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氏起源及歷史

勾姓圖騰_勾氏圖騰

勾姓圖騰(勾氏圖騰)

  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出自以官名為姓。據《路史》載,相傳,遠古時期少皞氏的三兒子重曾作為勾芒官,為五行神之一,為木正,主管樹木。重為後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為自己的姓氏。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一萬,排在四百零九位。

  【釋義】勾,“曲也”。勾的本義是彎曲,可引申有“引出”、“勾結”等義。勾同句。

【得姓始祖】

  子重(勾芒):少昊氏的叔父子重,他出任勾芒職,勾芒官,就是負責管理森林的官職,是世襲的官職,他的後代以這個官職為榮,就以勾芒為姓,世代相延,後來又加以簡化,改成勾姓。句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故勾(句)氏後人奉子重為勾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以官名為氏。據《山海經》載,有困民之國,勾姓。為此姓之始。勾又寫作“句”。其姓最早見於《山海經》:“困民之國,勾姓”。此外,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死後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萬物的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他的後世子孫以“勾”為姓。勾姓在南宋時為避宋高宗趙構的名諱,改為“句”(音不變,讀勾 Gōu)、“鉤”等姓。

  源流二

  出自為避帝諱所改。南宋時,為避高宗趙構之諱,勾氏改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頭,改為苟(Gǒu)姓。

  源流三

  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句龍氏所改。東漢時,南匈奴有句龍氏,入中原後逐漸漢化,遂以句(音讀 Gōu,古寫作“勾”)為氏,稱句姓。 得姓始祖:子重(勾芒)。“勾”,今寫作“句”,勾、句古代通用。勾氏的是個古老家族,後來他們把自己的姓氏改為字形相似的“句”,不過,多年來這個家族雖然世代相襲著“句”姓。卻一直將它讀為原來的“勾”音。改姓字的原因,今天已經難以考證了。勾姓的來源,根據《路史》上說,是少昊氏的叔父子重,他出任勾芒職,勾芒官,就是負責管理森林的官職,是世襲的官職,他的後代以這個官職為榮,就以勾芒為姓,世代相延,後來又加以簡化,改成勾姓。句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故勾(句)氏後人奉子重為勾(句)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風姓,出自春秋早期須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須句國,亦稱須朐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一帶。是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尋找遠古帝王伏羲氏之後所分封的小國,子爵,國君稱須句子。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衛國貴族句井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句井疆,亦稱鉤井疆,生卒年待考,複姓句井(鉤井),名疆,字子疆;他是衛國貴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書中對句井疆沒有什麼記載,僅記載為“《集解》鄭玄曰衛人。《正義》句作‘鉤’”。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軍制句兵,屬於以軍職稱謂為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一種軍職,專指執句戈征戰的兵士。句戈,類似鐮刀,安裝在長竹竿上,專從伏擊之軍事,對付騎兵、戰車等有特效。

  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中有記載:“句兵欲無憚。句兵,戈戟屬。”就是說只要裝備有句戈的戰士,就可以去英勇殺敵而無所忌憚。

  源流七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句龍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兩漢時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龍氏部落,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氏族群體。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內亂分裂為北、南兩部匈奴,句龍氏部落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稽候珊)歸附漢朝。

  進入中原後,句龍氏族人逐漸漢化,在東漢時期有按漢俗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句”為姓氏者,稱勾氏(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勾氏(句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遷徙分佈】

  遷徙

  相傳帝少昊有個兒子叫重,死後被封為東方之神,掌管天地萬物的生長發育及生老病死,號稱勾芒官(又有一說,僅主管樹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孫引以為榮,稱為勾氏。據書載,有一些困民之國裡就存在以勾為姓氏的。南宋時,勾氏為避宋高宗趙構的諱,有改為句氏的,但發音均不變;也有改為苟氏的;另有改為鉤氏的。勾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

  分佈

  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一萬,排在四百零九位。

  今甘肅省金昌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遼寧省的盤錦市大窪縣、黑山縣、大連市、葫蘆島市、撫順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景縣、定興縣、衡水市、大城縣、滄州市、保定市易縣、唐山市、阜平縣、廊坊市香河縣、徐水縣、秦皇島市,天津市,山東省的東明市、慶雲縣、青島市即墨市、濟南市、淄博市臨淄區、日照市,北京市的大興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區、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綿陽市鹽亭縣、德陽市綿竹市、瀘州市古藺縣、三臺縣、射洪縣,河南省的開封市,南陽市臥龍區、周口市、新鄉市、濮陽市、平頂山市、社旗縣、駐馬店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肇東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棗陽縣、武漢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敖漢旗、阿榮旗,重慶市的涪陵區、長壽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肅省的寧縣、慶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貴州省的大方縣、印江縣、遵義市道真縣,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縣,興化縣等地,均有勾(句)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江西南昌府平陽郡:世成發啟德,進守忠義明;洪開雲從肇,文顯正福閆,永和龍鳳聊,楷運祥玉珍,遠澤春錫定,榮華志維興。

  貴州大方理化:福聰先承永玉士起忠文朝廷國民順道德元紹恩富貴爭榮華壽享百萬春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木正;

  望出平陽。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勾姓源流和郡望。

  勞宣湖北;

  學操洙源。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勾濤,知潭州,以忠亮自許。下聯典指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句井疆。

  六言通用聯

  方物撰青城志;

  臺閣標御史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人句臺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聯典指宋代鄭縣人句克儉,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後出任河東路轉運使,以忠誠清廉聞名於當時。

  處士鑑賞第一;

  龍爽丹青無雙。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畫家勾處士,宣和間鑑賞第一,凡四方所進,必令品定。令待詔畫院。下聯典指宋代畫家勾龍爽,蜀人。神宗時翰林待詔,喜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為一代奮筆。

  七言通用聯

  井然有序百事順;

  疆土長存萬年昌。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孔子的弟子勾井疆“井疆”二字的嵌字聯。

  聖門高弟承道學;

  章闕忠臣上疏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聯典指宋代史館修撰勾濤的事典。有奏議數十卷。

  【典故軼事】

  成語典故——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透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嚐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