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孫氏起源及歷史

仲孫姓圖騰_仲孫氏圖騰

仲孫姓圖騰(仲孫氏圖騰)

  仲孫姓複姓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源於姬姓。春秋時魯桓公姬允的次子姬慶父,慶父諡號“共仲”,其子孫“以王父字”和後代的“孫”合而姓,稱仲孫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三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五百五十七位。

【得姓始祖】

  慶父(姬慶父、姬共仲、仲慶父、孟孫氏):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魯公子慶公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為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由此可見,仲孫、孟孫,乃至仲氏、孟氏,原來統統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們的始祖,便是春秋時代魯國公子慶父。追本溯源,他們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考證,慶父是當時魯莊公的弟弟,在廷上大權在握,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後來魯莊公去世,其子般當立,可是慶父卻不喜歡般,就把般殺了,改立閔公。然而,閔公被立之後,表現卻不合他的意,於是他又遣使卜弒閔公於武閣。當時的魯國就是他一個的天下。他的部分子孫“以王父字”和後代的“孫”合而姓,稱仲孫氏。春秋時代的魯國在今山東省境內。故仲孫氏的得姓始祖為慶父。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年魯桓公姬允的次子,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魯公子慶公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為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仲孫、孟孫,乃至仲氏、孟氏,原來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們的始祖,便是春秋時期代魯國公子慶父。追本溯源,他們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

  春秋時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有四個兒子,長子庶出,名叫姬慶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稱共仲,亦稱仲慶父、孟孫氏。次子為嫡子,叫姬同,後繼位為魯莊公。三子亦為庶出,名叫姬叔牙。四子叫姬季友,與魯莊公是一奶同胞。

  慶父,公元前?~前659年,魯莊公繼位後,三個兄弟皆為朝堂大夫,其中的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魯莊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公元前661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即無“嫡嗣”,便準備從“庶子”中議立。

  當時魯莊公找來三弟姬叔牙商量,姬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姬慶父的買囑,便極力主張立慶父。魯莊公當時不置可否,又與四弟姬季友商量,姬季友則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所生之子姬般,魯莊公非常滿意,於是姬季友逼姬叔牙以死表明擁立公子般。

  當年農曆8月,魯莊公病逝,公子般繼位。姬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公子般。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莊公的責罰而懷恨在心,姬慶父就唆使犖乘魯莊公喪期打死了公子般,另由姬慶父立了哀姜的妹妹叔姜的而子姬開,是為魯閔公。

  從此,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不但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59年),姬慶父與哀姜又合夥指使一個叫齮(一說叫卜)的人軾殺了魯閔公,由此欲立姬慶父自己為魯國國君。當時姬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了邾國,之後發出檄文聲討姬慶父,要求國人殺死謀亂的姬慶父,立姬申為魯國新君。

  魯國貴族和人民因姬慶父連弒兩個君主,兩年間造成天下大亂,激起了民眾的憤怒,於是紛紛響應姬季友的號召,姬慶父因此畏懼,慶父倉皇逃出魯國,改姓為孟孫氏,流亡於莒國。而哀姜則逃到邾國。

  姬季友護送姬申回國,立為君主,即歷史上著名的魯釐公(魯僖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之後,姬季友出資賄賂,買通了莒國,押解慶父回國治罪,途中姬慶父自縊而死。而哀姜是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姜小白之女,所以齊桓公對此事件也非常生氣,隨即將哀姜召回,也殺了。

  在魯莊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姬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魯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當時齊桓公派使臣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末已。”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之為“慶父”,“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成語即源於此。

  留居於魯國的慶父的支庶子孫,多以“仲孫”為姓氏,稱仲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仲孫氏、仲氏皆尊奉慶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

  該支仲孫氏,就是第一個淵源仲齊國派到魯國弔唁的使臣仲孫湫的後裔子孫。

  仲孫湫,春秋時期齊國人,事齊桓公姜小白為大夫。當時魯國發生內亂,齊桓公派仲孫湫以“慰問”的名義去弔唁,實際上是偵察魯國情況。

  仲孫湫回來之後,齊桓公饒有興趣地趕緊問他:“現在是否可以乘機攻打魯國?”

  仲孫湫很嚴肅地回答道:“不可以,就因為魯國現在有難,才不可攻打,反而要更加愛護和幫助魯國度過劫難。這對您的聲望地位有極大的好處!”

  齊桓公聽後,很是佩服仲孫湫的遠見。

  這在史籍《左傳》中有記載: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昬亂,霸王之器也。”

  在仲孫湫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之齒序、名字為姓氏,稱仲孫氏、湫氏,後該支仲孫氏族人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而湫氏族人則大多簡筆改稱秋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

  該支仲孫氏,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學生仲由的後代。

  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邑人(今山東泗水泉林鎮卞橋村),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

  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十八歲時,適逢孔子東遊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

  在孔子那裡,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仲由初仕魯國,後事衛國。孔子在擔任魯國司寇時,他任衛國季孫氏的家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

  周敬王姬丐四十年(衛出公姬輒十三年,衛後莊公姬蒯聵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伯姬之弟蒯聵為衛國君主,脅迫孔俚弒殺衛出公姬輒,衛出公聞訊而逃。當時仲由在外聞訊後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立即進城去責問蒯聵。蒯聵羞惱之下,命將軍石乞與仲由相搏,拼殺中石乞用戈擊落了仲由的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居然在生死相拼中坐下來端正自己的帽子,結果被石乞一戈擊殺。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為“衛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仲由為“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趙禥再封仲由為“衛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明世宗朱厚熜改稱仲由為“先賢仲子”。

  在孔子的弟子中,仲由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

  在仲由的後代裔孫和族人中,有以“仲由之孫”為姓氏者,稱仲孫氏,也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路氏、季路氏。後該支仲孫氏族人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而季路氏族人則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季氏、路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仲孫姓複姓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三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五百五十七位。仲孫複姓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省淄縣西北一帶)。

  今山西祁縣有仲孫姓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為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堂號

  高陽堂:以望立堂。

  乾禮堂: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仲孫獲,陪著魯昭公到楚國訪問。他因病不能相禮,就把禮講給魯昭公聽。他將死的時候,召集各位大夫說:“禮是人的骨幹,沒有禮就不能立在世上為人。”仲孫氏因號“乾禮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憂居碩彥;

  魯採賢卿。

  ——佚名撰仲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仲孫湫,到魯國省難(探察內亂情形)回來,桓公問他:“魯國可以攻取嗎?”他回答:“不可。魯國還秉持著周禮。您不如幫助魯國平定內亂,和它親密一些。”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仲孫蔑,即孟獻子,曾說:“有一百輛車的大夫人家,不能養那聚斂的家臣。”當時稱為賢大夫。

  六言通用聯

  省難得褒史筆;

  聚斂見戒賢卿。

  ——佚名撰仲孫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七言通用聯

  省難得褒於史筆;

  聚斂見戒於賢卿。

  ——佚名撰仲孫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祠堂古蹟】

  子路墳(子路墓祠)

  亦稱仲由墓,位於濮陽縣城北5公里,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里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里有蒯聵臺遺蹟。仲由墓直徑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磚砌成的圍牆。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衛國公石坊、石闕和望柱,有四通明清兩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兩旁。其路東側有一巨碑,上書“仲夫子落纓處”。墓園原來翠柏蔥鬱,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毀於1958年。再往前南為墓祠,其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綠琉璃瓦酸覆頂,宏偉壯觀。還有東西兩廡享堂,內有明、清兩代碑刻題詠二十來方,多刻文人官紳讚頌仲夫子的詩詞歌賦。子路墓祠是濮陽市區一處重要名勝古蹟,其始建年代不詳,據《水經注·河水》所載戚城東有“子路冢”,說明在1400年前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已確認這裡就是子路的葬所。仲由墓曾被盜掘,墓室內有殘鐵劍一把,陶壺、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為夯打,

  墓室為繩紋小磚券砌。專家認為此墓始建於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之西漢中葉。以後歷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側。1991年至1992年,濮陽市人民政府對子路墓祠進行了全面整修復原。整修後的享殿、兩廂房、山門、石碑坊皆為明清風格。大殿為綠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式仿明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欞。四周有石欄杆環繞。兩廂房,面闊十一間,為硬山前抱廈式仿明建築。山門亦為綠琉璃瓦、面闊三間的仿明式建築,子路墓祠,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為典型的陵墓式建築。

  【典故軼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莊公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歌的買囑,主張立慶父;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斑,並逼叔牙以死表明擁立斑。

  當年八月,魯莊公病死,姬斑繼位。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斑。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莊公的責罰懷恨在心,慶父就唆使犖乘喪期打死了姬斑,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開,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一對姦夫淫婦又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了閔公,欲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

  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並將其殺死;因為哀姜是齊公室之女,所以齊桓公很生氣,將哀姜召回,也殺了。

  在魯莊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淳于
下一姓氏: 太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