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姓圖騰(司空氏圖騰)
司空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官職名為氏。二是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以官職名為氏。司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四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六百七十三位。
【得姓始祖】
夏禹、子司空、杜隰叔、士蒍、杜仕痌。
夏禹:所謂“司空”,是古代官職,主管土木工程。始置於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際,後來到了周朝時,位列六卿,漢朝時位列三公,到了前清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司空氏的得姓歷史悠久,根據《通志·氏族略》和《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的記載,司空氏的始祖夏禹因作司空官,其支系子孫即以官為姓,稱司空氏。得姓至少也有4000年。望族居頓丘郡(今河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故司空氏後人奉夏禹為司空姓的得姓始祖。
子司空:宋武公,本名子司空,宋戴公之子,為宋國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從宋戴公在位期間起,北方遊牧部落長狄民族首領鄋瞞就經常發動入侵中原的戰爭,到了宋武公繼位之後,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讓妥協、以財求和的政策,堅決予以反擊。在宋武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司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君主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傳說,堯為部落聯盟首領時,大禹官至司空。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在遠古帝王少昊時就已設定,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相當於當今的建設部部長。據說大禹就擔任過帝堯時期的司空,為民生所不可或缺,後世一直沿用。
大禹任司空,治水有功,建國有勳,其後裔子孫種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空氏,世代相傳至今。司空氏族人大多尊奉大禹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司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司空,在西周初期由周公所設,在金文中都寫作“司工”,即冬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大約是主管土地,兼管土木等建築工程之職,具有土地管理、城市規劃與建設、農田水利、工業技術等相關方面的執法權利。由於古史湮遷,現存的典籍《周禮》中已經失去了“冬官司空”的主要部分,僅存有《考工記》一篇,故而,司空之職守未能盡識其詳。今只有在典籍《禮記·王制》中有一記載:“司空執度度地,古公亶父遷都周原,‘乃召司空,乃如司徒,俾立室家’。”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由周公旦、召公奭為左右父宰(輔政),以聃季為司空,分封康叔於衛國,“聃季授土,陶叔授民”。當時司空、司徒、司馬三官合稱“三有司”,為王朝重臣。
在史籍《後漢書·百官志·司空》條下,記載有原注:“司空,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這個“司空”的職能表是東漢王朝的的官制,其職能明顯不能與兩週時期的“司空”官職並比,但人們從中可大體瞭解司空之職掌。春秋戰國時各國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營建。例如在晉國,堯帝的後代尹祁隰叔及其孫尹祁仕痌,都曾任過司空之職。在歷史上,宋國因其宋武公名叫子司空,因此曾改司空之名為“司城”,以避其名諱。
西漢時期,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但這時的司空官職性質已與以前的司空不同了。到了漢哀帝執政時期,恢復了御史大夫之名,但不久又復為大司空。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也設定有大司空之官位,但很快就去了“大”字而稱司空。到了東漢末期,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罷黜了司空之職,改設位御史大夫,但其職掌一如司空。晉朝時期也設有司空之官位,為“八公”之一,地位非常高,但往往作為權臣之加官,沒有很具體的職能。南北朝時期沿襲的多是兩晉王朝的官制,因此也設有司空之官位。隋、唐時期雖然設定有司空之官位,而且還貴為三公之一,但僅是一種崇高榮譽的虛銜,沒有實權。宋朝時期,亦以司空為大官之加銜,仍為虛銜。當時的遼、金、西夏三國相沿。元朝以後,廢除了司空之官位,所以在明、清封建王朝中就不再見司空之官稱了,但人們還是習慣以大司空之銜來尊稱職任工部尚書的官吏。
在歷朝歷代司空們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空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因此簡單地說“劉氏、隨氏、範氏、司氏、司空氏皆為同宗”,是錯誤的。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武公子司空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任君主為著名的宋武公。宋武公,本名子司空,宋戴公之子,為宋國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從宋戴公在位期間起,北方遊牧部落長狄民族首領鄋瞞就經常發動入侵中原的戰爭,到了宋武公繼位之後,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讓妥協、以財求和的政策,堅決予以反擊。他派能征善戰的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在著名的“長丘之戰”(今河南封丘)中一舉打敗長狄部落,並俘獲其部落首領之一的緣斯。但在戰鬥中,司徒皇父和其兩個兒子谷甥、司寇牛父亦不幸戰死。宋武公堅決發動的“長丘之戰”,為宋國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平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宋武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司空氏,而原來因官為氏的司空氏族人則改稱司城氏、司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空氏、城氏、功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尹祁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隰叔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傳說,舜帝執政時期,封堯帝的兒子丹朱在唐地,建有唐國。丹朱再傳至裔孫劉累,遷居魯縣,改稱系韋氏。商王朝末期,系韋氏族人回遷於唐國。到了周成王姬誦繼位以後,唐國被周公所滅。故唐國貴族被遷到杜邑,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到了周宣王執政時期,杜桓在王室中任大夫,人稱杜伯。後杜伯因拒絕周宣王的一名寵妃的調戲,被誣告而屈殺,其兒子杜隰叔連夜逃奔到晉國。被聘任為士師,職掌執掌軍隊和刑法。杜隰叔之子杜蒍在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公元前676~前651年)出任大司空,他以父親的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士氏,史稱士蒍。而士蒍的孫子士會後來出任晉國的中軍元帥,為上卿,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封隨邑,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隨氏,其中範氏家族最為龐大。
在杜隰叔的孫子中還有一個叫杜仕痌,後來也出任晉國的大司空,在士蒍、杜仕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空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定,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據說大禹就擔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任過司空,他們的後代都有姓司空的。剛出現“司空”是官名。相傳帝少昊設立了司空一職,主管國家的水利、土木和交通工程建設。這個官職因其為民生所不可或缺,後世一直沿用。更在周朝,被列為六卿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相傳在帝堯時,大禹任司空,治水有功。他的子孫中就有以司空為姓。在春秋時,又有隰叔的孫子在晉國任司空,他的後代也有因此而姓司空的。
分佈
司空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九位門閥,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六百七十三位。望族出頓丘郡。
在上海、遼寧瀋陽、安徽會山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堂號
頓丘堂:以望立堂。
耐辱堂:唐朝時候,司空圖任禮部郎中,為避亂隱居中條山王官峪,建了一座“休休亭”,自號“耐辱居士”。當時凡是賊兵所過的地方,人民倍受殘暴,但寇兵獨不入王官峪,附近人都跑到那裡避難。司空氏因號“耐辱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頓丘望族;
中條隱居。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司空姓的望族居頓丘郡。下聯典指五代進士司空圖,曾避亂於中條山。
中條隱士;
大曆才人。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司空圖隱居中條山,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圖固辭不就。下聯典指唐·司空曙工詩,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六言通用聯
置絹中條隱士;
工詩大曆才人。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末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字表聖,河中人。鹹通年間進士,官至知制誥、中書舍人,後隱居中條山王官谷,建休休亭,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所撰《二十四詩品》,用四言韻語論述詩歌風格,對後代詩論有一定影響。他曾為人作碑,獲贈絹數千,放置在虞鄉街上,任人去取。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司空曙,字文初,洺州人。進士南身,曾為劍南節度使韋皋的幕僚,後官至虞部郎中。有詩才,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七言上通用聯
望出頓丘家聲遠;
源自禹後澤流長。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司空姓的郡望和源流。
龍虎榜上列宗韓;
鳳凰池中有舜賓。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紹聖(1093-1097)年間,有司空宗韓榮登金榜。下聯典指北宋太平(1021-1030)年間,有司空舜賓登科及第。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大曆才人,工詩以擅風雅;
中條隱士,避亂而勵清操。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司空曙,字平初,廣平人。官至虞部郎中,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下聯典指唐末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官至禮部郎中,著有《詩品》二十四則,以四言韻語詠述詩的二十四種境界,對後世詩評有很大影響。
鹹通郎中詩品,無體不備;
大曆才子華章,有口皆碑。
——佚名撰司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末詩人、詩論家司空圖事典。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司空曙事典。
【典故軼事】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劉禹錫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監察御史;因為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屢受癟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名望,便邀請他飲酒,席間請了幾個歌妓來作陪。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朝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工部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事情如果是發生得符合自然規律,便不可引用這句成語,如太陽東昇西落,這樣的自然現象就不能用“司空見慣”這句成語。而有些事情的發生具有偶然性,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來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行駛,但有時候又常會發生意外事故,這樣的事情聽、看多了,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耐辱居士司空圖
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於鄉里,後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讚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於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律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於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遊。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讚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後來,盧攜回朝復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僕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後來他聽說唐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
唐廣明二年(公元881年),唐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司空圖出身於官僚地主階級家庭,又處在黃巢起義和唐王朝行將覆滅的時代,在歷史的大動盪中,他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就採取避世隱退的人生態度。回鄉以後,他既不同百姓往來,也不與官府聯絡,而是“將取一壺閒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當時王重榮兄弟鎮守漢中,很仰慕他的名聲,常多饋贈,他都拒絕不納,後騙他作碑文,並贈絹數千匹,司空圖就把絹堆放在虞鄉市上,任眾人取用。後來他定居在中條山王官谷的先人別墅,在這“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的“世外桃源”裡,每日與高僧、名士吟詠為樂。
唐昭宗即位後,就在行宮委任他為知制誥,升為中書舍人。後來皇帝巡狩寶雞,沒要司空圖隨從,司空圖就又回到河中。龍紀初年,他官復原職,因病辭官。景福年間又委任他為諫議大夫,也不到任。後來又召他為戶部侍郎。司空圖到朝廷致謝,幾天後又走了。昭宗在華州,召他為兵部侍郎,他說自己腿有病堅持請辭。那時遷都洛陽,柳璨迎合賊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幫助削弱王室。詔令司空圖入朝。司空圖假裝失態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無意於仕途,於是任憑他回山。
司空圖原住中條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產,於是隱居不出。為此,他在王官谷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並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謂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聵,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墜,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濟時之用,則又宜休也。”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覆詠歎“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寧處不出”的心志。
當時司空圖在亭中畫下唐興以來全部有節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影象,並題名為“休休亭”,還寫文章表述心志:“辭官,是美事。既安閒自得,美也就有了。本來,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辭官;估量我的素質,二宜辭官;我老而昏聵,三宜辭官;再,我年輕時懶散,長大後馬虎,老了後迂腐。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辭官了。”還自稱為“耐辱居士”。
有時司空圖的言語奇特古怪,以此來免禍。他預先準備了棺材墳地,遇到好天氣就領客人們坐在墓穴裡飲酒賦詩。客人覺得難堪,司空圖說:“你為什麼看不開呀。生與死本是一回事,我哪裡只是在此暫遊呢?”
每年過年時,村裡集合擊鼓跳舞祝禱,司空圖與鄉里老人們同樂。
王重榮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東西給他,他都不收。為了作碑,王重榮贈絹幾千匹,司空圖把絹放在虞鄉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被拿光了。
當時,寇盜所過之處都搶掠燒殺,就獨不去王官谷。不少讀書人都去那裡避難。
唐天覆四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把持朝政,遷都洛陽,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到了唐唐哀帝被弒之事被司空圖聽說後,他便絕食,嘔血而卒,終年七十二歲。
司空圖留給後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閒情逸致,內容非常單薄。他還曾為此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
在文學史上,司空圖主要是以詩論著名,他的《詩品》是唐朝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詩品》以四言韻語詠述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煉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
但司空圖的詩論缺乏嚴密的系統性,特別是片面強調所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宣揚了一種遠離現實生活體驗的超脫意境,忽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重大的社會作用。而且,這些都為宋朝嚴羽的《滄浪詩話》、清朝王士禎的《漁洋詩話》等所繼承和發揮,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產生了不少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