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氏起源及歷史

左丘姓圖騰_左丘氏圖騰

左丘姓圖騰(左丘氏圖騰)

  左丘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據《氏族博考》記載,認為是因為左丘明居住在左丘,所以稱為左丘氏。左丘的始祖左丘明是春秋時期魯國太史,文才出眾,是著名的大文學家,撰寫《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左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四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九位。

【得姓始祖】

  左丘明:春秋時齊國有個地方名叫左丘(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當時居住在左丘的人中有一個人,字明,他便以地名取姓名為左丘明,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左丘”為姓,稱左丘氏。故左丘複姓的得姓始祖就是左丘明。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魯國史官左丘明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齊國臨淄縣有左丘。”史籍《氏族博考》中也記載:“左丘明居左丘,為左丘氏。”

  左丘,在西周時期是齊國的一個地名,故址在今山東省臨淄地區。春秋晚期,有一魯國大夫名叫“明”,居於左丘,就以此地名為其姓氏,稱左丘氏,史稱其為左丘明。

  左丘明,公元前512~前441年待考,其家世代為魯國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由於世家為史官,因此左丘明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戰國初期依照《春秋》著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氏春秋傳》,上起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時代結束,記述了二百四十六年的春秋歷史。

  《左氏春秋傳》完成不久,左丘明因積勞成疾,雙目失明。後在家人的幫助下,口述筆錄,不懈努力,用十一年時間在周思王姬叔元年(魯悼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41年,待考)又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別史《國語》,上起周穆王姬滿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親率大軍西征犬戎,下止周貞定王十六年(晉出公姬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晉國的智伯氏族集團被滅,包括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個諸侯國貴族在五百三十七年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故事。《國語》完成不久之後,左丘明即溘然而逝,終年六十一歲左右。

  《左氏春秋傳》側重記事,《國語》則側重記言。這兩部重典,使左丘明成為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漢朝著名的太史令司馬遷曾欽佩地說:“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並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知識淵博,為人正直,品德高尚,經學不苟,孔子曾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的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他在著作中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丘明在敘述歷史事實時,態度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所肯定的都是符合儒家觀點的內容。

  左丘明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一類的倫理道德,並從儒家論理道德的觀點出發肯定了“利民”和“衛社稷”一類對人民有利的現象。左丘明也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一類的所謂“逆德”,也批判了統治階級和豪門貴族驕奢淫佚的敗行。《春秋左氏傳》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侷限性都從左丘明的思想觀念中表現出來。

  根據漢朝學者劉向在《別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這一記載的判斷,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弟子曾參及曹恤等人大致相當。因此在年齡上為孔子的孫輩,應生於魯定公姬宋在位的中期;根據《左氏春秋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來看,左丘明當卒於魯悼公在位時期,即公元前五世紀中葉。

  在左丘明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居邑名稱、或名號為姓氏,稱左丘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左氏、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左丘氏、左氏正宗。

  左丘氏族人以及分衍的左氏、丘氏、邱氏、明氏族人,皆尊奉左丘明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左丘本來是一個地名,關於左丘氏得姓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氏族博考》上記載,認為是因為左丘明居住在左丘,所以稱為左丘氏。左丘的始祖左丘明是春秋時期魯國太史,文才出眾,是著名的大文學家,撰寫《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又一說法是因為齊國有一個地名叫左丘(今山東臨淄一帶),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子孫後代,便以地名為姓。左丘氏的老家應是在山東臨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2400年左右。左丘複姓望族居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市一帶地區。在美國三藩市、 西雅圖地區,加拿大的溫哥華還有左丘氏複姓華人,祖籍皆為山東淄川,是清朝後期隨華人勞工軍團泊去北美州的,歷傳數代,仍能說一些簡單的漢語,不過已經不識多少漢字了。

  分佈

  左丘複姓是中華古老的漢族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四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九位。

  今中華人口中仍有左丘姓氏,由於左丘氏複姓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左氏、丘氏、邱氏、明氏等,因此如今在中國大陸僅有零星分佈,而臺灣省已經基本上沒有左丘氏複姓的存在了。另外,左丘姓氏族人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韓國也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齊郡;

  姓啟左丘。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左丘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五言通用聯

  國語光萬代;

  左傳煥千秋。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左傳》、《國語》。

  六言通用聯

  高潔雅稱素臣;

  好惡尊同聖人。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先儒以為左丘明好惡同於聖人,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丘明為“素臣”。

  【祠堂古蹟】

  肥城左丘明墓

  左丘明墓園位於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東,墓地佔地2公頃多。1999年6月,在原址重新修復,墓園由清華大學教授林崢設計,牌坊由新加坡書法家丘程光題字。墓臺長60米,寬40米,墓地直徑20米,墓高8米,左丘明墓碑高8米,前有供桌、香爐等,墓臺下為10米寬的瀝青路面,前有墓門坊,高10米,有重修左丘明墓碑文。

  左丘明,姓丘名明,著有《左傳》、《國語》,是與孔子齊名的同時代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君子,歷代帝王先後封他為“經師”、“先儒”、“先賢”等。

  左丘明墓的記載最早見於《魏書?地形志》,“富城(今肥城)有左丘明冢。”

  唐朝《元和郡縣誌》載:“平陰東南有左丘明墓”(當時衡魚屬於平陰縣)。

  宋祥符二年(1009年)平陰縣令範諷《重修左傳精舍記》載:“縣之東肥子國地即左子故里,古廟猶存,訪其遺址,知此即為傳《春秋》之處,故名左傳精舍。潔奠下詢其居守子孫,則後裔丘芳攜其舊譜而至。”

  明天啟二年肥城縣知縣王惟精《左傳精舍志》載:“肥城為左子桑梓地,其墓亦存焉。”“先賢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覺寺之西,墓右都君莊系左子故里。其後裔丘氏族眾世居於此。”又“今之肥城縣有左子祠墓存焉”。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縣誌》載金朝名宦翟升《題左丘明墓》詩一首:“春秋好惡聖人同,聞說英雄葬此中。愚俗豈知賢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宮。壟頭藉藉人相踐,泉下悠悠恨莫窮。前弊革除今可喜,盡歸醇德作詩功。”由此可見金代也曾有人修繕左丘明墓。

  由於滄桑鉅變,戰亂災荒,左丘明墓數次被毀,明代嘉靖敕建墓門坊一座,御書:“先儒之墓”。明天啟年間肥城縣令王惟精重修墓。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明一統志》中雲:“左丘明墓在肥城縣都君莊(今衡魚古稱,清朝以前為都君莊)。”

  曹縣清進士徐繼儒編撰《曹南文獻錄》詳載歷代考古學者的文章《左丘明墓考》和《左丘明傳》,文中均記載史聖左丘明姓丘名明,左為官名,其祖籍和墓葬地均在肥城縣衡魚村。另外在丘氏墓地挖掘出殘碑一塊“丘行健之墓”。文中載:“公諱行健,字貞公,世居肥邑之衡魚村,系先祖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世襲奉祀生員。”

  現存的丘氏家譜中都載先賢為丘氏開姓祖。新中國成立初期左丘明墓、石碑、牌坊、石獸、翁仲等附屬物尚存。之後,墓毀壞嚴重,遺蹟蕩然無存。於1999年重修。

  【典故軼事】

  左丘明寫左傳

  左丘明,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著有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和《國語》,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傳說中的左丘明辭官回家專心寫史書,為了便於收藏儲存,將寫好的竹簡史書搬到外面晾曬,不料晚上遭暴風雨,誘使山洪暴發,左丘明帶領全家捨命水中撈竹簡,保護史書不被遺失。因身體本來就虛弱,視力不好,加上急火攻心和雨水汗水的浸漬,眼睛嚴重受損,為完成丟失的竹簡史稿,只好請學生協助才完成千秋大業——《春秋左氏傳》和《國語》全部編撰。作者用清新的語言記錄了這個民間傳說,豐富了偉大史學家的文字記錄,是對史學家最好的懷念和尊重。

  左丘明打小就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加之受祖父輩文化底蘊的影響,博學多才,特別對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產生濃厚的興趣,成年後知識淵博,才華出眾,受到魯王賞識,任左史官。在任期間盡職盡責,德才兼備,受眾人尊敬。但身居官場,需要應付的繁雜瑣事多如牛毛,各種規矩禮儀又極大地束縛了人的手腳,因此,雖然他做左史官二十多年,所編寫出的《春秋左氏傳》篇章卻很有限。眼看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體力越來越弱,還有大量的篇章未編撰出來,他如坐針氈,焦慮萬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便以年老體衰,不能勝任正常工作為由向魯王辭去了官職。

  馬車賓士如飛,左丘明終於解脫了官場的羈絆,回到了夢寐以求的故鄉。一路上望著恬靜優美的田園景色,他的心裡充滿了喜悅,這是他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清晨起來,沿康王河河堤漫步,吸一口帶著淡淡田野風味的新鮮空氣,放眼遠處綠波翻滾的莊稼和岸邊隨風搖擺的柳枝,有一種久違了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快感,面對這條清澈的母親河,他興奮的且歌且舞:“肥子河面水平鋪,兩岸人家似畫圖。”帶著這樣的喜悅心情編史寫傳,真如猛虎下山,蛟龍入水,要多順暢有多順暢,不出三個月,就將《春秋左氏傳》中剩餘的部份全都編寫好了,這真讓左丘明喜出望外。

  這樣的生活是他苦苦追索,夢寐以求的,今天在自己的故鄉終於實現了,他萬分高興,有種心花怒放,飄飄欲仙的感覺。為了把寫好的竹簡上的字儘快晾乾,便於收藏儲存,他趁著初夏時節朗朗晴空,豔豔麗日,將上千卷竹簡全部搬到院子裡晾曬。衡魚這個村子,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歷史文化豐厚,按說應該是塊風水寶地,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這裡地勢非常低窪,遇到大暴雨,就會造成北面陶山上的山洪暴發,把衡魚淹沒在一片汪洋中。千百年來共造成多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真是無法統計。因此,當地的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衡魚窪,衡魚窪,誰家的姑娘也不往這裡嫁。”

  衡魚的地勢這麼低,那個時候又沒有樓房,全都是茅房和土坯房,因此房間內非常潮溼,看到外面太陽這麼好,左丘明就興高采烈地與家裡人一起把竹簡搬到院子裡晾曬。晚飯以後出外散步,見月色明亮,星光閃爍,也就沒把這些竹簡往屋子裡搬。為了防止意外,臨睡覺前他又特地到院子裡瞄了一眼,月光仍然皎潔,星燦如舊,這才放心地回屋裡休息。誰成想天有不測風雲,半夜過後,一道閃電劃破了漆黑的夜幕,沉悶的雷聲如同開山的炸藥震得大地抖動。左丘明在殘夢中被驚醒,隔著木頭窗欞向外看了一眼,狂風夾著暴雨咆嘯著,如天河塊口般憤怒地倒向人間,天與地連成一片水簾,密集的分不清線條,風雨怒吼中隱約聽到四下裡有人喊叫:“洪水來了,快跑啊,晚了就沒命了。”

  原來後半夜老天爺突然變了臉,趁大家熟睡的時候悄悄地下起了大雨,而且是從北面山上逐次南移過來的,所以當這裡的人們聽到風雨聲的時候,陶山上的山洪已經衝下來,那真是水借山勢,風助水神,一瀉千里,勢不可擋。洶湧澎湃的山水,沒過康王河河堤,蜂擁而至,浩浩蕩蕩,無邊無沿。左丘明吃了一驚,暗叫一聲:“糟糕!”立即翻身下床,誰知道腳還未落地,便踩入水中,剎那間一股冷氣從腳底傳遍全身。

  這一下驚得他魂飛天外,冷汗立馬就嚇出來了。也顧得找鞋穿了,赤著腳猛地開啟屋門就衝進了院子裡。屋子雖然低矮,但畢竟是打了地基的,所以屋裡面的水只漫過了膝蓋,而此時院子裡的水已達齊腰深,水面上漂浮著樹枝、菜板、小凳子、小盆子之類的生活用品和遍及院子每個角落密密庥庥的竹簡。看到這種陣勢,左丘明的夫人和孩子們都傻了眼,站在屋門口呆望了一會兒,馬上回轉身到屋子裡去包好了糧食、衣服、常用炊具等生活必須品,把門板拆下來,將重一點的東西放上去,推到院中,準備立即開大門逃生。

  左丘明此時的心思,全部放在這些編撰好的史書上,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電光下見兒子已走近影壁牆,便高喊一聲:“先別開大門,大家快幫我撈竹簡。”多虧了有堅實的院牆護著,竹簡才沒被大水沖走,如果一開啟大門,狂風暴雨頃刻間就會把這些書稿衝刮到外面浩如煙海的大水中去,再想撈起來,恐怕比登天還要難了。但儘管有院牆圍著,竹簡暫時衝不走,但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裡,在狂風的怒吼和雨幕的籠罩下,沒有電燈,蠟燭燈籠根本無法點亮照明,全家人只能藉助剎那間明滅的閃電金光來撿拾竹卷,滿滿當當啊,何時才能撈完呢?更讓人惱火的是洪水上漲得非常迅猛,才一袋煙的功夫,已從人的腰部升到了胸口,再不撒離的話,就很危險了。左丘明心急如焚,努力睜大被風雨擊痛的眼睛,儘量快地撈拾著竹簡,在家人的配合之下,將大部分的竹卷裝進了麻袋裡,放到了門板上。水位繼續升高,個頭矮一些的夫人和女兒已經喝了幾口洪水,再不走就要出人命了,他才在孩子們的生拉硬拽下撒出了院子,大家相互攙扶著,向著有燈光的方向慢慢移動過去。

  天亮了,左丘明站在村東頭的小土坡上,眼巴巴地望著一卷卷散開的竹簡被風浪衝擊著向南面的匯河漂去,他是又氣又急又懊悔,心裡像刀絞一樣難受,他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意,明明知道衡魚這地方經常被水淹,還把竹簡留在院子裡,不收起來放到安全的地方,深深的悔恨令他急火攻心,老天爺的變化無常讓他氣血衝頂,由於焦急而冒出的汗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有些支援不住,一個趔趄險些暈眩過去,幸好被孩子們及時發現給扶住,才未跌倒。年過半百的左丘明,由於長年鑽研學問,身體早已非常虛弱,特別是那雙陷得很深的眼睛,因晝夜讀書著書,損害嚴重,視力已經很差了,在這次突發的洪水災害中,又與暴風聚雨搏鬥了大半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他病倒了。縣官得到鄉里的報告馬上趕來把他接進縣城進行治療。七天以後,洪水退去,沒有完全康復的左丘明在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驅使下,迴歸故里,勉強打起精神,重新投入到傳記的編撰中。

  在整理搶救出的文稿時,他感覺竹簡上面的字閃閃爍爍,晃晃悠悠,像一群螞蟻在地上亂跑,他努力剋制住情緒,仔細辨識,結果還是模模糊糊認不出字來。初遇這種變故,他方寸大亂,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發怒了,抓起幾卷竹簡使勁摔到地上,同時從內心深處發出撕心裂肺的悲鳴:“老天爺啊,為什麼這樣對我!我成了瞎子,還怎麼寫書啊!”夫人見他眼睛全壞了,勸告他說:“急也沒用,不如帶著殘稿到縣城的學館附近去找間房子住下,一來不再受山水的威脅,二來可讓學館的學生們聽你講解,然後幫你記錄整理史稿,儘早完成著作。”

  左丘明聽了轉憂為喜,笑逐顏開,於是差人報告了縣官,論官職,左丘明比縣官大多了,接到鄉里的報告,不敢怠慢,立即派車架將左丘明接到縣城內靠近學館的一套房子裡,在幾個學生及子孫的幫助下,繼續史冊的編纂工作,直到把《春秋左氏傳》和《國語》全部編撰完成,他都沒有離開那間房子。這套值得紀念的房屋,被後人們尊為《左傳精舍》,距離家鄉衡魚村五十五華里。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梁丘
下一姓氏: 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