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氏起源及歷史

南宮姓圖騰_南宮氏圖騰

南宮姓圖騰(南宮氏圖騰)

  南宮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宮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八士”,之一就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宮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指的就是南宮括。據考證,南宮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賢士,他是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其後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南宮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九十一位。

【得姓始祖】

  南宮括: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周圍有“八士”、“四友”,之一即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南官子指的就是南宮括。在南宮括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後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南宮氏族人大多尊奉南宮括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四友南官子,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南宮氏,是商王朝時期的一種官位,為王朝為各諸侯國所設,是一種專司宮廷內部重要祭祀去品的管理、修繕、清潔,屬於王宮內史,其職能類似當今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其後裔子孫遂稱南宮氏。

  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周圍有“八士”、“四友”,之一即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南官子指的就是南宮括。

  據考證,南宮括是周文王時期的賢士,也是輔佐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的一位重臣,上馬能戰,坐案能書,文武全才,絕非《封神演義》中描述得那樣“孔武烈燥,勝少敗多”。

  南宮括當時被西伯候姬昌封居於陝南興安(今陝西安康嵐皋),其境內有疊巒之山,後世因南宮括稱之為“南宮山”,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集峻秀於一身。

  周王朝建立之後,周武王封南宮括於冀、魯之間的平原上,建有南宮城(今河北邢臺南宮),後以其子南宮修為首的一支南宮氏族人則隨箕子遷徙遼東,成為後世朝鮮、韓國的南宮氏一族。

  在南宮括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後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南宮氏族人大多尊奉南宮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東周時期官吏南宮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景王姬貴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於成周之地(都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發動了叛亂,史稱“周王子朝之亂”。最後,這一叛亂被晉頃公姬棄疾派大軍平復。

  在這一歷史時期,跟隨王子朝的貴族中有一著名的南宮囂,為周王室的宮內史,居南宮。周王室的南宮,就是王宮內史們的所居之地,其家族人等便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

  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將其傳承的“夏制九鼎”從朝歌(今河南淇縣)搬遷到了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周滅亡是,周平王姬宜臼在公元前770年舉遷成周(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王朝時,又將“九鼎”搬至成周,一直由南宮氏管理。

  “王子朝亂周以爭王”失敗之後,“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這批人後隱於河南省的南陽地區,再後就不見於史載了,而且,“夏制九鼎”也隨之失蹤了。

  在歷代史籍中,皆沒有提到“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時是否其中有祭祀之器,只說了“典籍”。但在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東周王朝之後,遍搜成周王室之地數月,也沒有得到大禹鑄造的那九隻鼎,之後的秦孝文王贏柱、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秦王贏政又繼續搜找,皆無下落。

  因此,有學者就推測是管理周王室重典物品的南宮囂在逃亡時將之隨帶至楚國去了,也有學者認為其太也沉重,倉促之間的敗逃之人不可能將其遷走,而是埋藏起來了,總之,當時無記載,如此重器從此再無下落。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闕的居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闕,因居住在南宮,故址按史籍《括地誌》的記載,“在雒州雒陽縣東北二十六里洛陽故城中”,即今河南省洛陽市的白馬寺與首陽山之間,這位闕大夫遂以“南宮”命姓,史稱南宮闕。

  在南宮闕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之姓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後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南宮氏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後裔之南宮氏即不同源也不同宗,與春秋末期孔子弟子南宮适(亦稱仲孫閔、仲孫子容、仲孫敬叔、南宮敬叔、南宮括、南宮韜)同宗不同源。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學生仲孫閔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晚期,魯國有個大夫叫孟僖子,是慶父的後代,為魯昭公姬稠執政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的上大夫,他曾陪同魯昭公前往楚國,但因不懂禮節,致使魯昭公在歡迎儀式上出醜,為此孟僖子十分慚愧自責。

  回到魯國後,孟僖子就“禮”的問題到處向人求教,這其中就包括當時還年輕的孔子。孟僖子對孔子的學問及修養十分佩服,在臨終前,他向自己的兩個兒子仲孫何忌、仲孫閔(字子容,號敬叔)講述了自己當年由於不懂“禮”而犯的嚴重錯誤,並強調了“禮”的重要性。隨後,孟僖子向兩個兒子介紹了孔子的情況,要求他們在自己去世後,拜孔子為老師,去學習禮。

  於是,仲孫何忌、仲孫閔便去向孔子學禮,成為孔子的學生。後來,仲孫何忌成為著名的孟懿子,而仲孫閔由於當年居住在南宮(王宮南邊),因此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敬叔(在《論語》中稱南宮适,在《史記》中稱南宮括,在《孔子家語》中稱南宮韜),其後裔子孫中又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古代,“括”、 “適”二字同音,通假。史書記載,南宮敬叔“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汙。”孔子曾讚歎他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高尚得很吶!”遂把侄女嫁給了他。

  史書記載:“孟僖子之子韜,封於南宮(今河北南宮),後世子孫遂以封地為姓,後又分化出南、宮二姓。”這位“韜”,就是南宮敬叔

  近人經常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與春秋末期的南宮敬叔這兩個相距六百餘年的人混淆,蓋因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均稱“南宮括”。該支南宮氏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後裔之南宮氏同源不同宗,與春秋時期南宮闕後裔之南宮氏同宗不同源。

  南宮敬叔的墓地,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前南宮村東南二百米處。

【遷徙分佈】

  遷徙

  關於南宮的起源,據史籍《尚友錄》載:“姬姓,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後。”最早的是出自周文王四位好友之一的南宮子,他的後代就是南宮氏。南宮複姓的發源地在東魯郡(今山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另有兩種說法:一是春秋時期魯國孟僖子之子括,居於南宮,以地名為姓,得南宮氏。後人隨之為南宮氏。一是魯國的南宮閱,居於南宮,也以地名為姓,後人因之。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在山西絳縣橫水鎮橫北村的西周墓地裡,出土了倗伯M2墓穴,其夫人畢姬M1墓穴。隨墓所出的青銅器,如卣,形制紋飾屬西周中期偏早,可估計為周穆王時。墓與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91、M92墓穴同時,後者是晉靖侯及其夫人墓,已到西周晚期周厲王至周共和時期。倗氏的青銅器,比較典型的是2004年5月由保利藝術博物館自海外購回的一件大型鳥尊,銘文為“倗季作祖考寶阝尊彝”。

  倗氏與周王朝有相當深的關係。橫北村M1墓穴的倗伯夫人稱畢姬,在倗仲鼎的銘文中可知道倗、畢兩族互相通婚。流散的青銅器裡還有倗氏與南宮氏締婚的銘文。畢氏、南宮氏都是王朝顯族,和倗氏相近的虞氏也有同南宮氏的婚姻記錄,如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一件鼎,銘文有“吳(虞)王姬作南宮史叔飤鼎”。

  這些文物史料說明,南宮氏在西周初、中期就已經是望族大姓了。

  南宮氏族人早期活動在河北、河南、山東、朝鮮半島一帶,漢朝以後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朝時期,南宮氏族人已遷往江西。南宮姓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泛區農場南坡村有幾千口人,是南宮姓的一聚集地。是明朝萬曆年從山西洪桐縣遷徙而來的一家人。南宮姓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的南營村現有3000多口南宮姓人,是從河南西華縣遷居而來,現仍保留有先祖墳墓和墓碑。

  分佈

  南宮氏複姓是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九十一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族出河南郡、東魯郡。

  如今在江西南昌、吉林長春、河北邢臺、河南南陽、山東蓬萊、北京、香港、朝鮮、韓國、日本等地,均有少量南宮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東魯郡:亦稱魯國、魯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南宮:即今河北省邢臺市轄縣級南宮市,南宮之地自西漢初期置縣始,就一直沿用此名。相傳,春秋時期周朝時有個複姓南宮名適字子容的魯國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當時名人,稱南宮子。漢高祖劉邦用南宮子的姓氏做縣名,以示為“禮義之鄉”,這就是南宮縣名的由來。春秋時期,南宮屬晉國之地。戰國時期為趙國轄域。秦朝時期屬鉅鹿郡。西漢時期置南宮縣,新莽時期稱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舊城村(南、北舊城);在東南境還置有繚縣,故城在城東南二十三里。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其間曾三次封為廣川國,三次復為信都郡),後隸信都國(曾改國為郡,後仍為國);繚縣初屬冀州清河郡,後為清河國(其間時國時郡,幾經更迭)。東漢時期省繚縣入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漢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為樂成國,漢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國,漢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為安平郡。三國曹魏時期,南宮縣屬安平郡。晉朝時期,南宮縣初為冀州安平國,晉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為長樂國。北魏時期,南宮縣屬冀州長樂郡,於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經縣(今威縣地)省入,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復析置。北齊時期廢南宮縣。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復設南宮縣,初屬冀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隸信都郡。唐朝時期,南宮縣初屬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改隸冀州,自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冀州隸於河北道,唐龍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唐咸亨三年(壬申,公元672年)複名冀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降為信都郡,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復升為冀州。五代時期,南宮縣仍屬冀州。宋朝時期,南宮縣屬河北東路冀州,於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析南宮縣之新河鎮置新河縣,同時南宮縣省入;宋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復設南宮縣,而新河縣又省入為鎮。入金後仍從宋制。元朝時期,於元太宗四年(壬辰,公元1232年)析南宮縣原新河縣地復設新河縣,南宮縣屬真定路冀州。明朝時期,南宮縣於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飛鳳岡(今城關),屬真定府冀州。清朝時期屬直隸省冀州。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南宮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劃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於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建立冀南區,屬晉冀魯豫邊區(辛巳,公元1941年成立),南宮縣為冀南區之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自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南宮縣一直屬冀南區四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南宮縣改隸華北行政區冀南區四專區。1949年8月1日。南宮縣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宮縣仍為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南宮縣劃歸邯鄲專區。同年12年20日,撤銷威縣、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析南宮縣復置威縣、清河縣。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仍轄南宮縣。南宮縣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南宮市改隸邢臺市管轄。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任城堂。

  南宮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孔門高弟;

  東魯聖人。

  ——全聯典指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南宮适,字子容,亦稱南容。德才過人。孔子妻以兄女。括《論語》作適。

  五言通用聯

  長天光日月;

  萬世照乾坤。

  ——全聯典指春秋時期宋國閔公時大夫南宮長萬,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南宮長萬“長萬”二字的嵌字聯。

  七言通用聯

  戡亂在十臣之列;

  誦詩致三複之勤。

  ——上聯典指周朝初期大夫南宮括,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又奉命散發鹿臺的財物和巨橋的糧食,用來賑濟貧弱的百姓。周武王曾說:“我有戡亂的大臣十人,南宮括也在其中。”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南宮适,孔子的弟子,讀《詩》至“白圭”章,曾三次重複。後來,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八言通用聯

  鹿臺散財,恩如山重;

  鉅鹿發粟,德似海深。

  ——全聯典指周文王的好朋友、賢良之士南宮括,又稱南宮子,他助周文王興國滅紂;周文王逝世後,他又幫助周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叫南宮子去把商紂王搜刮百姓財物而建立的鹿臺折了,並把鹿臺上的財物分給貧苦老百姓;又叫他去把商紂王的糧倉開啟,將糧食分給受飢的庶民。

  助文佐武,功勳炳炳;

  發粟散財,德澤昭昭。

  ——(同上)

  【祠堂古蹟】

  南宮山

  南宮山得名於南宮括。南宮括當時被西伯候姬昌封居於陝南興安(今陝西安康嵐皋),其境內有疊巒之山,後世因南宮括稱之為“南宮山”。

  南宮山位於位於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東部,由二郎坪、金頂、火山石、高山櫟和蓮花寨五大景區組成。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古冰川及火山遺址。其冰川地貌,集奇、險、野、秀、幽於一身,千姿百態、奇趣橫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考價值。因主峰並排三峰構成筆架狀,又稱筆架山。公園以高僧弘一大師真身、古生代火山多次噴發的流跡、第四紀冰川遺蹟和原始次生森林而聞名,是陝、川、鄂、渝毗鄰地區遊覽觀光、休閒度假、消夏避暑的旅遊勝地。

  【典故軼事】

  春秋時期,宋國大將南宮長萬被派去幫助齊國,不料卻中了魯國的埋伏,被俘虜了。被釋放回來後,宋閔公總是拿他當年被俘的事情,戲弄侮辱他。

  宋閔公是個喜歡遊樂之人,在宮裡養了一班歌伎舞女、滑稽弄臣,常在一起尋歡作樂。因南宮長萬有一絕技,能將作戰用兵器長戟拋入空中,再用手接住,萬無一失。平時領兵打仗時常以此同軍士取樂。宋閔公身邊的幾個舞女不知從哪裡聽來訊息,就向愍公撒嬌,要看南宮絕技。愍公本來就愛好取樂,現在又可贏得女人開心,便傳來南宮長萬,命他玩拋戟雜技。

  南宮長萬奉愍公之命,只得舞動長戟,或高拋入天,或猛扎入地,或如風車斗轉,或似蒼龍纏繞。那歌伎舞女哪裡見過如此陽剛的遊戲,便不時發出吶喊尖叫之聲。宋閔公看了生出妒恨之意,就命內侍取來博局,要與南宮賭酒,輸者喝一金斗。

  這博局自是宋閔公所長,南宮長萬連負五局,罰酒五斗,已醉到八九分了,而酒醉之人,哪裡會服輸?吵吵著要再決勝負。宋閔公嘲笑道:“你又不是沒有失敗過,都做了人家囚徒了,還來和我爭勝?”南宮長萬曆來是好勇之人,做了魯莊公囚徒,都是昂首挺立,從未低頭的。魯莊公也是感佩他的勇武,雖名義上是囚徒,實際上從來就是以賓客相待的。現在回到自己國君身邊,卻被喚做囚徒,心中真是無比羞慚,卻又發作不得,只得恨恨而退。

  這邊南宮退出,那邊一班弄臣舞女過來與宋閔公說笑,嘻嘻哈哈,不亦樂乎。就在這時,有人飛馬來報:“周天子使命來到。”

  宋閔公接待使者,問明原因。原來是周天子崩,新天子即位,特派使者到各諸侯宣告。宋閔公聽了宣告,忙說:“新天子即位,是天大的好事,我當派遣使者前往王都吊賀。”

  南宮長萬恰好聽到,便上前啟奏:“臣南宮長萬征戰無數,也到過很多地方,但從來沒有去過天子的都城,希望能讓我前去,保證不辱使命。”

  愍公身邊的人也點頭道:“南宮長萬身體長大,有萬夫不當之勇,有他出使,一定載譽而歸。”其他在場玩笑之人也說:“如果南宮出使,還可以為新天子玩拋戟之戲,可以顯示我宋國人的英武。”

  宋閔公聽了,心裡很是不爽,覺得南宮長萬雖然曾經被魯人俘虜,但在宋國,仍然很得人心,便笑道:“我們宋國就算是再沒有合適的人了,也不至於派一個俘虜去參加天子的盛會啊!”在場的弄臣舞女就一齊哈哈大笑。

  南宮長萬本來就已經有氣,覺得君主在大臣面前戲弄自己,但那時候只是君臣之間玩笑而已,所以,只是隱忍。現在說的可是正事,關乎國家出使,國君怎麼可以這樣?當著天子使臣的面,當著弄臣舞女的面嘲笑自己,心中這樣一想,酒往上湧,面頰發赤,羞變成怒,一時性起,顧不了君臣之分,瞪著宋閔公大罵道:“無道昏君!你知道俘虜也能殺人嗎?”

  宋閔公哪裡想到南宮長萬竟然敢罵他?便指著南宮怒喝:“你這個死賊囚!怎敢對我無禮!”站起來便去搶南宮長萬身後的長戟。

  南宮長萬何等人?見愍公取了他的長戟,也不躲避,等他長戟刺來,只順手提起剛才賭酒的博局,只一迎,便把宋閔公打倒在地。南宮長萬再揮一拳,打向宋閔公。哪知南宮拳重,只這一拳,宋閔公便嗚呼哀哉,死在了南宮長萬拳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