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嶽特氏起源及歷史

巴嶽特姓圖騰_巴嶽特氏圖騰

巴嶽特姓圖騰(巴嶽特氏圖騰)

  巴嶽特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ā yuè tè(ㄅㄚ ㄩㄝˋ ㄊㄜˋ),滿語為“Bayoote”。源於蒙古族孛爾只斤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嶽特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巴氏、樂氏等。

【得姓始祖】

  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明代東蒙古內喀爾喀五部領主。亦作阿爾珠博羅特、額勒博古喇,漢文史籍作納力不剌臺吉。孛兒只斤氏。達延汗子,滿都海哈屯生。與斡齊爾博羅特為孿生兄弟。正德五年(1510),達延汗擊敗右翼異姓領主、統一蒙古、分封諸子時,受封為內喀爾喀五部(內五鄂托克喀爾喀)領主。駐牧於哈拉哈河以東。卒後由其子虎喇哈赤臺吉繼承。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孛爾只斤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嶽特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嶽特氏,亦稱巴樂特氏、拜岳特氏,蒙語為“□□□□□□□”,漢義“潔白”,源出東遷後蒙古“內喀爾喀五部”。

  明憲宗朱見琛成化十六年~正德十二年(公元1480~1517年),蒙古高原由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孛爾只斤·巴圖蒙克執政,蒙古喀爾喀萬戶是由達延汗的第六子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和第十一子孛爾只斤·格列森札二人分別統率。後來,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領有了“內喀爾喀五部”,而孛爾只斤·格列森札則領有了“外喀爾喀七部”。

  “外喀爾喀七部”一直駐牧於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即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一帶,後來成為今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而“內喀爾喀五部”後來則由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率領南下,史稱“喀爾喀萬戶東遷”。

  關於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率領“內喀爾喀五部”南下後的具體駐牧地,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但在明朝大臣鄭曉所著的《皇明北虜考》中記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二十七年(公元1544~1548年),在阿剌克汗孛爾只斤·博迪執政時期,喀爾喀萬戶駐牧於察哈爾萬戶以東,即居沙漠東偏,與朵顏為鄰。因此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內喀爾喀五部”當時已經駐牧於今興安嶺以東地方,即“內喀爾喀五部”的東遷要早於察哈爾萬戶的東遷。

  本書認為,和田清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察哈爾萬戶東遷以前,遼東邊外並沒有“內喀爾喀五部”的任何活動記載,而現有史籍中有關記載都表明,“內喀爾喀五部”的東遷與察哈爾萬戶的東遷一樣,都是在明嘉靖二十七~三十六年(公元1548~1557年)達延汗的孫子庫登汗孛爾只斤·達賚遜執政時期進行的,這在明朝大臣、遼東開原兵備道馮瑗所撰著的《開原圖說》中有記載:當時,蒙古達賚遜部首領叫孛爾只斤·虎剌哈赤,他驍勇善戰,所部兵馬甚精,後為泰寧衛、福餘衛所勾引,進入遼河套地區遊牧。孛爾只斤·虎剌哈赤就是孛爾只斤·阿勒楚博羅特的兒子。明朝時期,正是從孛爾只斤·虎剌哈赤開始,“內喀爾喀五部”的活動才被記載出現在遼東邊外“沙漠”。

  在史籍《開原圖說》中記載的“沙漠”,即指可可易裡速沙漠(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南部沙漠地帶),包括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一帶地區,說明當時“內喀爾喀五部”還位於可可易裡速沙漠的東部,大致是元朝時期的應昌府一帶,與明朝朵顏三衛中的朵顏衛為鄰,即與駐牧在西拉木倫河以南的蒙古兀良哈部為鄰。

  孛爾只斤·虎剌哈赤有五個兒子,他們分別統率東遷的喀爾喀萬戶五個主體部落:長子孛爾只斤·烏巴什衛徵統率札魯特部,次子孛爾只斤·速把亥統率巴林部,三子孛爾只斤·烏班貝穆多克新統率翁吉剌特部,四子孛爾只斤·索寧岱青統率巴嶽特部,五子孛爾只斤·舒哈克卓裡克圖統率烏齊葉特部。這五部就是“內喀爾喀五部”。

  其中,巴嶽特部當時的駐牧地位於今瀋陽平虜堡正北,距離明朝邊牆僅有二百公里左右,其首領孛爾只斤·索寧岱青早先駐帳於珠爾庫周邊地方(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珠爾幹河流域)。當時,孛爾只斤·索寧岱青的巴嶽特部擁有部眾將近萬餘騎,他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孛爾只斤·卜兒亥、次子孛爾只斤·耳只革、三子孛爾只斤·老思、四子孛爾只斤·卜兒罕古、五子孛爾只斤·額森達。後來孛爾只斤·卜兒亥的鄂托克(屯營地)駐牧於暖兔之西約十五公里處;孛爾只斤·耳只革、孛爾只斤·卜兒罕古、孛爾只斤·額森達兄弟三人的鄂托克則位於孛爾只斤·卜兒亥的鄂托克之西。孛爾只斤·老思的鄂托克還在孛爾只斤·耳只革等人駐地之西。

  明朝後期,孛爾只斤·索寧岱青的長子、巴嶽特部的首領孛爾只斤·卜兒亥率部南移,駐牧於鐵嶺以西的鎮西堡和曾遲堡境外(今遼寧鐵嶺城西曾盛堡一帶)。孛爾只斤·卜兒亥的弟弟孛爾只斤·額森達、侄子孛爾只斤·卜答赤、孛爾只斤·卜兒亥的弟弟孛爾只斤·老思之子等兩個鄂托克,則南移駐牧於鐵嶺西北的殷家莊窩堡邊外。孛爾只斤·耳只革的鄂托克則南移駐牧於鐵嶺西南的宋家泊堡邊外的流星塔一帶。孛爾只斤·索寧岱青第四子孛爾只斤·卜兒罕古同其侄子孛爾只斤·戴安爾、孛爾只斤·伯耀爾的三個鄂托克,則駐牧於宋家泊堡南部丁字泊堡邊外的大長山一帶。

  因此,東遷後的“內喀爾喀五部”中的巴嶽特部,在明朝中期以後已經在西遼河以北佔據了原來明朝朵顏三衛中福餘衛的牧地。所以,歷史資料中記載他們一直冒名稱福餘衛,其實是北虜枝派,即“內喀爾喀五部”中的巴嶽特部。

  到了清朝時期,巴嶽特部已經佔據了西拉木蘭地區(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形成一度強大的勢力集團,後有滿族引其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ote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巴嶽特氏多冠漢姓為岳氏、巴氏、樂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巴嶽特氏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岳氏、巴氏、樂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克魯倫為郡望,族人在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蒙古國溫都爾汗和喬巴山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拉木蘭:即西拉木倫河流域。西拉木倫河是一條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河流。蒙古語“西拉木倫”意為“黃色的河”,為西遼河北源,發源於大興安嶺山地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紅山北麓的白槽溝河,流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於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老哈河匯合成為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在史籍《呂氏春秋》、《淮南子》、《水經注》中皆有記載,古稱潢水、饒樂水、吐護真水等,全長三百八十公里,河水夾帶黃沙,並把它列為“中國六大川”之一,幹流自碧流河河口以上的上游穿流於深山巨谷之中,兩岸山峰聳立險陡,河道彎曲,落差較大,水流湍急,碧流河河口自少冷河的中游,河谷漸趨開闊,河道漸淺、漸寬、漸直,落差漸小,流速漸緩,而自少冷河河口以下的下游,河流注入沖積平原區,河道更淺,水流更緩,水面寬處可達一千米。西拉木倫河的主要支流有百岔河、碧流河、莎冷河、葦塘河、查干木倫河、少冷河等。其中少冷河全長約二百零四公里,發源於翁牛特旗西部三岔襠山東麓,蒙古語稱“純都布高勒”,漢義“水流深陷處之河”,漢族文獻稱“響水河”,皆因其一處河床沉陷,形成飛瀑,響聲如雷而得名。

  堂號

  潢水堂:以望立堂,亦稱西遼堂、西拉木蘭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巴顏圖
下一姓氏: 巴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