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氏起源及歷史

聶姓圖騰_聶氏圖騰

聶姓圖騰(聶氏圖騰)

  聶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丁公給其支庶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一百四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三十八位。

  【釋義】聶,從字形來講,從耳,從雙,表示耳朵長。根據《說文》,聶的本義是附耳私話,表示眾人口耳相傳之義。

【得姓始祖】

  呂衡:西周時期人,姜姓,呂氏(後自己改稱聶氏),名衡,字奭(一說字“弼”),也稱姜衡、呂奭、聶奭。是齊丁公呂伋的庶長子,曾在衛國為官。有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春秋時衛大夫,食採於聶,子孫以地為氏。”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並修建了城池。後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代則改以“乜”為姓。他因而成為了聶氏始祖,乜姓始祖。

  各支始祖

  聶宗達:為江蘇、安徽、山東等三省交匯點八縣諸地有記載的聶氏始祖。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祖遵大明太祖皇帝移民之命,自山西布政使司曲沃縣治下之柳河村遷徙至南直隸徐州下丕。歷三世單傳,至寬公始有弟兄二人,聶同宣、聶崇宣。聶同宣子嗣多數居於江蘇、山東兩省。聶崇宣則南遷至蘇州,復至五河,為安徽省五河縣之聶氏先祖。六百年來,聶宗達之子孫後代已經繁衍綿延二十五代,人丁興旺達萬餘。而五河聶崇宣之後綿延二十世亦有三千之眾,遍佈城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丁公給其支庶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急就篇注》記載,西周時期,齊太公姜尚之子齊丁公姜伋,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茌平),為齊國的附庸國,史稱聶國。

  後世子孫以國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大夫食采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有一衛國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採於聶地(今河南濮陽),子孫便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待考)

  源流三

  源於猶太族,出自宋朝時期猶太族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宋朝時期,有一批猶太族人進入中國,留居在河南洛陽一帶地區。

  猶太,在希伯來語中稱作“尤太人”,乃是歷史上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從廣泛的角度,猶太族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

  從民族宗教上講,猶太群體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遊牧的人”。根據記載他們歷史的《聖經·舊約》傳說,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他有兩子,嫡幼子艾薩克成為猶太人祖先,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其與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阿拉伯發音易斯瑪儀)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據基督教《聖經》記載,艾薩克有兩子,長子以掃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布是猶太人的祖先,而以實瑪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終。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布(葉爾孤白),雅各布是艾薩克的兒子、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鬥的人”,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傳說雅各布生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係,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以色列國家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於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十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並推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合成立了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大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佔,人民被虜到巴比倫成為奴隸。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一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猶太族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意第緒語”。

  在宋朝時期遷徙到中國的一部分猶太族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是不食豬肉,因此被中國人誤稱為“藍帽回回”、“朮忽回回”,長久以往,如同所有在中國的其它外來少數民族一樣,在強大深邃的漢族文化影響下,該支猶太族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傳統,被與其它回族混淆起來,這在全世界所有猶太族人中是唯一的特例。

  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這部分猶太族人在元、明諸朝時按漢俗將自己的多音節姓氏改漢字單姓為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回族,屬於夷化託姓為氏。

  元朝末期,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成吉思汗的曾孫孛兒只斤·都哇率軍統領新疆、青海、藏邊一帶地區,到了他的孫子孛兒只斤·禿黑魯帖木爾執政時期,強令天山、青海地區、甘肅一帶十六萬蒙古族人全部改奉伊斯蘭教,周邊的其他民族如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羌族、以及一部分漢族亦隨之改變宗教信仰,該地區的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勢力因此受到大力壓制。

  在此期間,居於青海西寧地區的漢族聶氏家族也被強行改奉伊斯蘭教,由此將聶氏帶入回族,成為今天的回族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聶格哩氏,滿語為Ningg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聶氏。

  ⑵.滿族聶佳氏,滿語為Ninggiya Hala,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之一,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今北京市滿族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即為聶氏。

  ⑶.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該支聶氏始祖為寧古塔·聶牛克,滿洲鑲黃旗人,世居寧古塔,其父為寧古塔·僧格,在後金國建立初期率三百戶歸附佟·努爾哈赤,被授予世管佐領,寧古塔·聶牛克後來以前鋒參領從徵廈門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寧古塔·聶牛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⑷.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為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聶氏。該支聶氏始祖為烏爾古宸·聶勒庫,滿洲正紅旗人,世居訥殷,以監察御史之職從徵山西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烏爾古宸·聶勒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⑸.滿族武聶氏,滿語為Unin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所冠漢姓為聶氏、武氏等。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聶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關於聶氏之確切發源地,當在今魯西北一帶應無疑義。

  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氏族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人(今河南濟源),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人(今山西朔州)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聶季寶,另有蜀郡太守(今四川成都)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氏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聶氏族人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氏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氏族人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氏族人,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氏的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氏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

  隋、唐時期,聶氏族人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

  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氏族人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 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氏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

  元朝末期,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到了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氏有遷臺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氏入川。

  清朝以後,聶氏族人已經分佈到全國各地。

  分佈

  聶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一百四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三十八位。

  如今,聶姓在全國分佈較廣,主要分佈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四。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現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荊林聶族、升山聶族等堂號。

  憫農堂:唐朝進士聶夷中,很同情農民,寫有《憫農詩》(二月賣新絲,五月舂新谷。醫得眼前瘡,挖卻心頭肉。)。膾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雙厚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餘。

  光裕堂:江西豐城、湖南衡山後山、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樟樹、湖南衡山前山的荊林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監利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崇本堂:江西泰和縣塘州鎮桃源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楊柳村聶族堂號。

  問政堂: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區聶族堂號。

  東郡堂: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聶族堂號。

  積善堂:江蘇省揚州市、上海大豐農場、加拿大多倫多聶族堂號

  字輩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聶氏字輩:“… 三中,建立振月“。

  山東省德州市聶氏字輩:“宜司振,培志乃”。

  山東省泰安市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省濟寧市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聶氏字輩:“永… 廷懷,京印家發廣”。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聶氏字輩:“兆紹在作義”。

  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聶氏字輩:“國元中開,希振紅”。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縣聶氏字輩:“吉永振,仁守堂”。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聶氏字輩:“永九寶術志”。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聶氏字輩:“萬克清義金,章學有才會”。

  河南省洛陽市項城市聶氏字輩:“萬連登,本世永”。

  河南省南陽市聶氏字輩:“福… 書子榮宗”。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聶氏字輩:“子啟率祖景”。

  湖北省孝感市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學道盛世,富康耀宗”。

  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恒大勝充”。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聶氏字輩:“朝國永天……”

  湖北省咸寧市蒲圻市、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常德市武陵區、漢壽縣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聶氏字輩:“同奉仕受永,希美元學宗,祖才嘉惠紹,友正善相從,宋代榮旌表,齊邦應爵封,貽謀期繼遠,景運慶時逢。立定奇英志,芳名萬世揚,師儒能後啟,節義克前光,講教崇賢聖,衡文選俊良,承先多國傑,德澤盛隆昌”。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一:“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二:“仕元敷致承,締恩舉相卿,添子仲貴良,顯興榮文萬,世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貽緒啟隆昌,詩禮崇先正,宗功錫澤長,億載恆保定。”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鹹大振,茂德定齊芳”。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聶氏字輩:“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芳學典,德厚慶多全”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聶氏字輩:應世毓文,培士學宗,道先金心,修法敬訓,念勤孝良,守本安善,永保華方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聶氏字輩:“國家友大行聖,為師則永昌“。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聶氏字輩:“正月總林繼,異尚啟茂本,士可大學。道宜在新民,中庸定理正綱常“。

  江蘇省揚州市、上海大豐農場、加拿大多倫多聶氏字輩:“元錦長國萬,有德世遐昌。惟仁新廣大,文學定安邦。”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聶氏字輩:“大國萬金玉,長永世青年,文歲兆安耀,敬義德道恩,陽光照庭富,興旺福壽康。”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聶氏字輩:“思遠長來… ”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一:“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順富貴的德安寧”。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二:“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武寧縣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聶氏字輩:“榮發兆其邦,復鬱金“。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一:“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二:“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重慶市黔江區、彭水縣聶氏字輩:“朝言文鳳廷,應有百萬明,紹國禮學顯,

  榮華世澤興,仁子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順必永成。”

  重慶市萬州區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重慶市奉節縣聶氏字輩:“啟,徐,鬥,頂,其,仁”。

  重慶市巫山縣聶氏字輩:“榮建歷宗鳴,世啟鴻隆昌,受廷守維茂,興學應家邦”。

  四川省遂寧市聶氏字輩:“忠梁世志嗣,秀榮顯文章,華國正經(天)仕,富朝兆採常,書記乾南永,泫承坤北長,和元全譜吉,登厚會霖昌,大有輝千育,中孚耀萬江,衡貞金玉代,毓德知三光“。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聶氏字輩前十四世:宗艮徵尚應繼友,良登載安國世正。後義取十六世:天開仁文,賢俊光明,朝廷輔治,會濟昌榮。

  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蓬安縣聶氏字輩:“維敬鳳登國朝,永少元明長慶富貴,四代昌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廣元市蒼溪縣聶氏字輩:“鳳登國朝,系盛承宗,恆遠發達,世代昌隆”。

  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市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舉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省宜賓市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聶氏字輩:“...道德傳家,正大光明”

  重慶市開縣麻柳鄉 源於重慶市( 四川) :紹 緒 啟 錢 忠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

  望出河東。

  ——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鹹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聶氏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鉅富聶壹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勳蓋千秋。

  ——全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清光緒年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臺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寇,收復連山關,殺日寇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時,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上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亭在圓通山頂,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公元1912~1935)而建。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透過,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祠堂古蹟】

  江門梅灣村聶氏宗祠(垂裕堂)

  梅灣聶氏宗祠位於新會沙堆鎮梅灣村。該祠堂構築風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築,既雄偉莊嚴,又樸實大方,內部裝修古樸美觀!堂中牌匾“垂裕堂”三字柔軟舒展,是江門市副市長聶黨權所書。整個建築前有明堂,後有靠山,是塊風水寶地。這裡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宗祠經過重修,整座建築煥然一新,美輪美奐。


  河北大安舍聶氏祖廟

  河北大安舍聶氏祖廟大安南道街西頭路南大院臨街。東西寬五丈,南北長七丈,內有北屋五間,兩耳房為單間;中間三間為敞間,北牆正中懸掛家譜證。院牆三面為土牆頭,東南角開門,院內立建廟碑記。


  福建貢川聶氏宗祠

  永安,別名“燕城”、永安市隸屬福建省三明市,為三明市代管縣級市、位於福建省的中西部。明建文三年(1401年),聶智觀從江西臨川縣松湖遷到永安貢川(貢川鎮地處205國道邊,位於永安市北部,歷史悠久,)經營藥材,並定居貢川,為永安聶氏始祖。聶氏家族以藥商發家,一路傳承,詩書傳家。

  貢川聶氏家祠位於貢堡南郊(巫峽頭)。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聶升捐資重建。清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門表被毀。1989年重建。


  湖南黃坳聶氏宗祠

  湖南黃坳聶氏宗祠位於湖南麻陽縣拖衝鄉黃坳古村,木門已經磨蝕,木門兩側石刻也被模糊在石灰的泥垢裡,但木門上方的石刻圖案卻頑強地表述著一種文化的執著。門楹下方龍鳳勾邊,正中鐫刻一個“壽”字,上方刻“奉先思孝”四個碩大陽文,彰顯祠堂“孝為本,壽為願”的主題;左側三隻鳳凰仰天歡鳴於牡丹花叢,右側一條躍入“龍門”的大鯉魚回首召喚激流中躍躍欲試的兩個同伴,再往兩邊分別是“梅蘭”、“松竹”傲立,寄語超凡脫俗的仙壽夢幻;往上,赫然一幅“仙翁送壽”圖,三字陰文“聶氏祠”深刻石中,兩側各有一峨冠仙翁,分乘口銜靈芝仙草的“仙禽”白鶴與“瑞獸”壽鹿,高舉盛有仙家壽涎的杯盅相對來賀,仙翁賀壽主圖上下“卍”符勾連,講述“壽與天齊”的宏願。“仙翁送壽”兩側,分別四位仙人翩翩起舞,這是“八仙過海”來助興。


  四川新盛聶氏宗祠

  新盛聶氏宗祠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新盛鎮,聶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年,因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嚴重受損,族人商議在原址上重建,於2009年臘月落成。


  重慶長壽聶氏宗祠

  聶氏宗祠隱匿於長壽區晏家一處小村莊,距今已有近500年曆史。談聶氏宗祠,不得不提及長壽的一位歷史名人——明代“三部尚書”聶賢。

  聶賢,明史存列傳:“聶賢,長壽人。為御史清廉。奪官五年,用薦起工部尚書,改刑部尚書。致仕,卒。諡榮襄。”

  上面提到的“奪官五年”,是指嘉靖年間時任左都御史的聶賢在著名的李福達案中被昏庸的皇帝削職為民,期間聶曾“力言勳黨逆罪”,足以向後人示其為官之品。

  當地《聶氏族譜》記載。皇帝出題:朱帝八牛開山開水開社稷,聶賢答對:聶臣三耳聽天聽地聽君王。這個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幾年前,聶氏宗祠被正式命名為“長壽區文物保護單位”佔地800多平米的聶氏宗祠為紀念明代“三部尚書”聶賢所修,始建於明末,民國九年培修,距今約400年曆史。這座古老建築歷經風雨依然挺立,牌樓、斗拱、石雕、九龍,荏苒的時光帶不盡往日的氣魄。它也成為長壽文化一段歷史的見證者。


  【典故軼事】

  福建貢川聶家祠堂與會清橋的傳說

  明朝末年,貢川南門有條溪,因為沒有橋,人們來往非常不便。當時,貢川宗派鬥爭很尖銳,聶氏家族請了一位地理先生看風水,準備建造“聶家祠堂”。地理先生看後,決定在溪對岸建造“聶家祠堂”。這地方狀為“虎形”,就在祠堂左右各設一座水碓,水車日夜轉動,好似老虎的眼睛,整日盯著貢川。祠堂前面建一座橋,直伸貢川城,好似老虎的舌頭,要吞食貢川。

  這事被一個有威望的紳士知曉了。這人懂得一點地理,看出聶家的用意,便邀集貢川其他姓氏,聯合商議對策。他們商定在聶家祠堂對面建一座廟字,名為“臨水宮”,又在橋面上蓋起橋厝,似炮筒,用來治老虎。

  這些工程,由一位有名的木匠師傅包去做了。就在建造橋厝時,貢川西門外約七八華里的地方也需建造一座橋,那裡就託人來跟這位師傅聯絡,師傅考慮再三,認為“一手難造兩橋”,想叫徒弟去包,這樣也好試一試徒弟手藝。主意已定,就吩咐徒弟去包。徒弟就來建造這座橋。他精心設計,日夜趕造。

  不久,這座橋與師傅那座同時造好。師傅來看徒弟的橋,覺得徒弟手藝不簡單,勝過自己。橋墩、橋拱都是松木整筒疊造成的,沒有一釘一閂;看橋厝,建造精細,連柱洞都是硬打硬穿,也無一閂。這種造法是世上少見的。師傅知道事情不妙,徒弟的心血、神氣已經全部投到這橋上去了。他就叫徒弟趕緊回家調養,誰知行至半路上徒弟就死了。

  這橋來自徒弟的卓越手藝,又是徒弟在造橋上邁出的第一步,就把它命名為“卓步橋”。師傅的那座橋,落成時正好在明末清初之間,便取名為“會清橋”。

  聶隱娘傳奇

  聶隱娘是唐朝貞元年間魏博大將聶鋒的女兒,年方十歲。有一尼姑到聶鋒家討飯,見到隱娘,非常高興。對聶鋒說:“向俠士乞求將這女孩交給我教育。”

  聶鋒大怒,大聲斥責尼姑。尼姑說:“任憑俠士把女兒鎖在鐵櫃中,我也能偷去。”

  這天夜裡,隱娘果然丟失了,聶鋒大驚失色,令人搜尋,毫無蹤跡。父母每當思念女兒,只能相對流淚。

  五年後,尼姑送隱娘回來,告訴聶鋒說:“指導已完,你可以領回了。”

  尼姑忽然就不見了,全家人悲喜交加,問她學到了什麼。回答道:“開始只是讀經唸咒,沒學別樣。”

  聶鋒不相信,又真誠地問女兒。隱娘說:“說真話又恐怕你們不信,怎麼辦?”

  聶鋒說:“但說真話沒事。”

  隱娘說:“我最初被尼姑帶走時,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到天亮時,來到一大石穴中,穴中空闊有幾十步大,靜悄悄沒有住人,猿猴很多,山林茂密。這裡已有兩個女孩,也是十歲,都很溫柔美麗,他們不吃東西。能在峭壁上飛走,爬樹像敏捷的獼猴,沒有失過足。尼姑給我一粒藥,又讓我拿一把寶劍,二尺來長,劍鋒吹毛斷髮。讓我跟兩個女孩學攀登,漸漸感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猴百發百中。後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腦袋拿回來。三年後能飛了,刺兇猛的鳥,沒有刺不中的。劍刃漸漸磨減到只剩五寸長,飛禽遇到,有來無回。到第四年,留下二女守洞穴,帶領我到城市,我也不知是什麼地方。她指著一個人,一一的把這人的罪過說一遍,說:‘為我把他的頭取來,不要讓他知道。定定神,象飛鳥一樣容易。’給我一把羊角匕首,刀長三寸,我就在大白天把那人殺了,別人還沒看見。把他的頭裝在囊中,返回石穴,用藥將頭化為水。五年後,尼姑又說:‘某個大官有罪,無故害死很多人,你夜裡到他的房中,把他的頭割來。’我帶著匕首進到他的房中,是從門縫中進去的,沒有一點障礙,爬到房樑上,直到他睡覺,才把他的頭拿回來。尼姑大怒說:‘怎麼這麼晚才回來?’我說:‘我看他戲弄一個小孩玩,怪可愛的,就沒忍心下手。’尼姑斥責說:‘以後遇到這類人,先殺孩子斷其所愛,然後再殺他。’我叩拜謝罪,尼姑說:‘我把你的後腦開啟,把匕首藏在裡面傷不著你,用時取出就行。’又說:‘你的武藝已成,可以回家了。’就把我送回來了。她還說:‘二十年後,才能一見。’”

  聶鋒聽完,非常害怕。以後,到晚上隱娘就不見了,天亮才回來,聶鋒也不敢追問,因此,也不太憐惜疼愛隱娘。

  忽然一天一個磨治銅鏡的少年來到聶家門前,隱娘說:“這人可做我的丈夫。”

  她稟告了父親,父親不敢不答應。隱娘便嫁給了他,她丈夫只會磨鏡,沒別的本事。父親供給他們豐厚的吃穿,在外居住。

  幾年後,父親去世,魏帥稍微知道一些隱孃的特異本領,便花錢請她代理左右吏,就這樣又過了數年。

  到了元和年間,魏帥和陳許節度使劉昌裔關係不好。便派隱娘取劉昌裔的首級,隱娘剛辭別魏帥。劉昌裔會推算,已經知道隱娘會來。便召集府中的武官,命令他在第二天早晨到城北等候一男一女,他們各騎一白一黑的驢來到城門,遇有喜鵲在男人前面亂叫,男人用彈弓射沒打中。妻子奪過丈夫的彈弓打,一下便打中了喜鵲。武官就對他們鞠躬說:“劉僕射想見你們,所以讓我們從遠道趕來恭敬地迎接。”

  隱娘夫妻說:“劉僕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話,怎知我們要來呢。我們願見劉公。”

  劉昌裔慰勞了他們,隱娘夫妻叩拜說:“我們對不起僕射,罪該萬死。”

  劉昌裔說:“不,各為其主,人之常情,魏帥和我沒什麼區別,願請你們留在這裡,不要有疑慮。”

  隱娘感謝說:“僕射左右無人,願意棄他投你,我很佩服你的神機妙算,我們知道魏帥不如你。”

  劉昌裔問他們需要什麼。回答道:“每天只要二百文錢就足夠了。”

  便依順了他們的請求。一天忽然不見了那兩頭驢,劉昌裔派人尋找,不知去向。後來暗中搜尋一個布袋,見兩個紙驢,一黑一白。

  一個多月後,稟告劉昌裔說:“魏帥不知我們在這住下,必定會再派人來,今夜請你剪髮,用紅綢包上,送到魏帥枕前,表示我們不回去了。”

  劉昌裔照辦。到了四更,隱娘回來了,對劉昌裔說:“信送到了,後半夜魏帥必派精精兒來殺我,還要取你的首級,現在我們也要想方設法殺他,希望你不要擔憂。”

  劉昌裔胸襟開闊,氣量寬宏,也毫無懼色。

  這天夜裡,燭光通明,半夜之後,果然有一紅一白兩面旗幟,,得意地在床的四周互相擊打轉悠。很久,見一個人從空中跌下來,身首異處了。隱娘也出現了,說:“精精兒已被我打死。”

  將精精兒的屍體拉到堂下。用藥化成了水。連毛髮都不剩。隱娘說:“後半夜會派妙手空空兒再來,空空兒的神術,人不能看見他是怎樣變化的,鬼不能跟著他的蹤跡,他能從空虛中進入陰間,善於用無形攻擊有影的世界。我的武藝是趕不上他,這就看你的福份了。你用和田玉圍繞在脖子上,蓋著被,我變成一隻小飛蟲,潛入你的腸中伺機而動,沒有其它的方法逃避開。”

  劉昌裔按她說的辦。到了三更,劉昌裔閉著眼睛卻沒睡著,果然聽到脖子上砰的一聲,聲音特別大。隱娘從劉昌裔的口中跳出,祝賀說:“僕射沒事了。這人像只矯健的鷹,一搏不中便遠走高飛,他恥辱於沒有擊中,不到一更,他已飛出一千多里了。”

  他們察看了那些玉石,果然有匕首砍過,痕跡有幾分深。對此劉昌裔給隱娘夫婦送了厚禮。

  元和八年,劉昌裔從陳許調到京師。隱娘不願跟隨去京裡,她說:“從此我要在山水間尋找,遍訪得道高人。只求給我丈夫一個虛職。”

  劉昌裔如約照辦。後來,漸漸不知隱孃的去處,到劉昌裔死在統軍職位上,隱娘騎驢到了京師,在劉昌裔的靈前大哭而去。

  開成年間,劉昌裔的兒子劉縱拜受陵州刺史,在四川棧道上遇見了隱娘,面貌和當年一樣,重逢很高興,她還像從前那樣騎一頭白驢。對劉縱說:“你有大災,不應到這來。”

  她拿出一粒藥,讓劉縱吃下。她說:“明年趕緊辭官回洛陽,才能擺脫此禍。我的藥力只能保你一年無患。”

  劉縱也不太信,送給隱娘一些彩色絲綢,隱娘沒要,沉浸在往事之中飛走了。

  一年後,劉縱沒辭去官職,果然死於陵州。從那以後再沒人見過隱娘。

【家訓格言】

  湖莊《聶氏家訓》八條

  一、敦人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王者,人之大倫也,吾族素敦古處,彝倫攸敘,忠孝節義代不乏人,至今稱仁裡焉,願世世子孫無乖倫紀也。

  二、務正業

  士農工商各居其業,子弟聰明秀麗能肄業者,宜讀詩書,父兄亦苦瞻,以大振其家聲,不能讀書者,或耕或商或工或賈,庶邱足以事,俯足以畜,願世世子孫無荒正業也。

  三、端品行

  凡人在世以立品為先,士行端方令人欽仰,一人奇斜,則人賤之,孔子云: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願世世子孫無壞人品也。

  四、完國課

  維正之供,朝廷之常法以下上貢小民之輸,將古語云:國課早完雞犬靜,衙門不到夢魂安。我等族內凡有錢漕,各宜及時早完免致追呼滋擾,願世世子孫無欠官糧也。

  五、戒爭訟

  分爭辦訟居官聽政之常情,排難解紛吾人居心之要道,鄰里鄉黨總宜和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自古井田之法,所以有百姓親睦之風焉,易曰訟則終㐫,願世世子孫無罹法網也。

  六、敦風化

  自古聖王之垂訓,日正德利用,厚生風俗之所,由倡化行之所由始也,自後世澆漓之習,成人心不古風氣為之一變,淫風疏行實為萬惡之首,虞詐相尚更屬為厲之階,願世世子孫無傷風化也。

  七、訓子孫

  人之有生同具此理,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人樂有賢父兄也,苟父兄之教不先則子弟之行不率賢否之別由此判焉,願世世子孫克遵庭訓也。

  八、禁賭博

  勤則有功、儉則足用,不能勤儉勢必遊手好閒,家計漸退,況賭博尤為敗家之根,一人其中不惟家敗,盜賊從此出焉,性命從此喪焉,願世世子孫無登賭場也。

  沅江《聶氏家訓》

  一、敬孝父母。不孝敬父母,謂之“悖理、悖德”。尤其是後母,雖然無血緣關係,但辛勤養育之恩,更應該報答。

  二、禮尊長。長輩如父,要以禮相待,切莫怠慢。

  三、睦兄弟。兄弟乃手足之情,“蓋同氣不可傷也”。對異性兄弟姐妹更要加深感情。

  四、和夫婦。夫妻“如鼓瑟琴”,應該百年好合,“如友如賓”。特別是對“續絃”,更應尊重。否則會妻離子散,“生業淪落”。

  五、課詩書。“養子不學,識者鄙之,故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苟能勤教勸學,子弟幸入最高學府,攀登高峰,非唯一已之榮,亦合族之光。即不幸,勿克成名,而粗通經義,亦不致固陋之誚。”只有讀書才能攀登高峰,即使不能成名,也不是等閒之輩呀。

  六、尚勤儉。“貧者固當宜省約,富者亦當節制也。常將有日當無日,此言雖淺最宜深玩。”無論你是窮還是富,都不能忘了勤儉節約。

  七、戒浮蕩。“苟遊手好閒,不勤職業,雖家本富厚,坐食山崩,早宜遠慮。況浮蕩子弟,每易入於淫亂賭博之場,傾家蕩產。”族中的年少者,更應牢記,莫玷汙了親戚和祖宗的名聲。

  八、息爭訟。“好訟者,未有不破其家。當今唯田宅妻子被人欺佔,關係甚大,則不得不訟以求理,至於睚眥小怨,亦何不可容忍,以息訟端。”鄰里和睦相處,能忍則忍,不要隨便打官司,傷和氣。


  《聶氏家訓》

  孝敬老人、侍奉長者

  富不驕縱、貧不氣餒

  誠實守信、與人為善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

  謹慎擇友、虛懷若谷

  立足本職、愛崗敬業

  正直處世、嚴守操行

  摘抄於《三里墩聶氏宗譜》

  聶氏宗祠家訓

  聶族子,尊家訓,知禮義,講文明。

  萬物中,人最靈,有思維,富感情。

  我先祖,功德成,垂青史,留芳名。

  尊父母,盡孝心,報春暉,養育恩。

  兒與媳,同丹心,共養老,守人倫。

  老人歿,遺像存,節日祭,慰靈魂。

  兄和弟,手足情,孝與悌,須繼承。

  家庭和,萬事興,奔小康,土變金。

  夫妻順,情意真,身價待,互尊敬。

  家務事,共擔承,同甘苦,儉又勤。

  撫子女,後繼人,盡職責,振門庭。

  莫溺愛,不打罵,曉以理,動以情。

  育頑童,有恆心,磨鐵棒,可成針。

  教之道,德為先,善其言,範其行。

  人相處,貴謙誠,學雷鋒,樂助人。

  睦鄰里,和族人,守法紀,規言行。

  遇邪惡,敢抗爭,依法律,判公明。

  見弱者,莫欺凌,人有難,富濟貧。

  若為官,須廉政,忌腐敗,勤為民。

  若當兵,軍事精,保民安,護國門。

  若從教,育精英,勵後生,勇攀登。

  農工商,齊飛騰,貢賑稅,守法令。

  已不欲,勿施人,講團結,圖安寧。

  聶氏族禁六條

  以下六條,僅就其大者言之,皆斷斷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婦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節為貴.然此非可強自他人.惟既經改醮,即非本族之婦,古人所謂出則與廟絕者也.雖有子孫,譜中必削其名氏.續修之日,概不許刊入.其餘亦概以族禁 為準.至於亂宗一事,關係尤重.查 載,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侄承繼.先盡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許擇立遠房為嗣.又有於昭穆相當親族內,擇賢擇愛,聽從其便之例.是立嗣,總以同宗為準.其乞養異姓義子,以亂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歸宗之律.吾族二百餘年以來,尚末聞有此弊端,自當永遠為法.如有螟蛉乞養、出自異姓者,雖不能絕其往來,而其名及所後子孫,則概不入譜.嗣後修譜時,務當嚴守勿易.倘徇情遷就,即屬不肖子孫,必遭祖宗陰殛.慎之,志之。

  禁當差

  皂、快、壯各班,門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統名之曰“隸”,例不準考,本族子孫不得充當。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為匪

  盜必幹誅,竊亦罹罪,誘拐等事,均犯科條,辱宗甚大。族中子孫,不得有犯。違者,預行逐出,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入會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飄、結盟、拈香,皆匪徒所為,顯幹法紀。族中子孫,不得聽其引誘,致罹重咎。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從教

  白蓮、聞香、燈花等名目,屢奉嚴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實繁有徒。或傳自遠方,或起自內地,總之不可學習、信從。族中子孫,惟宜守孔孟之規,勿為邪說所誘。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出家

  釋老之宗,流傳雖久,而為僧、為道,則已棄父母,何論祖宗。族中子孫,不得甘於削髮、易服。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自賤

  優伶等諸樂戶、生、旦、淨、醜、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無論矣。族中子孫,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賤。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聶氏家訓》十二條

  敦孝悌

  聖賢垂教首重孝弟夫孝者所以事親也弟者所以事長也以父母為自出之原弟兄屬同胞之誼若不孝不弟則為人子為人弟者本未立而道何自生乎且子之弟之者家不齊而國何由治乎凡為子為弟者當以孝弟為念即有子有弟者尤當以敦孝悌為先

  篤宗族

  宗有大小族有遠近自祖看來均是一脈所派不可視同秦越務當救患憐貧聯為一體如是而親睦之化基於此矣

  興學校

  昔賢雲學則庶民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民故古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凡所以造天下之人材而化天下之氣質者莫不賴學校以成之吾族支分派衍家號素封者頗多而潛心課讀者殊少自今以後族中子弟務必延師訓讀以期丕振家聲斷不可聽其自棄

  修品行

  立品端行為人之要務也品不立無以為一家之矩行不端無以為一家之率然欲修其品行必先慎其交遊交遊不慎勢必親近匪人以致濫食洋菸拜盟結會其不至傾家破產者鮮矣為子弟者戒之慎之

  慎喪祭

  喪莫重於父母祭必要於誠敬故附身附棺喪無貽悔如是則能哀以歆以祀祭無越禮如是則能敬若不哀不敬皆不仁不孝之尤者矣

  重婚姻

  人道造端夫婦萬化起自閨門故古人嫁娶必擇其家傳清白而後誠以六禮末俗不問家法只論門楣不知不謹於先而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慎之慎之

  務本業

  凡人立身必擇一業以自守士為四民之首果能讀書上進顯親榮先幸矣即或賦質椎魯家計艱難則農工商賈亦宜隨所擇以托足若一無事業安間手足徒飽食以終日則是天地間一廢人而已凡我族之人幸無類是

  禁奢侈

  奢與儉反奢即貧之原也侈與約反侈即攢之階也每見今人其祖父辛勤儉約以致殷富及其子孫罔知創業之艱任意奢侈不數年而遺產蕩盡不免飢寒甚至奸盜詐偽靡所不為不惟身罹國法抑且羞貽祖父也可不悲哉可不戒哉

  戒淫賭

  淫為諸惡首賭是敗家胎乃好淫者徒供一時之樂而不知喪一已之良好賭者冀得分外之財而不知損分內之福未犯者宜防失足已犯者及早回頭

  節飲酒

  酒以成禮亦以合歡但能節飲始能養生世人往往沉湎於酒狂惑悖亂士敗名官落職農人荒疇商賈喪資甚至亡身及家遺憾終身當讀酒誥誦賓筵用以自警

  息爭訟

  太平百姓除輸賦納徵而外不入公門後世人心險健狡詐日生少有不平軋行告訴不知一入公門、其費錢受氣難以列舉故先哲格言曰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此言雖簡然保身保家之法不外是也

  嚴教訓

  上等之人不教而善中等之人教而後善古人云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蓋子弟之賢否關門第之盛衰不肖子弟非必生性使然總緣失教所致吾族自黔入蜀二百年來雖未能立德立功光增邦國卻不至幹犯法紀玷及祖宗自今以往族中子弟或有以卑陵尊以下犯上者憑族斥罰倘怙惡不悛身罹法網玷辱祖宗者譜內除名不錄

  鐵嶺《聶氏家訓》

  吾家祖宗 世居永豐 雍正八年 逃荒鐵嶺

  創家立業 苦不堪言 誠望子孫 借我家訓

  承前啟後 自強不息 精力圖進 光大門楣

  做人要義 以德立身 誠實守信 安分守己

  敬重父母 友愛兄長 長幼有序 和睦相處

  至親利益 以情為重 鄰里相處 以和為貴

  教育子孫 德大於才 言傳身教 勵志勉學

  驕奢淫逸 最為不肖 謙讓寬容 儉以養德

  救難憐貧 知恩圖報 知足常樂 吃虧是福

  家國同構 有國有家 皮之不存 毛將不附

  家為小國 國是大家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遵紀守法 清白傳家 知行統一 無愧平生

  恪守家訓 懷恩思遠 振興家族 光宗耀祖

  聶 氏 族 規 家 訓

  2012年11月25日

  孝敬父母,天經地義;贍養老人,義不容辭。

  友愛兄弟,手足情深;夫妻恩愛,養育兒女。

  叔嬸相處,團結和氣;家庭和睦,興家至理。

  團結友善,和鄰睦裡;持家節儉,綢繆未雨。

  明禮誠信,忠厚處世;謙於待人,嚴於律己。

  扶危濟困,樂善好施;行善積德,恪守倫理。

  文明禮貌,做人牢記;遵規守法,安分守己。

  尊老愛幼,童叟無欺;宗族團結,相互幫助。

  興家創業,發展自己;奮發讀書,學習爭氣。

  攀登科學,實事求是;尊師敬賢,知書達理。

  勤勞務業,各施能技;弘揚祖德,先國後己。

  國家民族,牢記心裡;修譜傳承,不要忘記。

  榮居他鄉,不忘槡輯;尊祖敬先,春嘗秋祀。

  慎終追遠,不忘人字;承前啟後,永創佳績。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