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氏起源及歷史

東方姓圖騰_東方氏圖騰

東方姓圖騰(東方氏圖騰)

  東方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立八卦,而他的後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於震,位主東方”,即根據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是太昊伏羲氏後裔少昊子張揮的後代,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東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六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五百六十二位,屬於罕見姓氏。

【得姓始祖】

  東方朔:據《風俗通》記載伏羲氏“出於震,位主東方”,子孫遂以東方為氏。現在所知道的姓東方者最早的西漢名士東方朔。東方朔之父姓張,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親生下他3天后也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撫養長大的。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剛亮,遂以“東方”為姓,取名東方朔。他以詼諧、幽默聞名於世。當時,漢武帝下詔求賢,東方朔上書毛遂自薦,引起武帝注意,招入宮中面試。他說話妙趣橫生,行事放蕩不羈。一次,漢武帝賜宮中官肉,左等右等,主管分肉的官員遲遲不到,東方朔忍不住了,拔出佩劍,自己動手割了一塊肉揚長而去。負責分肉的官員知道後,到武帝面前告了他一狀。次日上朝,武帝讓東方朔當著百官檢討。東方朔檢討說:“接受賞賜而不待詔命,何等無禮;拔劍割肉,何等壯烈;割肉不多,何等廉潔;肉歸夫人,何等真情。”漢武帝聽後忍不住大笑,不但免了他的罪,還另賜肉百斤、酒一石,讓他帶回家“再歸夫人”。後世流傳著許多東方朔的有趣故事。他被民間奉為喜神。其後代以東方為姓,奉東方朔為複姓東方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神農氏伏羲,屬於以自然現象為氏。

  遠古時伏羲創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東方為尊。

  遠古人類以漁獵、採集為生,神農氏教導自己的族人制作耒、耘、耜、耠、耡等農具,從事農業生產,使人們過上定居的生活,固而被人們稱為神農氏。據說,神農氏發明用火燒山方式經營農作,開創了刀耕火種,固而又稱為烈山氏。由於他運用火來興邦安民,所以被世人尊為炎帝。

  神農氏的舉措推動了中國原始社會從採集、漁獵向原始農業演進的歷史,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相傳神農氏還親嘗百草,曾一日中毒七十次,發現了許多治病的草藥,後來著述了《神農本草經》,為民療病,因而也被人們尊為醫藥發明者。

  據傳,神農氏在位時間,還在部落當中開市場、通財貨,啟發了原始的商品流通。神農氏在統治了一百四十年後去世,其後代共傳八代,子孫共統治五百二十年,後與黃帝部落融合,成為現今炎黃子孫的先河,統稱華夏族。

  神農氏一族人從事務農勞作以後,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是開始農作的重要時刻,於是伏羲的後代人中以農為本的人群中,就形成了東方複姓。

  伏羲氏裔孫中還有一個人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其族人成為東蒙氏部落,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東方朔之後,屬於以先祖冒姓為氏。

  東方朔之父名張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親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後也死了,東方朔便由其兄嫂撫養成人。因為東方朔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其伯父就為他取名叫東方朔。

  東方朔在西漢時期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詼諧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諫。

  在東方朔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東方”為氏,形成一支東方複姓。

  如今,東方氏族人大多尊奉東方朔為得姓始祖,中國曲藝界的相聲行業也都尊東方朔為祖師爺。

【遷徙分佈】

  遷徙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立八卦,而他的後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於震,位主東方”,即根據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早期居住在陝西、河南,後興旺于山東,漢唐之際在平原郡、濟南郡形成郡姓望族。

  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東方朔,本姓張,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而他長大後,名嘲一時,東方作為姓氏又得以鞏固。東方朔為平原厭次人(今山東惠民)。

  唐朝時期,東方氏已經成為平原郡的大姓望族之一。歷史上的東方氏名人很多,還有東方虯、東方顯等。東方虯為唐朝史官、詩人,東方顯為唐朝文學家、開元十八學士之一。宋朝以後,東方氏一族已渺渺難覓。

  分佈

  東方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六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五百六十二位,屬於罕見姓氏。

  如今在北京、山西、山東、臺灣、朝鮮、韓國、日本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四何堂:漢朝時東方朔性詼諧,善辭賦。有一次,漢武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賜給眾大臣。大臣們還沒有到,東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塊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責,他拜曰:“我這個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賜,而不等皇帝聖旨割給我,何等不講禮貌呀!拔劍自己割肉,何等有魄力呀!雖然是自己割的,但並沒有多割,何等清廉呀!回家把肉給妻子吃,何等仁愛呀!”漢武帝笑曰:“我命你自己責備自己,你竟自己誇獎起自己來了。”隨即又賜給他一份肉。東方氏因以號“四何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平原;

  源自伏羲。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方姓的郡望和源流。

  引商刻羽;

  受賜宮袍。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東方虯,工詩,武后遊洛南龍門,詔從臣賦詩,虯詩先成,後賜錦袍。“引商刻羽”,成語,喻聲律方面造詣之深。

  伏羲世澤;

  賜袍家聲。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風俗通》:“伏羲之後,帝出於震,位主東方,子孫因氏焉。”下聯典指唐·東方虯賦詩先成,武則天賜袍。

  主威真霽;

  諷諫詼諧。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東方朔,善詼諧滑稽,以諷諫稱於世。武帝聞其語,怒氣消除。

  亭標含象;

  學士玉堂。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東方顯,開元中為含象亭十八學士中人。

  仙班金馬;

  跡顯歲星。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東方朔嘗作金馬門侍中。下聯典指東方朔為歲星精下凡。漢武帝曰:“東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精哉!”東方朔嘗作金馬門侍中。

  六言通用聯

  金馬門擅長諷諫;

  含象亭標列英名。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武帝時官太中大夫,性格詼諧滑稽,善作辭賦,以直言切諫聞名。一次,武帝在社日(春、秋祭祀土神的日子)賞賜給隨從官員們肉,大官未到,東方朔先割了一塊回家。武帝聽說後,讓他自責,他說:“受賞賜不等待詔令,多麼無禮啊!拔劍自己去割肉,多麼雄壯啊!肉割不多,多麼廉潔啊!回家送給妻子,多麼仁慈啊!”武帝大笑道:“令你自責,反倒自譽!”說完,又賞他一份酒肉。“金馬門”,漢代官門名。下聯典指唐代東方顯,開元年間位列含象亭十八學士。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東風萬里,三陽開泰;

  方圓九州,六合同春。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東方複姓“東方”二字的嵌字聯。

  詩韻鏗鏘,錦袍受賜;

  文章鄭重,象亭名高。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東方虯,武后朝為左史,工詩,武后遊洛南龍門,詔從臣賦詩,虯詩先成,後賜錦袍。下聯典指唐代學士東方顯,為開元中舍象亭十八學士之一。

  切諫直言,強國大計遭冷遇;

  自責更譽,割肉行為獲褒揚。

  ——佚名撰東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的事典。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省惠民東北)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武帝初即位,徵舉方正賢良材力之士,他上書自薦,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善於直言切諫,曾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不見用。故作散文賦《答客難》,以抒發有才智而無由施展之苦悶。帝社日賜從宮肉,大官未至,朔割內以歸。有司奏。帝令自責,再拜曰:“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自割,何壯也;割之不多,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帝笑曰:“令卿自責,乃更自譽,復賜酒肉。”

  【典故軼事】

  東方朔軼事

  漢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漢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這部洋洋大觀的自我推薦書中,東方朔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佈,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

  東方朔的文學修養很好,通曉世事,常借說笑話來勸諭皇上,深受上人們讚賞。“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便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漢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於是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抒自己的不滿。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

  《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託。

  《答客難》以主客問答形式,說生在漢武帝大一統時代,“賢不肖”沒有什麼區別,雖有才能也無從施展,“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揭露了統治者對人才隨意抑揚,併為自己鳴不平。此文語言疏朗,議論酣暢,劉勰稱其“託古慰志,疏而有辨”。揚雄的《解嘲》、班固的《答賓戲》、張衡的《應間》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非有先生論》假託有一非有先生在吳作官,三年“默然無言”,吳王問他,他趁機用歷史上許多諍諫遇禍的故事,啟發吳王,勸諭帝王應虛心納諫。篇中幾個“談何容易”,感慨萬端,意味深長,是傳神之筆。另有騷體賦《七諫》,因襲楚辭,無甚新意。此外,《神異經》、《十洲記》等書,曾託東方朔名流傳,實際非他所作。

  後來東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出入宮廷。據說東方朔為歲星精下凡,因此他個子矮小,所以後人畫東方塑都畫成小矮個兒。漢武帝曰:“東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精哉!”東方朔嘗作金馬門侍中。後被世人稱作“智聖”。

  東方朔性格詼諧滑稽,善作辭賦,愛好喝酒,以直言切諫聞名。古代隱士多避世於深山之中,而他卻自稱是避世於朝廷的隱士。有關東方朔的傳說很多。

  據說,君山上有美酒數鬥,如能喝到,可以成仙而不死,稱為“君山不死酒”。漢武帝得知後,就齋居七天,派了欒巴帶童男童女數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帶回來給漢武帝喝。但是在漢武帝喝“君山不死酒”之前,東方朔就偷偷地把“仙酒”喝光了。於是漢武帝大怒,下令推東方朔出去斬首。東方朔就說:“假如仙酒有靈驗,你殺我,我也不死;要是沒有靈驗,這仙酒有什麼用呢?”漢武帝楞了一下,仔細一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反而大笑著把他放了。

  一次,漢武帝在社日(春、秋祭祀土神的日子)賞賜給隨從官員們肉,大官未到,東方朔先割了一塊回家。漢武帝聽說後,讓他自責,他說:“受賞賜不等待詔令,何等無禮啊!拔劍自己去割肉,何等雄壯啊!肉割不多,何等廉潔啊!回家送給妻子,何等仁慈啊!”漢武帝大笑道:“令你自責,你反倒自譽!”說完,又賞他一份酒肉。“金馬門”是漢朝官門名。

  東方朔在當太中大夫時,昭平君娶了漢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為妻。這昭平君是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平日飛揚跋扈,經常犯罪,所以隆慮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臨終前,隆慮公主拿出金千斤錢千萬,提前為兒子預贖死罪,漢武帝答應了。果然,昭平君自母親死後,更加驕橫,竟然醉殺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時負責輔導、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按漢朝法律,應是殺人償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問斬,因為隆慮公主曾預贖過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於是乾脆將此事奏請漢武帝,由他親自裁奪。漢武帝說:“我妹妹已故,只有這麼個兒子,死前,又囑託過我。”講到這裡,他淚流滿面,嘆息良久。又說:“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違反先帝的法令,否則,我有什麼面孔進高廟見祖先?何況還要辜負天下萬民。”於是下令廷尉斬了昭平君。

  斬了昭平君後,漢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為之傷心。此時,只有東方朔沒有哀傷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為漢武帝祝壽。他說:“我聽說聖明的君王治理國政,賞賜不避仇人,殺戮不擇骨肉。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不偏不黨,王道蕩蕩’。這兩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難以辦到的。現在陛下卻做到了,這樣,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萬歲。”漢武帝沒說什麼,就起身進入宮內。到了傍晚,漢武帝召見東方朔說:“《傳》曰:看準時機後再說話,別人不人討厭。今天先生給我祝壽,認為是看準時機了嗎?”東方朔馬上脫下帽子,磕頭請罪道:“我聽說快樂過分了就陽溢,哀傷過分了就陰損。陰陽變化就心氣動盪,心氣動盪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氣侵入,消除愁悶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壽,是表明陛下剛正不阿,用它來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諱,罪該死。”漢武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以前,東方朔曾喝醉了酒,闖入宮殿,而且在宮殿中小便,宮中值巡發現了,彈劾他大不敬。漢武帝就下詔,免去了他的官職。這會,發生了這件事,東方朔能為君維權,便又恢復了他的中郎官職,並且再賞給他一百匹帛。

  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漢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現今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過了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得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們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望去,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家訓格言】

  《誡子詩》 東方朔

  【原文】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遊哉,於道相從。首陽為拙,柱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有群累生,孤貴失和。遺餘不匱,自盡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東方太中集》,見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釋義】

  明達之人處世,會選擇中庸之道。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為他處世合乎中道。寧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處世就太笨拙了,老子的無可無不可處世態度可謂工巧。整天吃得飽飽的,輕鬆緩慢地行走。並不看重為官作宦,僅把它看作農耕的替代。像隱者那樣立於朝堂,不與人較真。不做違背時宜的事就不會遭到禍害。鋒芒畢露,就會有危險;有好的名聲,便能有好結果。想得到眾人擁護,就會活得很累;想一枝獨秀,就會失群。凡事留有餘地的,不會匱乏;凡事想窮盡徹底,很快就會衰竭。因此聖人處世之道,有時像龍翔,顯現長空;有時像蛇蟄伏,不見蹤影。龍蛇變化,高深莫測。它隨著萬物、時機的變化而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

  【簡評】

  這篇《誡子詩》見於《東方太中集》,被後人稱為“容身避害之上策”。

  孔子的孫子子思著有《中庸》,強調不偏不倚、無過也無不及,處於平平常常的心態之中。這就是所謂“中庸之道”,被歷代儒家作為修身的傳統法寶。東方朔在《誡子詩》中反覆強調的也就是“中庸之道”。他舉歷史上正反例子伯夷、叔齊和老子來樹立“工”和:“拙”的榜樣;然後從“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有群累生,孤貴失和”和“遺餘不匱,自盡無多”等諸多方面,指出無論是為官、待人,還是理財、做事都必須不偏不倚、留有餘地,有一種平平常常的心態。那些才華畢露的處境常危,深孚眾望的一生忙碌,自命清高的人緣不好,任何事都不留有餘地的沒有前途,都是因為不循中庸之道。最後又舉聖人為例,說明人應該順乎時勢發展而主動變化,不要一成不變。

  東方朔教育孩子要這樣做,他自己正是這樣做的。史稱東方朔性格詼諧,滑稽多智,實際上這正是他保護自己的獨特方式。因為作為一個正直之士,他不滿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但鑑於武帝的剛愎自用,不聽勸諫,又不能直言極諫,司馬遷遭腐刑就是一個教訓。所以他用《答客難》、《非有先生論》這種假借和詼諧的方式,借古諷今,來勸諫和發洩了他懷才不遇的牢騷和不平。做到既抒心志,又“依隱玩世,詭時不逢”。

  【作者介紹】

  東方朔(前161——前93),本姓張,字曼倩,平原郡(今山東平原市南)厭次縣(今山東惠民縣東北)神頭鎮人,幼年失去父母,由兄嫂撫養長大。十三歲學書,經過三個冬天的學習,文史知識足夠運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誦讀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習《孫吳兵法》關於作戰佈陣的才能,金鼓的指揮作用,也誦讀了二十二萬字。為人重然諾,信服子路的話,沒有不兌現的諾言。漢武帝即位後,廣徵天下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東方朔上書自薦,文辭不謙遜,極力誇耀自己,聲稱自己“身高九尺三寸,雙目若明珠懸掛,牙齒似銀貝排列,像孟賁那樣勇武,像慶忌那樣敏捷,像鮑叔那樣廉潔,像尾生那樣守信”。漢武帝欣賞其特別奇異,就讓“待招公車”。後歷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

  東方朔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為“滑稽之雄”。《漢書·東方朔傳》和民間故事中記載許多關於他滑稽多智的故事,頗有點類似前面家書中提到的紀曉嵐,也許紀曉嵐的許多故事就是仿照東方朔編造出來的:

  東方朔在“待招公車”時,俸祿少,又不能見到天子。於是他欺騙隨侍皇上的弄臣侏儒們,說:“皇上認為你們對國家無用,耕田出力不如常人;面對眾人,高居官位不能治民,隨軍殺敵不能承擔軍事任務,對國家無用,白白耗費衣食,現在打算把你們全殺光。”侏儒們非常害怕,個個啼哭。東方朔見此狀後,又騙他們說:“皇上倘若經過,你們就叩頭謝罪,就可以免死了。”於是,當漢武帝經過時,侏儒們都大聲哭號,叩頭在地。武帝很詫異,詢問原因,侏儒們說:“東方朔說皇上打算把我們全殺光。”皇上知道東方朔詭計多端,召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嚇唬侏儒呢?”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也要說,死也要說:侏儒身高只有三尺多,俸祿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錢。我身高九尺多,俸祿也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錢。侏儒脹得要死,我餓得要死。如果我的話可以採納,希望待遇有所不同;不能採納,就讓我回去,不要讓我耗費長安的糧食。”皇上大笑,因此讓他在金馬門侍應詔對,漸漸能夠親近皇上。

  有次武帝讓那些術數大師猜物,把壁虎反扣在缽盂下,讓他們猜,這些術數大師一個未能猜中。於是東方朔自我推薦說:“我曾學習過《易》,請允許我來猜。”他先卜筮,然後答道:“我以為是龍又沒有角,稱作蛇又有腳,蜒蜒曲曲窺頭探腦,善於攀緣牆壁,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皇上說“:好!”賜給他十匹帛。又讓他猜別的東西,也連連猜中,一猜中就賜帛。於是武帝寵幸的倡優郭舍人不高興了。郭舍人能言善辯,言辭無窮,常侍奉在皇上身邊,說:“東方朔太狂妄,不過是僥倖猜中,不是真本事。請讓我設局讓他再猜,他如果猜中,就打我一百大板,不能猜中,就賜給我帛。”郭舍人將樹上的靈芝用盆蓋住讓東方朔猜。東方朔說:“是窶藪。”郭舍人大笑說:“我就知道他不能猜中,這是靈芝。”東方朔說:“生肉叫做膾,乾肉叫做脯,附在樹上叫靈芝,盆下叫做窶藪。”於是皇上命人打郭舍人一百大板,打得郭舍人大聲嚎叫。

  又有一次,東方朔嘲笑郭舍人說:“喂!口無毛,聲嗷嗷,臀越高。”將這個弄臣比做一條狗。郭舍人向武帝哭訴:“東方朔擅自詆譭欺侮天子的侍從,應當判處死刑。”皇上問東方朔為什麼要詆譭郭舍人。東方朔回答說:“我並沒有詆譭他,只是和他在猜謎語。”皇上問:“謎語說的是什麼?”東方朔說:“口無毛,是狗洞;聲嗷嗷,是母鳥在喂雛鳥;臀越高,是鶴在低頭啄食。”舍人不服氣,趁機說:“我請求再問他謎語,如果他不知道,也應該打板子。”就胡謅韻語說:“令壺齟,老柏塗(途),伊優亞,牙,是什麼?”東方朔說:“令就是命;壺是用來裝東西的;齟是牙齒不正;老,是人們尊敬的;柏樹,是鬼的官府;塗,是浸溼的小路;伊優亞,表示言辭未定;狋吽牙,是兩犬相爭。”舍人問的話,東方朔應聲即答,隨機應變,機詐百出,沒有什麼能問住他,皇上身邊的人大驚。皇上於是讓東方朔擔任常侍郎,於是得到皇上的寵幸。有次三伏天,皇上下令賜給隨從官員肉。主管這事的大官天色很晚了還不來,東方朔拔劍割肉,對他的同事們說“:三伏天應當早點回家,請允許我接受賞賜。”說完,拿著肉就離去,第二天武帝責問說:“昨天賞賜肉,你不等待詔令,拔劍割肉就離開了,為什麼?”東方朔摘掉帽子謝罪。皇上說“:先生起來自我檢討吧!”東方朔拜了又拜,說:“東方朔呀!東方朔!接受賞賜不等待詔令,多麼無禮呀!拔劍割肉,多麼豪壯呀!割肉不多,又多麼廉潔呀!回家送給妻子,又是多麼仁愛呀!”武帝笑著說:“讓先生自我批評,反而自我標榜!”又賜給他一石酒、一百斤肉,回家送給妻子。

  其實,東方朔是很有理想抱負的有志之士,他的詼諧、滑稽,只不過是他對剛愎自用,不納臣言的漢武帝一種勸諫方式,誠如班固在《漢書·東方朔傳》中指出的那樣:“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又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寫《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表自己的不滿。“難”是東方朔首創的一種古文體。《答客難》中假設有客問難東方朔,譏刺他官微位卑卻向修聖人之道。他進行答辯:先說武帝時與戰國時士人處境不同,遭遇自然而異,進而說修身是士人本分,不能因時而異;最後說士人的境遇因時而異自古而然。全篇帶有詼諧的特點,發洩了他懷才不遇的牢騷情緒。在《非有先生論》中。作者虛構非有先生回答吳王的問題,引經據典,借古諷今,表達其施政方略。全文以聳人聽聞的筆力,縱橫捭闔,氣充辭沛表現出深味仕途艱難的感慨。結尾所展示的吳王聽後“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痛下革弊的決心,三年之後出現“海內晏然,天下大治”的太平盛況,實際是集中闡發了東方朔一生的政治理想。此賦寫於武帝晚年已經國事日非,無可挽回地由極盛漸入衰微之際,所以倍顯沉重而耐人尋味。

  東方朔是著名的辭賦家,一生著述甚豐,除上述的“難”體《答客難》、賦體《非有先生論》外,尚有《封泰山》、《責和氏壁》、《皇太子生禖》《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從公孫弘借車//《誡子書》、《試子詩》等,後人匯為《東方太中集》,收入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晉人夏侯湛寫有《東方朔畫贊》,對東方朔的高風亮節以及他的睿智詼諧,備加稱頌,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刻碑。此碑至今仍儲存在陵縣,名《顏字碑》。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聞人
下一姓氏: 赫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