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起源及歷史

江姓圖騰_江氏圖騰

江姓圖騰(江氏圖騰)

  江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公元前623年古江國(位於今河南省正陽縣縣城東南40公里塗店,淮河北岸1公里處)為楚國所滅,後裔世代以國號為姓。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四十一位。現今人口約三百八十多萬,排在第七十五位。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五位。江姓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南部等,其中以廣東、廣西最多。

【釋義】江,也作鴻、邛。鴻,原是一種大鳥。《說文》註解的江,專指長江。

【得姓始祖】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都城位於今河南正陽縣江國故城。公元前623年,江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他們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江萬里:(1198年11月16日—1275年3月19日),初名臨,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閒廢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鹹淳九年(1273年)予祠。元兵至,為遊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兵破饒州,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江萬里是都昌縣宋代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是為湖南湘陰江氏始祖。

江南浦:字福三,號之演,公自本郡禾坪卜遷裡心開崇衍派寶,自公始傳載卷一。妣魏氏,諱元娘,夫婦生卒未詮合葬本堡陳家溝,獅子嵊頂上第一層王穴其山場系子榮公之業以葬祖父文盛文茂兩房照管後代重修碑誌。生五子:長子江貴顯,次子江貴安,三子江貴卿,四子江貴名,五子江貴英。是為湖南,安徽江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和《姓譜》記載,起源周朝時代的“江國”,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唐·林寶《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相傳是黃帝之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伯益為嬴姓之祖,其後裔有封於黃國。在古代,尤其是周朝到秦朝的近一千年,嬴姓都是一個貴族姓氏。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諸侯國的國君姓氏是嬴。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出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姓始稱濟陽族系。

  江姓主流源於嬴姓,得姓始祖元仲,為伯益三子,受封於江國。傳至48代江國為楚國所滅,自此以國為姓,江國族人皆改為姓江,尊元仲為得姓始祖,並尊伯益為江氏祖先。元仲其實不姓江,是伯益第三兒子,名恩成,字元仲,而非伯益幾十代後的裔孫,仍應姓嬴;其受封地原來就是江國,而不是受封后才建立的。江國被楚國滅後族人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居地而以國為姓,才開始有了江姓。因江國是元仲受封地並由其衍傳的,所以江姓族人尊元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據傳莆田翁姓始祖翁何的五世孫翁乾度原為王審知所創閩國之補闕郎中。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唐與吳越合力瓜分而亡,歸隱莆田的翁乾度為避國亂,將六子改姓為洪、江、翁、方、龔、汪。宋朝盛世之初,乾度六子三次參與科舉,先後受封進士,傳為“三科六進士”佳話,並躋身仕途。當朝六兄弟齊榮,顯赫一時,譽為“六桂聯輝”、“滿朝進士 六桂傳芳”,設“六桂堂”為共同堂號。其中次子名處恭字伯虔,分姓江,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妣林氏,其子孫亦延襲姓江,並沿用江姓原有郡望濟陽、淮陽,融入江姓原有大家族之中。

  江姓和中華其他姓氏一樣,有避難等種種原因改姓的。一支是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另一支是魯姓改江姓的。據連城等地族譜記載,清流縣有一魯野公,是唐宣宗時進士,受建州刺史,從原居地江西建昌來閩南地就任時,為祈求渡江平安而改姓江,後因有感於宦途險惡,棄官隱居於清流,其三世二十五郎江禮,宋出諡為“忠節”,其後繁衍為閩西江姓大族。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

源流四

源於改姓,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 婺源江灣。

源流五

源於改姓,據福建連城等地族譜記載,清流縣有魯野一公,唐宣宗時進士,受建州刺史,從原居地江西建昌縣來閩地就任時,為祈求渡江平安而改姓江,後因有感於宦途險惡,棄官隱居於清流,其三世二十五郎江禮,宋出諡為“忠節”,其後繁衍為閩西部分江姓。

源流六

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林哈圖城(今吉林 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為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

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遷徙分佈】

  遷徙

  伯益輔佐禹治水有功,禹的兒子啟即位後封伯益的兒子玄仲於江地(今湖北江陵)。伯益的後人於商朝、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古代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

  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之間,經常受到這些大國侵擾,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未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江國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名為氏,由嬴姓而改為江姓,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

  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從淮陽再北上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陵陽(今安徽石埭縣東北)以及鄖陽。

  西漢時期,在江貞的率領下遷往今山東濟水之南,遂以“濟陽”為堂號,其部分後裔仍留河南,繁衍於淮水之南,故以“淮陽”為堂號。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

  晉朝陳留人江瓊,為馮翊太守,永嘉之亂時,棄官回奔,後改仕張軌,子孫因居涼土(今屬甘肅),世傳家業。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行軍校有九十一人六十一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有河南的江姓,這當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於是改為江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宋朝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江姓有一支自汴京遷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一支由江確率領由山東濟陽遷至江西都昌,傳至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有遷永定高頭、平和葛希大溪村者。江曄(八郎),生三子: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其弟及子孫再由江西。

  明初,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等。明末,有江姓族人跟隨鄭成功進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清初,有湖北麻城的江文、江榜兄弟迴歸河南正陽落籍。明清以後,江姓遍及全國各地。

  分佈

  宋朝時期,江姓大約有2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21.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這五省江姓大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蘇、山西、廣西、四川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浙、閩、皖、豫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江姓大約有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3%,為明朝第五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江姓入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五省江姓大約佔江姓總人口的82%。福建為江姓第一大省,約佔江姓總人口的21%。宋元明期間,江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福建為中心的閩、贛、蘇、浙、皖江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江姓的人口約38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7%。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萬增到380多萬,增長了近10倍,江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A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安徽、江西、廣東四省區,大約佔江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湖北、貴州、江蘇、臺灣、湖南,這六省又集中了33%。廣西為當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總人口的2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多江姓,以北少江姓的分佈局面。在近600年期間,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區的移動十分強勁。

  江姓在人群中分佈是兩廣地區為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桂粵、贛閩臺、貴州南部、雲南東部、湖南南段、湖北東端、皖浙南部,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7%以上,在中心地區的比例可高達2.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2.3%,居住了大約55.3%的江姓人群。在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四川東南、重慶大部、雲南中部、貴州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江蘇南部、上海,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8%—0.5 7%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7.4%,居住了大約25%的江姓人群。

  【入閩遷徙】

  江姓起源於河南正陽縣江國,歷代遷徙,大致經歷了自北向南的流動過程。

  公元前623年江國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名為姓,由嬴姓而改為江姓,世代承襲。據有關資料所載,亡國之後的江姓一支,大約於西漢時期,在江貞的率領下遷往今山東濟水之南,遂以“濟陽”為堂號,其部分後裔仍留河南,繁衍於淮水之南,故以“淮陽”為堂號。

  漢代的山東是江姓名人聚居地,名人輩出。南北朝時期,河南則出現了不少的江姓名人。江姓長期生長、繁衍於豫魯,受著黃河流域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有關。

  永嘉之亂,八姓入閩。西晉時期,中原戰亂,中原人士族大規模南遷,就有江姓子孫遷徙入閩。江姓先賢最早來閩如吳興令江淹、建安內史江倩、建陽令江洪,多屬任官遊幕。八十五世道興公,官建安令居泰寧,臨淄派廿九世仕榮遷莆田。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汝南定陽的江贊善隨元帝南渡,徙居福建建陽江墩。傳若干代後,裔孫江明出任歸化鎮臨,定居歸化(今泰寧)。

  唐初,河南固始陳姓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郡,其隨行軍人61姓,其中有河南的江姓,但均落籍閩南沿海一帶。

  新編《清流縣誌》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魯一野偕魯二野舉家20餘人,由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入閩避亂,途中涉江,拜江為姓,改姓江。江禮之祖江一野、江二野兄弟逃往南劍州將樂縣歸仁裡明溪,而後轉往汀州路寧邑皇華驛(宋代改清流麻仁裡,復改倉仁裡),再徙清流大路口。江禮之子九郎、十郎、六郎及五郎之孫八郎等衍布清流、連城、長汀、寧化等地,三郎、四郎、小八部衍在永安、明溪等地。

  唐代,江孟德自江西饒州入閩,開基寧化石壁,其後裔播衍福建的永定、上杭和廣東的潮州、大埔等地。(見新編《寧化縣誌》、《淮陽江氏本源》)唐末,永安安砂小江坊江氏開基始祖江伯的個兒子中,除第五、六子留居永安外,長子江小一、第三子江小三郎均遷居龍巖,次子江小二遷居江西贛州,第四子江小四遷居浙江,第五子江小五郎居永安涼坑,六子小六郎遷永安小陶鎮北山(今松山村),七子小七郎遷連城中心坑,八子小八郎遷連城姑田,九子小九郎遷泉州。江伯一的第十二世孫江智四、江榮五、江景六遷居龍巖,江文璉遷江西興國新圩水南村。

  據閩西《江氏淵源》載:“唐時江氏入閩,其屬濟陽者,大抵由江西入汀州至今閩西汀屬各縣,多屬濟陽派”。《江氏本源》載:“開基於汀州寧化縣石壁再分於潮州、大埔”。清流縣長校鄉江坊村濟陽江氏族譜(1917年木刻版印七修)族譜記載:魯野一公號重宜,唐僖宗乾符乙未二年(875年)與弟野二公舉家二十餘人入閩,渡江赴任雨劍州刺史,禱祝河神方保無誤,遂將江為姓,建濟陽郡。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第十世孫江安遷居寧化城。

  南宋德祐年間,江子玉知南劍州(今南平),後裔落籍福建各地。據江氏族譜記載:江姓109世江曄,四子萬傾及其子孫由江西都昌遷徙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南宋從江西都昌避亂入閩的萬里、萬載、萬頃三兄弟(雅稱三古)之子侄,由萬載公攜遷入閩。萬里生三子:鎬、鑄、鏜。江鎬居江西饒州;江鏜居福建同安;江鑄生子二:長肇祖居連城,次承祖居寧化石壁,後遷永安。江萬載居同安縣。江萬頃生五子:十八郎(鐸)、念二郎(錡)、念三郎(銅)、念四郎、念五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時任戶部尚書的江萬頃及長子江鐸被元兵殺害。江鐸夫人丘氏奉婆婆錢氏夫人殉節前之命,帶著兩個夫弟和兒子先居寧化縣石壁,後肇居上杭縣勝運裡三坪村(在今廬豐鄉橫崗村)。江鐸生九子,其裔孫由上杭分支衍傳福建的永定、南靖、漳浦、平和和廣東的大埔、饒平以及臺灣的臺北、淡水、桃園等地。三古屬元仲第110世孫,江墒第6世孫。據族譜所載,上杭江氏屬由江萬載攜遷入閩的江萬頃一脈。江萬頃及妣錢九娘成為客家入閩始祖。故江姓萬傾為江氏閩西籍的入閩始祖。

  閩北閩西江姓的開基祖,大多是推崇宋朝末年的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三兄弟。元朝初年,江萬頃的子孫轉往寧化石壁鄉開基,後來遷往汀州永定務義鄉、上杭三坪鄉和廣東大埔定居,閩西及粵東地區的江姓,大都是傳自江萬頃的後代,是江姓得姓始祖江濟的後裔,他們屬於“濟陽派”。據有關資料記載,閩西之江姓系唐末黃巢作亂時遷入,在宋朝期間的三百年中,有一明顯的共同特點,都是用數字為名,如八郎、十八郎、百八郎等,在閩西及廣東北部江姓族譜的世系均能看到。唐代後,寧化石壁江姓後裔遷徙上杭;繼而又從上杭遷入永定苦竹鄉高頭村和仙師鄉的務田村。留學生居永定的江姓族人分佈於永定的鳳城、仙師、洪山、下洋、虎崗、大溪、西溪、湖坑、岐嶺、高陂、撫市、坎市、苦竹等地。高頭村的江姓後又遷往南靖、臺灣等地。

  宋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江姓有一支自汴京遷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一支由江確率領由山東濟陽遷至江西都昌,傳至江曄(八郎)生三子,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其弟及子孫再由江西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有遷永定高頭、平和葛希大溪村者。又有江正因仕宦安陸刺史而世代落籍湖北安陸。

  據《上岐江氏族譜》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起義時,祖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白水井的江君麗,跟隨朱元璋農民起義軍南下福建,掃蕩元兵,因徵元有功,敕封都政使司。隨後與同姓江姓族人一起,居住在福州連江縣一個叫祠臺的地方,後江君麗又攜妻兒遷到琅岐定居,成為第一個踏上琅岐島的江姓先民,至今已有660多年曆史。

  綜上江氏歷經路線主要有:河南——浙江——福建——東南沿海,河南——安徽——江蘇,河南——福建及江西,在由福建進入兩廣和臺灣,有的轉入湖南、四川。經武夷山入閩西,再分遷各地區。

  【播遷海內外】

  明初,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等。明末,有江姓將佐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清初,有湖北麻城的江文、江榜兄弟迴歸河南正陽落籍。明清以後,江姓遍及全國各地。如今,江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其分佈以江蘇、廣西、安徽、四川、廣東、湖北、福建等省區為主,上述七省的江姓約佔到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濟陽江氏高頭族譜》:閩西開基祖江曄八世孫千四郎肇賜、千五郎肇元。兄弟二人,於元末明初,攜家眷及其派下族親自上杭(永定)遷居南靖清寧裡、新安裡(今平和、雲霄縣境),還有部分人戶遷漳浦、海澄居住。江肇賜(千四郎)、江肇元(千五郎)為江氏肇漳一派開基祖。明永樂間,平和鴻溪江姓分支江寨、石屏。江寨江氏分遷臺灣和粵東。

  永定高頭江氏13世江寬山(1507-1561),字東峰,號烈軒,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廣東饒平巨寇張璉、李亞虎、薛封等,聚眾萬餘劫掠金豐裡各鄉,江東峰挺身攜弟寬虎及子侄率鄉勇奮起抗禦,大破賊陣,誅賊數百,賊跡乃斂,但其弟寬虎及侄遇難。明嘉靖四十年(1561),苦竹鄉又為張璉賊所擄,江東峰又率鄉勇馳援,誤陷埋伏受重傷,仍執刀砍賊,回家後身亡。同時陣亡有其子、侄等。鄉鄰將其陣亡處命名為“寬山凹”,並建祠祭祀。永定江氏遷臺時,將江東峰神位帶到臺灣,現為臺灣客家人的保護神。高頭江氏從十五代開始向臺灣遷徙,直至三十世,遷臺者達323人。十八郎是所有閩粵臺江氏公認的始祖。

  據記載,臺灣江姓族人主要是在明清之際從大陸遷到臺灣開基立業的。臺灣的江姓,多是宋末江萬里的後代。據不完全統計,臺灣現有江氏族人十五萬多。幾百年來,江氏在臺灣繁衍,遍佈各縣,併成為全臺的第二十五個大姓。《唐山過臺灣故事》:唐代,五世祖江孟德,自江西饒州入閩。開基寧化石壁鄉,後衍豐順、紫金、深圳及臺灣各地。臺灣《江氏族譜》:宋末元初,江萬載的弟媳錢氏、侄媳邱氏帶領子孫家人自同安縣遷居寧化石壁鄉,後世子孫分衍永定、上杭、廣東大浦,再衍臺灣。入來自廣東、福建的江姓人氏,主要聚居在臺北、嘉義、彰化三縣,其次是苗栗和臺南,再次為新竹、臺中、南投、花蓮等地。明清之際,有江姓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在臺灣定居。

  臺灣《江氏族譜》:宋末元初,江萬載的弟媳錢氏、侄媳邱氏,帶領子孫家人自同安縣遷居寧化石壁鄉。後世子孫分衍永定、上杭和廣東大埔,再衍臺灣。

  康熙末年,江涵和由福建永定入墾今彰化員林,江士灝由粵東入墾今屏東,此為江氏入臺較早者。清雍正年間,江琪臻入墾今桃園觀音,江朝雪入墾臺中西屯,江漢瑜、漢瑾入墾臺北扳橋。民初以來僅從惠安下坡赴臺江姓族人至今已繁衍千餘人之多。

  《永定縣誌》:本縣江姓,先從寧化石壁遷入上杭,繼由上杭遷人永定苦竹鄉高頭村和仙師鄉務田村。高頭江姓裔衍南靖、臺灣。永定《濟陽江氏高頭族譜》:始祖八郎公,宋時由寧化石壁下移居上杭開基。至九世分五房,長房傳四代,至十三世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移居海澄石斧崗頭;二房傳三代,至十二世移平和葛布大溪;三房(東山房)至十世外遷福州、溫州各一支;四房(北山房)至十五世開始往臺灣分遷的很多。

  臺灣的江姓, 主要是由兩支組成,一支是以“濟陽”或“淮陽”為表記的江姓,一支則屬於“六桂堂”。換句話說,“濟陽”與“淮陽”之江,是江姓家族的本支。“六桂”之江,則是後來才加入這個姓氏的。

  據初步統計,江萬頃後裔繁衍達五省十九市(縣),人口近百萬,移居海外近10萬。據永定譜載,永定江氏移居臺灣後現有人口近萬人。

  江萬頃裔孫開基上杭後歷代外遷,現分居世界各地,知名人士不乏其人,如現任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香港原永靖同鄉會會長江兆雲及其子江全孚;美國北加州福建客屬會會長江立三;澳門客屬總會副會長江金銅;緬甸福建同鄉會會長江清亮;印尼雅加達永定互助會會長江震球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淮陽郡:西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建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後改陳州。漢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漢成帝時,相當於今河南省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改陳州為淮陽郡。嚴格意義上講,江氏的發源地是淮陽,而非淮陽郡。淮陽,是淮河北岸,淮水之陽。夏商時期,江人(部族)長期遷徙,展轉流離;後自淮河中下游,溯河而上,最終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境之淮河北岸定居下來,築城封國,這就是現代意義上講的江氏發源地。然而,江國所在地域正陽縣,在歷史上歷屬於潁川郡、汝南郡、義陽郡等,並不屬於淮陽郡,所以,江氏發源於淮陽,才是準確、嚴謹的表述。然而,江國失國之後,淮陽郡卻是江人最主要、最集中的棲息地。

  濟陽郡:秦、漢置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西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境、山東省東明縣南境)。東晉南渡後,濟陽郡地域時被北方胡人侵佔,兼之河水氾濫,此郡廢。然濟陽郡內的世家大族,如江氏、蔡氏、丁氏等,侍奉華夏正溯,多不願入仕北方胡人,於是各大世家族人多隨晉室南渡。後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於南徐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喬置濟陽郡考城縣,濟陽江氏族人多落籍於此。

  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晉譙郡太守江蕤,其後江氏以濟陽望族之勢,貴顯於世,彪炳史冊。

  六桂:在福建省泉州市。宋朝初期,福建泉州人翁幹度生有六子,皆中進士。時人美曰:“六桂聯芳”,後為避亂分姓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於南方省分、臺灣、東南亞分佈最多。其中次子翁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堂號

  淮陽堂:江氏初始堂號之一,為紀念江氏的發源地——淮陽郡,以源立堂。

  濟陽堂:江氏初始堂號之一,為紀念江氏興盛之地——濟陽郡,以望立堂。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忠廉。

  六桂堂:六桂乃“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時的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始置州,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於今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唐景雲二年,改武榮州置州,治所在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夢筆堂:南北朝時期,紀念大文學家江淹“夢筆生花”而設立。

  此外,江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餘慶堂,敦睦堂等。

  江姓堂號有濟陽、淮陽之別,實則濟淮同宗、同源。現今,福建江姓主要有四大支系:閩西魯野公、景祥公屬濟陽派;閩南萬里公屬淮陽派;閩北之建陽、崇安均謂為江統公後裔所分衍(紹安族譜:淮濟開基)。東南沿海可能是先後隨陳元光、王審知入閩宗親,故不無互動關係。

  江氏燈號

  燈號,一般是根據某個姓氏或宗支的起源地、郡望、發祥地、長住地或祖上美德來命名,以昭示其姓氏或宗支身份。燈號與堂號類似,但又有所不同。建築物(如祠堂、民居等)大門、門楣、燈籠或者神主牌位上所刻寫的某某衍派、某某傳芳等即是燈號,以示不忘祖。這“某某”大都是地名,而這地名往往與該姓氏或者宗支的起源地、郡望、發祥地、名人事蹟等有關。

  淮陽:以江氏發源地——淮陽命名,是江氏初始燈號之一,表示祖先源自中原古淮陽,稱“淮陽世家”、“淮陽世澤”、“淮陽衍派”等。

  濟陽:以江氏郡望——濟陽郡命名,是江氏初始燈號之一,表示祖先源自中原古濟陽,稱“濟陽世家”、 “濟陽衍派”等。

  以上“淮陽”與“濟陽”是江氏的初始燈號,分別以江氏起源地與郡望命名,是全體江氏通用的燈號,“淮水”與“濟水”是其派生燈號。其它燈號,為其派下燈號。一般情況下,宋元發祥的宗支,其發祥地往往使用江氏初始燈,而外遷分支則更經常使用其派下新燈號,以彰顯宗支引以為豪新的宗族標誌。因此,初始燈號及其派生燈號,並不能做為宗支區別的標誌。而其派下燈號,卻是宗族支分派別的重要標誌之一。

  鴻溪:鴻溪江氏的燈號,世界“江千五公系”(江肇元家族)派下裔孫,為紀念其發祥地——福建省平和縣大溪鎮鴻溪溪畔江寨村,以“鴻溪”為燈號,稱“鴻溪衍派”、“鴻溪之光”或“鴻溪傳芳”等。

  金豐: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的燈號,以其發祥地——汀州上杭縣金豐裡(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命名,稱“金豐發祥”、“金豐一脈”等。

  永定: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自永定直接外遷(汀、漳、潮以外地區)宗支的燈號,用以區別從漳州、潮州遷出的金豐祖派宗支,稱“永定正派”,常常與“金豐發祥”連用。

  鴻江:鴻溪江氏的燈號,“江千五公系”(江肇元家族)發祥於福建省平和縣大溪鎮鴻溪溪畔江寨村(也稱鴻江寨),海內外派下裔孫以“鴻江”為榮,以“鴻江”自稱,並以“鴻江”為燈號。

  詔安: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江百十二郎派下外遷後裔,以祖先長住地“詔安”為燈號,稱“詔安衍派”、“詔安本(支)派”等。

  字輩

  貴州大定世玉永洪興,花開方和蓮。

  江西都昌金學崇先德,新民訓政期。

  福建連城萬伯子共長,家傳永流恆,遂有常懷德。

  山東濟陽巨孝家聲顯,文思彩夢祥,同心培祖德,大啟爾榮昌。

  山東即墨先存敦崇志,世守繼述功,安居學道義,仁壽從孝忠。

  廣東樂昌文章源發遠流長,錦繡清瀾顯瑞祥。達向東洋觀赴會,通超瀛海慶朝陽。

  靈鍾川嶽多賢哲,輝映星辰集濟翔。從龍俊彥連環起,繼美家庭德永昌。

  廣西恭城

  慄木江家肇敏淵文盛,恩禧梅思永。廷宗希禮一,明之子有夢。中正秉賢良,世代顯榮昌。

  積善多餘慶,克家俊傑揚。康寧得日久,富貴祝天長。吉兆生華管,祖德著濟陽。

  安徽六安修本為家學,斯知道以全,光明可繼世,正大永宗傳,忠誠達幫國,賢能佐太平。

  江蘇靖江秉靈景益友,支以開洪戀,萬傅世道端,玉成書作貴,有能山永紹,文躍源國昌學。

  安徽安慶源道子曰萬,金文一學通,應承幫家興,隆才德業崇,詩禮宗先緒,經倫繼祖功,英賢長蔚起,

  貴顯相朝忠,榮華允光裕,時代慶攸同,國澤應文明,仁義善信誠,昌隆存世德,裕慶永傳生。

  湖南湘陰萬茂乾光耀,慶衍福齊增,雲仍喜日繁,忠孝克繩宗,達先賢哲盛,祥鍾人瑞貢,湘上誇龍鳳,儉勤尤邁眾。

  平和大溪江氏字輩:承世排次序,宗支衍慶長,耀閭稱帝德,祖恩萬載揚。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厓驍騎;文壇驕龍。

  ——上聯典指南齊驍騎將軍江斅,濟陽考城人。齊時任侍中,領驍騎將軍,不為權幸降意,時人重其風格。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濟陽考城人,有《江文通集》。

  徙戎著論;止水鑑忠。

  ——上聯典指西晉陳留圉人江統,字應元,後官至散騎常侍。下聯典指南宋都昌人江萬里,字子遠,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

  生花夢筆;刻炬成詩。

  ——上聯典指典指梁江淹,嘗夢人授以五色生花筆,遂文思大進。下聯典指梁江洪,與蕭文瑛、丘令楷等並以文稱,夜集賦詩。

  五言通用聯

  千秋文藻富;五色筆花新。

  ——全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歷任宋徐州從事、齊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祿大夫。

  釋詩風雅頌;為仕宋齊梁。

  ——上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江永,有《十三經注疏》。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

  柏葉家風古;筆花春色新。

  ——上聯指莆田御史江春霖。下聯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

  六言通用聯

  元仲千秋飲譽;閩南六桂聯芳。

  ——全聯典出江姓的得姓歷史淵源和堂號。六桂堂在古時的泉州,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後改為閩州。

  七言及以上通用聯

  源從濟水家聲大;派衍淮陽世澤長。

  ——莆田秋蘆梅洋江姓家族廳堂的楹聯之一。

  一經傳世基忠孝;百世聞風起孺頑。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左側“社公厝”楹聯之一,系清末宣統皇帝的老師、閩縣陳寶琛所書題。

  九疏乾坤作種氣;四山風雨泣冬青。

  ——趙炳麟為江氏宗祠撰聯句。江氏宗祠依山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建築群由一百四十六間組成,雅稱“梅陽百廿間”。

  荔枝情味人猶覺;香雪玲瓏夢最涼。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江石如撰書聯。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書亦工。

  濟世安民恩澤厚;陽春白雪品位高。

  ——此聯為以鶴頂格江氏郡望“濟陽”二字的嵌字聯。

  尋春得句詩無草;帶醉裁箋檄有花。

  ——全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

  孫支挺秀濟陽郡;祖德流芳餘慶堂。

  ——全聯典出江姓的郡望和堂號。

  生花夢筆文無草;刻炬成詩韻可觀。

  ——上聯典指典指梁朝江淹,嘗夢人授以五色生花筆,遂文思大進。下聯典指梁朝江洪,與蕭文瑛、丘令楷等並以文稱,夜集賦詩,刻炬而韻成。

  方正舉賢稱孝子;智淵妙筆繼書香。

  ——上聯典指南朝梁御史中丞江革,濟陽考城人,以孝聞初仕南齊。下聯指南朝宋驍騎將軍。

  鄭子出遊,徒勞解佩;梅妃失寵,安用明珠。

  ——上聯典指神話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遊於長江之濱,遇到鄭交甫的故事。下聯典指唐玄宗妃子江氏,因愛梅花,號為“梅妃”。

  文藻特新,竟符夢筆之異;膏油不繼,豈辭隨月之勤。

  ——上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下聯典指南朝宋侍讀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貧,夜讀隨月光握卷升屋。

  江源松本式其祖徳祗師友為大;氏衍族繁貽厥孫謀唯禮書是宗。

  ——福建省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夢筆堂”堂內柱聯,上下聯首尾嵌字“江氏大宗”。

  柏府樹清標,千古風霜留諫草;筆亭傳好夢,一門孫子種奇花。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大門楹聯之一,系江春霖御史同科進士第三名鄭源題撰。聯意讚譽清代御史江春霖為人直介,不避權貴,在歷史上留下正直御史的好名聲。下聯說江淹的故事。

  俎豆幸千秋,諫議當年稱孝子;筆花開五色,文通有後繼書香。

  ——上聯典指東漢臨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喪父,遭戰亂揹著母親避難,多次數遇到賊寇,他總是以母親年老懇求,賊不忍犯,終於與母親一同回鄉,鄰人稱他為“江巨孝”。官至諫儀大夫。下聯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事典。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

  ——上聯典指南宋都昌人江萬里、江萬頃兄弟,江萬里官至宰相,江萬頃官至戶部尚書。下聯典指江萬里及其子江鎬、江萬頃及其子江鑑。元軍南侵,江萬里父子一同投水而死;江萬頃被元軍抓獲,不屈而死,其子江鎬也遇難。

  大啟千門惠澤仁風容駟馬,廣儲業案宏詞博學賜金魚;

  鬱郁斌斌千載匯文章禮樂,唯唯諾諾一門聯圭族簪纓。

  ——平和大溪江寨村濟陽堂的石柱有對聯。聯中的“金魚”是指金魚袋,唐代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佩掛;“簪纓”則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

  【祠堂古蹟】

       福鼎江氏祠堂

  福鼎江氏祠堂,座落於福鼎市山前辦事處水北上坪園。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佔地面積143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80平方米,建築富有民族特色。

       琅岐江氏宗祠

  琅岐江氏宗祠,座落於福州市馬尾區琅岐街上岐中心地段的鰲山北麓。由江氏宗祠(總祠)、江氏支祠、江氏妥遺祠三座祠宇組成。始建明萬曆年間(1567-1572) ,歷代多次重修。總祠右側的妥遺祠始建於清末,是江勉琅移向建祠堂時,在原宗祠的位置,為夭損人丁招魂立牌位而附建的祠堂。總祠坐南朝北,包括右邊妥遺祠,總面積1100平方米。呈長方形,分三進,風火山牆,土木結構,單簷歇山頂,正廳為抬梁穿鬥式木構架。宗祠寬16米,深40米,面積640平方米;祠前雙鬥旗杆屹立左右,一對石獅獠牙舞爪。大門前有三級臺階,臺階旁邊鑲有抱鼓石。宗祠的門樓高峻,紅牆朱門,正中間“江氏宗祠”四字燙金正楷,兩扇邊門上各刻“入孝”、“出悌”兩字。大廳內立著數十根青石柱,自柱帽、柱額至柱座,均石刻精美,最引人矚目的是石柱上二十多幅楹聯,無一不是名家手筆,珍貴墨寶。民國時期重修時,其中有清末御賜翰林江國棟、清末進士江古懷、海軍上將薩鎮冰、陸軍上將林之夏、福建省府主席楊樹莊,以及中央立法委員劉通等為宗祠撰寫柱聯。二十世紀90年代重修時,又增現代書法家王元龍、洪亮、潘主蘭、朱棠溪、鄭乃光等書寫的柱聯。在眾多的石柱中還有一幅臺灣海基會主席江丙坤題寫的“濟濟多士展才奔兩岸,陽陽大器開泰照一家”。祠內儲存1塊端石鐫刻的《明奉政大夫戶部郎中江文沛墓誌銘》,系明代三進士吳文華、詹洪基、陳長祚之作。2005年妥遺祠一併拆掉重建。建成為二進佈局,主體為木石磚結構,四扇三橺,抬梁穿鬥式,青石柱落地,長18.6米,寬12米,面積313平方米。埕7.4米。神龕仿總祠神龕格式,但不擺單列神牌位,僅立一塊註明夭損孤丁之總牌位,供於龕中。江文沛,字良雨,號瞻明,為上岐江氏八世祖。

       江寨村江氏宗祠

  平和大溪江寨村江氏宗祠,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有三座江氏宗祠,分別為夢筆堂:濟陽堂、淮陽堂。江寨江姓始祖江肇元,於明代從永定遷居大溪,以打鐵為生。江肇元生有四子,萬一、萬二隨母回上杭,萬三、萬四築土堡於江寨,於此繁衍生息。其中夢筆堂:江氏祖祠為萬三這一支的祠堂,始建於清朝,2002年9月28日重修。萬四的祠堂稱為濟陽堂,是平和縣文物保護單位,已有300餘年歷史,於1991年重修。夢筆堂為江氏的大宗祖祠,供奉始祖江肇元。據族譜記載,江肇元以打鐵為生,嚐盡艱辛,但他始終不放棄對書香的追求,有一次他夢見孫子用的一支筆開出了花,因此,江氏把大宗宗祠命名為“夢筆堂”。

  江寨三座祠堂中,年代最早的濟陽堂,供奉江寨江氏開基始祖江肇元及其下世列祖神位。自康熙始建後,歷史上又有三次維修,至1967年坍塌損毀,1992年在原址上按當地傳統做法重建。宗祠坐西向東,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歷史上有三次維修,1967年坍塌損毀,1992年在原址上按當地傳統做法重建,現宗祠儲存有清代柱礎,樑架法式仿清代風格。宗祠佔地面積約計1289平方米。建築面積286平方米,為兩進懸山頂燕尾脊式建築。主體建築面闊三間,前廳為儀門作法,明間內凹,進深一間,主堂進深三間;主體建築中部為天井,以花崗岩條石鋪墁,兩側設過水廊房相連。宗祠前有大埕,以卵石鋪地,下埕保留石旗杆三座。山牆磚砌,牆裙制安素面花崗岩條石,內外牆面抹灰。前廳前廊甬道條石鋪地,宗祠室內鋪墁水磨地磚。前廳前廊隔牆牆裙制安素面條石,下置卷草紋矽腳石;明間為雙開板門,大門兩側制安四抹頭隔扇窗,門前有門墩一對。前廳、主堂金柱均為木柱,下置石柱礎。樑架為穿鬥抬梁混合式,梁為月梁,拱為扁束拱,坐鬥為瓜鬥,方鬥開海棠線,是為梅花鬥;前廳九檁兩架樑,主堂架十三檁,進深第二間兩架樑;過水廊房四架檁;樑架間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紋、香草龍紋花板和雀替裝飾較為繁縟。前廳前廊明間做四組垂柱,柱頭為蓮花狀;前廳和主堂的內外簷裝修均在襻間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簷口高且出挑較深,舉折曲線柔和;正脊為燕尾脊,正脊脊堵內剪粘花草脊飾。

  安徽江氏宗祠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江村的江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20年)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江氏家族的總祠,也就是江村的總祠,距今近600年曆史。它一共四進兩廂兩明塘三天井。第一進在民國時期被燒燬,現在可以看到祠堂兩邊斷牆殘磚的痕跡,大門兩池清水,是原天井下的明塘,蓄水用於防火。門樓上有許多木雕、磚雕,這些雕刻“文革”時雖遭破壞,但精美依故。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家訓格言】

  江氏家訓以南宋學者江端友的《戒子通錄》最有影響。江端友,河南開封人,官至太常少卿,他為人耿介,淡泊名利,能節儉持家,所以他以此道訓誡子弟。他主張讀書要求明理,認為即使泛泛而讀經史典籍也是有益的。他特別提出不自重必為人所輕視,一旦為人所輕視那將會一事無成。這種“自重”、“自愛"的家教觀點在今天仍有意義。

  《江端友家訓》

  原文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凡飲食知所從來:五穀則人牛稼穡之艱難,天地風雨之順成,變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則殺生斷命,其苦難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況過擇好惡又生嗔恚乎……門外窮人無數,有盡力辛勤而不得一飽者,有終日飢而不能得食者。吾無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擇?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進學之一助也。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與人交遊,宜擇端雅之士,若雜交終必有悔,且久而與之俱化,終身欲為善士不可得矣。

  談議勿深及他人是非,相與意了,知其為是為非而已。棋弈雅戲猶曰無妨,毋及婦人嬉笑無節,敗人志意。此最不可也。

  既不自重,必為有識所輕。人而為人所輕,無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節錄自《戒子通錄》

  譯文

  當夜晚躺在床上不能入眠的時候,常常要排除雜念並堅定自己的意志,不要胡亂去思考一些無益的事和產生不正當的想法與念頭。

  凡是我們需要的飲食必須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人們所需的穀物經過了人們的努力、耕牛的拉犁、種穀收割等農業勞動的艱苦困難,經過天地風雨等自然條件的幫助而豐熟,由生的變成熟食,都不容易。人們所需的肉食經過宰殺牲畜,斷送許多牲畜的生命,再加工烹製而成,其苦痛難以述說。想起這些,會讓人沒有食慾,更何況過於選擇好惡又會生嗔怒怨恨呢……門庭以外的窮人多得不計其數,有的一年到頭盡力辛勤勞動而得不到一頓飽飯,有的一天到晚餓著肚皮而無法弄到吃的東西。我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卻不勞而食,怎麼可以挑剔呢?如果人們真能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貪慾而容易滿足,就是對學有進益也是一大幫助。

  飯後沒有什麼事,經史文章典籍應廣泛閱讀一二篇,對人身心都是有益的,勝過在別的地方用心。

  結交朋友,最好選擇端莊文雅的人,如果不分良莠、不加選擇地結交朋友,總有一天會後悔的,而且時間長了變得同他一樣了,一輩子再想成為善良的人也就不可能了。

  談論一些事情的時候,不要隨便深入地評論他人的是與非,只要彼此心裡明白,知道別人誰對誰不對就行了。愛好圍棋、雅戲還可以說沒有妨礙,不要涉及與婦人戲樂而沒有節制,那樣會敗壞人的志氣和意趣,這是最不可以的。

  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必然會被一些有卓識遠見的人輕視。一個人被他人所輕視,沒有不是自取的。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

  《金豐祖訓》

  自石壁而遷九磜,自九磜而遷金豐苦竹大溪,傳世久遠,子孫興盛,地不足以容之,大半蕩析離居,或在漳,或在潮,就地當差,遂分爾我。我祖因聚族會議,修立訓詞曰:

  遷者遷,守者守,各從其願。

  日後往來,詢問叔侄相認者,發福無疆;忘本背義者,貧窮夭折。

  孝順者,壽長富貴;忤逆者,遭兇遇害。

  教子誦讀,使知禮義;勤攻四業,各安本分。

  貴顯莫得恃強凌弱,微賤切勿附勢趨炎。

  如有行惡、偷盜、奸猾、騙人,如此不肖子孫,許房長覺察重處。

  若移異地居住被勢豪欺壓,如誣盜、殺傷,及圖賴等情,各房長會眾,告官理究,無得落人圈套。

  與異姓同居共裡,務要聽人編保,遵人約束,毋得違眾自立,以取眾惡。

  早納官糧,勿負私債。

  富莫設娼宿妓,貧莫狗偷鼠竊。

  莫因小忿而成大禍,莫貪小利以致大害。

  凡我子孫,聽我俚言,慎毋忽略。

  按:今觀訓詞,雖質而寡文,寔為持身保家涉世之藥石也。讀訓詞者,幸詳說之,使人人佩作韋弦哉!

  金豐創興

  北宋至徽欽二宗年間,金虜內侵,汴京失守,舉族北狩於沙漠,高宗南渡於杭州。本州土寇蒲山紅倡亂,人遭兵燹,上杭遍地拋荒。迨寇削盜平之後,上司榜文招墾。我高祖三子緣是憑官招,落永定縣金豐裡苦竹堡大溪居住,請佃墾耕,輸納王苗國課。

  自南渡至明初,宗之九代,三子傳下三百餘家,排位八百餘名,奉準大明官司,勾當裡役,不敢違錯。但住址不容,難瞻家口,其勢不得不分,分則同宗異籍,往來漸疏,況遠在漳潮,人各一方,故立訓詞於後,欲子孫世守不忘焉。

  認祖太公詩

  ——識此詩者是我祖派也!

  石壁開基始祖生,本化淮陽承世真。泉源流出歸河海,諸派廣行氣運清。

  分移閩國居山谷,得遇和地永傳明。聖朝仁政千古在,金豐一脈萬年興。

  《伯奎家訓》

  —— 清 江鴻漸 撰

  動其愛敬之心,養其淳良之氣。

  毋不孝以戕天性,毋不弟以壞人倫,

  毋驕奢以墮家聲,毋賭蕩以耗生業,

  毋作奸以犯大辟,毋不軌以致參夷。

  或有匪類,共相警誡。或有忤逆,共相勸諭。

  以培瓜瓞椒蕃之祈,以振宗祧光裕之風。

  注:江鴻漸(公元1619年 - 1696年),諱汝溢,字心鑑,庠名鴻漸,別號伯逵,福建省詔安縣人。

  《養齋家訓》

  —— 清 江浩然 撰

  先王至德要道之昭垂,不外敦倫飭紀之無忝。

  自夫人,家法不肅,天性日漓。

  父兄失修齊之準,子弟蔑孝友之風。

  有為閨房煽惑而寡隙潛開,有為財物營私而爭端互見。

  不特形參商於骨肉,抑且視秦越於鄉鄰。

  間嘗閱今情,思古道,用是祥告誡,示法程。

  焉昔有伯禽之見撻元公也,觀橋梓而通微意;

  伯魚之趨對宣聖也,學詩禮而得淵源。

  孟母以三遷成教,張公以百忍同居。此最著者,世皆知之。

  至若傳家有訓,宜遵朱夫子之格言;

  立命有功,宜效袁先生之善事。

  問心則不欺暗室,省身則如對神明。

  慎樞機則尤悔可寡,善結納則聲氣可孚。

  合天地君親師而感其恩,恩當圖報;

  通仁義禮智信而修其德,德必務滋。

  毋怠業中恆以荒落為戒,毋貪分外豈與饕餮為鄰。

  勿視貧疏而富親,勿言己長而人短。

  改過於既覺,即是立功之緣;慮禍於未萌,無非求福之漸。

  不崇節儉,盈反成虛;能致休和,否乃佔泰。

  或遷或守,隨地須念本源;為屈為伸,何時可忘胞與。

  倉庚實由於作苦,將相斷出乎自強。

  彼賞善刑淫之柄,報在崇朝;此光前裕後之謀,垂褚奕世。

  餘固不敏,詞豈為經。竊取往訓以相摩,爰詔來茲其毋忽。

  ——摘自《家禮廣類全集》

  注:江浩然(公元1743年 — ?),原名六採,字榮昭,庠名浩然,號養齋。福建省詔安縣二都紹福洋(今詔安縣霞葛鎮坑河村)人,清朝中期福建民俗學者,晚年移廣東陽江。

  本源略敘歌

  〈清〉 江健資撰

  粵稽伯益在陶唐,佐禹治水平懷襄。掌火功成妻玉女,賜姓曰嬴歷夏商。周封其後於列國,

  江郯鍾離運奄黃。菟裘修魚白冥趙,裴廉徐秦莒將梁。我祖因地制江氏,世居淮陽及濟陽。

  注:江健資(公元1768年 —?),字秉剛,號震菴,清朝中期民俗學者江浩然長子,福建省詔安縣二都紹福洋(今詔安縣霞葛鎮坑河村)人,中年移廣東陽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