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氏起源及歷史

巴顏姓圖騰_巴顏氏圖騰

巴顏姓圖騰(巴顏氏圖騰)

  巴顏姓是中華少數民族姓氏之一,讀音作bā yán(ㄅㄚㄧㄢˊ),滿語為“Bayan”。其源有三:一是出自遼國時期屬蕃女真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二是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三是出自明末清初將領李巴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巴顏姓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富氏、巴氏、博氏、顏氏、李氏、於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滿族,出自遼國時期屬蕃女真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巴顏氏,亦稱巴雅氏,源出遼國時期的附屬蕃國女真巴顏部,其部原居巴顏溝一帶(今黑龍江哈爾濱木蘭),因以為部落稱謂,部眾引為姓氏,滿語為Bayan Hala,漢義“眾多、富裕”。

  遼國滅亡之後,巴顏部移居齊齊哈爾(今吉林齊齊哈爾)、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木倫(今黑龍江省穆稜、雞東、密山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巴顏氏多冠漢姓為富氏、於氏等。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族巴顏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巴顏氏部落早期在崑崙山的東延支脈大青山(大黑山)下水草肥美的山前平原遊牧,大青山在蒙語中為“巴顏喀喇”,因稱其為部落名稱,蒙語為□□□□□,漢義“富饒”。後在宋、元朝時期東遷至遼西地區的過程中,巴顏部族人將位於包頭土默特右翼的大華山稱為“巴顏和碩”,將位於錫林郭勒阿巴噶左翼的鎮口稱為“巴顏額倫”,將位於葫蘆島北側的大紅螺山也稱為“巴顏烏蘭”,一路留下了巴顏部的遷徙歷史痕跡。

  蒙古族巴顏氏,在明朝時期世居敖漢(今內蒙古赤峰敖漢旗),後多冠漢姓為巴氏、博氏、顏氏等。

  蒙古族巴顏部後來分衍有諸多部族分支,產生了諸如敖漢氏、阿爾塔斯氏、巴顏氏、博爾克氏、鄂爾敦氏、奈曼氏、薩爾圖氏、薩爾屯氏、薩勒珠特氏、伊勒門氏等許多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的姓氏。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明末清初將領李巴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李巴顏,亦稱李霸彥,公元?~1652年待考,著名滿洲漢軍正藍旗的固山額真。

  “固山額真”(gusanlzen),是滿族牛錄製度下的重權官職,即“旗制”下的最高軍政長官,負責掌管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軍事等事務。

  李巴顏的父親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後金政權將領李永芳。李永芳是遼東鐵嶺人,原來是明軍撫順所的遊擊將軍,善謀略,能勇戰,曾拒絕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招降,而清太祖當時主旨在統一女真各部,一時拿他也沒轍。

  到了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清太祖開始正式大規模對明朝用兵。當年農曆4月,後金大軍包圍了明朝撫順所,清太祖再次致書李永芳招降,李永芳得書後歸降於清太祖,清太祖授李永芳為三等副將,轄其故眾兵,並將自己的第七子貝勒愛新覺羅·阿巴泰的女兒嫁譽其為妻。從此,清太祖伐明取邊城,自撫順始;而明朝邊將降清太祖,則自李永芳始。

  當時,明朝遼東巡撫王化貞及諸邊各將皆屢遣諜招李永芳,而李永芳輒執奏,清太祖欣賞嘉獎,特敕免死罪三次。在後來後金政權攻伐明朝、李氏朝鮮的一系列戰爭中,李永芳率軍克清河、克鐵嶺、克遼陽、克瀋陽、敗朝鮮等,每戰皆勝,以功授三等總兵官。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李永芳以三等子爵逝世。李永芳有九個兒子,其第五子叫李巴顏,母親就是七貝勒愛新覺羅·阿巴泰的女兒,因此起了滿族名字。在李永芳逝世後,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令李巴顏承襲其父爵,例改三等昂邦章京(相當於明軍副總兵)。

  在後金崇德年間,李巴顏以參領之職跟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征伐科爾沁蒙古;後率軍圍攻錦州,並與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大戰於松山城下,每戰皆有功。明崇禎十五年(後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清太宗正式編組漢軍八旗,以李巴顏為漢軍正藍旗固山額真。明崇禎十六年(後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曆9月,李巴顏率漢軍正藍旗跟從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等徵寧遠,一舉攻克中後所、前屯衛等軍事重鎮。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巴顏爵進二等昂邦章京(相當於明軍總兵),旋與固山額真石廷柱剿寇昌平,與固山額真葉臣徇一起進軍直隸饒陽、河南懷慶、山西澤州、潞安諸府縣,師還,賜白金五百。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巴顏跟從定西大將軍鈕祜祿·和洛輝自陝西徇四川,擊敗孫守法、賀珍,再戰大破之,逐至黑水峪,斬孫守法;又破李自成餘部悍將一隻虎李過於商州,克延安諸路山寨。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李巴顏例改為二等精奇尼哈番(二等子爵)。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晉升為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爵)。接著率部討叛將姜瓖,跟從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收復渾源州,再從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收復左衛,又從巽親王愛新覺羅·滿達海收復朔州、汾州及太谷諸縣。李巴顏作戰有勇有謀,擅長使用火器,因此每戰皆在軍將左翼,挾火器以攻,所向披靡,時稱“藍旗火龍軍”。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敘平姜瓖之功,李巴顏復遇恩詔,進爵為一等伯爵。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李巴顏逝世。

  李巴顏在滿清政府克明立清的過程中,功高勳著,又因其母為後金皇族,因此其後裔子孫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即稱巴顏氏,世代相傳,在整個清朝時期皆受優寵。

  到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年間,乾隆大帝賜定李巴顏封號為“昭信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農曆1月,乾隆大帝還特別下詔,抬升李巴顏的後裔族人改隸滿洲漢軍鑲黃旗,地位更顯。

  清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腐朽的滿清政府被徹底推翻,該支巴顏氏族人皆冠先祖漢姓為李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巴顏氏是滿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富氏、巴氏、博氏、顏氏、李氏、於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齊齊哈爾、遼東為郡望,族人在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在遼寧省的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鄉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齊哈爾:即今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又稱鶴城。該地區集聚著漢、蒙古、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伯等三十五個民族,即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轄市,也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商貿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轄七個區、一個市、八個縣。齊齊哈爾地區古稱“卜奎”,是古達斡爾語“吉祥”之意。“齊齊哈爾”也是達斡爾語,是“山間的草原、邊疆”之意。萬年以前,齊齊哈爾就有人類生活遺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發了嫩江流域。齊齊哈爾始建城於金國初期,當時齊齊哈爾一帶主要居住著室韋部,建有龐葛城。金天會三年(乙巳,公元1125年)農曆2月,金太宗把龐葛城分給烏古、敵烈二部,在文獻《東北歷代疆域史》和《黑龍江古代簡史》中均記載“龐葛城”即今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古城址位於今日梅里斯區哈拉古城遺址一帶,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當時稱作“齊齊哈屯”。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清廷在齊齊哈屯設卜奎驛站,後康熙大帝為抗擊沙俄入侵,在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又定齊齊哈屯為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康熙大帝於齊齊哈屯設定火器營。為了進一步加強防衛,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又正式在齊齊哈屯建規模化的城鎮,是為齊齊哈爾新城。清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698~1699年)黑龍江的副都統和將軍先後由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北側)移駐齊齊哈爾城。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在齊齊哈爾設黑水廳。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齊齊哈爾為黑龍江省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齊齊哈爾實行市制。至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日寇侵佔齊齊哈爾,建立偽滿洲國,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為其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又升為齊齊哈爾市,後曾為嫩江省、黑嫩省的省會。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齊哈爾成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齊哈爾先後為嫩江省、黑嫩省、黑龍江省的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改為省轄市,是被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鶴城堂:以望立堂,亦稱卜奎堂、齊齊哈爾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巴亞吉爾
下一姓氏: 巴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