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圖騰(公氏圖騰)
公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源有兩,一是源於姬姓,出自於上古周朝時期魯國君主魯定公的兩個侄子,屬於以帝王賜封爵號為氏。二是源於複姓所改,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三百三十三位。
【釋義】公 ,本義為公平分配。是會意字,從“八”、從“厶”。“厶”即私,以“八”帶頭,有違背之意。即“非私則公”。引申為公眾、公開之義。進入封建社會後,“公”成為“官之首”。
【得姓始祖】
公衍、公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其後代有魯昭公,他把王位傳給弟弟姬宋,是為魯定公。後來魯定公把魯昭公的兩個兒子衍和為,都封公爵,世稱公衍、公為。公衍、公為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爵位為姓,遂成公姓。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為、公衍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公儉:宋朝蒙陰家譜記載,為漢朝主爵都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於上古周朝時期魯國君主魯定公的兩個侄子,屬於以帝王賜封爵號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定公姬宋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姬為,一個叫姬衍,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為、公衍。
春秋後期,魯定公的這位哥哥繼為,是為魯昭公,其時國政大權都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國君成了聽他們擺佈的傀儡。於是魯昭公想趁季孫氏家族內訌之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兩個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從此,公衍和公為在齊國流亡生活,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公氏,世代相傳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為、公衍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複姓所改,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在古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的許多冠有“公”字的複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複姓改為單姓公氏的就有五十來個,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羋姓等的冠有“公”字的複姓改為單姓公氏的也有二十來個,另外還有十餘個皆源於各少數民族的多字複姓,後有漢化為漢字單姓公氏者。
原來冠有“公”字的複姓約有七十來個,如:公索氏、公為氏、公華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孫氏、公車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賓氏、公儀氏、公劉氏、公輸氏、公斂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堅氏、公施氏、公荊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師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牽氏、公幹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緒氏、公延氏、公衍氏、公義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竇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榮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單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閭公氏等等。
這些複姓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氏了。目前,在中國除了公孫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車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幹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緒氏、公延氏、公義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韓國的公南氏、暴公氏這二十八個複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經難得一見了,但絕不能說不存在了。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努德氏,漢義本為“堅硬、堅強、頑強”,後衍伸義為“公爵、宗王、王者”,多為歷代氏族酋長、部落首領、王族貴胄的後裔子孫,以先祖爵號為姓氏,後有漢化省文為漢字單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at Hala。所冠漢姓待考。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⑴.滿族公鄂哩氏,滿語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公氏。
⑵.滿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滿語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費達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與輝發河的分水嶺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亦有冠漢姓為公氏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後期,魯國大權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魯國國君成了聽他們擺佈的傀儡。魯昭公時,昭公想趁季孫氏鬧內訌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公衍和公為的後代稱為公氏。古時曾出現過的許多公字為首的複姓,有的還在流傳,有的早已無人姓了,這些複姓氏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姓了。
其中含有公字的複姓有:公索、公為、公華、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孫、公車、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賓、公儀、公輸、公斂、公思、公若、公林、公堅、公施、公荊、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師、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牽、公幹、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
分佈
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三百三十三位。
秦漢以前,公姓已遍佈韓、趙、齊、陳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公姓在漢唐之間在山東蒙陰形成郡姓望族。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山東省的濟南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蒼山縣、平邑縣、沂南縣、日照市五蓮縣、茌平縣、棗莊市山亭區、青島市萊西縣、即墨縣、泰安市馬莊鎮,範鎮,省莊,北集坡,蒙陰縣、集南市、新泰市、滕州市、菏澤市、費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浙江省的衢州市龍游縣,江西省的南昌市,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東寧縣、大慶市、哈爾濱市,山西省的臨汾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吉林省的琿春市、延吉市,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的洛寧市等地,均有公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括蒼郡:隋朝時期置括蒼郡,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麗水市一帶地區。“括蒼”,起源於山名,據史書記載:括蒼山原名為栝蒼山,因為古時山上多栝木,鬱郁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期,栝蒼山所屬地區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適的名諱,被改名叫“處州”。
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朝時期名稱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於魯、齊兩國。西漢初期始建縣,隸屬兗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後,改稱為蒙恩縣。東漢初期,其地歸屬於蓋、牟二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復置蒙陰縣,歸屬徐州琅琊郡。西晉末年,蒙陰縣因戰亂被廢黜。南北朝時期,北魏於其地設定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時期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後來北齊將蒙陰縣併入泰山郡之新泰縣。經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陰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縣地由新泰縣劃入沂水縣,稱新泰鎮。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新設定了蒙陰縣,隸屬於益都路莒州,遷沿至今址。
堂號
括蒼堂:以望立堂,亦稱栝州堂。
蒙陰堂:以望立堂,亦稱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文介堂: “文介”堂號典出明朝公鼐。公鼐中萬曆進士,官禮部右侍郎,為人忠直敢言,對朝政屢有論列,指至切直,死後諡號文介。
字輩
山東蒙陰公氏本原派字輩:“肇毓東方懋丕惟衍續綿允中懷敬慕尚式廣宗傳”。
山東蒙陰公氏新改派字輩:“兆毓東方茂丕維衍緒勉允忠懷敬穆商世廣宗傳”。
山東茌平公氏字輩:“振玉金髮成”。
山東萊西公氏字輩:“權惠陵定 永仁洪士 雲行書廉 用棽良志 本道國世 大明正立 文武之邦 伯仲叔季以日憲懋秉光裡必 時繼宏元 仕廷成一”。
山東費縣公氏字輩:“茂丕文延孝綿”。
山東泰安馬莊字輩,忠信篤敬通,持志勵行恆,有美斯彰顯,實大自聲宏。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公爵啟姓;
松陽閥閱。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竭忠規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公仲。下聯典指公儉(失考)。
六言通用聯
家臣論奪情事;
孝與指陳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隆慶進士公家臣,號東塘,蒙陰人。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下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公鼐,字孝與,蒙陰人。由編修累官禮部侍郎。時群小植援亂政,鼐屢有論列,指陳切至。引疾歸,後落職。
七言通用聯
衛荊善居而享譽;
楚閭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下聯典指春秋時,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閭的事典。白公勝作亂,欲立閭為王,劫之以刃。閭曰:“吾聞辭諸侯者,潔其行也。今子見國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義,不勇。子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為也。”白公強之不可,遂殺之。
八言通用聯
家宰不為,見稱宣聖;
歌田未與,寧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聖”,即孔子。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人公仲連。趙烈侯愛好音樂,想賜給鄭國歌者槍、石每人萬畝田,公仲連頂住不給辦,甚至裝病不上朝。後任趙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聖門高足,鬱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曹國宣公庶子公子欣時,字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節乎?”下聯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傳公子元為孔子弟子。
教子孫兩條正路日讀日耕;
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這是公鼐的後人,蒙陰縣桃曲鎮前城子村公氏家族祠堂或各家大門前的對聯。其意義很明顯:作為耕讀起家的公氏家族,把日夜孜孜不倦學習,勤於耕作,克勤克儉,作為家風家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典故軼事】
館閣世家
蒙陰公氏家族是明朝中葉江北地區罕有的“館閣世家”。
自公先生曾孫公勉仁開始,公勉仁、公躋奎、公一揚、公家臣、公鼐,公氏家族中連續五代均是三榜進士出身,且出了公家臣、公鼐兩位父子翰林,堪稱明後期歷史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公氏家族綿延歷經五世而不衰,他們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濁揚清,錚錚鐵骨,正氣凌然,共同譜寫了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對後世影響深遠。
公氏家族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一門五進士,父子雙翰林”的榮耀,地位顯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著述,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 明朝後期政治上的黑暗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負的施展,但也促使他們轉向了文學研究與創作,挖掘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潛力。公氏子孫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學特色的文學主張,成就了其江北“館閣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鼐遠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將領公海。明朝建立後,因公海是元朝將領,被遣送到遼東金州戍邊。當時規定,戍邊者年過四十,才允許兒子代還。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兒子公守敬獨自冒險越海,代父從軍。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歲時,聽說父親在遼東,思念不已,終於渡海尋親,在當時傳為佳話。後來以“孝行”受到薦舉,擔任廣宗縣縣丞,從此公氏從“軍籍”登上了仕途。公先先的孫子公恕考中貢生,擔任河南固始縣縣丞,後官至御史。
【家訓格言】
公氏族規
公氏家族在蒙陰一帶是真正的名門望族,族規規定:
公氏者嚴禁本姓通婚,故而,蒙陰其他旅姓大都與公氏有秦晉之交。而且是世世姻親,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發展,此族規已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本姓通婚已是常事,大家也開始逐步接受。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公氏家族當然要在鎮壓管制之列,上旺萬戶府被改作城隍廟,公氏被遷到上東門村落戶,末一代萬戶公海被遣送到遼東金州衛戍邊。明“取兵有從徵,有歸附,有滴發。從徵者,請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歸附,則勝國及港偽諸降卒。謫發,以罪遷隸為兵者。其軍皆世籍”(引自《明史》)。國亡家破,公氏家族從元朝的世襲萬戶淪落為明代的“歸附”戍邊的世襲軍士。明軍籍制度,戍邊者年過四十,允許親子代還,公海有四子:守道、守信、守權、守敬。至期公海滿出的三個兒子都不願去,惟有庶出的剛剛失去妻子的守敬獨自抱著剛剛十個月的兒子公{先先}前往,在走到登州衛時被海險阻擋,同行替父代成的同鄉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公守敬將兒子脖後刺出傷疤留記後,託付給沂水同鄉葛姓者將其帶回,寄養在大哥家,便一人冒險越海而去,黨代父還。
公{先先}十四歲時,聽說父親在遼東守邊,終日啼哭不止,終於逃家渡海尋親。抵遼東後,父子不相識,後來公守敬驗看了兒子脖後的傷疤,方抱頭大哭。公守敬憐兒子幼小,不讓兒代;公{先先}慕戀父親,不願離開。父子一份軍糧,同守遼東。這件事使金州衛的官員大受感動,逐級呈請上報於成祖朱棣,成祖標榜孝道,示恩兵部將公氏父子登出了軍籍,發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