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起源及歷史

蘇姓圖騰_蘇氏圖騰

蘇姓圖騰(蘇氏圖騰)

一、 蘇姓的來源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雲:“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二 蘇姓的遷徙分佈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後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於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後裔在邯鄲作官,並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再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雲南,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此後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

三、 蘇姓的郡望堂號

【郡望】 主要有武功郡、扶風郡、藍田縣、河內郡、河南郡等。

1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

2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

3 藍田縣。秦置縣,再今陝西省藍田縣。

4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5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四、 姓蘇的歷史名人

1 蘇曼殊:文學家。原名玄瑛。後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人,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於作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與柳亞子等人交往。參加南社。其詩多傷感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濃郁的頹廢色彩。翻譯過雨果、拜倫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2 蘇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併、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蘇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4蘇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5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6蘇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7 蘇頌: 福建同安人,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藥學家,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在天文學方面,元衤右三年《1088)年組織韓公廉等人制造了*水運儀象臺。著*《新儀象法要》一書,敘述水運儀象臺的結構和製造。在醫藥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藥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党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一直到清朝,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姓漢族。
歷史上蘇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蘇姓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和河北,戰國時其中一支南遷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陝西。秦漢朝時蘇姓已經向東播遷到山東,西部陝西的蘇姓已發展成為望族。晉朝時在東南的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廣東,已有了蘇姓的足跡。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從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蘇姓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寮國、泰國。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臺灣,如今蘇姓已成為臺灣的大姓。

    宋朝時期,蘇姓大約有4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蘇姓總人口的4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福建,這兩省的蘇姓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陝豫魯為中心的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比宋朝淨減少了9萬。廣西為蘇姓的第一大省,約佔蘇姓總人口的19%。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山東、廣東,這四省蘇姓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銳減。宋元明600餘年,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蘇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蘇姓的人口580餘萬,排在全國第四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蘇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河南三省,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38%。其次在廣西、山東、河北、四川、臺灣,這五省的蘇姓又佔了25%。廣東居住了蘇姓總人口的15%,為蘇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兩廣閩臺、北方豫魯冀、西部四川三塊蘇姓集中分佈區。

    蘇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粵瓊桂閩臺、雲南大部、湘贛浙南端、四川南端、陝寧、甘肅大部、內蒙古中部、黑龍江北部,蘇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1.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3.3%,居住了大約44%的蘇姓人群。在雲南東北和西北兩端、川渝貴湘贛大部、浙江南部、青海東部、豫鄂、山東大部、晉冀京津、安徽北部、江蘇北端、遼寧、內蒙古東部、黑吉大部、新疆西北,蘇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36%—0.54%,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2.4%,居住了大約45%的蘇姓人群。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