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氏起源及歷史

鞠姓圖騰_鞠氏圖騰

鞠姓圖騰(鞠氏圖騰)

  鞠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鞠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在第三百九十位,現今人口約三十七萬,排在第二百五十七位。

  【釋義】鞠,一是酒母,同“麴”,二是踏鞠,鞠是古代用皮編制的小球。是古代的足球。

【得姓始祖】

  鞠陶:黃帝有後名曰棄(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後人因此也奉鞠陶為得姓始祖。

  鞠昇:最近發掘的《鞠氏高安族譜總世系》明確記載:“鞠氏來源於鞠昇”。鞠昇是春秋戰國時期燕易王的長子,原名叫姬昇,因與其弟姬噲爭奪王位失敗,逃避到“遼東東梁河陽,復以遠祖鞠為姓”的避難改姓,由於姬昇棄姬改鞠以鞠為姓,所以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開創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名賢氏族類稿》等記載,黃帝有個後裔名曰棄(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傳說他生下來時手上的掌紋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給這個兒子起名叫“鞠陶”。

  鞠陶後來成為了周族人的首領,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後裔子孫中,鞠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為洛陽鞠氏,亦稱成周鞠氏。

  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jū(ㄐㄩ),今讀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末期燕國上大夫鞠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戰國晚期,燕易王有個兒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雖然年長於弟弟姬噲,卻屬於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後,姬升因與燕易王的長夫人所生的兒子姬噲爭奪王位,結果慘遭失敗,被迫躲避到了遼東東梁河(東梁河南岸),之後忿而棄姬姓而改鞠氏,稱鞠升。“鞠”之一字,在古代義為“事敗而好鞠之”,就是勢敗計窮無可奈何的意思。該支鞠氏族人就稱姬升為“第一世鞠升公”,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

  後來到了先秦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國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師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孫。

  在先秦時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諫燕丹”的歷史: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將軍樊於期因“傳檄討秦王”失敗而亡命到了燕國,由此引發了秦始皇對燕國的仇恨。據史籍《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嬴政之母趙姬在與呂不韋同居時就已身懷有孕,只是呂不韋和趙姬一起對子楚隱瞞了事情的真相。按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嬴政實際上應當是呂不韋的兒子。樊於期“傳檄討秦王”的原因便在於此。樊於期素惡呂不韋盜國之事,更對秦始皇以一系列殘酷殺戮的方式統一各國的方式不滿,便以此為藉口,以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嬴成嶠的名義草就了一分十分著名的討秦檄文:“長安君佈告中外臣民知悉:傳國之義,適統為尊;覆宗之惡,陰謀為甚。文信侯呂不韋者,以陽翟氏賈人,窺咸陽之主器。今王政,實非先王之嗣,乃不韋之子也。始以懷娠之妾,巧惑先君,繼以奸生之兒,遂蒙血胤。恃行金為奇策,邀反國為上功。兩君之不壽有繇,是可忍也?三世之大權在握,孰能御之!朝豈真王,陰以易贏而為呂;尊居假父,終當以臣而篡君。社稷將危,神人胥怒!某叨為嫡嗣,欲訖天誅。甲冑干戈,載義聲而生色;子孫臣庶,念先德以同驅。檄文到日,磨厲以須,車馬臨時,市肆勿變。”之後樊於期將檄文四下傳佈,然後將長安君屬下以及屯留附縣的丁壯悉數編入軍伍,一鼓氣攻下長子壺關,兵勢益盛,直指秦都咸陽。秦始皇見檄文後大怒,立即召仲父呂不韋計議。呂不韋淡淡地說:“長安君年少,不辦為此。此乃樊於期所為也。於期有勇無謀,並出即當就擒,不必過慮。”於是秦始皇乃拜王翦為大將,以桓齮、王賁為左右先鋒,統軍十萬往討長安君。樊於期驍勇善戰,但所轄之兵寡不敵眾,遂在秦軍重兵之下殺開一條血路,王翦追之不及,樊於期成功逃至燕國。當時,一直堅持抗秦的燕太子丹見樊於期非常高興,待其為上賓,還在易水河畔專門為樊於期建了一座公館(今河北易縣鎮陵塔),時人們稱之為樊館。但是,太傅鞠武卻認為太子丹作這一系列的事無異於玩火,便勸諫太子丹說:“像秦王這樣暴虐的人,對燕國本來就久有積怨,那已經夠讓人心寒的了,更何況我們又收留樊於期呢?這無異於把肥肉送到老虎的嘴上。希望太子急速將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來消除秦國攻打我們的藉口。”太子丹說:“樊將軍在天下各處都難以容身的時候投奔到咱們燕國來,我們不能因為屈服於強秦的脅迫,就拋棄我們的朋友啊。太傅,我們究竟有什麼辦法來對付秦國呢?”鞠武說:“為結交一個朋友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就叫做‘資助怨恨和災禍’。把鴻毛放到燃燒的火爐上,當然很快就會被燒光的。若說起對付秦國的辦法,咱們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且與樊於期相識。那田光為人智謀深遠,勇敢沉著,可以找他想想辦法。”其實,鞠武早就知道田光以“俠”著稱,俠者在戰國時期就是刺客的代稱,因此他想利用田光以其職業特長組織安排除去秦始皇,以此消除秦國對燕國的威脅。於是,後來就有了田光將荊軻推薦給燕太子丹的情形,也由此產生了“荊軻借樊於期之首刺殺秦王”的歷史事件。

  在鞠升及其曾孫鞠武的後裔子孫中,多有稱鞠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鞠氏正宗。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qū(ㄑㄩ),今讀作jú(ㄐㄩˊ)亦可。

  要說明的是,後來到了北宋末年,該支鞠氏族人中有山東黃縣冶基人鞠儼的後代鞠杲在中進士第後不久,便上書彈劾奸相張惇,結果遭到殘酷報復,被獲罪夷族。當時許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為氏以避其難,成為現代曲氏家族的重要來源。因此,在山東地區自宋朝以來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傳言,但在家譜上仍然記載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得以複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復為鞠氏,還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卻“依曲為沿”,就這麼稱曲氏至今。該支鞠氏、曲氏族人皆尊奉鞠升(姬升)、鞠武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春秋時期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孔子的學生中出現了一個叫鞠語的人,姬姓,他是魯國開國君主伯禽的一支後裔,其家族主要在安邑一帶生息繁衍(今山西夏縣),據說是一個造皮革製品的世家,在當時還很有錢,因此給兒子起名為“鞠語”。在這裡,“鞠”就是“製革”的意思。正因為鞠語是魯國首君的後裔,因此雖然學智平平,以後也名不見經傳,但孔子仍然收其為弟子。孔子愛食肉,因此要鞠語每個月額外“納十脩”為學費(十根用香料製成的乾肉)。

  在鞠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鞠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晉南鞠氏。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鞠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鞠人,是兩週時期王室內侍之一,實際上就是專門在君王出入門闈之時,負責為君王開啟門扉、掀起門簾的小吏。就是鞠著身子為君主進出門庭時掀竹簾子的侍從。

  後來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王室宮闈中皆有此類小吏,一如當今在大酒店、星級賓館裡為客人開啟門扉的職業門童、門淑,只不過沒有小費可拿。

  在鞠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鞠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jú(ㄐㄩ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西漢末期時期尚書令名叫麴譚,屬於避難改姓又複姓為氏。

  漢哀帝執政時期,有一位尚書令名叫鞠譚,因“東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牽連而被貶“避難湟中”(今西寧湟中)。

  據史籍《漢書》、《元和姓纂》的記載,鞠譚是漢哀帝劉欣執政時期的尚書令。

  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3年),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譁動一時”。

  東平王以為那不是個好兆頭,便在宮內仿瓠山形狀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喜歡無事生非的光祿大夫息夫躬、孫寵知道此事後,便藉此“發生事端,以圖封侯”,於是二人一起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並託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

  其奏章中的那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深深刺痛了漢哀帝,於是下旨廢劉云為庶人,其他參與人等一律處死。當時,尚書令鞠譚、廷尉梁相、僕射宗伯鳳三人急忙聯名上奏: “因未見確實,應委公卿復訊。”然而。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立即下旨斥責這三位大臣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遂一併削職為民。

  鞠譚和兒子鞠閉閟為避此大難,遂舉家遷逃到涼州西平(西都,今青海西寧湟中),改姓為“麴”,這就是在《元和姓纂》中記載的“鞠麴同宗”的來源。

  改姓為麴氏以後的五百年時間裡,鞠譚的後裔子孫在“天高皇帝遠”的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平(今青海西寧)一帶地區得到大力發展,逐漸成為當地豪族,還在歷史上出現了東漢末期袁紹的大將麴義、曹操的護羌校尉麴衍、晉朝大都督麴允等著名的戰將,連北魏時期威震西域的高昌國王麴嘉都是鞠譚的裔孫。

  該世系的鞠氏、麴氏族人自古便是一家人,絕不通婚。後又有麴氏族人在歷朝歷代的戰亂中再復改姓氏為鞠氏者,是為遼西鞠氏、青海鞠氏。

  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jū(ㄐㄩ),今讀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蒙古族烏訥虎沁氏,亦稱兀納嘎沁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回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nehuc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回族烏訥虎沁氏所冠漢姓即為鞠氏。

  該支鞠氏正確讀音作jū(ㄐㄩ),今讀作jú(ㄐㄩˊ)亦可。

【遷徙分佈】

  遷徙

  鞠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艱辛過程。從燕國晚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奪位不克,自燕都薊城避奔遼東襄平,易姬為鞠得姓開始,到第四世鞠武“聘歸本國”(《高安鞠氏族譜原世小引》)任燕王僖之子太子丹太傅,鞠氏又回遷到薊城,秦滅燕後,為躲避追殺,鞠武率三個兒子輾轉流落到汝南郡,在《族譜原世小引》中留下了“郡號汝南”的記載。隨著政權的更迭,汝南鞠氏逐漸從隱蔽轉為公開,家族從汝南郡逐步發展到北部的常山郡和東部的平原郡。到第十一世鞠譚入仕京城,鞠氏從平原郡遷到西漢京都長安,由於“東平王劉雲瓠山立石事件”牽連,鞠譚被貶削職為民,於是“率子鞠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改鞠為麴”,鞠氏又從長安遷徙到西平郡。經過200多年發展的西平麴氏因為反對曹魏篡漢,在西北地區至少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武裝割據,被曹魏當局鎮壓後進行了殘酷的剝離和遷徙,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當局將西平麴氏大部分遷往金城郡治榆中,從而完成了麴氏郡望從西平向金城的轉移。其中麴氏的一支離開西平後,經過數千裡艱辛跋涉,直接遷徙到東萊黃縣定居。在東萊,他們悄然恢復原來的姓氏——鞠姓,從此開始了鞠氏在膠東的歷史存在,這支鞠氏稱東萊鞠氏。

  歷史上,東萊鞠氏在膠東一帶至少形成六個大的聚落。一是從劉宋到北魏直到宋元時期,以鞠彥雲祖孫為代表的黃縣都鄉石羊裡(今龍口市下觀村);二是唐代前期,以第二十九世鞠景沂任職淄青節度使司為標誌的“密州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今昌邑市丈嶺村);三是以第三十七世鞠玉潤及其子孫鞠真、鞠仲謀為代表,從晚唐至元代晚期的密州高密東鄉陶哥莊(今高密市姚格莊);四是以鞠偐祖孫為代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的黃縣和孝鄉扈順裡西野基村(今龍口市冶基村);五是南宋以後一直延續到今天,以元朝登州太守鞠思誠為代表的登州文登西樓村(今山東文登市);六是從明朝永樂前期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大嵩衛海陽千戶所(今山東海陽市)。可以確定,當代中華鞠姓都是由以上六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源源不斷地遷出到全國各地。

  在這種不間斷的遷徙中最主要的路徑有三條,第一條是上文提到的鞠彭率眾跨海北渡遼東的路線;另一條是從膠東腹地向東擴充套件到半島邊緣的文登一帶;第三條則是向南遷徙到達高密並透過高密進一步向南發展。在這三條遷徙途徑中,從黃縣到掖城、平度、高密、諸城、莒縣、臨沂、淮安、揚州一直遷徙到大江南北,中華腹地的遷徙通道最為著名,從隋唐到元代,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透過這條通道遷徙到全國各地。在這條通道中,淮安山陽因為依傍運河,成為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集散地,很多鞠姓先民在從早期的東萊郡或五代以後的登萊二州向南遷徙中,都在這裡棄車乘船,或許有的便在此長期定居下來,發展成為當地的高門大戶,因而留下了“山陽衍派,太傅分支” 這著名的宗祠對聯。

  在鞠姓先民的遷徙中,有“官遷”和“民徙”兩種形式,一般情況下官遷的遷徙脈絡比較清晰,譜牒相對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沒有家譜,泛字無法接續,乃至過了許多代,到家境好轉想要續譜時,竟無法確定來自哪裡,去向何方。在種種因素造成的遷徙中,當然也有早期遷出膠東,過了許多代又回遷的情況。

  江西吉水水南吟村鞠氏就屬於官遷,據記載,吟村鞠氏的一世祖鞠昭烈字萬里,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年)任虔州(今贛州)左司理(相當於法院的審判官),五代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敕贈統兵授大將軍領兵討寇”,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廬陵(今吉安)府衙。這支鞠氏在北宋熙寧和南宋景定年間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修譜,至今仍然儲存著唐代老譜的《按文》和《授姓之圖》,按語記載:按舊譜雲“唐貞觀十二年正月,上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等官採訪諸州縣名氏族時定,汝南、萊州二處鞠氏同是一宗,有司格狀申戶上部,以傳不朽。舊譜故載,其鞠授姓於後稷,今歷數千百年之久,亦不敢去其圖重前修也。”《授姓之圖》記載:-后稷-不窋-鞠陶-傲-金英-昭烈-吟村。南宋景定年間纂修的鞠氏族譜中,收錄了文天祥為之所作的序言,文氏寫道:“古之姓氏不長不一,或因君賜姓,或因官而姓,或因土地而姓。唯鞠氏之姓其來遠矣,由后稷之孫鞠陶為始也......一旦出示厥祖之本末,乃知其祖自唐受爵,至五代迨於聖宋,歷歷皆朝宦,勤勞王家,自北而南,豐功盛德蓋亦有年矣......”據傳,南宋末年,當蒙元進犯吉安時,鞠氏一呼百應率先抗元,曾遭到元軍的大肆殺戮。至今,吉水水南吟村鞠氏仍然保留著掛有“東牟舊第”“世魁第”牌匾的宗祠。

  唐代是一個十分重視出身門第的朝代,官員選拔,朝臣任用都要考察出身,從唐太宗派高士廉在全國範圍內調查知名氏族,到一百八十年後唐憲宗命林寶撰寫《元和姓纂》,充分反映了那段史實。可以想象,為了適應皇家口味,世人從此開始編纂家譜,致使不利於前程的真實歷史得到隱瞞,隨意攀附權貴一度盛行。只是鞠氏的出處就出現了四個版本:一說來源於戰國時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因與其弟姬噲奪位不克,避難遼東”的改姓(《高安鞠氏族譜》);一說來源於西周始祖后稷之孫鞠陶(《吉水吟村鞠氏族譜》);一說來源於春秋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王禹偁《鞠常墓碣銘》),一說來源於北燕鞠武。經過研究認為,鞠陶是鞠氏的命姓祖,太始祖只是以他的名字“鞠”來命姓,鞠陶本人和後代仍然姓姬;而“來源於魯之伯禽”乃是提供者的一家之言,被王禹偁寫進墓誌中,《路史》中也沒有發現鞠氏來源於伯禽的相關記載;只有《高安鞠氏族譜》的源流出處可信度最高,證據:一是記錄完整,從公元前320年至今,一直以直系單線的形式記錄了78代,有名有姓。二是真實性較高,在最近發現的《吉水吟村鞠氏族譜受姓圖》中,明確記載,鞠昭烈嫡傳於鞠敖。按高安譜載,第十三世有親兄弟兩人,兄鞠敷為《高安鞠氏族譜》的嫡系先祖,弟鞠敖的傳續在高安譜中未予記載,但卻是吉水吟村鞠氏的嫡傳先祖,而且標明“祖居萊州”,親兄弟倆在兩支不同的族譜上相遇,使高安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得到進一步印證。可想而知,鞠昭烈家族當時南遷時,走的應該也是這條通道。

  而“鞠氏三兄弟”的遷徙就屬於民徙。元朝末年,在山東境內爆發了著名的紅巾軍之亂,這些頭扎紅頭巾,號稱“農民起義”的暴民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所到之處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們迫不得已躲避山林,遷居他鄉。一位鞠姓朋友公佈的家譜資料說:我始祖原籍登州黃縣野雞溝,自元末明初避紅軍之亂,兄弟三人逃於沂邑西南召忽莊。後文清祖居莒州,文錫、文周祖雙居召忽。所謂“野雞溝”,即今龍口冶基村。經調查,冶基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確實存在一條南北走向,高出地面四米多的大溝,試想在人跡罕至的古代,那裡雜草叢生,是珍禽野獸理想的棲息地,俗稱“野雞溝”也是可能的。就是這個野雞溝,宋代碑刻稱之為“野基村”,由此推定,宋代的官稱“野基村”是由俗稱“野雞溝”轉化而來,而如今的“冶基村”是古代“野基村”的音轉字訛,絕不像有些文章解釋的是古代“萊子國”的冶煉基地。如今,三兄弟的家譜雖有流傳,但對這支鞠氏到底是“古居茲土”,還是來源於野雞溝,第十世和十三世篆刻的兩塊祖碑卻意見相悖,而三兄弟的前世至今仍查無所蹤。當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遷時走的也是這條路線。

  元朝末年由於戰亂和災荒,山東境內十室九空,成為千里無人煙的荒僻之地,山東現在的鞠姓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後遷過來的。這種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移民,有軍墾戍邊的軍人集體調動和山西、河北民間移民兩種形式。據乳山市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守衛海陽千戶所的二十四個姓氏的軍戶中就有鞠姓軍戶。

  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朝廷曾經將地處雲貴川交界“烏撒衛”計程車兵成建制的調往山東沿海守備屯田,他們先從陸路到重慶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抵江蘇揚州,然後轉道大運河北至淮陰棄舟陸行,取道贛榆、諸城、膠州而達即墨各地。所謂“雲南移民乘船而來”,即指此而言。這些調到膠東地區的軍戶,大多都是當初追隨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蘇皖北部和朱的家鄉鳳陽的有功軍校,由於在雲南攜家帶眷居住的時間較短(據考證只有二十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難怪他們的後代只記得蘇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記得雲南的家了。在居住地,這枝鞠姓和其他雲南軍戶一樣都被當地人稱作“小云南”,經考證所說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稱,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一個移民族群”整體的俚稱,是山東土著對千里迢迢來自雲南軍戶移民集體的民間稱謂,就象東北人對山東移民叫“小山東”,中原人對四川過來的人叫“小四川”一樣。這裡的“小”是俚稱,“雲南”則是地域名稱,並不專指雲南某地。

  經考證,海陽所鞠姓的始遷祖叫鞠釗,也就是傳言被封為“定遠侯”的那位鞠姓軍戶老祖,明朝永樂初年遷入海陽所。關於鞠釗的原籍有兩種說法:《海陽鞠氏族譜》說“原籍湖北”,而《海陽市志》說“原籍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經過考證筆者採信後一種說法。就是說鞠釗當初是在江陰參軍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那麼元末明初的江陰鞠氏又是從何而來?透過閱讀《大宋故廣文助教西平郡鞠儼墓誌》碑文得知,來源於鞠儼的孫子北宋朝散郎右贊善大夫江陰知軍事借緋鞠傳式。

  北宋的江陰軍是以管理江陰軍事為主兼管地方行政的一個軍政合一的特殊建制,當時的江陰軍管轄範圍很大,西到今天的常州,東到張家港,江北管轄靖江全部,泰州、如皋一部,勢力涵蓋大江南北。知江陰軍是當地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六品,由於朝廷規定四、五品著裝大紅官服為服“緋”,六品不夠服“緋”而特許服“緋”的為“借緋”,就像現在的“正處享受副局待遇”,這是一種榮譽的象徵。鞠傳式任江陰知軍期間必定是攜家帶眷,由此認定鞠傳式應是江陰鞠氏的始祖,三百多年後的鞠釗祖籍江陰,說明他應出自鞠傳式的直系後代,只不過此時已是家道中衰,無奈只有參加朱元璋義軍南北征戰另謀出路。

  據海陽鞠氏家譜記載,鞠釗單傳清,清傳七子,排序為“茂盛成興旺富貴”,其中第五子旺傳二子,長曰躬,幼曰寶,躬傳東山、南山、北山,寶傳西山。家譜又載,鞠釗“以軍功隸大嵩衛”,其子鞠清官至通判,相當於知府助理。明朝實行職業兵制,軍人死亡或退休要由兒子按長幼順序襲替軍職,這種襲替要經過專業部門的嚴格考核,一般降五級錄用,看來鞠清的七個兒子中,經過考察由第五子鞠旺替職。遷徙海陽所的鞠釗一支子孫旺盛,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葉茂。有清一代海陽所鞠氏竟出了七位進士,其中鞠珣於順治三年中第,官居廣東道監察御史;鞠珣的兒子鞠宸諮於康熙初中第,歷任陝西按察使升甘肅布政使。最近,乾隆十七年中進士第,時任廣西學政的鞠愷寫給四弟乾隆二十一年舉人曾任安慶府同知的鞠懙的三封家書公諸於世,閱讀這封三百多年的家書感慨萬千,鞠愷在信中對四弟的仕途前程關心備至面授機宜充滿了殷切希望,據記載鞠愷、鞠懙也出自海陽所村。傳說當時海陽所鞠氏的門臉很大,每任知縣上任伊始必先拜訪鞠氏。海陽所鞠氏的後代,沿著白沙鎮念頭村,南黃鎮西羊水村的路線遷徙到膠東半島腹地的文登、棲霞一帶,與原住鞠氏合流,後來大部分渡渤海闖關東,遷徙到東北各地。

  還有一支是由冶基直接東遷到文登的鞠氏,稱為原住鞠氏。據光緒《文登縣誌》記載:鞠彥昌墓在城外東北隅,香山東嶺有墓碑,元至正十四年立……碑雲“鞠氏系后稷子不窋之後,自汝南遷居登萊,安塋於黃縣野極,自大唐生祖鞠積為相國,五代潰亂東至文登縣,家於城焉,敘次思誠太高祖以下至其二子凡七世,支分派別,族姓繁衍,實為當時著族”。碑文所述鞠思誠乃鞠彥昌嫡孫,生年不詳,歿於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公元1363年),以王事歿於登州太守任上,從縣誌記載的“弱冠遠遊十餘年”分析,去世時大約四十七歲左右。按時間推測,鞠彥昌及鞠氏家族碑是鞠思誠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立。經分析,從“鞠積至鞠思誠子傳七代”應該是南宋嘉定或金大安時期,與上文所說晚唐五代的鞠積至少相差250年。這就產生多種判斷結果,要麼兩者不止七代,要麼鞠積東遷要比五代時期晚得多。筆者認為,文登原住鞠姓如果真正來自冶基,鞠積東遷應該就在北宋末年鞠杲彈劾張惇遭夷族之禍的年代。一篇文登家譜提供了很好的佐證,其序言說:“鞠族……宋代移居濟南東郡……又徙居文邑東關北浩文山下居住”。按常理避難遷徙續寫家譜往往比較隱諱,“濟南東郡”是否暗指地處濟南東部的黃縣冶基村?碑刻還記載了鞠彥昌以下四代詩禮傳家的事蹟,說鞠彥昌博覽儒書尤通史事,在出工疏通膠萊河道時,肩挑重擔仍手執簿書;其子鞠通在衙門做事,不管公務多麼繁忙依然手不釋卷;其曾孫鞠資母親去世,在墓前搭建一茅廬,守孝三年終日祭奠哭泣,連路過的人都被感動的流淚。

  史志記載,鞠思誠是文登西樓村人,與鞠思誠同時期也出自西樓村的還有鞠孝恭。鞠孝恭,原名鞠思孝,翰林國史院編修,元大德年間任寧海州學政授從仕郎,鞠孝恭通今博古,文辭具佳,本縣當時的碑誌大多為其所撰。其中最著名的有撰於元泰定五年的“寓真資化順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影響深遠,被列入《登州府志》。同樣載入史志的還有鞠鉞,鞠鉞家族是文城士紳,明朝正德中期劉六劉七暴亂,襲擊文登大興殺戮,城中戶口“減七為三”《文登縣誌》,年僅十八歲的鞠鉞與未婚妻於氏同時被俘押至城南寺,變民逼迫鞠鉞屈服被大義凜然的拒絕,於是慘遭殺害,於氏悲憤至極遂觸石而死,被當地百姓譽為“文登雙節”,明朝政府專門為其刻石立傳。

  從《高安藍坊鞠氏家譜》記載的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第一世鞠昇為肅慎駙馬,第二世鞠期為幽州尉,第三世鞠元厚官授挹婁太守,第四世鞠文官拜盛都長,鞠武授燕太子丹太傅,鞠斌無記載,到《資治通鑑》記載的公元四世紀鞠彭跨海北渡遼東投奔慕容鮮卑,任前燕國樂浪郡太守和大長秋,前燕攻佔膠東後,其子鞠殷又以前燕國尚書左丞的身份移任東萊太守;從鞠彥雲墓誌篆刻的其祖母為昌黎韓氏,其妻為武威賈氏,到《新唐書》記載唐太宗徵高麗時,契丹“大酋辱紇主曲據又率眾歸,即其部為玄州,拜曲據刺史,隸營州都督府”;再從唐代武則天時期,末代高昌王的侄子,時任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的麴崇裕,娶青海國皇侄親慕容儀為妻等等史實分析,不難看出,西平麴(鞠、曲)氏、遼西鞠(麴、曲)氏,與世代生活在遼西地區的肅慎、挹婁、鮮卑、契丹及其遼西慕容氏、青海吐谷渾氏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原鞠氏在與遼西少數民族長期雜居過程中不斷地被同化,前文提到的契丹大酋“曲(原文記載可能是“麴”)據”就是這種被同化的例證。鞠殷南遷東萊後,留在遼西的鞠氏(麴氏)的一部分又不斷地向東遷徙進入高句麗,並跨過對馬海峽到達倭國,乃至在今天的朝鮮、韓國、日本都有著古老的鞠姓存在。

  在各種因素造成的遷徙中,任職導致的遷徙,在我國曆史上多次人口大滅絕的洗禮中,經驗證具有強大的生存權和生命力,正是這種因職務升遷而造成的分衍和遷徙,使得鞠氏在歷次磨難中,將僅存的一點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續,乃至發展到今天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具有24萬人口規模的姓氏。

  鞠姓家庭的遷徙過程充滿了痛苦與艱辛,他們或避難,或躲災,或迫於生計而隱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內部或民間盛傳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說絕不是無稽之談。這種不得已的隱姓埋名,改換門庭的作法,極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發展,這應該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他們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終於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國大地!

  分佈

  宋朝時期,鞠姓大約有4萬7千人,約佔全國人口0.06%,排在大姓姓氏第二百位以內。鞠姓在全國分佈主要在山東、湖南、甘肅、江西、江蘇、河南等地,山東是鞠姓第一大省,大約佔鞠姓總人口的35%。

  明朝時期,鞠姓人口急劇下降,大約只有1萬3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安徽、寧夏、湖北、河北、河南等地,山東為鞠姓第一大省,大約佔鞠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鞠姓的人口大約37萬,約佔全國漢族總人口0.02%。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鞠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仍以山東為第一大省,大約佔鞠姓總人口的24%。其次分佈於黑龍江、遼寧、江蘇、吉林、四川等地。

  鞠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山東東部、遼寧大部、黑吉、內蒙古東部,鞠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11%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1.5%,居住了大約64%的鞠姓人群。

  今遼寧省的盤錦市、瀋陽市,江蘇省的如皋市、金壇市、泰興市、蘇州市、張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的長春市農安縣、八面城、德惠縣,貴州省的遵義市正安縣,河南省的漯河市、鄧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內蒙古,山東省的東阿市、文登縣、濰坊市、諸城市、滕州市、青島市、即墨市、文登縣、龍口市、樂陵縣、海陽縣、五蓮縣,臺灣省的臺北市,四川省的樂山市、萬源縣、攀枝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吉水縣,重慶市的墊江縣,安徽省的阜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湖北省的麻城市,湖南省的武岡縣,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哈爾濱市、大慶市肇州縣,雲南省的文山縣等地,均有鞠氏族人分佈。

  各地分佈

  ⑴.山東省:

  威海市的榮成市港西鎮:北城村,清順治年間建村,村北有一東西走向的陡崖,形似一堵城牆,故名北城,二百三十餘戶,村裡有他氏;山後鞠家村,明崇禎年間,鞠氏建村,地處梧桐山後,故名,一百二十七戶皆為鞠氏;黃山口村,清雍正年間建村,村臨黃色土質之山口,故名,七十二戶皆為鞠氏。榮成市滕家鎮:小落村,明萬曆年間建村,村前系海汊,潮汐變化較小,故名小落,716戶;鞠家庵,清光緒年間,鞠氏建庵,定居成村。榮成市寧津鎮鞠家,明朝天啟年間,鞠氏建村,故名,有一百五十餘戶。榮成市埠柳鎮:鳳頭村,建村年代無考,村臨鳳山,面背半島,名鳳島,後因處鳳山西頭,更名鳳頭,八百三十餘戶,鞠氏為多;夏莊村,元至正年間,毛姓建村,處柳樹成行的河流下游,名下莊,後演變為夏莊,1981年以方位更名東下莊,四百餘戶,其中一百餘戶為鞠氏。還有山後鞠村。侯家鎮江山泊村鞠氏不少。海陽所鎮有鞠氏。白沙灘鎮念頭村鞠氏在明永樂末年由海陽所遷此建村鞠家莊,明末鞠氏遷走,更名為念頭。黃鎮東、西洋水村鞠氏在清初由海陽所遷入,現有一百七十三戶。乳山寨鎮宋河江氏、鞠氏在清末由海陽縣留格莊鎮江家和北遠牛莊遷入,1943年更今名,現有二百三十戶。乳山寨鎮鳳城街辦鞠家庵有鞠氏。大孤山鎮、苘山鎮鞠家庵、王埠莊、東(西)高格莊、界石鎮鞠北莊、宋村鎮鵓鴿崖皆有鞠氏。文登市葛家鎮鞠北莊有鞠氏四百十餘人,在一鞠氏戶明末為財主看莊子,隨姓命名鞠家莊,1981年普查改為現名。汪疃鎮鞠家莊有鞠氏二百八十餘人,清雍正年間從本縣沙子村遷居,命名鞠家莊。大水泊鎮鞠家疃有鞠氏二百三十餘人,明末從本縣廟西遷來,原名鞠家莊,1981年改為鞠家疃。高村鎮鞠格莊有鞠氏,明末有趙氏遷來安居,此前有鞠氏居住,故名鞠家莊,1941年就錯改為鞠格莊。文登市米山鎮北鄭格莊、乳山市乳山口鎮秦家莊皆有鞠氏。文城沙子村有百餘戶人家,90%是鞠氏,已傳二十五世。口子鄉(大水泊鎮)鞠家莊。馬道鎮(俚島鎮)鳳凰崖村有鞠氏。文城沙子村有百餘戶人家,90%是鞠氏,已傳二十五世。口子鄉(大水泊鎮)鞠家莊。馬道鎮(俚島鎮)鳳凰崖村。

  聊城市的莘縣十八里鋪鎮鞠屯、杜莊、鹼廠、西段村、農場等鞠氏人口約有上千人,大部分在這些村莊。莘縣莘城鎮江鞠莊。高唐縣姜店鄉尚官屯村半個村子的人都為鞠氏。

  日照市的莒縣中樓鎮後姚埠村有鞠氏,佔80%多。小店鎮鞠家官莊鞠氏在明末由寨裡公社的鞠家官莊逃荒至此落戶,沿用舊稱。寨裡河鄉鞠家嶺鞠氏在明初從姚家埠遷居落戶,開墾官田,舊稱鞠家官莊,今改為鞠家嶺。五蓮縣松柏鎮鞠家西崖有鞠氏,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從安丘遷至立村,因坐落在南北溝西面的崖頂而得名。莒縣東莞鎮鞠家窯有鞠氏,洪武二年由洪洞縣打水巷子遷居莒之青山,因有白氏燒石灰窯而名,大部分村民是鞠氏人家。五蓮縣叩官鎮有鞠氏。

  東營市的廣饒縣大王鎮鞠家。稻莊鎮鞠劉家有一百五十餘戶鞠氏,三百多口人,中有幾家劉姓。

  德州市的禹城市鞠宋莊有鞠氏六百餘人。樂陵市花園鎮鞠家有鞠氏四百餘人,解放前屬於商惠縣,解放後屬於樂陵縣十區,1958年轉入人民公社。齊河縣有鞠氏。

  濰坊市的濰城區符山鎮鞠家有鞠氏二百三十人,因鞠氏而取村名。安丘市雹泉鎮鞠家莊子有鞠氏四百二十餘人,清朝末年遷居而取村名。臨浯鎮鞠家莊有鞠氏,以鞠氏取村名。坊子區荊山窪鎮鞠家莊有鞠氏五百餘人,明洪武中由逯家莊遷居而取村名。趙戈鎮鞠家荊陽有鞠氏三百二十餘人,因鞠氏遷居而取村名。景芝鎮鞠家莊子有鞠氏六百餘人,因鞠氏遷居而取村名。青州市王墳鎮鞠家河有鞠氏,據譜記載,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而來,五洲珍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任南樂縣主簿。因鞠氏傍河立村,故得名。諸城市馬莊鎮臧家莊(龍宿村)鞠氏是旺族。昌樂縣朱漢鎮上(下)皂戶莊全是鞠氏人家。庵上鎮南新村、北新村多為鞠氏。石橋子鎮裡丈村有鞠氏。諸城市城關鎮鞠家村有鞠氏。密州街道鞠家村有鞠氏。崖頭鎮河南莊彭、鞠兩氏是明朝成化年間徙至沽河南岸分別建村,名河南彭家、河南鞠家,後有陳氏遷入,兩村合併,改稱河南陳家。孟疃鎮前張莊有鞠氏。安丘市石埠子鎮東、西召忽有80%是為鞠氏的,還有閔家莊,附近村有的全部為鞠氏,有一千餘戶,人口達兩萬之多。昌樂縣大宅科鄉(朱漢鎮)林泉峪。臨朐縣五井鎮鞠家莊、大關鎮侯家峪鞠氏有十幾戶,四十多口人。石埠子鎮宴峪村、石埠子、冢頭村有鞠氏。

  煙臺市的牟平市觀水鎮鞠家莊有鞠氏四百八十人,據傳明初由雲南孟子縣楊柳村遷至崖地居住,明末又遷居此地建村,命名鞠家莊。黃縣(龍口市)諸由觀鎮冶基村有三千戶人家,有鞠、呂、卞、姜、曲、馬、臧等幾個自然村組成,是鞠氏的發源地之一。棲霞市唐家泊鎮刁崖後村約有一百戶鞠氏人家。萊州市文昌辦事處東嶺子村共一百三十餘戶,鞠氏最多,按村碑記載,明中期,鞠氏由四川遷此立村。

  濟南市的濟陽縣曲堤鎮鞠家村有鞠氏。章丘市相公莊鎮鞠家莊有鞠氏。

  臨沂市的沂水縣沙溝鎮鞠家莊子以鞠氏立村得名,有八戶二十六口人家。富官莊鎮鞠家官莊,傳薄、鞠、徐,三姓於康熙年間遷立此村,因是宦官之家的佃戶村得名小官莊,1980年,因鞠氏多而改現名,有七十五戶二百六十餘人。馬站鎮鞠家莊以鞠氏立村得名,有一百五十八戶五百五十餘人。馬站鎮鞠家旺、吳家莊、花紅峪有鞠氏。馬站鎮下窯村有二百餘戶,除有幾戶楊氏外多為鞠氏,明萬曆間,自安丘西南鄉召忽遷建,世代以燒窯為業,得“窯村”。後部分鞠氏於村西北又建一村,因地勢高而名“上窯”,原窯村更名“下窯”,現上窯鞠氏很少,下窯村仍世代繁衍,人丁興旺。馬站鎮古峰臺、東旺莊有鞠氏。富官莊鎮大上莊、小上莊兩村村民全是鞠氏人家。蒙陰縣舊寨鎮尹家窪、白柳村都有鞠氏。坦埠鎮小東崖也有鞠家人。莒南縣十字路鎮官地村有鞠氏。富官莊鎮東石壁口村有鞠氏。沂水縣黃山鋪鎮小莊子村有鞠氏。

  濱州市的惠民縣淄角鎮鞠家有鞠氏。無棣縣水灣鎮鞠家有鞠。氏。

  青島市的即墨市龍山街道(留村鎮)拖車夼鞠氏有《鞠氏族譜》,並載,“明永樂二年,鞠氏由浙江平陽遷來即墨,因途中車軸損壞,勉強拖車前行,即在車所止處立村,因地處山谷,故稱拖車夼。”平度縣郭家莊鎮鞠家樓子村有鞠氏。膠南市鐵山街辦別家村有鞠氏。

  棗莊市的滕州市西南圓、戴功(音)村都是為鞠氏的。善南街辦事處鞠莊村多為鞠氏。

  泰安市的新泰市天寶鎮後寺村大概有鞠氏三百餘人,有家譜。

  濱洲市的鄒平縣好生鎮劉橋村有鞠氏。

  淄博市的沂源縣南麻鎮侯家官莊有鞠氏。

  ⑵.江蘇省:

  南通市的如皋市搬經鎮鞠家廈全是為鞠氏的。夏堡鎮鞠廈村、鞠橋約80%以上是鞠氏。常青鎮樓馮村三、四組約一半為鞠氏。丁堰鞠莊村、場北鎮西鞠村皆有鞠氏,磨頭鎮鞠家空只有幾十戶人家。長江鎮有鞠氏。

  常州市的武進區奔牛鎮東嶽村委鞠氏約二十來人,六~七戶家庭。

  揚州市的江都市樊川鎮鞠家村有鞠氏。邗江區頭橋鎮、瓜洲鎮鞠家莊皆有鞠氏。

  泰州市的泰興市劉陳、印院鄉鞠家垛、河失鎮沈家莊、南沙鎮、老葉鎮鞠家莊、新街鎮鞠山村(鞠家山)皆有鞠氏。姜堰市陳家垡、大泗鎮有鞠氏。靖江市生祠鎮鞠家村,靖江市有許多鞠家埭,鞠氏較多。。

  淮安市的楚州區有兩組人將近一百戶為鞠氏。

  ⑶.遼寧省:

  東溝縣有一支鞠氏家族。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石灰窯鎮有很多鞠氏。岫巖滿族自治縣龍寶峪。海城市

  朝陽市大廟鎮鞠杖子。鞠氏人已經生活了二百多年的小村莊,現已到第十三代,有百十口本家。朝陽鞠氏大部份都生活在朝陽地區。據說,七、八十年代,有部份人遷到遼寧盤錦市大窪縣。這個祖宗的後代有兄弟四人,其中有兩人搬遷到內蒙境內(赤峰與朝陽交界處)。朝陽凌源市有鞠氏千人。

  大連莊河市栗子房鎮鞠家村,北鞠屯,南鞠屯,廟溝。營城子鎮西小磨子村。金州區。莊河市平山鄉旋城山村小王溝。莊河市光明山鎮郭屯村。瓦房店市鞠屯。長海縣廣鹿島。族譜追溯到六代。現在島內已經由兩兄弟演變為十幾個小家族。

  盤錦市大窪縣田莊臺鎮老鞠家。大窪縣新開鄉於摟村鞠家鋪。

  本溪、寬甸各一枝鞠氏人家。

  朝陽市建平縣老官地鄉太平莊村。烏蘭河碩鄉八大孟克村有多處為鞠氏。

  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鞠氏有不少有滿族,其中還有朝鮮族人。丹東東港市。

  鐵嶺市。

  普蘭店市皮口鎮。

  營口市大石橋市鞠氏是山東黃縣冶基村所遷。

  撫順市紅廟子。

  錦州市湯河子。

  ⑷.江西省:

  吉安市的吉水縣四十八洞鞠家村。吉水縣水南鎮吟村兩個上下村全部為鞠氏。永豐縣鹿岡鄉高坑村有三十餘戶鞠氏。永豐縣陶塘鎮、騰田鎮都有鞠氏人家

  南昌市的進賢縣泉玲鄉鞠家村是北宋開寶年間從山東高密遷入。新建縣石崗鎮有鞠氏。

  宜春市的高安市藍坊有鞠氏。宜豐縣楠樹是高安藍坊有鞠氏的一小分枝,只有幾戶鞠氏。

  ⑺.重慶市:

  墊江縣沙河鎮有許多鞠氏,約兩千餘人。

  巴南區仁流是鞠氏居住區,巴南區的鞠氏都同出一脈,有五六百人。

  墊江縣槓家鞠家。

  沙坪壩區鞠氏據說是和巴縣是一房的。湖廣填四川而遷徙的。聽老人講,入川時分兩支,一支在巴縣,一支在沙坪壩。

  涪陵區。當地鞠氏已有八個輩份。

  大渡口區。

  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原屬於四川巴縣。

  ⑹.湖南省

  武岡市的龍溪鎮雙石村。湖南的鞠氏多是從江西遷往的,武岡、新寧緊鄰,還有大塘、新橋一帶,也有鞠家人。高沙鎮若林園。

  新寧縣的高橋鎮司機村鞠氏僅有三家,散居黃金、麻林和司機等村鎮。黃金鄉有一戶鞠氏,富甲一方,曾是老地主,財產在解放中被政府收走,後來又東山再起,現在是鄉鎮數一數二的大戶。麻林鎮。

  邵東縣的水東江鄉小嶺村有四十餘戶為鞠氏,該縣火廠坪鎮也有鞠氏。

  ⑺.河北省:

  承德市的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據老人講是從山東遷來的,現在村裡鞠氏約二百人左右。

  正定市有鞠氏人家。

  邢臺市的廣宗縣核桃園村鞠氏有一千五百餘人,明永樂二~三年(公元1402~1403年)從山西洪桐縣遷來河北邢臺廣宗縣。南宮縣鞠吳村有鞠氏人家,據說從廣宗縣核桃園村遷去。新河縣鞠氏來自保定,與滄州一些鞠氏同門。

  保定市的易縣南韓村鞠氏老祖宗是在打仗時來河北定居落戶的,為滿族。

  滄州市的黃驊鞠官屯有鞠氏。

  唐山市的鞠家嶺有鞠氏。

  ⑻.河南省:

  漯河市的鞠莊大部分為鞠氏。

  南陽市的唐河縣黑龍鎮湖東鞠口村有鞠氏二百戶,約六百人。老鞠莊、小鞠莊都是鞠氏,範莊有一半鞠氏,大約千人。畢店鎮鞠氏有家譜。

  信陽市的潢川縣鞠圍子、鞠臺子都是鞠氏村落,有很多鞠氏人,多是從江西瓦胡壩遷來的。潢川縣雙柳樹鎮王樓村有鞠氏幾百人。

  鄧州市有鞠氏,據說是清朝年間從山東海陽遷來的。

  商丘市有一個村全鞠氏。據傳是老弟兄三人,從山西遷徙到河南,現在已發展六~七代一千餘人。

  駐馬店市的泌陽縣賒灣鄉鞠氏有家譜。

  ⑼.吉林省:

  長春市的農安縣鞠氏入關已到五代。德惠沃皮鄉。朱城子一個村子都鞠氏。榆樹市大嶺鎮、鞠玉園子。九臺市。

  吉林市的鞠家窯有鞠氏。

  松原市的扶余縣有鞠氏。長嶺縣太平山鄉有鞠氏。

  白山市的臨江縣、撫松縣皆有鞠氏。

  ⑽.湖北省:

  孝感市的雲夢縣隔蒲鎮鞠家(堤)村。有一二百戶鞠氏。三百年前,三弟兄從江西遷入,後代排輩都不相同。境內的為鞠氏,大多出自這裡。

  襄樊市的南漳縣有鞠家人村莊,有系列字輩。

  監利縣的新溝鎮鞠各嶺鞠氏特多。

  ⑾.四川省:

  遂寧市的永興縣有一鞠氏村莊。

  達州市的萬源市有鞠家壩村,已傳至六代,字輩明確。

  樂山市的鞠村鞠氏較多。

  成都市的新都區多有鞠氏。

  ⑿.雲南省:

  昭通市的大關縣有一鞠氏村,約幾十人,老祖從四川巴縣遷來。

  大理市的彌渡縣有鞠氏。

  ⒀.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的動力區黎明鄉太陽昇大隊鞠家床子有幾十戶鞠氏人家。

  拜泉縣的中興鄉鞠家村有鞠氏。

  海輪縣的共合鎮共青團村(鞠家屯)有鞠家人,據傳祖上來於遼寧大連。

  ⒁.陝西省:

  商洛市的鎮安縣羅家峽。鞠氏人口二百餘,居住比較集中,清嘉慶年間從江西遷入陝西渭南市富平縣,後因戰亂再遷而來。

  ⒂.上海市:

  奉賢區的南橋鎮鞠家。

  南匯區的惠南鎮。原傳近半鞠氏,現在已不多。

  ⒃.內蒙古:

  赤峰市的松山區鞠家莊90%是鞠氏。

  ⒄.甘肅省:

  蘭州市有鞠氏族人,據說比較集中。

  張掖市有鞠氏,約五個字輩。

  ⒅.貴州省:

  畢節市納雍縣有鞠家人,四代前來於山東,有系列字輩。

  ⒆.安徽省:

  天長市張鋪鎮鐵莊是鞠氏聚集地。

  太和縣趙集鄉鞠營村鞠氏是最多的,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屬潁川郡。東漢時期汝南郡屬於豫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亳州)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的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又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西平郡:春秋時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為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漢廷將金城郡分置出一個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西平郡一帶為禿髮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一度依此為都城。

  東萊郡:東萊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掖縣(今山東萊州)。東漢時期移治黃縣(今山東龍口)。晉朝時期改為東萊國。南北朝時期分為東萊、長廣兩郡。隋朝時期改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唐朝時期亦為萊州。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山陽堂:以望立堂。

  西平堂:以望立堂。

  東萊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時南漢乾祐年間的進士,到了北宋開寶年間,趙普為宰相,提拔鞠常為著作郎,後來又作了清河令,其家族因以為堂號。

  此外還有雙節堂等堂號。

  字輩

  山東文登鞠氏字輩:“士德永克世應兆芳清澤維遠鴻傳成章基業萬奠宗序其昌汝奉祖考昭穆相當理田本善蘊培文良”。

  山東龍口鞠氏字輩:“金木水火土”。

  山東樂陵鞠氏字輩:“青長明登保廣照志新堂”。

  山東海陽鞠氏字輩:“洪福國(廣)向澤仕兆憲文華輝鳳鳴金富貴春孝傳耀宗”。

  山東滕州鞠氏字輩:“國廷換鳳金忠厚傳家遠”。

  山東臨朐鞠氏字輩:“白洪蘭忠周佳”。

  山東昌樂鞠氏字輩:“增(民)蘭(祥)忠舟仁佳彥”。

  吉林長春鞠氏字輩:“洪中元明清”。

  吉林農安鞠氏字輩:“德元士萬永雷霆鎮春華連保英雄忠丙慶志廣衡”。

  黑龍江哈爾濱鞠氏字輩:“朝廣景潤茂建興復佳邦”。

  黑龍江鞠氏一支字輩:“守國世方維乾萬連永春佔學”。

  重慶墊江鞠氏字輩:“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開承如大正永遠一枝芳”。

  湖南武岡鞠氏字輩:“茂宗世成榮國泰永康寧祖德積愈遠昆弟應其昌當代崇文學詩書繼治先家傳惟孝友式度啟仁賢”。

  河南鄧州鞠氏字輩:“德廣名敬振家傳子海陽清朝來本方天賜(緒)福澤厚(惠)增元坤榮昌”。

  安徽阜陽鞠氏字輩:“如振獻雲……”

  江西高安鞠氏字輩:“祖世有顯德裕後定榮昌傳家習詩禮華國耀文章”。

  四川樂山鞠氏字輩:“士德光明久前□萬代新永定安邦國貴子向陽春”。

  遼寧營口鞠氏字輩:“鴻德廣桐天”。

  鞠氏一支字輩:“成章基萬殿”。

  鞠氏一支字輩:“金昭永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精誠不懾;

  抗直敢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鞠嗣復,宣和年間為休寧知縣,為方臘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聯典指宋鞠詠,仁宗時官監察御史,抗直敢言,後升為殿中侍御史。

  山陽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戰國時鞠武,為燕太子丹太傅,曾薦荊軻於太子。

  休寧罵賊,

  文登雙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宣和初,鞠嗣復知歙州休寧縣。方臘破縣,欲逼使降,面斬二士以怖之,嗣復罵曰:“自古妖賊豈有長久者,爾當去逆從順,因我而歸朝,官爵尚可得,何為脅我使降?”嗣復知必死,不少懾,屢言何不速殺我,賊曰:“我,縣人也。明府宰邑有善政,我不忍殺。”乃委之而去。下聯典指明代名人鞠鉞,文登人。正德中,與妻於氏被敵俘,至城南寺,逼鉞以從,鉞拒之,遂被殺,於觸石死,副使令有司禮祭,碣其墓曰“雙節”。

  七言通用聯

  明時文登雙節士;

  宋代仙韶一部頭。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鞠鉞,文登人。正德中,與妻於氏被敵俘,至城南寺,逼鉞以從,鉞拒之,遂被殺,於觸石死,副使令有司禮祭,碣其墓曰“雙節”。下聯典指宋代舞蹈家鞠夫人,高宗時,為仙韶院第一,時稱“鞠部頭”。

  革命精神永不老;

  菊花品格志猶高。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鞠姓的“鞠”字的析字聯。

  九言通用聯

  鍾高密地靈,官居著作;

  興連江水利,民祀春秋。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鞠常,字可久,高密人。開寶中為著作佐郎。後為清河令卒。下聯典指宋代雍熙進士鞠仲謀,字有開,高密人。知連江,官至兵部員外郎。

【家訓格言】

  《鞠氏家訓》

  一要樹立新風,不要沉迷舊習;

  二要遵紀守法,不要違法亂紀;

  三要熱愛故鄉,不要忘記根本;

  四要尊老愛幼,不要欺凌弱小;

  五要勤勞致富,不要好逸惡勞;

  六要正當發財,不要欺詐使假;

  七要潔身自愛,不要貪贓枉法;

  八要扶貧濟困,不要顯富擺闊;

  九要愛護生命,不要販毒吸毒;

  十要文明娛樂,不要嫖賭逍遙。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