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氏起源及歷史

後姓圖騰_後氏圖騰

後姓圖騰(後氏圖騰)

  後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另外傳說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后土,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另外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他的後代以邑名為氏,稱為郈姓;後來省去右邊的邑旁為後氏,稱後姓。後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四十四位。

【得姓始祖】

  公子鞏(郈惠伯):後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姓,不分彼此。過去,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太嗥伏羲氏的後代子孫。太嗥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太嗥孫後照之後,今開封也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看來,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東海,即今江蘇東海縣一帶。後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於姬姓,四周有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在郈邑(今山東省東平),諡號郈惠伯,他的子孫以郈為氏,後又去邑以後為氏。二是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掌管土地事務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社神,其後代子孫以後為姓,稱後氏。後氏族人尊公子鞏為後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太昊氏,出自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東夷族首領太暤的後代子孫。太暤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太暤孫後照之後,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東海郡。

  “後”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不分彼此。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後。屬於以官職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期擔任后土,即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在後土逝世之後,被封為“灶神”,在夏、商、週三朝及其以後,一直為人們所祭祀。

  在後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后土氏,曾有人在楚國為官,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後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後,后土之後。”在史籍《路史》、《潛夫論》中也記載:“春秋時魯、楚公族有後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魯孝公之子姬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末期,魯國君主為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鞏封在郈邑(今山東東平東部),後來成為齊國的著名無鹽鄉。公子鞏在世時“勤勉仁惠,昭昭如日月”,深受國人愛戴,他逝世後,得諡號即為“郈惠”,史稱“郈惠伯”。在郈惠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郈氏。另外,在春秋早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的後裔子孫形成了三支強大的家族勢力,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實際上分別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其中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家族也有個叫郈惡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與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鬥雞。

  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的大夫季孫意如(季平子)與大夫郈惡(郈昭伯)鬥雞取樂,為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平子將芥子面灑在雞翅上,欲辣壞郈昭伯雞的眼而取勝;而郈昭伯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鉤,欲以利爪鬥贏。結果,季平子的雞因傷大敗。季平子甚為惱火,賴在郈昭伯的家裡以自縊相脅。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賜(臧昭伯)到魯昭公處告季平子的狀。魯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討伐季平子,季平子連忙請囚、請亡,但皆不許,於是惱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聯合了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伐魯昭公,可笑魯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卻敗而失國出亡,郈昭伯被孟孫氏所殺。在這位郈昭伯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亦稱郈氏。由於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該支郈氏與郈惠伯之後的郈氏合為一支。郈氏族人後有一部分省“邑”偏旁簡筆為“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魯西后氏。

  郈氏以及分衍的簡筆後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為得姓始祖。該支後氏與太昊裔孫後照所分之後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龍所分之後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譜,皆不合譜。

  源流四

  源於賜姓

  岷州望族後氏的族源及其姓氏的由來

  《家譜》中記載:“始祖戰答兒斡,波忒國三疊人,當唐之時,從烏斯國至西寧地界出,謁見番王赤剌巴,樹立旌旗,操演軍士,番王觀見,像貌非常,乃比試馬,騎射精通,勇力過人,將二牛如挾草束,於是王日親愛之,賜以官爵,命鎮守朵思陌等處,白石山建城居焉。後因病卒。”

  “烏斯國”就是現在的西藏,可知他們祖上原是衛藏地區吐蕃人,因“勇力過人”,才“ 賜以官爵,命鎮守朵思陌等處,白石山建城居焉。”“白石山”在岷縣與迭部的交界處,而吐蕃東進佔領迭部、岷州的時間,是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以後。這說明他們來到白石山的時間也就是此之後不久。《家譜》另一段記載“十一世祖定兒迦,威勇多賢,心慈樂善。宋德宗時,招天下勇敢之人,兒迦聞之,從白石山出,謁見宋大將軍張齊賢,考驗武藝,弓馬件件精通,命鎮守西寧長城內外,要靖無虞。”經查《宋史》,無“德宗”這一朝代,而張齊賢正是太宗時期的人,“宋德宗”可能是“宋太宗”之誤。民間家譜非出自史家之手,出現如此錯誤是難免的。但是他們說“從白石山出”這一事件還是可以相信的,證明他們從唐至元就一直居住在白石山城。 直至十六世祖朵兒只班時期,看《家譜》記載:

  “明洪武二年,將所授虎符、金牌,率眾歸附,賜姓後氏,授以金簡、誥命,擢為宣武將軍。十一年開設岷州,管本衛事。十三年,開設洮州衙門,十五年隨徵南京,以疾卒於曲靖,贈龍虎將軍,勅葬南京紫金山,入鄉賢祠。”

  這一段非常重要,比《西天佛子源流錄》的記錄要詳細得多。它說明了後姓的來源是明朝皇帝所賜的,時間是洪武二年。根據後氏家族代代傳說,這個後姓的“後”,是“皇后”的“後”,而不是“前後”的“後”,以顯示其姓氏的尊貴。在前後的“後”字沒有簡化之前的明代,就有這個皇后的“後”專用字。

  據《岷州衛志》記載,白石山一帶在明朝已經歸入岷州衛轄區, 他們從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開始開設岷州衛,管本衛事,那麼其家族成員逐漸搬遷至軍政中心所在地岷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遷徙分佈】

  遷徙

  遠古時候的著名的東夷部族首領也稱太昊,太昊有個孫子叫後照,後照的後代形成了後姓。當代簡寫成後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後是兩種姓,有不同的起源,後姓的淵源在於遠古部落首領共工,共工的兒子叫句龍,官職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龍的子孫取后土官的後字作為姓。而現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簡寫成後姓,不管怎麼說,這兩種姓都有榮耀而悠久的淵源。後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後姓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後處,是齊人;漢時傳詩、禮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後蒼,為山東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樣,後姓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佈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間鎮守岷州二十餘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後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肅岷縣人。今四川省儀隴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湖南省寧鄉縣,安徽省宣城縣等地,均有後氏人家。在文字應用上,“後”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後”氏與“後”氏的界限越來越小,今天有一些“後”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訛傳而得的。現代“後”字多簡為“後”字,但後氏與後氏,在百家姓的歷史發展中,卻各有不同的淵源。但在今天都簡寫成後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別於1379年和1378年從河州衛中分出設衛。洮岷地區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楊氏,岷州的趙氏、虎氏、後氏等。 尤其以後氏為主。根據《岷州志》記載:古岷州地區的後氏分兩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縣城及禾馱、中寨等鄉鎮,總人口大約6萬人左右。根據新華社記者後志良調查,甘肅岷州地區後氏另一支分佈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盛產當歸的柏林鄉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達灘村,總人口大約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從事當歸藥材種植、犛牛、綿羊養殖等。岷州後氏的始祖名後朵兒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時歸附了明朝,委任為宣武將軍,洪武十年受封為岷州衛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屬民中在明代還出過受封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於1377年,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

  分佈

  後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八位門閥。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四十四位。

  今北京市,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的儀隴縣、巴中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湖南省的寧鄉縣、長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區、蕪湖市、無為縣、涇縣、全椒縣、淮南市,雲南省的紅河州箇舊市、思茅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市溧水區、揚州市興化市,河南省的濮陽縣、信陽市商城縣,湖北省的隨州市、武漢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還有江西省南昌市的進賢縣梅莊鎮等地,均有後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後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字輩

  安徽馬鞍山後氏字輩:“定爾承開世德”。

  安徽滁州後氏字輩:“尚智承先德其強發必”。

  安徽蕪湖後氏字輩:“強之永維德宗希仁意和”。

  江蘇興化後氏字輩:“常時春兆……”

  江蘇溧水後氏字輩:“志際顯左……”

  湖北隨州後氏字輩:“文士(運)天開 國家永興 學守克定”。

  安徽宣城後氏字輩:“文元公正 邦國其祥”。

  安徽無為廬江後氏字輩:“世家傳道學,繼起毓良裔,克承先緒,永錫榮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孔子高弟;

  唐堯農師。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名人後處,字子裡,為孔子弟子,潛心傳播儒學。下聯典指后稷,堯時為農師。

  策名唐籍;

  裕政明疆。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後胤,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下聯典指明代當塗人後敏,永樂年間進士,官陝西布政司參議。為人忠厚,從政寬宏。

  官遊唐籍;

  政裕興朝。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五言通用聯

  后土成神聖;

  門人出翼匡。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名叫后土,后土在夏、商、週三代以後被尊為土神、社神。下聯典指漢代學者後蒼,山東諛城人。宣帝時,官至少府,精通《詩經》、《禮記》,教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著解釋《禮記》之書,名《後蒼曲臺記》,以《禮》教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才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七言通用聯

  尼山道統傳精一;

  曲臺學家有淵源。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名人後處。下聯典指漢代學者後蒼。

  【典故軼事】

  后羿射日

  傳說古時候,天空曾有十個太陽,他們都是東方天帝的兒子。這十個太陽跟他們的母親、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東海邊上。她經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讓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

  因為每個太陽的形象中心都是隻鳥,所以大樹就成了他們的家,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當黎明需要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照射人間,把光和熱灑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當值,秩序井然,天地萬物一片和諧。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鄰居、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過得既美滿又幸福。人和動物也能和睦相處。那時候人們感恩於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經常面向天空磕頭作揖,頂禮膜拜。

  可是,這樣的日子過長了,這十個太陽就覺得無聊,他們想要一起周遊天空,覺得肯定很有趣。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雙輪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萬物就受不了了。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燒死許許多多的人和動物。

  森林著火啦,所有的樹木莊稼和房子都被燒成了灰燼。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人和動物,豬突狼奔,四下流竄,發瘋似地尋找可以躲避災難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河流乾枯了,大海也面臨乾涸,所有的魚類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農作物和果園枯萎燒焦,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斷絕了。人們不是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就是成了野獸口中食。人們在火海災難中苦苦掙扎,祈求上蒼的恩賜!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被天帝召喚去,領受了驅趕太陽的使命。他看到人們生活在火難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決心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幫助人們脫離苦海。

  於是,后羿爬過了九十九座高山,邁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了九十九個峽谷,來到了東海邊,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

  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就這樣,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點一點地消失了。直到最後剩下一個太陽,他怕極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實實地為大地和萬物繼續貢獻光和熱。

  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晚上從西邊山上落下,溫暖著人間,保持萬物生存,人們安居樂業。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