領夷男可汗受唐太宗敕封,因此拔也氏家族也隨之向唐朝遣使入貢。

  在拔也·時健逝世後,回紇部族人“賢菩薩,立之。”在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派遣大將軍李靖指揮大軍攻擊東突厥汗國時,拔也·菩薩率部眾與薛延陀部的夷男可汗配合唐軍,共攻東突厥北邊。當時,拔也·菩薩親率五千騎兵,卻大破突厥頡利可汗手下數萬騎,由此“聲震北方”。此戰之後,東突厥汗國迅即敗亡,其故地之北部興起薛延陀汗國,而拔也·菩薩也依附於薛延陀部,並開始在土拉河一帶確立其統治,史書記載“繇是附薛延陀,相唇齒,號活頡利發,樹牙獨樂水上。”

  回紇部與薛延陀部“相唇齒”,說明當時的拔也氏家族與薛延陀部夷男可汗家族有著非同尋常的親密關係,而拔也·菩薩自號“活頡利發”。

  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農曆4月,唐太宗派遣兵部尚書僕射兼朔州行軍大總管李勣率唐軍出擊薛延陀部,回紇部首領拔也·時健率軍配合唐軍夾擊。在消滅了薛延陀部主體後,唐太宗即於薛延陀部故地及其屬部所地設定了“安北都護府”,初稱“燕然都護府”,回紇部所在地屬於幽陵都督府,並拜其繼任的首領拔也·吐迷度為右武衛大將軍,即為都督,而拔也·吐迷度自稱胡祿俟利發可汗,統管整個磧北地區的六府七州(六府:達渾都督府、安北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雲中府、桑乾府、呼延府;七州:祁連州、東皋蘭州、姑衍州、步訖若州、嵠彈州、鶻州、低粟州)。當時安北都護府的治所設在狼山中段石蘭計山口的“故單于臺”,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西北部。

  唐高宗李治顯慶末年(公元661年),回紇部首領拔也·婆閏去世,其侄子拔也·比慄繼位,隨即聯合了思結氏、僕骨氏、同羅氏等部落一起叛唐,卻立即被唐王朝的鐵勒道行軍大總管兼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率兵征討,唐軍三戰三捷,之後持續追殺百餘里,捕殺了拔也·比慄。

  到了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首領阿史那·骨咄陸在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部)復興之後,史稱“後突厥”,回紇部又歸屬於後突厥汗國。不過,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以後,眼見後突厥汗國在大唐王朝的持續打擊下迅速衰敗,回紇部又叛離了後突厥汗國,到北庭都護府投降,再次歸附了唐王朝。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回紇部首領拔也·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再次建立了回紇政權,這一時期回紇部控制的地區已經相當廣闊,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頗為強盛。

  到了唐德宗李適執政時期的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漢文化水平頗高的回紇汗國第十四代君主合骨咄祿毗伽可汗拔也·頓莫賀(唐賜武義成功可汗、長壽天親可汗)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回紇”為“回鶻”。但其統治集團腐朽奢華,內鬥不休,其後頻繁更迭可汗,國勢已開始衰敗。

  三十五年後的唐文宗李昂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汗國進入第二十四代君主烏介可汗拔也·烏希特勒統治時期,其管理混亂,汗國各部已經逐漸分崩離析。

  到了回鶻汗國第二十五代君主遏捻可汗拔也·遏捻執政,其繼位不到一年,回鶻汗國就在就在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被自己的屬下、原薛延陀部的黠戛斯部(今柯爾克孜族的先民)所徹底推翻。其後,大部分回鶻族人紛紛向西遷徙,分裂為四支小汗國:

  一支遷到蔥嶺以西的吐火羅大宛地區,後來以拔也·卡笛爾為首,建立了蔥嶺回鶻汗國(喇拉汗、黑汗、哈卡尼耶,今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

  一支遷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地區,後來以拔也·藥羅葛仁美為首,建立了河西回鶻汗國(甘州回鶻,今甘肅張掖);

  一支遷到西州的吐魯番地區,後來以拔也·僕骨俊為首,建立了西州回鶻汗國(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阿薩蘭回鶻,今新疆吐魯番盆地);

  一支遷到龜茲地區,後來以拔也·祿勝為首,建立了龜茲回鶻汗國(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一帶)。

  其中,西州回鶻以高昌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之後繼續向西方發展。這一部分回鶻族人後來在宋、元時期被稱作“撒裡畏吾”,明朝初期被改稱“撒裡畏兀”,清朝時期則稱作“畏兀兒”,就是今天維吾爾民族的先人。

  唐朝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多屬於突厥語世界,突厥、回鶻兩個民族的語言皆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突厥盧尼文字),並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突厥和回鶻兩部的草原貴族都曾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契丹族人、室韋族人、韃靼族人的統治,並在契丹、室韋、韃靼駐有官員。後來突厥、回鶻還均曾向大、小興安嶺一帶移民,其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後,便向室韋、韃靼等民族開啟了其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並對這些民族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文化發展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回鶻部與歷史上的柔然斛侓部是同一祖源,後來斛侓氏部族亦改稱拔也氏,壯大了拔也氏一族的力量,其一部分遷入蒙古高原的拔也氏回鶻族人,後成為蒙古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著名的巴爾虎部,蒙語為或。

  回鶻部拔也氏在歷史上是一個人數相對眾多、遷徙也很頻繁的部族,也是今少數民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裕固族的主體先民之一,主要冠用的漢姓為李氏、戴氏、朱氏、高氏、祁氏、蘇氏、馮氏、杭氏、何氏、巴氏、胡氏、康氏、馬氏、古氏、官氏、佟氏、穆氏、秦氏、孟氏、畢氏、齊氏、吳氏、敖氏、謝氏、永氏、榮氏、雲氏、烏氏、孟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按:

  1.關於回鶻汗國可汗的姓氏:

  拔也氏是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是回鶻民族首領貴族族群的主體姓氏之一。

  由於回鶻汗國第十一代可汗叫拔也·藥羅葛(公元747~753年在位),號稱骨咄羅毗伽闕可汗,唐玄宗李隆基敕封其為懷仁可汗,因此在位期間十分著名,其後代有以其名冠為姓氏者,稱藥羅葛氏。但一些史籍因此忽略了他的原本姓氏為拔也氏,僅稱藥羅葛氏。

  本書要提請注意的是:藥羅葛氏僅只是拔也氏的一個分支,並非主體姓氏,但因拔也·藥羅葛的後代除了在回鶻汗國本體世傳為可汗外,在後世分遷小汗國中皆為建立者,諸如:

  河西回鶻汗國(甘州回鶻)的建立者拔也·藥羅葛仁美可汗(英義可汗)及其世系

  龜茲回鶻汗國的建立者拔也·祿勝可汗及其世系、蔥嶺回鶻汗國(喇拉汗、黑汗、哈卡尼耶)中的前喇拉汗國建立者拔也·毗伽闕·卡笛爾汗及其世系

  西喇拉汗國建立者拔也·穆罕默德及其世系

  東喇拉汗國建立者拔也·蘇萊曼及其世系

  西州回鶻汗國(高昌回鶻)的建立者拔也·僕骨俊及其世系

  ……等等,他們大多出自拔也·藥羅葛一脈,因此其著名程度反而甚於其本姓,所以在許多歷史文獻中,皆以“藥羅葛”取代了“拔也”,以藥羅葛氏來稱呼各個分支小汗國的回鶻可汗。

  這雖然不是什麼嚴重錯誤,但在姓氏學科範疇內卻至少是不夠嚴謹的。

  2.關於松石:

  史書記載,回鶻拔也部境內有一條著名的康幹河,康幹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向西流入貝爾湖之喀爾喀河,沿岸盛產落葉松,松木落入水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康幹石”,古稱“木變石”,後稱“松石”。在古代,很早就有傳說拔也部人在康幹河投松化石,如在史籍《新唐書》中就記載:“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有川曰康幹河,斷松投之,三年輒化為石,色蒼致,然節理猶在,世謂康幹石者。”古代“投松化石”和以“康幹”指代松石皆源於此典,康幹河從此成為中國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發源地。

  中華民族是最早認識“松石”這種物質的民族,早在春秋晚期,孔子所編纂的《尚書·禹貢》中,就記載了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鉛松怪石”,並將其列為貢品。據專家考證,“鉛松怪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其就是松化石,這也可以在明朝大學士閻士選所撰著的《松石記》中得到印證:“古青州一帶,東海大竹島中有松化石。”

  到了唐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西域商人與中原經濟的往來,松石作為進貢的寶石,其名聲更是大振。因傳說其產地在回鶻汗國境內,因此回鶻民族也就與松石緊密聯絡在一起了。但古代的人們一直以為松石乃“松化為石”,因此在漢史書籍中又稱其為松花石、松化石、木化石、木變石、神木石、降龍石、康幹石、綠寶石或綠松石等,並給松石蒙上了許多神奇的色彩,這在中國古代的地理書、史書、地方誌、本草、筆記、遊記、詩賦、石譜、家譜等歷史文獻中均有記載,是中國傳統玉石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所謂“松石”,實際上是一種自色寶石,屬於矽化木一類礦物,並非真的是由落葉松落入水中三、五年形成的,而是一種完全水化的銅鋁磷酸鹽礦物質,經歷了數千萬乃至數億年地質構造運動才形成的,其主體分子式為CuAl6(PO4)4(OH)8·5H2O。不過,隨其參雜的金屬鹽成份不同,還分有白松石、綠松石、藍松石、黃松石、璧松石、紋松石、紅松石等等,它與石英、長石、綠泥石、方解石、白雲石、透閃石、透輝石、石榴子石、綠簾石、透輝石、鐵、鎂、鈣矽酸鹽、蛇紋石、磁鐵礦、鈦鐵礦、粘土、絹雲母、雲母、角閃石、長石、白雲母、矽線石、片麻岩等等一樣,皆屬於變質岩系列(The Metamophic Rock)。

  松石的結晶礦體多為不透明,在薄切片狀態下則部分呈半透明狀,拋光面一般為油脂玻璃光澤,斷口則為類似油脂的暗淡光澤。松石的種類包括波斯松石、美國松石、墨西哥松石、埃及松石等,以及帶鐵線的綠松石。

【遷徙分佈】

  拔也氏複姓是古老的回鶻(回紇)民族特有的姓氏,今已不再,其民族早已經分別融入維吾爾族、藏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其漢化姓氏主要有巴氏、胡氏、古氏等,也已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但多以張掖、涼州(或甘州)、姑臧、高昌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張掖郡:古稱甘州。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過著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裡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甘肅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政權改為甘州。隋朝時期恢復郡制。唐朝初期設州。元朝時期置甘州路。明朝時期設甘州衛。清朝時期為甘州府。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張掖縣並一直沿用至1985年撤縣設市。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姑 臧:“姑臧”,是古老的匈奴民族對古代河西走廊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姑臧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里,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裡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為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為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為交河郡。

  堂號

  張掖堂:以望立堂,亦稱甘州堂。

  涼州堂:以望立堂,亦稱西涼堂。

  姑臧堂:以望立堂,亦稱武威堂、臥龍堂。

  高昌堂:以望立堂,亦稱交河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巴嶽圖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