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姓圖騰(公孫氏圖騰)
公孫姓是漢族複姓之一。據傳,源於5000多年前的華夏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春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跟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一十六位。
【得姓始祖】
黃帝: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傳說是神農的同父異母弟:“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在他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公孫為姓。黃帝軒轅氏曾姓過“公孫”,後來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後代裡,有部分姓公孫,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數以軒轅為姓。公孫氏族人大多尊奉黃帝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人文始祖之一的黃帝軒轅氏,屬於以貴胄身份稱謂為氏。
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出自遠古時期,
據史籍《路史》記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
在黃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貴胄身份稱謂為姓氏者,稱公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公孫氏族人大多尊奉黃帝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身份,出自兩週時期各諸侯國王族的後裔,屬於以貴胄身份稱謂為氏。
春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有被稱為“公”者。
按周王朝的典禮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在這些公孫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人便以身份稱謂“公孫”為姓氏者,稱公孫氏,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這在史籍《廣韻》中有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史籍《通志》記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史籍《通志》中說,相傳遠古時黃帝姓公孫,於是便有這一姓的廣泛流傳。公孫一姓源遠流長,據史籍《路史》記載,軒轅氏初姓公孫,後改姓姬。在史籍《廣韻》中記載:“封公之後,自皆稱公孫。”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公孫氏,皆貴者之稱。”後來“公孫”的意義延伸了,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大多被尊稱為公孫,因此以“公孫”為姓氏的人群中,並不完全是一脈相承於黃帝,但歷史悠久。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後代人,而“公孫”兩字,則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後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後代以“公孫”的身份稱謂為榮,便相延世代成為公孫氏。
分佈
公孫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一十六位。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淄)、扶風郡(今陝西咸陽)。
今山東、雲南兩省還有公孫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為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縣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廢黜。公孫氏望族的高陽郡,是指③之所處。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白馬堂:東漢末期公孫瓚被封為討虜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儲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字輩
(暫缺)
漢魏時期遼東公孫氏世家:
第一代:公孫延
第二代:公孫度
第三代:公孫康、公孫恭
第四代:公孫晃、公孫淵
第五代:公孫修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人稱書庫;
力卻弓旌。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阜城人公孫景茂,字元蔚,博覽經史,在西魏時任太常博士,對經史的錯誤多有改動,當時人稱為“書庫”。隋開皇初年官汝南太守,後歷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處,常用自己的薪俸幫助病人、窮人。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上穀人公孫鳳,字上鸞,隱居在昌黎的九城山谷,冬穿單衣,夏吃餿食,彈琴吟詠,悠然自得。朝廷屢次徵召,不為所動。“弓旌”,為古代徵聘士大夫之禮。
趙家義士;
孟氏門人。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孫杵臼。下聯典指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公孫丑。
六言通用聯
脫粟稱平津儉;
舞劍示懷素書。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薛人公孫弘,字季,小時候家裡貧窮,四十多歲始學《春秋·雜說》,漢武帝兩次徵召為博士,後任丞相,封平津侯,生活儉樸,經常吃糙米,人們都佩服他的勤儉。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教坊舞伎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名冠一時。杜甫曾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書法家懷素曾見她舞西河劍器,遂淨其舞姿化用於書法,從此其草書大有長進,以狂草著名。
七言通用聯
脫粟稱平津之儉;
舞劍示懷素之書。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薛人公孫弘。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教坊舞伎公孫大娘。
孟門受精微之學;
行人擅修飾之能。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孫丑,孟子弟子,非常傾慕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晏嬰,曾向孟子請教他們建功立業的精細隱微的問題。下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鄭國大夫公孫揮,字子羽,鄭簡公時任行人(掌管朝覲聘問的官)。《論語·憲問》中曾說:“鄭國外交辭令的創制,裨湛起草,世叔討論,行人子羽修飾,東里子產潤色。”
九言通用聯
孟氏及門,受精微之學;
行人子羽,擅修飾之能。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公孫丑,孟子弟子,曾向孟子問何謂“不動心”和“浩然之氣”。又請問管仲和晏嬰的功業。下聯典指春秋時期的公孫揮,字子羽。熟諳諸侯政令,且嫻於辭令。仕行人。《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左傳》論述:“鄭國將有諸侯(外交)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事於子羽。”
【典故軼事】
管窺錐指
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學者名叫公孫龍,他稟性聰敏,學識豐富,以博辯知名,連他自己也以為是最高明的了。後來他聽到了莊子的理論,佩服得不得了,於是對魏牟(魏國公子)說:“原來世界上還有更高明的學者啊!”魏牟笑道:“你聽過‘陷井之蛙’的故事嗎?一隻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樣的寬廣偉大?用自己極膚淺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想去體會深奧無窮的學問,那不是等於‘用管窺天,以錐指地嗎’?”魏牟還對公孫龍說:“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盤摹仿莊子,你應該有你自己獨特的見解。否則,將要如同‘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一樣,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得,自己固有的特色也會丟掉了。”成語“管窺錐指”的出處,就在這裡。“用管窺天,以錐指地(從竹管裡觀察天,怎能瞭解天窨有多大?以錐子來探測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深?)”。所以,形容見識狹小,就叫做“管窺”,或叫做“管窺錐指”。“管窺錐指”,也叫做“管窺蠡測”。史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窺”、“錐指”一樣嗎?所以,形容見識片面,也叫做“管蠡”。上述成語,都可以作為自謙之詞。例如謙稱自己的意見不全面,就說是“管見”,或“管中窺豹”。
公孫躍馬
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字子陽,王莽時為導江卒正(蜀郡太守)。更始起兵後他自恃地險眾附,在蜀地自立為天子。晉左思作《蜀都賦》,有“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下輦而自王”語。唐駱賓賓王《疇昔篇》:“諸葛才雄已號龍,公孫躍馬輕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