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敦姓圖騰(奧敦氏圖騰)
奧敦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ào tún(ㄠˋ ㄊㄨㄣˊ),不可讀作ào dūn(ㄠˋ ㄉㄨㄣ)。源於女真族,出自古肅慎族奧敦(奧屯)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姓氏考略》收載,注云:“金姓。”金有奧敦·醜和尚。《金史》有傳,任代州經略使。貞祐四年八月,元兵攻代州,醜和尚御戰。奧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後多改為漢字單姓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省文漢化漢字單姓為奧氏。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姓氏了,都改為“奧”姓了。歷史上出現了奧屯襄、奧敦世英等名人。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女真族,出自古肅慎族奧敦(奧屯)氏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明、清時期的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滿語為Etung Hala,漢義“強盛”,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唐朝時期為肅慎族中的一個部落,金國時期的漢化稱謂就為“奧敦氏”或“奧屯氏”。
在史籍《金史·奧敦醜和尚傳》中記載:南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金宣宗完顏·珣貞佑四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十年,公元1216年)農曆7月,成吉思汗指揮蒙古大軍攻打代州(今山西代縣),金國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叫奧敦·醜和尚,當時為金國代州的經略使,他率領代州軍民頑強守城御戰,震動當時天下。
奧敦氏族人在金國滅亡之後,大多遷居在鄂通一帶(今黑龍江同江勤得利農場額圖古城)。由於其望族在金國時期居於商王朝的古鄂侯國之地(付逯城,亦稱河內縣,今河南沁陽),因此在明朝時期改“奧”稱“鄂”,成為鄂通氏、或鄂屯氏。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通氏(鄂屯氏)多改為漢字單姓曹氏、鄂氏,少部分人則改為單姓奧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懷孟路:懷孟路在唐朝時期稱懷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的沁陽、焦作等六市縣一帶地區。宋朝寶祐五年(丁巳,大蒙古國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曾改稱懷孟路,元朝延祐六年(己未,公元1319年)改稱懷慶路,元延祐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又改為懷孟路總管府。元太宗時期該府立十路課稅使,元世祖中統元年(庚申,公元1260年)又立十路宣撫司,每路所轄郡縣甚廣,尚沿襲宋朝、金國之舊制。
付逯城:亦稱河內縣、沁陽縣。夏王朝時期為覃懷地,屬冀州。商王朝時期為鄂侯國,屬畿內。西周時期為邘國地,又為雍國之西境;春秋時期為周地、鄭地,後又為晉國之野王邑,再後為楚國所佔。戰國時期為魏國之地,後又屬韓國,再後為衛國。秦朝時期為河內郡所轄的野王邑。漢朝時期置野王縣,後析為武德、波二縣。晉朝時期廢黜,恢復野王縣,郡治由懷移至此縣。隋朝時期改為河內縣,因在黃河北。唐朝時期析為太行、忠義、紫陵三縣,旋複合為河內縣,為懷州治所。宋朝時期析置武德縣,不久復併入河內縣,屬河北西路懷州。金國時期為南懷州治。元朝時期屬懷孟路,後改為懷慶路。明朝時期屬懷慶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存縣,改為沁陽縣,因在沁河之北,故名。沁陽縣先後屬河南省豫北道、河北道及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以後,改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銷,改屬河南省新鄉專區,1986年改屬焦作市。1989年9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沁陽縣,設立沁陽市。沁陽市直屬於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
堂號
懷孟堂:以望立堂,亦稱懷州堂、野王堂、沁陽堂。
付逯堂:以望立堂,亦稱河內堂,與懷孟堂實為同一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