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姓圖騰(部氏圖騰)
部姓是中華姓氏之一,《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云:“南匈奴姓。《後漢書 ·南匈奴傳》有右賢王部抑鞮。又《章丘縣誌》有部姓。”章丘縣在山東省。部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三十位,在臺灣名列地七百七十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軍制官吏部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部曲,是秦、漢時期的一種軍隊建制以及相應的官職稱謂,源起秦始皇時期的軍制。
漢朝時期,以將軍統領一部軍馬,下設有“部曲”之職,不論是出擊還是防禦,由部曲負責軍陣的各個方位。規模較大的軍制則由大將軍指揮,下設有軍營五部,即東、南、西、北、中這五部,每部由一校尉指揮;校尉之下有“曲”,曲者負責所轄方位的具體排兵佈陣和後勤;曲下還有軍侯,具體負責軍隊的作戰指揮,並負有派遣探哨(偵察兵)之責。由於部、曲在實戰中發揮具體作用,所以在西漢軍隊中,通常將“部”、“曲”合為一談,稱“部曲”。
在史籍《前漢·李廣傳》中記載:“廣用軍行無部曲。注: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簡易,不立部曲也。”
“廣尚簡易,不立部曲”,就是指李廣用兵靈活,不喜歡按僵死、臃龐的五陣方位形式來組織軍事行動,所以他在軍隊中也就不設部曲,以便於在統一的軍政指揮下對匈奴機動、快速地用兵,因此歷史上稱其為“飛將軍”。
在部曲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軍制稱謂為姓氏者,稱部曲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部氏、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匈奴右賢王部抑鞮,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南匈奴右賢王名部抑鞮。在歷史文獻《章丘縣誌》中也記載:章丘有部氏。
史書《資治通鑑》中記載:漢孝順皇帝下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農曆2月,京師發生地震。南匈奴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叛,率部侵犯西河地區;吾斯招誘右賢王合兵圍美稷,殺朔方、代郡長吏。農曆5月,度遼將軍馬續與中郎將梁並等發邊兵及羌、胡合二萬餘人掩擊,大破南匈奴。
不久,吾斯、車紐、部抑鞮等聚集殘部,屯聚於合冰,再一次攻陷了一些城邑。
因此,漢順帝劉保派遣使臣前去責備南匈奴單于。單于本來沒有參與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叛預謀,乃脫帽避帳,詣並謝罪,並帶病出徵。但當時的五原太守陳龜代為中郎將,他以單于不能制下為由,逼迫南匈奴單于及其弟左賢王皆自殺了。之後,陳龜又欲徙單于近親於內郡,結果使原來投降於漢朝的南匈奴各部紛紛狐疑。
漢順帝得知此事後大怒,將陳龜去職、下獄。當時的大將軍梁商上表建議:“匈奴寇畔,自知罪極。窮鳥困獸,皆知救死,況種類繁熾,不可單盡。今轉運日增,三軍疲苦,虛內給外,非中國之利。度遼將軍馬續,素有謀謨,且典邊日久,深曉兵要;每得續書,與臣策合。宜令續深溝高壁,以恩信招降,宣示購賞,明為期約。如此,則醜類可服,國家無事矣。”
漢順帝聽從了這個建議,乃詔續招降叛虜。梁商又寫信告知吾斯、車紐、部抑鞮等道:“中國安寧,忘戰日久。良騎野合,交鋒接矢,決勝當時,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強弩乘城,堅營固守,以待其衰,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宜務先所長以觀其變,設購開賞,宣示反悔,勿貪小功以亂大謀。”
接到大將軍梁商的信後,右賢王部抑鞮等一萬三千兵馬人等皆詣續降。
在南匈奴右賢王部抑鞮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部氏,分別融入漢族、蒙古族,世代相傳至今。
附:
據《部氏族譜》介紹:“舊有記雲,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後。元順帝時,信州鎮南王之子,被陳友諒兵敗,大聖奴不知所終,公之先遠祖有諱斡難,兀者因居斡難河之源,因以為氏,其以部為姓,則始於公,故奉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稱部家大墳者是……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州主登詮手書曰,博兒濟吉特氏、哈拉部者,從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繹漢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雲。”
據此,部氏族人認為:部氏的祖先應該是草原中一支驍勇善戰的匈奴部落,後為蒙古,其中的博兒濟吉特、哈拉部後改漢姓,以“部氏”自稱。
2006年9月,湖北省鶴峰縣民族宗教局有關人員從內蒙古帶回一個驚人訊息:該縣蒙古族村的一千多村民被證實為是成吉思汗的後人。鶴峰縣中營鄉三家臺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2002年,鶴峰縣政府決定:以原三家臺村為中心,將周邊幾個村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組合併成立三家臺蒙古族村,並於當年12月24日正式掛牌。現在的三家臺蒙古族村共有七個村民小組、一千人左右,絕大部分村民的姓氏為部氏。
早在1981年,鶴峰縣有關部門透過調查,認定三家臺“部氏”家族“姓奇渥溫”,因戰亂,從湖南方向遷入鶴峰。2006年8月,鶴峰縣民宗局一行五人到內蒙古尋根祭祖。內蒙古自治區民宗委副主任敖日其楞、內蒙古師範大學滿昌教授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布林特古斯博士等人,對《鶴峰三家臺部氏家族》進行了認真考證後認定,鶴峰三家臺蒙古族村的部氏村民,皆為成吉思汗的後裔,其世系初步考證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鎮南王脫歡——鎮南王脫不花——孛羅不花——大聖奴——部姓族人,系六百多年前因戰爭進入中原後繁衍生息而來。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黃金家族博兒濟吉特氏,屬於以部族之稱為氏。
據文獻《部氏族譜》介紹:“舊有記雲,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後。元順帝時,信州鎮南王之子,被陳友諒兵敗,大聖奴不知所終,公之先遠祖有諱斡難,兀者因居斡難河之源,因以為氏。其以部為姓,則始於公,故奉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稱部家大墳者是……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州主登詮手書曰,博兒濟吉特氏、哈拉部者,從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繹漢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雲。”
該支部氏族人認為:部氏的祖先原來應該是草原中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部落,出自成吉思汗世家,即孛兒只斤氏族,其在明朝稱博兒濟吉特氏哈拉部,先祖即元朝末期信州鎮南王之子孛兒只斤·大聖奴,其祖先成吉思汗曾因戰敗而在斡難河避難(當時僅剩十九人)。至元末明初,其後代在冠改漢姓時便以“部氏”自稱,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部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三十位,在臺灣名列地七百七十位。
今河北省的唐山市、容城縣、定興縣、豐潤縣、保定市,湖南省的長沙市、澧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赤峰市翁牛特旗,雲南省,上海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章丘縣、東明縣、泰安市,遼寧省的鞍山市,河南省的鶴壁市浚縣、內黃縣,遼寧省的法庫縣,湖北省的鶴峰縣、公安縣,臺灣省的臺北市等地,均有部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字輩
山東章丘部氏字輩:“祖先……乙予永傳令敬先德景義(儀)昌”。
河南浚縣部氏字輩:“寶松延新春樹茂青盛錦貴德群賢芳恆英宏廣強”。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部曲的歷史演變及地位
新莽末農民大起義中,地方豪強曾以軍事編制部勒所屬的宗族、賓客、子弟等,組成武裝力量。賓客的部曲化,在中國歷史上這是首次出現。
東漢時豪強地主的私人武裝尚未採取常設的公開的形式。
到了東漢末黃巾起義和其後的軍閥混戰時,許多苦於戰亂的農民都去請求武裝的世族大姓保護,而世族大姓為聚眾自保或出師作戰,也需要充實武裝力量。於是按照新莽末豪強的作法,更多地採用軍事封建制來部勒自己的宗族、賓客、佃客、門生、故吏。這樣,部曲就再次大量地形成,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裝的常用代稱。這種為豪門私屬的私部曲在有的場合亦稱為家兵。他們承襲了東漢以來私兵的傳統,作戰時是部曲,平時是佃客,即且耕且戰的武裝耕作者。與此同時,原由政府軍將統率的官部曲,也在不作戰時進行屯墾。其後,將帥見有利可圖,更廣為招募部曲從事生產。亂世人無所歸,部曲永隨將帥,部曲絕對服從所屬軍官的命令,從屬於主將私人所有的色彩也越來越濃。
部曲地位卑微化
魏晉以後,部曲地位卑微化。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視部曲為賤口,但並未得到法律上的認可。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下令釋放西魏平江陵(即滅梁元帝)及周齊對立期間掠得的戰俘奴婢,這條命令是迄今所見的第一件明確規定部曲為賤口身份的檔案,即部曲是已釋放而未離本主的奴婢,“良人沒為奴婢者並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舊主人猶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及客女”。身份高於奴婢低於良人。這種身份在《唐律》中更有明確規定,顯然是繼承北周而來。他們有自己的私財,但沒有獨立戶籍。如傷害主人,罪加一等。即使經過放免,對舊主人仍有主從名分。這種作為賤口的部曲,已經與軍事組織無關,而與土地卻有了較為密切的聯絡。
部曲地位一般化
部曲在隋初大約還同奴婢一樣受田,隋煬帝時“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按照“未受地者皆不課”的原則,說明到那時才不受田,但部曲在主人家中可能還是農業勞動者。唐代法律規定,部曲、客女當色為婚,身份世襲。放免部曲、客女為良,要由家長給手書,長子以下連署,牒報官府,才能有效。這種賤口身份的部曲,雖然在法令上有明文規定,而史料上卻很少反映,當是數量不多。吐魯番文書中僅有少量文書反映它的存在。
部曲和佃客的區別
部曲和佃客一樣,雖多是由賓客轉變而成,但兩者又有區別。佃客一定和土地有聯絡,部曲卻不一定與土地有聯絡。部曲作為士兵應該絕對服從所屬軍官的命令,作為私人的部曲就必須對主人效忠,主人對他也負有“保護”的責任。部曲必須完成主人所交給的任務,其中也包括從事農業勞動和其他勞役,但並非必須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主要職責還是作戰。部曲活躍的時候,通常是軍事行動頻繁的時候。魏晉以後,客的身份卑微化,部曲地位也隨之卑微化,但並非所有稱為部曲的都是私屬,一些曾經在某人手下任將校的也稱為某人的部曲。猶如“客”的地位雖然卑微,但魏晉南北朝時仍然有受到尊敬的“賓客”。
部曲的成為私屬,源於他們多是由私人招募的家兵,而私屬地位的合法化則是由於封建政權將軍隊分割給私人。孫吳實行世襲領兵制度,使將領與士兵建立世代的隸屬關係。十六國時,成漢的李雄命令範長生的部曲不由國家調租,租稅都交給范家,部曲的私屬地位得到國家承認。但是國家也可以把私人部曲收歸朝廷,人身依附關係還不確定。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視部曲為賤口,但並未得到法律上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