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氏起源及歷史

閻姓圖騰_閻氏圖騰

閻姓圖騰(閻氏圖騰)

  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後裔。閻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二十七位。現今中國大陸閻姓人口約四百九十多萬,排在第一百零三位。中國大陸使用簡化字後,“閻”先簡化為“閻”,二簡字又化為“閆”,但後來又恢復成“閆”(古為草書俗字,但不作姓)。所以現時出現“閻姓”與“閆姓”,不過一般認為二者祖宗相同。新版《新華字典》將兩字並列字頭,視為不同姓。

【釋義】閻的本義為里巷中的門。引申有巷裡、衚衕之義。

【得姓始祖】

  仲奕:商末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又稱太王)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頗得太王歡心,並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為了讓父親的願望實現,於是就攜二弟仲雍逃避於江南吳地,建立國家號勾吳。周武王滅商後,除了把仲雍之後封於吳外,又把泰伯的曾孫仲奕封於閻鄉,至此仲奕的後代就以封邑為氏,奉仲奕為閻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閻朝京:字明泉,明成化十三年自京師順天護吉藩來家長沙以子貴累封榮祿大夫正治尹廣東布政使司布政使,生沒未祥,葬善邑七都謝家橋閻家山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表墓有邑志。配奈氏,累封一品夫人,生沒未詳,葬善邑七都謝家橋閻家山明泉公左山向同有碑表。子三:邦;都(系本支適祖);階。女一,適益邑進士陳官蘭陽知縣。是為湖南長沙高橋閻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后稷第十二世孫古公亶父之曾孫仲奕的封地閻鄉,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黃帝裔孫后稷,承襲姬姓,被周人尊為始祖。傳至第十二世孫姬亶父(古公亶父),因由邠州(今陝西彬縣)遷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改國號周,稱周族,姬亶父也因此稱周太王。周太王有三子:姬泰伯(姬太伯)、姬仲雍和姬季歷。

  姬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身時有聖瑞出現,周太王興奮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姬泰伯和姬仲雍見狀,明白父親是想讓老三姬季歷繼位,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但按紂周族人的規矩,君位由長子繼承,姬季歷不可能繼位,於是,兄弟二人決定讓賢。

  不久,姬泰伯私自一人以採藥為藉口離家出走,隨後姬仲雍也找個由頭翹家。姬仲雍追上大哥,二人由岐山南下行至荊蠻荒地(今江蘇無錫一帶),當地人民景仰他們的德行風尚,有一千多戶人家紛紛自願歸附於他們,姬太伯遂成為當地的君長,其後建立了虞國(吳國),立都於今江蘇蘇州吳縣。

  在姬季歷之後,果然是姬昌繼位,他移都至豐邑(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岸),成為殷商末期四達諸侯之一的西伯侯。周武王滅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後,追封父親姬昌為周文王。

  到了周文王的孫子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尋找姬泰伯和姬仲雍的後裔,當找到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曾孫姬周章之時,姬周章早已經是吳國的首領了,於是便正式封姬周章為吳國君王,再封姬周章之弟姬仲奕於今山西省的平陸縣、夏縣一帶,建立了虞國,侯爵,史稱虞侯。在史書記載中為與吳地的虞國區分,因稱北虞國,都城在閻鄉(今山西運城)。

  這在史籍《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有記載:“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成王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侯因為貪婪晉獻公的寶馬和珍玉,禁不住誘惑,不顧大夫們的反對,不但答應了晉軍借道伐虢國的請求,還出兵幫助晉軍。不料,晉軍南下伐虢後的回師途中,又順手滅了虞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唇亡齒寒”、“假途滅虢”成語典故的來源。

  虞國滅亡之後,在姬仲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閻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閻氏正宗,是為山西閻氏。閻氏族人多尊奉姬仲奕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康王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康王姬釗繼位(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後,曾對鬼方(今陝西北部)及東南各地發動戰爭,並把爭戰所得的奴隸和土地分賞給各級貴族。

  據史書記載,周康王的小兒子姬瑕一生下來,小手上的掌紋就是一個奇特的“閻”字,於是,周康王便封他於閻城(今山西臨猗臨晉鎮),其後子孫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陝西、山西閻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唐叔虞之後裔晉成公之子懿的封地閻,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唐叔虞是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周公滅唐後(今山西翼城),把唐地封給他,史稱晉國。

  春秋時期,晉成公姬綏的兒子姬懿被封於閻邑(今山西安邑),後被晉國所滅,姬懿的後裔大都散落於河洛一帶。

  漢朝末期,姬懿的後裔遷居於滎陽,他們以先祖的原封地名稱為姓氏,稱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閻氏。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楚國王族伯璵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支系王族熊伯璵,他被封於閻邑(今湖北麻城),其後有大夫閻敖。

  在楚國滅權國之後,閻敖被封尹權,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楚閻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魯特蒙古嶽諾特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嶽諾特氏,亦稱嶽諾託氏、亦日呼德氏、閆忽德氏,世居扎魯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n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嶽諾特氏多冠漢姓為閻氏、門氏、伊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巴克桑氏,滿語為Baksang Hala,漢義“六十斛”,也就是“三十石”,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滿族中仍有巴克桑氏族人,清末民初多改漢字單姓為閻氏。

  ⑵.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黑龍江沿岸地區,後改漢姓為閻氏。

  ⑶.滿族閻佳氏,亦稱嚴佳氏、雅佳氏,滿語為Ya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省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閻氏、顏氏。

  ⑷.滿族閻拉扎氏,亦稱顏扎氏、燕札氏、顏查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民間多冠漢姓為顏氏、為官者多冠漢姓為閻氏、張氏等。

  ⑸.滿族顏珠氏,亦稱顏之氏,滿語為Yanju Hala,世居雅達琿春村(今吉林琿春海蘭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閻氏、顏氏。

  ⑹.滿族顏濟哩氏,亦稱楊吉哩氏、焉哲勒氏,滿語為Yangiri Hala,世居瀋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楊氏、韓氏、沈氏等。

  源流七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傲雷氏,通古斯語“Aora”,漢義“山”,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多金(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拉夫凱(雅克薩城以西)、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單氏、敖氏、山氏、蘇氏、鄂氏等。

  ⑵.達斡爾族索多哩氏,亦稱索都爾氏、索羅貢氏、敖勒多爾氏,滿語為Sodoli Hala,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世居黑龍江。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閻氏、索氏、敖氏等。

  ⑶.達斡爾族亞爾茲氏,滿語為Yarci Hala。為達斡爾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黑龍江北岸,清末民初改漢字單姓為閻氏。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土家族、壯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閻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閻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於閻,後來被晉國所滅,懿的子孫後代於是大都散處於河洛(即黃河與洛水一帶),結合前面所述,閻姓的發祥地所能確定的至少應有三處,即今河南、陝西、山西等省,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大夫名閻敖,可見閻姓此時已落籍湖北。

  秦、漢時期,有閻氏人遷甘肅、湖南、山東、河北等地,西漢末年,有尚書令閻章居滎陽,其子閻暢長子為閻顯,閻顯被封為長社侯(今河南長社),後閻顯參予皇室更迭被誅,其子閻穆為避難徙居於巴西之安漢(今四川安漢),是為閻氏入川之始。

  閻穆有孫名閻甫,被曹魏武帝封為平樂侯,復居河南新安。閻甫子閻璞,因西晉一統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廣西、貴州一帶)並定居當地。

  晉朝時期,閻璞之子閻瓚為漢中太守而定居陝西漢中,閻瓚有子閻亨,為遼西太守,閻亨生子名閻鼎,因仕宦而遷居今北京一帶,後死於劉聰之難。閻鼎子閻昌逃奔馬邑(今山西朔州),後其孫閻滿一支徙居河南,又從中派生出甘肅天水、敦煌等支派。閻滿之孫有閻善,因仕宦雲中鎮將而徙居雲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

  五胡十六國時期,閻氏族人被迫大舉南遷。

  隋、唐時期,閻氏族人在江南的分佈更廣,在盛唐時期,閻氏族人在太原發展成一大望族。

  宋、元時期,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閻氏族人進一步向華中、華南、西南播遷。

  明朝時期,作為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太原閻氏亦有遷今山東、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閻氏已分佈於全國各地,並有閻氏族人徙居海外。

  分佈

  先秦時期,閻姓一直活動在河北、河南、山西一帶。秦漢時,閻姓西遷陝西、甘肅,進而入四川,向東抵達山東,北移河北、內蒙古。在唐朝,閻姓在山西發展迅速,成為太原郡十大著名姓氏之一。唐宋以後閻姓開始在江南出現,清初閻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閻姓大約近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5%,排在第七十四位。四川為閻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閻姓總人口的1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山東、河南、陝西,這四省閻姓佔閻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佈於河北、山西,這二省的閻姓又集中了16%。閻姓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地區,全國形成了西部川秦、東部豫魯兩大閻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閻姓大約近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閻姓人口增長是負值。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閻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山西為閻姓第一大省,約佔閻姓總人口的49%。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這四省閻姓大約佔閻姓總人口的95%。宋元明時期,閻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西向東遷移,全國閻姓的分佈集中向晉、魯、冀、豫地區收縮。

  當代閻姓的人口已達49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閻姓人口由12萬激增到近490多萬,增長了40倍之多,閻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閻姓人口增長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四省,大約佔閻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安徽、黑龍江、甘肅、陝西、遼寧,這五省又集中了27%。河南居住了閻姓總人口的16%,為閻姓第一大省。全國的閻姓分佈的高比率區在豫魯冀和隴西。在近600年間,閻姓人口主要的流動方向是由中原向西部、東部的回遷,向南方的移民較少。

  閻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閻姓在長江以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豫晉魯、冀京津、內蒙古大部、陝甘大部、寧夏、鄂皖蘇北部、遼寧西部、青海東北部、遼寧大部、黑龍江中部,閻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30.8%,居住了大約72%的閻姓人群。在青海湖以東、長江以北的其他地區,閻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3%,居住了大約17%的閻姓人群。

  具體分佈

  ⑴.山西省:

  翼城市:本支昭穆圖分五世前和五世後兩部分。

  盂縣東坪村:本支閻姓依託這片熱土,歷經清未腐朽、變法為新、民國戰亂、人民革命,從貧窮落後走入小康進步。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式家庭,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個人、家庭隨著社會的興衰而成長進步的過程。

  定襄市(五臺)河邊村:這一支是閻錫山的家族。閻錫山的祖籍在山西洪洞縣,明洪武初遷到陽曲縣坡子街,後又遷到五臺長條坡,繼而定居河邊村。

  孝義縣:本宗支始祖閻仁,最初從平陽遷到靈石。至十二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從靈石遷到安生。至今已相傳21世。

  晉城市澤州縣犁川鎮南河村:本支始祖閻小明於抗日戰爭時期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下,沒有留下祖先的交待,只能從他開始記錄其家族的發展。

  晉城市澤州縣川底鄉: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川底鄉下六村、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山河鎮嶺東村、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巴公村。

  孝義縣東生村:本宗支始祖閻仁,最初從平陽遷到靈石。至十二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從靈石遷到安生。已相傳23世。

  平遙市東關程家巷:始祖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

  保德縣堯圪臺鄉叢嶺溝村“義合都三甲”閻氏:清朝在邊寨地區實行軍政合一的都、裡(寨)、甲(村)制。“義合都三甲”就是這個時期的一個地方名稱即今山西省保德縣堯圪臺鄉叢嶺溝村。元朝末年,閻氏部分族人從山西遷至此地。後因各種原因:窯窪山買則山、堯圪臺鄉銀子塔、保德縣東關、陝西府谷、內蒙等。

  古交市河口鎮:毅堂公於明洪武二年由平陽府洪洞縣遷古交市河南鄉申堂巖村。長男元公居交城縣雙峪村,三男利公,居靜樂縣材場村,次男享公居革村,明洪武十四年又從申堂巖遷至本市河南村定居至今。

  ⑵.山東省:

  鄆城縣:本宗支原籍山西省洪洞縣同上村。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詔東遷至山東鄆城縣城南戴家集。經六百三十餘年己相傳二十五代。

  鄄城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山西洪洞東遷山東的閻氏家族有四:一入山東鄄城,始祖是閻氏七十九世孫順建;一入山東鄆城,始祖是順建堂弟順德;一入山東寧陽,始祖是順建的從弟國寶;一入山東青州(益都),其始祖是順典。這幾宗支入山東後遷徒頻繁無通譜,只能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分支立譜。

  寧陽市:明初東遷的四支中,閻國寶卜居寧陽西寺頭村。

  益都市:明初遷入山東的四支中,順典卜居益都。至四世第四支正興分支遷鉅野,恰與順健系下的四世二支守義相聚。正興“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詔命難違”從益都城西三十五里蓮花盆遷到鉅野城西六里董莊。守義從閻什口遷到鉅野城南棠林集。兩支歷年已久,素稱一家,且行輩字同。

  無棣縣:本家支的族譜載:“吾稽,閻氏畾祖,於明成祖二年(公元1404年)自京東遷安縣移居無棣。生有慎、恂、願、恫四子。考畾祖至今歷有五百餘載。”

  陽穀縣閻家莊:先祖自夏禹時為官邑宰,至商為林令,至周有功於民封於有閻之田、遂姓閻氏。周宣王時水浸東土,因救民有功、加封男爵,世世享周祿。逢秦時而爵失為庶民,至漢朝通文藝復為大夫,唐時以詩取士,中三進士,一學士,宋時文章益精有七才子、五將臣武盛而文輕矣。延及元、明武職累累,族中有一鉅富赴山東後為三支,一支籍沂州,一支籍東平,自東平遷居安平鎮者,乃始祖也。

  陽穀縣閻家莊:此宗支由山東東平遷居安平鎮。

  濟寧市微山縣:此宗支於明洪武二年從山西洪洞遷於滕州釣魚臺(今棗莊市陶莊)閻家村。從效景起又遷到微山縣夏鎮。

  魚臺縣:據《魚臺縣城西北閻氏家譜序》載:“聞先世有云,元未山左大亂,兗郡多成丘墟。明初奉旨搬遷,吾祖遂自洪洞佔籍魚臺。”

  魚臺縣大閻村:大閻村始祖閻貴系泰伯七十八世孫。明洪武三年,奉旨東遷。六百餘年。傳沿至今,二十三世,四千餘人。此宗支從2002年始使用《中華閻氏通譜》議定的中華閻氏統一命名序。經該族認定,遷始祖閻貴系泰伯七十八世孫,閻貴系下的二十三世即泰伯一百世。

  萊州市北門裡:

  陽穀縣閻家莊:此宗支由山東東平遷居安平鎮。

  淄博市山區:

  榮成市夏莊鎮石硼閻家村:此宗支祖繼先公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昌樂遷於寧海之文山,祀仲才公為吾族始祖。成化五年(1469年),四世祖瑛公卜宅於文山東七十五里車轅莊之東北。

  青州市蓮花盆、西水渠:此宗源於太伯,望出並汾之間。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洪武三年五月,應朝廷移民詔,伯留、仲、叔、季移。三史弟乃攜眷彙集於洪洞縣,旋遷於青郡西南龍山蓮花盆。歷經630餘載,延至23世。

  金鄉縣張閣村:此宗為閻順健之後,多輩失續,在修續《中華閻氏通譜》過程中,由閻世民、閻世增在閻魁先生的協助下積極開展尋根問祖活動。終於認定遷始祖和遷徒過程。

  定陶縣三讓堂閻氏家譜:古人嘗以“郡望”“堂號”來區別其他姓氏,實質上是代表一個姓氏的集體。三讓堂涵蓋了山東省定陶、曹縣、單縣、成武、河南商丘、民權、虞縣、和安徽亳州、江蘇沛縣等地的閻氏家族。

  淄博市臨淄區、益都縣:此宗始遷祖閻君明,原籍山西太原府人。其父閻昊系泰伯77世孫。君明於明洪武三年五月奉旨東遷,經洪洞、棗強落業於青郡西南龍山蓮花盆(今青州市城西蓮花盆)。後經多次徙延至23世,現散居青、臨二區縣近120村,並外遷東北、陝西、江蘇各地。

  昌邑縣:據考此宗於洪武15年(1382)由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縣蓮花盆(原四川省襄陽郡),途徑湖北、湖南、河南,由風陵過黃河,抵山西洪洞縣御定移民站。先後移至昌樂縣定居,後因北部移民不足,兄弟拈鬮,二支祖閻興北移昌邑現前閻村定居;三支祖閻旺遷現卜莊鎮大閻家村定居。至今六百餘年。

  淄博市:此宗與《中華閻氏通譜》二卷所載“59、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為同一祖先,始遷祖都是閻興榮。興榮公傳到五世分十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飲馬泉為十門,此宗為九門。

  鄒平縣:(興榮祖五世二門)本宗居山東鄒平、周村,與59支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和81支山東省淄博市為同一祖先。

  淄博市臨淄區邊河鄉閻下村:閻下村遷始祖閻郡明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從山西太原府遷青郡西南龍山蓮花盆。

  ⑶.河北省:

  廣平縣:此宗的家譜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據廣平縣誌載:廣平縣自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置縣後,地曠人稀。明初,山西居民大量遷居廣平,閻氏宗族先人也隨著遷入定居。

  廣平縣陳固村:明初朱元璋為強國富民推行屯田,實行移民。山西籍閻登高、閻登雲、閻登枝三兄弟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肥鄉縣陳固村。

  永年縣南大堡:

  平山縣西榮村:從明朝永樂二年(1404),奉詔從山西省洪洞大槐樹底下遷至河北省平山縣西榮村,至今已經有六百餘年。

  淶源縣走馬驛鎮五門子村:清朝初年閻國囤、閻國凱老哥倆帶五個子女定居此地。

  昌黎縣趙各莊村:本宗支系遷祖是從盧龍縣閻家上莊遷移至此的,時間約在清嘉慶年間(公元1818年),趙各莊位於昌黎縣城西南二十五公里處,西靠灤河。

  ⑷.河南省:

  鄭州市:據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該區《閻氏祖塋碑文》載:“粵稽姓氏考泰伯封長子伯焚於閻邑,以邑為氏而閻姓以始,厥後族頻盛於太原洪洞。大明之初餘始東遷鄭焉也”。居於鄭治坤域離城十里許地名留興屯,留興屯者即今之齊禮閻是也。此宗閻族於明初由太原洪洞遷至鄭州齊禮閻。又據其公元1936年《閻氏家譜總序》,其始祖初仕於漢,至晉其先祖閻樂,天水人也,為晉大鴻蘆。此宗閻族以樂為始祖修續家譜。

  溫縣北冷閻姓宗支:此宗閻氏源於山西省太原府洪洞縣閻家莊(霍縣),後遷至潞安府壺關縣。

  郾城縣商橋鎮大閻村:此宗支來自何地,什麼時間遷入均不詳。

  新野縣:此宗支一世祖閻文清於公元1750年前後由山西省遷來,今已二百五十餘年。

  溫縣、沁陽縣、博愛縣:此宗頗大,人丁繁多,總的來自山西霍縣。為閻邑系統之閻姓。

  博愛縣許良鎮: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春,吾祖閻禮隨同其兄長華、壽、璽、燧、卜六兄弟由山西洪洞縣(現霍縣)閻家莊來到黃河之北,沁河以南的河南省溫邑縣(現溫縣北冷村)定居。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由北冷村遷於許良鎮定居,迄今五百餘年。堂號為禮順堂。

  ⑸.天津市:

  天津市:原譜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這時只收錄到閻金城一支。

  ⑹.遼寧省:

  復州縣城閻屯:此宗滿族,於清開國有功康熙賜閻姓,撥屬地遼寧復州高麗城,康熙23年赴屬地定居。

  葫蘆島市連山區鋼屯鎮:此宗支祖居於鋼屯鎮閻二虎溝村,全村大部分為閻姓。這裡僅僅收錄到一支。

  盤山縣:盤山譜中這一宗支是從山東省武定府海豐縣(無棣縣)閻家花園移居奉天省(今遼寧)錦州府廣寧縣(今北寧)城南雙臺子(今盤山)北高家屯。遷居始祖閻存養,與無棣譜同一祖先。

  海城市:本宗支的族譜載:“先世最古周時,封于山西太原郡閻鄉。數遷居於河北永平府西南樂亭縣閻家莊(今河北樂亭縣閻各莊)。一世祖秉義、秉恩、秉照兄弟三人,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移民來到關東,入奉天府海城縣牛莊界鑲黃旗五品官候牛祿工部鉛廠為民,遂於今之遼寧省海城縣東北大屯而定居焉。至今已傳十三世矣。”此譜於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孟春修制。

  海城市大河沿村:此宗支原居直隸省永平府灤州(今河北省灤縣)閻家莊。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遷居奉天省(今遼寧)海城縣正北十里大河沿村居住。歷經三百五十餘年相傳十四代。

  鞍山市大陽區:此宗支是清順治八年(公元1605年)由山東登州府蓬來縣,大閻各莊興盛社移民到東北,已有三百多年。

  新民縣城內西北園子:新民彰武宗支,本支原籍河北省河間府肅明縣(肅寧)大閻莊。由始祖閻文亮遷入。遼寧省新民縣城內西北園子新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鳳城市:此宗祖籍山東,始遷祖閻旺之子友諒因軍功於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被從原籍山東萊陽撥民到鳳城墾荒定居,時住城 北數里的草河沿。從第四代起弟兄五支遷赴各地居住,本譜從遷赴通遠堡下草河的應魁為主線展開。六世祖之妻李氏善於持家理財,家業漸興,成為聞名遐邇望族之一。

  ⑺.吉林省:

  公主嶺市閻氏宗支:此宗支在公主嶺至今已傳衍十代子孫。其遷入時間應在1750年以前即清乾隆年間。來自何地不詳。

  大安市安廣鎮:此宗支來自山東逢萊(原登州),遷入東北。

  海龍縣:此宗系遼寧鳳城閻氏分支,在遼寧鳳城譜中四世閻應品、閻應舉皆居鳳城閻家堡,鳳城譜中的字輩與遷到海龍一支字輩相同,銘字輩正當清朝末年,與遷至海龍一支的時間也相符。可見海龍一支確係遼寧鳳城閻氏的分支。遷始祖閻世銘於清末遷至海龍,至今傳衍六世。

  ⑻.黑龍江:

  寧安市海浪鎮太平村 始祖泰伯,屬閻鄉系統。本支遷始祖閻有德於清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從山東臨朐遷至寧安。經歷三百四十餘年,到2002年未,閻氏家庭已傳至十四代人,計有二百二十餘戶共一千餘人。

  ⑼.內蒙古自治區:

  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閻氏宗支:

  赤峰市寧城小窩鋪村:本宗支由山西太原榆次縣閻家莊遷入。

  赤峰市喀喇沁旗閻家地村:此宗支原籍遼寧(據祖傳老家是關東瀋陽)。始祖隨多爾兗進關到內地,後來分三支,分別居閻家地、閻家店、閻家莊,前兩支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後支在河北省。

  ⑽.甘肅省:

  東鄉族自治縣百和鄉何閻家村:據該村閻氏族譜實錄載:“閻氏原系山西省洪洞縣大柳村巷人氏。在明朝時曾官至太師之職。後輩於明未因觸犯法規被髮配來甘肅河州(臨夏回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地區。”

  徽縣閻氏宗支:據其《閻氏族譜》雲:“原系大槐樹下移民,遷至徽縣大河鄉老君殿,後至閻家灣。清朝中期,因災荒連年,薄田欠收,難以餬口。一部分人遷住徽縣榆樹鄉曹家坪居住。另有弟兄四人遷至徽縣紅旗溝(粟川鄉閻家莊)居住。”

  慶陽市閻氏宗支:此宗支於慶陽,始於明朝陝甘行省安邑商閻燦公。至今近五百年。據此宗族譜序言載:“始祖閻公諱進,世居陝西榆林,魏本郡太守。其子慶週上柱國寧州總管。”

  慶陽市(慶城):本宗支始祖為閻燦,原籍山西澤潞。明朝,燦公調任陝甘行省安邑總商,時值明朝,繼續移民,遂帶家眷西遷甘肅省,卜居慶邑驛馬佛寺坳村。

  臨洮縣閻氏宗支:此宗支始居燕京大柳樹巷,因宦遊秦隴,遂家隴焉。後居全縣乃子堡和臨洮之窯頭。

  徽縣粟川鄉閻家莊:此宗支系大槐樹下移民,遷至大河鄉老君殿,後至閻家灣。清朝中期一部分往徽縣榆樹鄉曹家坪居住。另有兄弟四人遷至徽縣紅旗溝(粟川鄉閻家莊)居住。

  徽縣慄川鄉閻莊一社:此宗與《中華閻氏通譜》二卷所載“甘肅徽縣慄川鄉閻莊”同祖,至九世形成穆祖分支。本支“原名大槐樹下移民”,從姬泰伯算起約九十代,族中始遷祖閻繼祖(公元1376~1448年)曾任山西夏縣縣令,政績突出被提升州官,後因遭誣告被謫甘肅。

  ⑾.陝西省:

  西安市西郊牟家村:據講此村雖稱牟家但沒有牟姓人家,全村九十餘戶均姓閻。老人講此村閻姓是一個祖先,明未從山西太原遷過來的。據閻漢章講:“小時,村子有完正的圍牆,村門樓上有太原堡三個字”。

  隴縣閻氏宗支:自明洪永年間,由晉至秦地長安,由興平而隴州,始祖閻才順入隴至今已相傳二十七世,約六百年,人口約兩萬餘。

  大荔縣(原朝邑)倉頭村:此宗支於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移到朝邑縣南鄉倉頭村(原名閻鄉),始祖閻信。歷經六百餘年的繁衍生息,至1959年已發展成一個閻氏村落,人口約七千多人。當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實行有組織的移民。

  洋縣黃安鎮閻家堡:原籍系山西省洪洞縣城北廣濟寺大槐樹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奉詔遷徒到陝西洋縣九里崗、貫溪鋪,公元1621年遷到黃安鎮閻家堡村,落戶至今。

  ⑿.江蘇省:

  沛縣張莊鎮馬莊:此宗支系清詩人閻爾梅的後裔。閻爾梅的四世孫閻博之五子叢灝於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遷居張莊鎮馬莊。

  沛縣:一世祖誠相傳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往沛縣北五十里沙河,其弟景率眾遷往河南夏邑之閻閣。

  沛縣(日月堂):此支始祖閻誠,祖籍山西,明初遷至江蘇沛縣。至今繁衍二十四代,歷經六百餘年。此支人口較多,分佈於江蘇沛縣、豐縣、徐州、銅山、安徽肖縣、碭山、河南夏邑、虞城、山東微山、魚臺。

  邳、新、宿地區:此宗始遷祖信普公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70年)由山西太原郡奉詔東遷至下邳。徐州地區始有閻姓。信普公有四子,清、容二祖徙居窯灣。易、郎二祖留傳徐州鄰近縣鄉。樹德為堂號。

  ⒀.安徽省:

  潁上縣閻家:此宗系太伯後裔,祖籍山西太原,明朝遷至潁上,歷經近四百年的繁衍生息,後嗣遍及潁上各地。

  長豐縣水家湖鎮:此宗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安徽省壽州東九十里爐橋鎮壽州小街(現長豐縣水家湖鎮)定居。世代繁衍,至今已六百餘年。現在水家湖周邊地區已發展到五十多個村莊,閻氏族人已經傳到二十三世,現人口約三萬餘人。始遷祖閻重,所處世序失考。

  來安縣:此宗沒有的族譜,堂號:如德堂。約十九世紀中葉,始遷祖閻相臣從山東到江蘇的南京市,其後代一部份在南京市,另一部份在安徽來安,共生息繁衍至今十代。

  ⒁.廣西壯族自治區:

  資源縣閻氏宗支:此宗支繁衍於廣西資源、全州一帶,歷史悠久,族系龐大。據其族譜載:“始祖為閻應喜,於大宋建隆初年(約公元961年)自饒州鄱陽縣由登仕郎入朝官至工部工曹員外郎職。奉檄來粵,過往湘源,覽山川靈秀,擇全州建鄉而卜居焉。”該宗支系泰伯後裔屬閻鄉系統。

  ⒂.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衛市閻家湖:此宗支遷祖於明初來自山西大槐樹。

  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塔城市:閻氏家族分佈新疆各地,居住在塔城的閻氏大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來的。

  ⒄.四川:

  蒼溪縣回水壩:此宗遷氏祖閻居仕於明洪熙(公元1425年)落業蒼溪回水壩。來自山西太原,先祖失考。在原宗譜的基礎上經閻曾誠、閻宗輝主編於2003年輯成新族譜。

  高縣:明末,四川受戰亂、瘟疫之擾,人口銳減。清康熙初實行“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運動。此宗遠祖閻友賢所生閻成明等三子從湖北省黃州府(今黃崗)麻城縣(1986年改市)孝感鄉遷四川高縣可久鎮紅意村走馬裡(也稱閻家山)定居。閻成明在高縣繁衍的後裔至今已有十五代兩千餘人口。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讓堂: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閻國寶同叔、兄、弟十餘人自山西洪洞東遷,至中都(中都,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遇冦失散,國寶公攜唯一族譜《閻鄉家乘》卜居兗州府寧邑城西寺頭村(今山東省寧陽縣寺頭村),修建泰伯祠(後受封稱至德廟),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修《閻鄉家乘》,編撰了《中都遇冦失散記》,為後世尋找失散支脈重新合譜奠定了基礎。現德讓堂後裔遍佈寧陽、汶上、梁山、鄆城、嘉祥、單縣、東平、肥城、兗州、曲阜、泗水、魚臺、滕州、青州等縣市,以及北京、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江蘇、河南等省市。

  右相堂:唐朝閻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當時姜恪因戰功封左丞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讚歎。

  樹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縣東遷至徐州東南古鎮窯灣,建樹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內,銅山、邳州、賈汪、宿遷、遂寧、豐沛等地,開籍祖信譜公。

  日月堂:江蘇省沛縣、豐縣閻氏宗祠堂號為“日月堂”,含有閻爾梅及其後裔不扶清,反清復明之意。

  字輩

  山東德讓堂閻氏字輩(國寶公後裔):

  循緒篤源本 纂修恪憲章 師承至徳統 祖澤衍應長——乾隆九年閻泳 注92世至111世。

  真常智仁勇 禮讓守宗風 心傳述道學 允執在其中——乾隆三十五年閻夢圖 注112世至131世.

  國安公後裔字輩詩(已廢止,改用國寶公後裔字輩)

  兆鴻培傳崇道化元有明允鳳國福維敬——(96世—111世)

  士景曰仁心如際存懷其修善自聖令純——(112—127世)

  德讓堂分支(汶寧)閻氏行輩(已廢止,改用總堂字輩):

  慶玉(毓)傳繼廣 祥瑞永萬春 繁榮茂盛久 樹人家聲長——汶寧閻氏十三代至三十二代

  山東嘉祥字輩詩(順建公後裔):

  如克成善統繩先循法程茂昭垂嘉猷立功以秀英——乾隆三十五年注(94世-113世)

  至德從讓起家聲世相傳謨烈方策在繼述可光前——公元一九五一年注(114-133世)

  山東菏澤字輩詩(貴公後裔):

  崇儒子傳世昭德乃錫恩修家思立志為國敬爾身——(96世—115世)

  偃師、鞏縣、孟縣 三縣閻姓清末民初聯宗世系宗派字,即嵩洛世系:

  肇源皆自晉,支派原相當,天祚運初起,繼繩兆國光。

  太平鹹樂業,代遠孝思長,忠厚傳來世,曾玄永安康。

  河南滑縣閻(閆)氏字輩:

  孔光誥方克昌道,金玉秀士化成隆(龍),朝廷啟選俊傑進,一貫英才列九卿

  河南民權閆氏字輩:"國慶明良 同樂安康 保家衛國”。

  河北閻氏一支字輩:“義春忠和孝,海空驚鳥飛”。

  山東閻氏一支字輩:“佘紀成培憲居慶澤錫章”。

  山東青島閻氏字輩:“昌學恆立志作瑞啟廣輝”。

  山東昌樂閻氏字輩:

  鍾毓慶錫守令德武昭文心正達致遠才睿端聰寧立志名可秀惟爾承國榮宗澤隆昌盛華龍騰飛鵬千禧年

  山東長清閻氏字輩:“玉兆樹榮培西”。

  山東臨淄閻氏字輩:“化家增樹廣厚”。

  山東微山閻氏字輩:“允士廣錫洪家成德培厚五世樂其昌”。

  山東聊城閻氏字輩:“雲月均兆瑞,家邦慶洪恩,周孔傳明教,忠恕錫智仁”。

  山東臨清閻氏字輩:“夢金清樹秋培”,注:有歷史資料可查,清咸豐十年就定居臨清劉垓子鎮三十里鋪村,現族人多居住在鄰村白佛寺。

  江蘇窯灣閻氏字輩:“ 宜念成宗嗣,長懷世久春”。

  江蘇宿遷閻氏字輩:“以殿成宗士守長”。

  江蘇無錫、宜賓、常州閻氏字輩:“金兆朝卿殿德昌繼世長”。

  江蘇贛榆閻氏字輩:“思仁鴻振倫朝家繁傳古道庭訓首先賢鴻章”。

  湖南懷化閻氏字輩:“文武在朝廷富貴平陽昌”。

  湖南長沙閻氏字輩:“紹家聲大振廣世德永昌樹文名泰運膺廷錫”。

  湖南株洲閻氏字輩:“伏綿少...”。

  遼寧大連閻氏字輩:“培傳家承善樹玉相國炳忠懷”。

  遼寧東港閻氏字輩:“克福吉炳志”。

  遼寧閻氏一支字輩:“廷炳德廣慶春長榮澤毓寶樹永世福洪”。

  四川資中閻氏字輩:“泰民安定君臣露雲”。注:後續字輩已無。

  四川閻氏一支字輩:“詩禮傳家敦仁行義安幫定國”。

  四川雅安閻氏字輩:“國亁炳洪豔□旭”。

  四川劍閣、三臺閻氏字輩:“興宗中運開,錫福本天功,維善剛文遠,萬代一體同”。

  廣西全州閻氏字輩:“宏功銘九鼎俊位列三臺”。

  廣西玉林閻氏字輩:“錫乃蘭玉生”。

  重慶忠縣閻氏字輩:“察登天星孝萬世永純學文光宗修德明道家友代”。

  重慶新灣閻氏字輩:“純文光中修德明仁”。

  河南孟州閻氏字輩:“進法吉立庭慶景生萬民升都賜殿親”。

  河南鹿邑閻氏字輩:“新志(治)振春國家”。

  河南南召閻氏字輩:“學好相尚登朝經邦保善和忠惠澤增長令生克俊永錫傳良公雲純潔太發其祥”。

  甘肅民勤閻氏字輩:“發基向有本仁義禮智信”。

  北京朝陽閻氏字輩:“德鳳振國嘉”。

  安徽太和閻氏字輩:“廷欽(慶)永(紀鳳)茂協德”。

  黑龍江大慶閻氏字輩:“培錫清桂立炳”。

  河北臨漳閻氏字輩:“德金玉俊福連瑞”。

  山西義馬閻氏字輩:“萬玉生兆復守法文可立國泰天心順朝正民自安勤奮家昌盛忠厚人壽康”。

  甘肅景泰閻氏字輩:“邦良自秉文大世熙兆憲廷穆立沛起尉敦睦宗克昌至德瞻泰伯讓禮雍晉芳”。

  上海閻氏一支字輩:“文式定修……”

  閻氏一支字輩:“世立元長成曉”。

  閻氏一支字輩:“尚明繼純化德茂可廣恆汝若相呂太邦本兆長安”。

  河南、山東交界處一支字輩:儒子傳世 召德乃錫恩 修家思裡志 為國敬爾身。

  山西太原閻氏字輩:思光大義錦泰雲,書錫志數立世文;振興培基成元國,肇啟宏學定效勤;永珍本源實一體,聖賢至德贊中庸;昌明禮教崇忠恕,化習存誠重敬恭。

  湖北浠水閻氏字輩:國正天心泰,家和福自生;時敦忠厚德,世慶吉祥呈;文啟蓮華秀,科開桂樹榮;克昌宗祖緒,永代有芳聲。

  湖北當陽閻氏字輩:大啟文光傳世永,宏開明德繼宣昌。

  湖北黃岡閻氏字輩:必世學月,大尚及時,汝光曾道,同人敘志,作德榮昌,銘士瑞應,兆啟宗邦,錦文華國,庭錫優長,鴻偉丕振,輝映金章,法周全善,品貴純良,孔昭祖蔭,裕後其祥

  雲南騰衝閻氏字輩:(十七代起)文、本、大、春、生、芳(信)、自、茂、萬、世、兆、宗、邦

  四川宜賓高縣閻氏字輩:成普雨思三,忠先萬登文,永世崇禎德,榮華生富貴,金玉發滿堂,共30字,目前仍健在的有文字輩,已使用至禎或德字輩(清初牽入四川)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周代;

  望出太原。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閻姓的的源流和郡望。閻姓源於姬姓。周武王封泰伯的曾孫仲奕在閻鄉,其後稱為閻氏。

  清平裁士;

  禮讓化民。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隴州人閻仲宇,字參甫,成化年間進士,弘治初年以按察副使備兵臨清,任職期滿將要離開時,軍民數千人號泣挽留。後歷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為官清廉公正,善於識別人才。下聯說三國時蜀漢人閻憲,官綿竹令,多以德政感化百姓。有人走夜路拾到別人丟失的錦,天亮後送到縣衙,他說:“夜行得錦,是上天賞賜給你的。”那人說:“縣裡有您這樣的賢令,我要是拾到東西不上交,會感到慚愧的。”

  一身被害;

  千古流芳。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代名人閻亨事典。晉帝國最高統帥(大將軍)苟晞時駐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市)驕傲奢侈,兇暴殘忍,蠻橫得不可理喻。前遼西郡(河北省盧龍縣)郡長閻亨,屢次規勸苟晞,苟晞把他誅殺。參謀指揮官(從事中郎)明預(明,姓)在家臥病,馬上坐轎晉見進諫。苟晞暴跳如雷說:“我殺閻亨,跟別人什麼相干?你卻帶病進來罵我!”明預說:“閣下對我禮遇,所以我盡心報答。而今,你對我這麼憤怒,比起遠近對你的憤怒,又算什麼?姒履癸(桀)身為天子,還因為驕傲兇暴而滅亡,何況做一個人臣?希望你暫時息怒,思考我的話。”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離散,再加上饑饉、瘟疫。正巧,漢趙帝國鎮東大將軍石勒,攻陷陽夏(河南省太康縣),乘勝襲擊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馬端。後人對閻亨氣節甚為稱頌。

  五言通用聯

  撫士得死力;

  諫役慰民心。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閻慶善撫士卒,每戰,得其死力。下聯典指晉·閻曾隱居涼州,州牧築釣臺,民苦其役,曾夜叩門諫之,乃罷其役。

  六言通用聯

  右相丹青盛譽;

  山人詩作清名。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畫家閻立本,雍州萬年人,父親閻毗、哥哥閻立德都擅長工藝、建築和繪畫,馳名隋、唐間。他繼承家學,顯慶年間官將作大臣,後歷任工部尚書、右相、中書令。工書法,善畫人物、車馬、臺閣,取法張僧繇、鄭法土,而能"變古象今",筆力雄渾;尤其精於人物肖像,善於刻畫人物性格。所畫太宗像及《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等,稱譽當時;所作《步輦圖》,描繪了太宗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祿東讚的情景,反映了漢藏兩族友好親密酌關係。下聯典指清初詩人閻爾梅,字用卿,號古古、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沛縣人。明末崇禎年間舉人,弘光年間,清軍南下,曾勸說史可法進軍山東,抗清復明。後因參與抗清活動被清軍抓獲,不屈,逃脫後流亡各地,晚年才回家鄉。其詩多感懷時勢之作,格調蒼涼,有《白耷山人集》。

  右相丹青盛譽;

  洪都棨戟遙臨。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畫家閻立本(見上一聯聯釋)。下聯典指唐代名賢閻伯嶼,官洪州都督,是個比較有名氣的文人,結交甚廣,特別是與地方上的名流,往來尤多。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因詩人王勃席間作《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膾炙人口的佳句而流芳百世,千古傳誦。

  七言通用聯

  門庭若市興旺久;

  三星並臨福澤長。

  ——佚名撰閻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閻姓“閆”字的析字聯。

  始祖泰伯至德廟對聯:

  樹百代之孤蹤為忠臣為孝子節著衡山與兩儀以並老

  衍千秋之大道以繼徃以開來薪傳周禮統萬古而長留

  孤蹤高百代全孝全忠節著衡山與兩儀並老

  大道衍千秋繼往開來薪傳周禮統萬古長流

  俎豆薦馨香慎莫忘水源木本 千年燕翼貽謀遠

  詩書培世業還須念弓冶箕裘 萬世蒸嘗俎豆新

  隱隱孤忠荊蠻三讓髙千古

  煌煌周禮端委一時留萬年

  讓接唐虞至德之馨香由舊

  禮開周孔明禋之俎豆長新

  義重君臣大節與衡山並峙

  恩全父子鴻綱同易水長流

  易水溯淵源聖祠垂於萬古

  杏壇追往烈至德炳若日星

  手澤長存桮棬衣裳在笥

  形神猶在聲音笑貌如聞

  【祠堂古蹟】

  閻氏宗祠樂善堂

  湖北南漳閻氏宗祠一樂善堂,自去年十月落成以來,已接待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閻姓族人參拜祭祀數千人。拜謁者絡繹不絕,宗祠晝夜香火旺盛,雲霧繚繞,佛光普照。

  閻氏宗祠樂善堂,座落於南漳縣肖堰鎮苗家溝村小河口。佔地面積1088平方米,總投資近60萬元,建築面積218平方米,分二進四合院呈階梯狀分佈。仿古建築,門前溪水流潺,後山蒼松滴翠。大門石墩、石鼓、石門坎,兩旁一對來自河北曲陽漢白玉石獅龍呤虎嘯。門楣上方“閻氏宗祠樂善堂"石刻鑲嵌正中,石刻稜角窗雕刻著“閻”字變遷演變沿革,兩旁楹聯“山高水長世代枝繁葉茂,厚德載物秉持樂善好施"為閻顯明先生題詞。二廳門楣“太原重光”、二殿中央“澄恩殿”分別由國家一級書法家閻景山先生、閻望月先生題寫。

  宗祠確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閻門家訓,並重新理清宗族派系。一殿為陳列館堂,主要陳列族碑、記事碑和功德碑刻,閻姓發展歷史及現狀記載,來自全國各地閻姓族人的錦旗、匾額、字畫及書法等。中間為院落,一鼎重達千斤鑄有“閻氏宗祠”的生鐵大香爐安放中央,共族人上香敬裱。院落兩旁是進入二殿的臺階,左上右下。二殿為祠,設有參拜廳、神龕臺。供奉閻姓始祖閻澄及一批開山先祖神位,閻姓歷史名人神靈及閻姓先人神壇,閻門歷史人物道德事蹟傳記等。

  湖北南漳閻姓源於山西太原郡,始於河南南陽泌陽縣,明朝時期,始祖閻澄跟隨叔父以泥瓦匠人身份來到湖北南漳,落籍高峰嶺小浴河以東閻家關,迄今已達510多年。初來乍到穴居巖洞,燒磚做紙刀耕火種,後遷至高峰嶺閻家坑、閻家埡、閻家坡,隨即人丁興旺實現戰略轉移,下水田畈、苗家溝,上薛坪三景,進東鞏、肖堰、武鎮、南漳、保康等地。從始祖計算已達20代,共2700多戶10630多人,佔全縣人口2%。族人有詩曰:五百年前一枝獨放高峰嶺,數世紀後萬花競開金南漳。

  據調查考證,南漳閻氏宗祠樂善堂始建於公元1928年,地址肖堰水田畈,後遭破壞。重修的閻氏宗祠樂善堂,為全國閻姓第三家新建宗祠(山西、山東各一家),南漳獨家。樂善堂建設,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肯定與支援,許多地方官員前往參觀考察,擬定為家庭道德教育基地將載入《南漳縣誌》。閻姓家族推舉專人負責管理宗祠。每逢春節、清明節舉行集體祭祀活動,閻姓人考取大學、結婚添丁第一時間參拜敬香,告慰先祖,已形成慣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閻氏宗祠一樂善堂打造成祭祖參拜,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傳承中華文化及宗族文化的教育基地。

  【典故軼事】

  1:閻立本的知人之明

  閻立本出生於一個書畫之家,父親在繪畫、建築、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哥哥也同樣擅長工藝、繪畫,父子三人馳名於世。

  不過閻立本開始進入仕途,已經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這時誰還來關心你的繪畫才能如何呢?因此,閻立本開始進入到秦王李世民的帳下,職務是庫直,掌管的主要是工程一類的事情。這未必和繪畫有關係,不過卻可以發揮他在建築工藝方面的特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還做過主爵郎中、刑部侍郎一類的職務,不過高宗即位之後,他又回到老本行,擔任工部侍郎,主管宮室建築,不久升為工部尚書。

  當然,早在貞觀年間,他的繪畫才能便已經得到社會的公認,在秦王府時,他就曾經為李世民的謀臣大將們畫像,稱之為十八學士圖,而之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影象自然也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這並不妨礙他的仕途。

  閻立本就這麼一邊畫畫一邊做官,最後還做到了丞相,當時姜恪憑藉戰功被任命為左相,而他為右相,因此有人以此寫了一首詩,其中一聯是“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因此,閻立本並不僅僅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一般的文人,他除了畫畫,還做官,而且做得很不錯。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和日後改變大唐命運的狄仁傑產生了關聯。這也正是張燧所告訴我們的。

  還沒有被任命為丞相之前,閻立本曾擔任河南黜陟使一職,負責巡視考察河南一地的官吏。當時狄仁傑剛涉足官場,他透過了明經科考試,被任命為幷州的佐官,正是在閻立本考察的範圍之內。剛出茅廬,狄仁傑未免有些初生牛犢的莽撞,於是惹惱了當地一個官員,這個官員便趁機告了他一狀。

  閻立本讓人把狄仁傑叫來,狄仁傑不卑不亢,條分縷析,把別人對自己的誣告說得清清楚楚。閻立本是畫家,他基本上是帶著驚喜的眼神看著狄仁傑言說的。狄仁傑說完,閻立本立即對他說,孔子說,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這個人怎麼樣,足下可謂是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啊。他還從一個畫家的角度告訴狄仁傑:在我眼裡,有兩種人,一種是想畫成畫的,另一種是不想的。想畫成畫而又覺得非畫不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你就是其中之一。

  不用說,閻立本幫狄仁傑擺脫了誣告,另外他還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這就是閻立本的知人之明。如果不是遇上閻立本,弄不好狄仁傑就因為這一誣告無法翻身,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梁公了,也就沒有李唐天下的恢復,這麼說來,閻立本被後人稱道的繪畫藝術,這不過是他功勞中的百分之一罷了。

  2:區區一典史,節烈奇男子

  江陰,舊稱澄江,取自謝靈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據此就可知道這個城市是多麼的秀美,在江南的風月中,荷塘淡淡,清蓮擎傘,處處顯出那水鄉的鐘靈剔透的美。

  閻應元,字麗亨,北京通州人,於史無載,只知曾擔任過江陰典史。典史是什麼職?無品,未入流,嚴格地說,算不上官,只能稱為吏。正是這個“不入流的典史”,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那些投降的將軍、大學士、總督、巡撫、知縣們,在閻應元這小小的“典史”面前,應當羞愧至死。

  在那大局糜爛,血雨腥風,清人鐵騎在江南大地上縱橫馳騁的日子裡,各地是望風而降。有史書載:“當是時,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閉門旅拒,攻之輒拔;速者功在漏刻,遲不過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間下名城大縣以百計。”

  然而,在江陰,在清軍八旗二十四萬大軍兵臨城下,民族危亡之際,閻應元率領三千壯士和六萬義民,拒敵於城下,碧血孤軍,奮戰八十一天,使清軍鐵騎損兵七萬五千,折損三王十八將,為我大漢民族譜寫了一首昂揚的正氣歌。

  城破之日,閻應元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湧沸而僕",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清兵入城,典吏陳是遇持刀與清兵血戰,身負重創,握刀僵立,死時,身子倚在牆邊,屹立不倒;江陰縣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舉火自焚,訓導馮厚敦自縊於明倫堂,妻與姊投井死。中書戚勳、諸生許用舉家自焚而死。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投河而死。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這就是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江陰八十一日”。

  據《江陰城守紀》:“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援,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他把自己和全城十餘萬人都放在一座巨大的悲劇祭壇之上,用熱血和生命作為犧牲,以供奉那生生不息、愴然傲岸的民族精神。

  一名臨難前的江陰女子,她用剪刀扎進脖子內,在臨死前,為她自己和江陰十數萬慘遭屠戮的生靈寫下了這兩句血詩:“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陰抗清,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都稱得上是一個奇蹟,當最後的結局降臨之時,倒塌的是江陰城樓,聳立的是悲劇英雄的傲岸塑像,無怪那個連李白杜甫都不放眼裡的趙翼,對閻應元卻是由衷的佩服,“何哉節烈偉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史。”

【家訓格言】

  《閻氏家訓》

  (錄自閻錫山故居家訓拓本)

  人生有五要:一要有強健的身體,二要有正當的職業,三要有精巧的技能,四要有充分的知識,五要有公道愛人的熱心,有此五者可謂之完人。

  見事理不明就問,覺言行有錯就改,這就是修正做事做人處事處人的好方法。

  處人不可以太不好的居心猜人以傷情,人皆善心亦何至於太無心肝;然亦不可以太好的存心不妨人以中傷,人皆有噁心亦何至於不能做出惡事。

  處人莫好於久敬,能久敬人者人亦久敬自己,互敬之下無惡因即無惡事。

  做事最怕沒恆心,沒恆心一日勤勞半日懶惰,有始無終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沒方法,沒方法終日忙忙不見功,有苦無智不能成功,當戒之。

  為人不可有傷身體損人格的嗜好,更不可有犯法律揹人情的行為,吾人當勉之。

  做事是人生的結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結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結果小,為做人即應當做事。

  同聲相應性相輔,自己的智不足應用他人的智來補,自己的仁不足應用他人的仁來補,自己的勇不足應用他人的勇來補,自己的知識不足應用他人的知識來補。差的多多補,差的少少補,不愁補不足,只怕不求補。

  計算一年不如計算一月,計算一月不如計算一日,計算一日不如計算一時,蓋以一時所損益者為數雖小而累以年月則為數甚大。

  自處貴篤實,自責自勉自強自計,非自責無以改過,非自勉無以上進非自強無以立身,非自計無以裕財。

  自處要常常站在原諒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諒,求人原諒是低人一頭,能原諒人是高人一頭。

  不顧人的利害,只顧自己的利害的行為是不對的,是取辱的,是必失敗的。

  人以生為原則,以結果為目的。人生的要素有二:一為物質,一為精神。故人生的結果亦有二:一為物質的結果繼續是也,一為精神的結果成仁是也。做人須二者兼成。

  自己佔偏宜,是使人吃虧。使人吃虧,以自處說是不智,以處人說是不仁。不智不仁,其結果必吃大虧,當戒之。

  用人當宥其錯、愆其惡、嚴其限、密其則,寬以待之,專以責之,節以使之,明以考之,秘以察之,當以賞罰之。

  管人須知識、能力、人格均足以領導人,還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語、能勤勞以指揮人,方能盡人之所長。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