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氏起源及歷史

比姓圖騰_比氏圖騰

比姓圖騰(比氏圖騰)

  比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紂王之叔比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比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一千零三十八位。

【得姓始祖】

  癸比氏(癸北氏)、比干、林堅、己庶其(莒紀公)、熊橫(楚頃襄王)

  比干、林堅:比干是商文丁(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紂的叔叔。唐朝的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載:“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後。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於周平王次子林開、魯國林放、鮮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後的林氏無一能及。林堅一支分衍有比氏、蕩氏、梅氏、王氏、林氏、幹氏等,子姓比氏族人大尊奉比干、林堅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古癸比部落,出自舜帝之妻癸比氏(癸北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在史籍《山海經·海內北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舜妻癸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癸比氏,亦稱癸北氏。帝舜的元妃娥皇無子;次妃女英生子二人:一個叫義均,一個叫季厘;三妃癸比氏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宵明,一個叫燭光,生活在黃河溢漫的大澤邊上。帝舜的那兩個女兒身有神光,靈照百里,可以照亮方圓百里之內,是為湘水之神。

  在帝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氏族稱謂為姓氏者,稱癸比氏、或癸北氏,癸比氏族人中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比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按:

  許多姓氏書籍中稱舜帝之妻為“登比氏”,這是錯誤的,應為癸比氏、或癸北氏。“登”實為“癸”之字誤。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紂王之叔比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商王朝第二十九代王文丁(太丁),曾封母弟於堂陽(今河北新河),所以後有堂陽氏。

  堂陽氏之後分衍有比氏、黎氏、犛氏、萊氏、蕩氏、巢氏、梅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氏、尾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氏、葵氏、枚伯氏等,皆源於子姓。

  比干是商文丁(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紂的叔叔。

  湯,卜辭作“唐”,主癸之子,子姓,名履、天乙,商朝建立者,卜辭稱太乙、高祖乙,為商部落首領,與有莘氏(今山東曹縣)通婚,重用伊尹為相乃興盛。而當時夏桀則行淫縱樂,廢怠政事。因此湯遂弔民伐罪,先滅葛(今河南長葛)、韋(今河南滑縣)、顧(今山東鄄城)等諸國,翦除了夏桀之羽翼,後發兵擊夏桀於鳴條(今河南陳留),夏桀敗逃昆吾(今河南濮陽),湯再發兵滅昆吾,放逐夏桀於南巢(今安徽巢縣)。在滅了夏王朝之後,湯又稱武湯、成湯或成唐。湯回師亳邑,諸侯紛紛臣服來朝,湯遂得天下,定都於亳,國號“商”。

  湯王主政後,國力日益強盛,各部落方國歸順朝貢,從而大大地擴充套件了奴隸制商王朝的統治範圍,影響已及黃河流域上游地區。商朝後人曾追頌成湯的豐功偉績:“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這就是說,連遠處西域的氐羌部落也願意服從成湯的領導了。在商王朝統治的六百年間,疆域比夏王朝擴充套件了很多,其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安徽、湖北的大部分,以及江南、內蒙古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歸附於它的許多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群體。

  商王朝還透過它屬下的許多方國同更遠的地區發生經濟與文化聯絡。後人由商朝遺址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不少器具產於今中國的東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這說明了商王朝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它直接統治的地域。中國的奴隸制社會形態,在商王朝約六百年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為後續中國文明進步奠定了基礎。商朝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湯在位十三年而崩,葬於汾陰(今山西滎河),廟號烈祖。按《史記》載:湯逝世後,太子太丁未立而卒,遂立太丁弟外丙,丙死弟中壬繼位,壬死立太丁子太甲繼位,甲死子沃丁繼位,丁死弟太庚繼位,庚死子小甲繼位,甲死弟雍己繼位,己死弟太戊繼位,戊死子仲丁繼位,丁死弟外壬繼位,壬死弟河直甲繼位,甲死子祖乙繼位,乙死子祖辛繼位,辛死弟沃甲繼位,甲死兄祖辛子祖丁繼位,丁死立弟沃甲子南庚繼位,庚死祖丁子陽甲繼位,甲死弟盤庚繼位,庚死弟小辛繼位,辛死弟小乙繼位,乙死子武丁繼位,丁死子祖庚繼位,庚死弟祖甲繼位,甲死子廩辛繼位,辛死弟庚丁繼位,丁死子武乙繼位,乙死子文丁繼位,文丁生三子:帝乙、比干、箕子。文丁逝世後傳位於長子帝乙。帝乙生兩子即微子(啟)、辛,帝乙逝世後傳位於帝辛(紂王)。

  林,本是樹林之義,其來源相傳也與樹林有關。據史籍記載,商朝末年的紂王有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職。紂王嗜殺成性,荒淫無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繼勸他改過自新,他概不聽從,結果微子辭官而去,箕子也假裝發瘋罷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來。他認為:“人主有過失而不去勸他糾正,不是忠的表現;因為怕死而不敢說話,也不是勇敢之舉。如果進諫了人主不聽,那是他的事情,作為人臣則應盡職。”由於他抱定了這一想法,後來便不顧生死入宮強諫,接連三天三夜也不離開。

  紂王見他如此,煩透了,遂起了殺人的念頭。於是紂王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有七個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說完,便讓手下把他的心挖了出來。另一大臣梅伯見狀,痛斥紂王無道,結果被紂王令人斬為肉糜。

  比干受剖(剖,古代酷刑之一,即開腸破肚),梅伯受醢(醢,古代酷刑之一,即把人剁成肉醬)之後,惡噩傳到比干家中,妻子陳媯氏正懷孕在身,知道紂王一定會前來滅殺家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中隱藏了下來,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一個男孩,陳媯氏便為他取名堅,字長恩。

  紂王殘殺了比干之後,迅即派兵包圍比干的府第,卻沒有捕到比干的妻子陳媯氏,知道風聲走漏,陳媯氏已逃往他處。紂王自忖陳媯氏乃婦道人家,又懷孕在身,想必不會走遠,遂派兵在附近山林間搜捕,當時並沒有搜捕到。數月之後,陳媯氏產下男孩,竟有兵士前來查問這孩子的姓名及父母身世,陳媯氏在千鈞一髮危急關頭沉著應對。她說孩子名叫林泉,他爹看護山林去了,這樣矇騙過了這批士兵。士兵們趕往別處搜查,後因無功而返,照直向紂王報告。紂王聽後頓生疑心,下令官兵再次進山搜捕,若遇上這母子兩人務必抓回來嚴加審訊。

  陳媯氏在石室騙過官兵追查,發了一身冷汗,預料官兵回頭還會再來,旋即將孩子轉移到茂密的山林中一個更加隱蔽的地方藏了起來。紂王所派的官兵再次進山搜捕,已無所獲。不久,周武王率領討伐商紂的大軍到了,此後不久,紂王被周武王逼殺,商朝滅亡,比干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後,得到了周武王的禮遇。

  因為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的,周武王特別為他賜姓林。從此以後便有了林氏。

  唐朝的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載:“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後。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於周平王次子林開、魯國林放、鮮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後的林氏無一能及。再後來,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

  林堅一支分衍有比氏、蕩氏、梅氏、王氏、林氏、幹氏等,其中的比氏與林氏一樣記族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

  子姓比氏族人大尊奉比干、林堅為得姓始祖。

  按:

  關於商王朝的亳地,古來相傳有若干處。

  在典籍《尚書·立政》中記載有“三亳”,晉查學者皇甫謐認為系三地: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據史籍《括地誌》的考證,南亳在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商丘東南部),為湯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河南商丘北部),為湯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師(今河南偃師西部),為帝嚳及湯所都。因此,學者們大多主張湯先居南亳,後遷西亳,但也有專主北亳之說者。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師西部的二里頭村,發現並開始發掘了被稱為二里頭文化的遺址,其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 ~前1500年。到了1983年,在距二里頭六公里的大槐樹村與洛河間,發現一座商王朝前期古城,城約建於二里岡下層時期,形近長方,城內發現有建築基址。二里頭遺址和上述商城,都有學者主張是西亳。

  據史籍《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囂(隞,今河南滎陽東北部)。或有說盤庚又遷回亳地者,但近代學者多不從此說。

  源流三

  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莒國國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纂》的記載:春秋時期的莒國有犁比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封遠古少昊帝的嬴姓後裔於祁邑(今山西祁縣),後遷置莒(古青州,今山東莒縣),至己茲輿時期徙國於計(今河南寶豐),其後有十一世君主史籍無考,不詳,到了莒敖穆公也不過提一下名號,再下第二世茲丕復(己期)即位後,又遷國歸於莒地。

  莒國屬於子爵諸侯國,在茲丕復的兒子莒紀公執政以後,舉族復為己姓,因此莒紀公在史書中被稱作“己庶其”,故而在史籍《左傳》中記載:“莒女稱戴己、聲己。”這說明,莒國君主世系源出嬴姓的己姓分支。

  莒國君主傳至第三十世,其國在週考王姬嵬十年(楚簡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所滅。

  在莒紀公之後裔子孫中,分衍有許多姓氏:

  單姓有:

  莒氏、萬氏、郊氏、捷氏、裂氏、林氏、挐氏、

  複姓有:

  犁比氏、莒子氏、輿期氏、茲丕氏、展輿氏、庶其氏、林閭氏、渠丘氏、著丘氏、安丘氏、且於氏、務婁氏、無婁氏、菀羊氏等。

  在其中犁比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比氏、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頃王襄(熊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黃帝軒轅氏的裔孫季連,為羋姓,稱季連氏。其後裔繁衍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孫楚頃王襄,名熊橫,遷於陳邑,其後代分衍出諸多姓氏。

  單姓有:

  荊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敘氏、序氏、祖氏。其公族則有,成氏、啟氏、斵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莊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僕氏、貴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

  複姓有:

  斵耆氏、斵乳氏、斵谷氏、斵強氏、斵緡氏、斵文氏、斵班氏、斵比氏、伯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上官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幹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餘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

  其中斵比氏、伯比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比氏、斵氏、伯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按:

  斵,讀音作zhuó(ㄓㄨㄛˊ)。

  斵比氏,源出楚國“甫刑者”。“甫刑者”就是“比”,即以大斧子執行斫刑者,也就是用斧子砍罪犯頭顱的劊子手,以官職稱謂為氏。

  源流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穆斯林雲南昭通地區回族概述》一書的記載,今雲南省昭通市的十六萬回族同胞中,共有一百零八個姓氏,在全國地(市)一級區域的回族當中屬於姓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其中就有比氏回族。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略》的記載:

  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龍江漢古河、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鄂倫春族、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滿族布喇穆氏所冠漢姓多為比氏、卜氏、蔡氏、穆氏、布氏等。

【遷徙分佈】

  比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一千零三十八位,以西河、南安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堂號

  南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比氏得姓始祖林堅,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紂王剖心殺死。比干正妃夫人陳氏懷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縣)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後嗣得泉,因泉生於長林山,故賜姓林,易名堅。考河南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世稱西河,故郡望為西河。“西河堂”名源於此。

  此外還有問禮堂、忠孝堂、林本堂、善慶堂、崇本堂等。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