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起源及歷史

寇姓圖騰_寇氏圖騰

寇姓圖騰(寇氏圖騰)

  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來源較多,一是源於己姓,出自周朝時期昆吾氏後人蘇忿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鄭國大夫洩堵寇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三是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四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五是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七萬,排在二百七十九位。

  【釋義】寇,其本義是“暴”,引申為強力、強制和霸道。甲骨文的寇字,上部是一個封閉的、高大的房屋,從“宀”,屋內右部有一個持有棍棒的手,似手正在伸向和毆打左邊的一個人,從“人”、從“手”。這種在屋內打劫、引兇及搶掠的行為稱為“寇”,寇有主動侵犯他人的意思。

【得姓始祖】

  蘇忿生:關於寇姓,《世本》上說,衛靈公之子郢的子孫,因擔任衛司寇一職,便以官為氏,姓寇。(司寇的官職,設於夏殷,專門負責掌管刑獄方面的事務,相當於司法官。春秋時代,一些大的諸侯國還設有司寇之職,孔子曾為魯國司寇)。《姓氏考略》和《姓譜》也指出,衛康叔任職周司寇,他的子孫以官為姓。而《元和姓纂》上則認為,周有蘇忿生擔任司寇一職,子孫以官為氏。其實,不僅周王室有司寇,中原各大諸侯國也都設有司寇官,由於上古官職大都是世襲,其後裔除繼承了司寇一職的嫡子以外,其餘都可以以寇為姓,所以以司寇為姓的絕不可能只有蘇忿生後裔一支。寇氏,根據歷來的姓氏學者的考證,正是由司寇這種官職而“以官為氏”得姓而來的。另外,據《魏書·官氏志》,魏孝文帝下令鮮卑族貴族改為漢姓,古口引氏改成了與“口”字音近的漢姓“寇”。寇氏儘管成分複雜,但是長久以來,卻一直稱盛於上谷昌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昌平區一帶。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大荔縣)。寇氏後人尊蘇忿生為寇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己姓,出自周朝時期昆吾氏後人蘇忿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上古商末周初時期,有昆吾的後代蘇忿生為周武王姬發屬下的大司寇。

  上古顓頊帝的後裔吳回,在帝嚳高辛氏時期成為了南方的部落首領。吳回生陸終。陸終生了六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陸終的這六個兒子後來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

  昆吾是陸終的長子,名叫“樊”,被賜姓為“己”。昆吾的一族人後分離出去後居於昆吾(今山西安邑一帶),族人便以地命氏,稱“昆吾氏”。

  傳說,昆吾氏是古代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在典籍《說文解字》中就記載有:“昆吾,圜器也。”將昆吾解釋為陶壺的稱謂,說明了昆吾氏族對陶器製造的貢獻。

  吳回在帝嚳時代接替他的哥哥重黎,成為了姬姓部落的火官,又叫“火正、火主、祝融”等,長子繼承先輩官稱,在遠古、上古時是非常規範的,故而其昆吾氏又稱作“祝融裔”。

  昆吾氏族人最先居住在今山西省的安邑縣一帶,後逐漸遷至今河北省的濮陽縣一帶地區,最後遷居到今河南省的許昌市一帶,逐漸繁衍稱“中原之中”的大族世家,後裔繁衍發達,現代姓氏中的許多大姓皆源於該支己姓家族,如吳氏、許氏、蘇氏、樊氏、昆氏等等。

  己姓昆吾氏族的一個分支曾被商紂王封於蘇邑(今河北冀州一帶),其族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有蘇氏”,就是商末冀州侯蘇護家族,其女兒就是著名的蘇妲己。其族人中有蘇忿生,傳說是蘇護的庶子,離商入周,被西伯侯任命為司寇,封地在溫邑(今河南溫縣)。

  司寇,最初始設於夏、商時期,專門負責掌管刑獄、治安支類的政務,相當於今司法部長。

  周文王在世期間,就已經吞滅了殷商的許多諸侯小國,形成了“三分天下二歸周”的政治格局,因此在其逝世後周武王繼承文王之位時,立即晉升蘇忿生為大司寇,顯然已經明確了滅商之大政方針,即要統領和掌管各諸侯國的其他大、小司寇們。

  蘇忿生為人公正嚴明,在任職期間清正廉潔、決獄牢案,明察秋毫,因此被後世的歷朝歷代帝王君主尊為“獄神”。

  傳說,蘇忿生豢養了一種兇猛的神獸,叫作“牢”。“牢”善於把守門戶,凡蘇忿生外出巡查、辦公之時,它就留下幫著蘇忿生看守監獄,只要它在,什麼囚犯也逃不出去,什麼劫獄的也進不來,所以後世人們多將“牢”的形象鑄成門飾裝於監獄大門之上。後來人們普遍將其安於庭院宮圍的大門上,人們所見到的門上那嘴裡叼著扣門環的動物就是它。

  提請注意的是:那傢伙不叫“獅”,而叫“牢”,是專門看守門戶之神獸。因此在蘇忿生以後,世人又稱“獄”為“監牢、牢獄、牢宮、牢房”等等。

  蘇忿生有個庶子後來被周武王封在郄邑(今河南沁陽賀村一帶),史稱“郄伯”,其族人世代在周王室擔任大夫之職。

  在蘇忿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寇氏、司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且代有名人。

  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鄭國大夫洩堵寇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有貴族大夫堵叔,字洩寇,是鄭文公姬踕執政時期上卿之一,與叔詹、師叔二人一起並稱“鄭國三良”。因他被封於堵邑(今河南方城),所以又稱洩堵寇、洩伯、堵叔、洩堵俞彌。

  周襄王姬鄭十二年(鄭文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40年),洩堵寇曾率鄭軍討伐滑國(今河南睢縣),滑國人當時表示屈服聽命,洩堵寇便率軍回國。不料板凳還未坐熱,滑國又叛鄭國投靠衛國,洩堵寇聞訊大怒,當即偕同鄭公子士再次出兵,乾脆就滅了滑國。後來滑國又遷到費地(今河南偃師氏緱鎮一帶)重新建國,史稱費滑。

  在洩堵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封邑為姓氏者,分別稱寇氏、堵氏、洩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公子鱗,字矔,是春秋時期宋國人,為國開國君主微子啟的第十七世孫,宋襄公子茲父(子茲甫)的庶弟,其兄長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太宰子眱(字魚)。

  在周襄王姬鄭二年(公元前650年),宋襄公即位後,任命子眱為國相,公子鱗為司徒,其後代世為宋國大夫。

  到了周簡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公子鱗之孫子鱗(字朱)出任宋國少司寇,為六卿以外之卿官,史稱“鱗朱”,其地位也相當高。

  在鱗朱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少寇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寇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時期,周文王的第八子叫康叔,西周王朝建立以後的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了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侯爵,他建立了衛國,因此史稱衛康叔。

  衛康叔在封地統理有方,很快就把商朝舊都改造為周王的分國,並牢牢控制了殷商舊民,衛康叔因此成為衛國始祖。到周成王姬誦在公元前1052年正式親政後,任命衛康叔為周王朝的大司寇,並賜衛國寶鼎祭器,永鎮朝歌。

  衛康叔逝世後,其子衛康伯立。在衛康叔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寇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傳說在春秋後期,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郢,其孫公孫蘭為衛國的司寇,其子亥人即以父親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寇氏,叫司寇亥人。

  司寇亥人在戰國初期的歷史上十分著名。周敬王姬丐四十四年(衛出公姬輒後元元年,公元前476年),衛出公曆經磨難回國復位。到了周元王姬仁六年(衛出公後元七年,公元前470年),衛出公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了,便開始大力打擊諸大夫的實力,公開威脅要砍褚師比的足、奪公孫彌牟的封邑、削減司寇亥人的權力等等,結果引發群臣激憤。司寇亥人聯絡公孫彌牟、公文要、司徒期等人一起作亂,將回國執政七年的衛出公再次趕出衛國。

  在司寇亥人之後代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寇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末期東部鮮卑烏桓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書《魏略》記載:東漢時期,遼東鮮卑烏桓族中有寇氏。

  烏桓,亦稱烏丸,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目前未有定論。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匈奴破東胡後,東胡部落之一部分遷至烏桓山(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西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地區,烏桓臣屬於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漢武帝專門設定了護烏桓校尉,持節監護烏桓各部不得與匈奴相通,並代漢北御匈奴。

  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

  烏桓在兩漢時期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由於受漢朝護烏桓校尉的嚴密管轄,被分成若干部落,且各自為政,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直到東漢末期的漢獻帝劉協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逝世,其侄蹋頓即位。蹋頓其人精明果乾,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各部,勢力迅速強大起來,開始不斷南下侵擾漢朝境地。

  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被曹操大敗於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官渡橋村),旋即病逝。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紹之子袁尚等往奔遼西投奔蹋頓。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長途遠征烏桓,雙方大戰於柳城(今遼寧朝陽),烏桓慘敗,蹋頓及名王以下皆被斬殺,烏桓軍民大部降漢。曹操將柳城降者及幽州(今河北北部、遼寧一帶)、幷州(今山西太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六郡)烏桓共萬餘落二十餘萬口皆徙居中原掌控,其妻、子皆為人質,精壯男丁隨曹軍參與三國之戰,由是三郡烏桓號為天下名騎。

  烏桓民族自被曹操擊破後,勢漸衰落。當時除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遷外,其它諸郡分散的烏桓族大多留居原地,並保有一定的實力。在西晉初期,幽州北邊障塞內外烏桓分別歸附鮮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統治,並逐漸與鮮卑融合,還有一小部分最後加入庫莫奚族之中。在兩晉時期,無論在塞外或塞內,烏桓部的活動尚頻見史冊。

  歷南北朝以後,烏桓族人大多隨鮮卑民族融合於漢族之中,期間,多有改冠漢姓者,寇氏即其中之一。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胡古口引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胡古口引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胡古口引氏當時多改漢姓為侯氏,亦有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氏者,稱寇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孛兒只斤氏、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等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博爾濟吉特氏多冠漢姓為寇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奇氏、波氏等。

  ⑵.蒙古族扣懇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烏嚕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ok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扣懇氏多冠漢姓為寇氏、扣氏等。

  ⑶.蒙古族翁闊氏,源出蒙古巴爾虎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寇氏。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叩德氏,滿語為Kod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寇氏、叩氏。

  ⑵.滿族寇侯爾氏,亦稱寇侯嘍氏,滿語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漢義“鉤、彎曲、鞠躬”,人數不多,在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有四支分佈,後多冠漢姓為寇氏。

  ⑶.滿族寇拉氏,滿語為Kora mongu,漢義“圍繞花園的水渠”,人數眾多,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寇氏、關氏等。

  ⑷.滿族寇達吉氏,滿語為Kodaj mongu,漢義“麻袋、小倉庫、儲物袋”,人數不多,有四個分支,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寇氏、孔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寇姓出自先秦時,各朝都設定了司寇這一官職,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為擔任過司寇的人的後代。司寇氏後來簡稱為寇氏。寇姓的起源與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簡化而來的,而司寇氏源於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蘇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從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口引氏,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蒙古族、滿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闊特)轉變而來。

  戰國時期以前,寇氏世系鮮見文字記載。直到戰國秦楚時,方有“楚有寇貞,秦有寇明明”的記載,約在公元前300年至200年。寇明明之孫寇相為秦之中軍。

  西漢時,相之五世孫寇文玉為漢明帝信校尉,文玉之子寇成然官居五德將軍。成然八世孫寇恂為河內太守,文韜武略,左光武以中興,封雍奴侯。恂之子寇封官居侍郎。封之曾孫寇連運,俱為漢謀士。連運之孫寇懷安,出仕陝州至東西兩晉間。懷安五世孫寇和、寇知皆為晉惠帝時名儒,生子寇思貞、寇思文官居忠武將軍。遞及唐文宗時,有思貞十世孫寇希聖為松蒼大使。昭宗時,寇先、寇紀俱以學仕稱。

  到了宋代真宗時,寇紀七世孫寇宣以處事著。宣之子寇湘,處事老成。仁宗時,湘之子寇準,官居相國,忠烈義膽,受封“萊國公”。寇準子孫眾多,相繼遷居閩中(今福建)、江右(今江西)、湖廣等地。值元順帝時,寇準八世孫寇懷南為禮部侍郎,懷南之子寇國珍,官戶部尚書。明洪武初年,國珍之孫寇庭玉,以優貢出任湖南永州零陵縣教諭,生子六人,後分為“六大房”,為楚地旺族。

  南宋末年,寇準十一世孫一元公祖籍陝西省三元縣向禮村,後舉孝廉,初任蘇州刺使,再遷升許昌,生四子,皆於許昌南部下戶為民。至明末,一元公二十世孫寇際良,生二子寇自化、寇自慎,自慎遷居臨潁,自化在許昌附近,各自紮根繁衍。其後裔相繼遷至西平寇店、上蔡縣西洪鄉寇莊村。

  分佈

  寇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七萬,排在二百七十九位。

  今北京市,陝西省的商洛市、榆林市、銅川市,重慶市的渝北區、墊江縣,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三江市、綏化市、寧安市、伊春市、望奎縣,湖南省的慈利縣、張家界市慈利縣,四川省的廣元市蒼溪縣、綿竹市、達縣、高縣、南溪縣、巴中市、南充市營山縣、閬中市、宜賓市、郫縣,山東省的菏澤市、聊城市陽穀縣、萊州市、日照市、淄博市臨淄區、平邑縣、濰坊市安丘縣、利津縣、微山湖市、鉅野縣、濱州市濱城區、威海市、壽光市、諸城市、陽穀縣,天津市,河北省的固安縣、海興縣、泊頭市、冀縣、撫寧縣、河間縣、衡水市武強縣,承德市隆化縣、朝陽市、丹東市岫巖地區、海城市、大連市莊河縣、興城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吉林省的榆樹市、安圖縣、汪清縣、圖們市、前郭縣、樺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縣、忻州豆羅、榆次市,陝西省的吳堡縣、黃陵縣、周至縣,咸陽市三原縣、淳化縣、寶雞市、銅川縣、禮泉縣,河南省的許昌市禹州市、鄲城縣、商丘市、夏邑縣、鹿邑縣楊湖口鎮,永城市、鄭州市新鄭市、西平縣、上蔡縣、清豐縣、新縣,汝州市,焦作市的博愛縣月山鎮,新鄉市的封丘縣馮村鄉;湖北省的孝感市、鍾祥市、遂寧市,福建省的德化縣,江西省的上饒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興安盟、呼侖貝爾市、赤峰市、包頭市,貴州省的貴陽市息烽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連雲港市東海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安徽省的潁上縣,甘肅省的景泰縣,慶陽市西峰區什社鄉的李嶺村,臺灣省,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上邽郡:亦稱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東漢開國功臣雍奴侯寇恂是上穀人,為紀念他的功績而立。

  忠愍堂:出自北宋寇準。寇準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少英邁而通春秋,宋太宗時進士及第,從樞密院直學士,累官至同章事(宰相)。宋真宗時契丹入侵,委以軍事,與遼達成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被封萊國公,諡號“忠愍”。寇氏為紀念他,即以“忠愍”為宗族堂號。

  字輩

  甘肅中泉寇氏天財房字輩:“世永宗明德邦庭”。

  四川高縣、南溪、翠屏寇氏字輩:“朝廷崇政學庠序育英才樹立仁和禮厚德惠眾賢信義傳佳教法紀常守全恆有凌雲志九洲建樂園”。

  四川廣元寇氏字輩:“千萬尹中繼永志德黑芳”。

  四川廣元寇氏字輩:“先萬世宗紀永治德含芳隆禮自榮耀純仁定顯昌經倫觀國彥勳烈輔朝綱世守忠和義三多慶發祥”。

  四川嶽池寇氏字輩:“觀恆升太正大光明”。

  四川南充寇氏字輩:“德含芳隆禮自榮耀純仁定顯昌經倫觀國彥勳烈輔朝綱世守忠和義三多慶發祥”。

  四川閬中寇氏字輩:“記永治德含”。

  江蘇南京寇氏字輩:“裕崇步書堂健恆中大義丞文章開世”。

  江蘇連雲港寇氏字輩:“裕從步書堂見恆”。

  山東諸城寇氏字輩:“文永維吉電(介)常青英宗”

  山東菏澤寇氏字輩:“夫朝良尊先學”。

  山東陽穀寇氏字輩:“電廣金英洪合懷玉之(自)青(慶)”。

  湖北遂寧寇氏字輩:“天開子華……”

  湖北寇氏一支字輩:“邦家志榮興”。

  河北衡水武強寇氏字輩:“成鴻春如錫本”。

  江西上饒寇氏字輩:“恆學端方貴瀾挺”。

  巴爾虎蒙古翁闊氏寇氏字輩:“福善章力”。

  馬來西亞阿巴州寇氏字輩:“文寶萬世玉立子國家榮華慶昇平”。

  黑龍江寇氏一支字輩:“連永殿德萬世昌”。

  黑龍江望奎縣一支字輩:“來文德芳勝 俊英治美良”。

  遼寧寇氏一支字輩:廷士永忠連,文恆輔世安,進修仁志遠,生育義為先。

  吉林寇氏一支字輩:“學玉憲寶彥”。

  寇氏一支字輩:“興希廷仕成文司治萬大景行唯賢順正從先佳貴常保學級永傳啟明方美安守能全屯宗之本應時德元”。

  寇氏一支字輩:“邦家志榮興”。

  寇氏一支字輩:“國洪萬世明光顯”。

  寇氏一支字輩:“恆學端方貴闌挺”。

  寇氏一支字輩:“正直承先訓傳江....(未完,需要補充(重慶墊江))”

  洛陽寇氏家譜:“萬玉德永新 世傳賢哲勳 文運照國瑞 恩榮景寶純 豐隆慶和泰 福祿壽廣林寬厚忠信義 聚富貴長存”

  河南紂城寇氏(寇準第43代孫起)家譜字輩:國思永萬世學乃如其心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司寇;

  望出上谷。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國姓的源流和郡望。

  潁川異政;

  萊國孤忠。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初上谷昌平人寇恂,字子翼,世代為地方豪強。劉秀佔據河內,任他為河內太守,負責轉輸軍需物資。又歷官潁川太守、汝南太守。後隨劉秀出徵經過潁川時,百姓攔著路懇求:“願從陛下那裡再借寇君一年。”於是,被留下撫慰百姓。後來,圖形繪於雲臺閣。下聯典指北宋政治家寇,字平仲,華州下部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景德初年任宰相,當時遼兵南侵,他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抗敵,促使真宗親自到澶淵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封萊國公。著有《寇萊公集》。

  潁川留撫;

  萊國孤忠。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寇恂從光武徵潁川盜,賊平,百姓遮道曰:“願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乃留鎮撫之。”下聯典指宋寇準封萊國公(見上聯)。

  植竹遺愛;

  還結清操。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寇準事典。下聯典指北周·寇儁事典。

  五言通用聯

  流月揮金戈;

  驚風折寒木。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兵部侍郎、詩人寇泚《度塗山》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三千世界談笑裡;

  百萬貔貅杯酒中。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巴東縣寇公(準)祠聯。寇準任縣令時的官府建築以及宋人為紀念寇準而修建的寇公祠遺址基本儲存完好。這些遺址規模大,佈局嚴謹。寇公祠遺址上發現了許多極具宗教色彩的圓雕獸首。舊縣坪遺址還發現了建於六朝時期的城牆和官府,比宋代更加壯觀。另有一段長約24米的用花紋磚砌成的牆壁,數排排列整齊直徑在1米左右的圓坑以及用方磚壘成的正方形祭臺,使古巴東城再添神秘。

  好向上天辭寶貴;

  卻來平地作神仙。

  ——宋·魏野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文學家魏野贈寇忠愍(準)聯。

  八言通用聯

  蒨桃獻詩,惜縑有意;

  白門工曲,落溷誰憐。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寇準嘗賜諸妓每人一縑,其妾蒨桃獻詩諷之。詩云:“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縑輕,不知織女寒窗下,多少功夫織得成。”下聯風典指明末名妓寇白門工於度曲,為朱國弼所娶,國破後流落樂籍中。

  揭眾名於縣門,歡輸逋賦;

  植雙柏於官署,愛比甘棠。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大臣寇準,字平仲,下邽人。

  識量非凡,布興學勸農善政;

  文武俱備,長牧民御眾高材。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寇俊的事典。寇俊,字祖俊,昌平人。累官梁州刺史,入關拜秘書監。興學勸農,有惠政。下聯典指東漢雍奴侯寇恂的事典。寇恂,字子翼,昌平人。初為郡功曹,後拜偏將軍,先後歷河內、潁川、汝南太守。經明修行,人稱長者。卒諡威,圖形雲臺。

  北門資鎖鑰,寧止賑災恤患;

  中士借循吏,世傳臥轍攀轅。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寇準,景德元年拜相,力排眾議,促使宋真宗御駕親征契丹於澶州,訂“澶淵之盟”,大振宋室聲威。下聯典指東漢·寇恂事典。

  【祠堂古蹟】

  寇公祠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原海康縣)城西雷州西湖公園內,為紀念寇準而建。

  寇公祠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佔地面積為80O平方米。史載,北宋乾興元年( 1O22年)四月,丞相寇準為權相丁謂所陷,貶至雷州充任司產參軍,初離天寧寺西館,後居桂華坊,雖然職位不高,時間不長,但他勤政愛民,極力傳播中原文化,深受當地人擁戴。第二年閏九月病逝。雷人則以西館立調,紀念他給雷州的功德。又因寇準死後,被封為萊國公,雷州人便將他當年滿居時飲用過位於西館東側的水井,稱為萊泉井。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親賜“族忠祠”匾額,至今猶在。

  近年重時,立一尊高大的寇準石像於詞中央,周圍松翠柏,發人幽思無限。

  銅川寇氏祠堂

  陝西省銅川市濟陽寨村有寇氏祠堂,始建於明代。祠堂兩側有廂房六間,祠堂正上方石匾上刻有“寇氏祠堂”,兩邊懸掛對聯。每年清明時節,當地寇氏家族聚集在這裡隆重舉行祭拜活動。

  西平寇氏祠堂

  河南西平縣寇店村有一所寇氏祠堂,內有恭奉寇老大、杜老二的牌位(此處傳說寇、杜原為一家),後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現有遺址儲存。

  【典故軼事】

  水晶糕

  寇準回鄉探親,得到相鄰的歡迎,家中也已經佈置好了,因當天是他的五十生辰,充滿了祝壽的氣氛。寇準謝絕了鄉親們的禮物,並設宴招待他們。侍從奉上了一道別致的點心,外表晶瑩剔透得跟水晶一樣,還附上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寇準很高興,將糕點命名為“水晶餅”。

  寇準罷宴

  寇準早年被宋太宗賜婚取了皇姨宋娥,婚後兩人每天設宴享樂。有一天,寇準的舅舅趙午來找他,他連忙叫舅舅坐下。趙午感嘆道:“你每天這樣享樂,我就想起姐姐吃了一輩子的苦,從沒享受過。”寇準聽了連忙下跪,自知不該貪圖享樂,忘了母親生前苦難。趙午一直不肯入席,說:“你在這裡吃得這麼好,可知道家鄉遇災,餓死了許多人。”寇準愧對家鄉,撤掉宴席,請旨回鄉賑災。

【家訓格言】

  《寇氏家規》

  第一條:尊祖敬宗,和親睦族,毋致因利害義,有傷風化。

  第二條: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廢馳,有違祖訓。

  第三條:各宗墳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佔據。

  第四條:孝敬父母,尤為至上,毋致逆反遺棄,有喪道德。

  第五條:富勿自驕,貧勿自賤,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禮。

  第六條:婚姻擇配,朋友擇交,毋致貪慕富豪,有辱宗親。

  第七條:周窮恤孤,濟物利人,毋致慳吝不為,有失良知。

  第八條:男婚女嫁,同姓不許,毋致胡作非為,有亂倫理。

  第九條:希珍古寶,喪家財物,毋致貪愛蓄藏,有遺後患。

  第十條:國家法紀,不可違犯,毋致以身試法,有悔終身。


  《寇氏家訓》

  1、治家格言:

  清晨早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晚間無事早睡,睡前檢點門戶火種。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凡事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不可浪費。

  嫖賭傾家敗德,酒色亂性傷身。

  一夫一妻,才是家庭之福。

  家庭之事,最好自己操作,勞動可以健身。

  居家務求正直,教子要有義方。

  父嚴、母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妻互敬互助;時代雖不同而倫常不可不講。

  良田千畝,不如專技隨身;

  正當職業,終身受益。

  財多損志,知識便是財富。

  讀書不必志在做官,重在做人做事。

  求學要立志下苦功,且須恆。

  好高取巧決無成就,樂觀可以成事。

  玄想無補實際,行險僥倖,禍必及身。

  家門和順,雖三餐不濟,亦有餘歡。

  祖宗雖遠,祭祀定要虔誠。

  見窮苦親鄰,雖加撫卹。

  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重財利,薄父母,不成人子;聽讒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嫁女擇婿,勿索厚聘;娶媳求婚,勿計厚妝。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賤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息事可以寧人;好鬥絕非真勇,粗暴一時,後悔莫及。

  憤怒既傷身體,憂思能致疾病。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親近惡人,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凡事須從根本上努力,百種斃端該由懶生。

  誠實謙恭興業,忠厚勤儉興家。

  2、修養格言:

  人生之道,貴在修身。

  賢乃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孝弟先為務,本立而道生。

  尊師以重道,愛眾而親仁。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見色起淫心,定無好報應。

  匿怨用暗箭,禍延子孫。

  處富貴地,要矜憐貧賤的痛癢,當少壯時,須體念衰老之酸辛。

  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

  鄉里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

  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責人之心責己,愛人之心愛人。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晝坐惜陰,夜坐惜燈。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和氣致樣,寬人得眾,人生何處不相逢?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苗從蒂發,藕由蓮生。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志從肥甘喪,心以淡泊明。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力微休負重,交財始見心。

  易張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勸君莫作守財奴,亂世多財是禍根!

  速效莫求,小利莫爭。

  名高妒起,寵極謗生。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物極必反,器滿則傾。

  欲知三叉路,須問去來人。

  三十年前人尋病,三十年後病尋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眾口難辯,孤掌難鳴。

  無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貧。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偏聽側暗,兼聽則明。

  耳聞是虛,眼見是實。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虎生猶可近,人毒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世路由他險,居心任我平。

  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而快私情。

  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倚勢凌人,事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平日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諱疾忌醫,掩耳盜鈴。

  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

  氣是無明火,忍是敵災星。

  安分守己,趨吉避凶。

  識真方知假,無奸不顯忠。

  人老心不老,人窮志不窮。

  禮儀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於來遲。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有人無得運時。

  十年寒窗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

  燕雀哪知鴻鵠志?虎狼豈被犬羊欺!

  事業文章,隨身消毀,而精神萬古不滅;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如斯!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國亂思良相,家貧思良妻。

  榮寵旁邊辱等待,貧賤背後福跟隨。

  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意時。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少壯不努力,老大圖傷悲。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才可以消局中之危。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

  養心莫善於寡慾,無恆不可作巫醫。

  心口如一,童叟無欺。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守己不貪終是穩,利人所有定遭虧。

  當路莫栽荊棘樹,他年免掛子孫衣。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人而無信,百事皆虛。

  渴時一滴如甘露,濟人須濟急時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

  認真還自在,作假費工夫。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子教嬰孩,婦教初來。

  內要伶俐,外要痴呆。

  聰明逞盡,惹禍招災。

  能讓終有益,忍氣免傷財。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事親須當養志,愛子勿令偷安。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於前。

  言顧行,行顧言;為事在人,成事在天。

  傷人一語,痛如刀割;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擊石原有火,逢仇莫結冤。

  有容德乃大,無慾心自閒。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忙中多錯事,醉後吐真言。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讒言敗壞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但知口中有劍,不知袖裡藏刀。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強中自有強中手,惡人自有惡人磨。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積德百年元氣厚,讀書三代雅人多。

  謙恭待人,忠孝傳家。

  根深不怕風搖動,身正何愁日影斜。

  貪他一斗米,失去半年糧。

  不貪為寶,兩不相傷。

  家賊難防,偷斷屋糧。

  坐吃如山崩,遊嬉則業荒。

  富若不教子,錢穀必消亡;貴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長。

  能師孟母三遷教,定卜燕山五桂芳。

  國有賢臣安社稷,家有逆子惱爹孃。

  說話人短,記話人長。

  平日只會說人短,何不回頭把己量。

  言易招尤,對親友少說兩句;書能化俗,教兒孫多讀幾行。

  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既往不咎,覆水難收。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多因強出頭。

  酒雖養性還亂性,水能載舟亦覆舟。

  當出力時雖出力,得縮頭時且縮頭。

  生年不滿日,常懷千歲憂。

  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

  人有三句硬話,樹有三尺綿頭。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到此如窮千里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欲知世事須嘗膽,會盡人情暗點頭。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等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無益世言休開口,不干己事少當頭。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向君子餡媚,君子原無私惠;休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

  名利是韁鎖,牽纏時,逆則生憎,順則生愛;富貴如浮雲,覷破了,得亦不喜,失亦不憂。

  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放利,不顧天理。

  悖入亦悖出,害人終害己。

  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壁有縫,牆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生於水而寒與水。

  量入為出,湊少成多。

  溪壑易填,人心難滿。

  用人與教人,二者都相反;用人取其長,教人責其短。

  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護短,更添一短。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唇亡齒必寒,教馳富難保。

  書中結良友,千載奇逢;門內生賢郎,一家活寶。

  寧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勿貪以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進步便思退步,著手先圖放手。

  不嫌刻鵠類鶩,只怕畫虎成狗。

  揚善勿過高,當思其可以;攻惡勿太嚴,要使其可受。

  享現成之福如點燈,隨點則隨滅;培將來之福如添油,愈添則愈久。

  和氣致樣,乖氣致戾。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福至心靈,禍至心晦。

  受寵若驚,聞過則喜。

  創業固難,守成不易。

  先學耐煩,切莫使氣。

  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得時莫誇能,不遇休妒世。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忍一言,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愛兒不得愛兒憐,聰明反被聰明誤。

  貧窮患難,親戚相顧;婚姻死喪,鄰里相助。

  親者毋失其為親,故者毋失其為故。

  有生必有死,孽錢歸孽路。

  不怕無來處,只怕多去處。

  務要見景生情,切莫守株待兔。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見怪不怪,怪乃自敗。

  一正壓百邪,少見必多怪。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壞。

  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家醜不可外傳,流言切莫輕信。

  下情可於上達,君子不恥下問。

  智生識、識生斷。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以孝律身,即出將入相,都做的妥妥亭亭;以忍御氣,雖橫禍飛災,也免脫千千萬萬。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有不報,日子未到。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好義因為人所欽,貪利乃為鬼所笑。

  賢者不炫已之長,君子不奪人所好。

  享受過分,必生滅害之端;舉動異常,每為不詳之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見官莫向前,做官莫在後。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滲漏。

  內藏精明,外示渾厚。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饒人是福,欺人是禍。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人親財不親,人熟禮不熟。

  百病從口入,百禍從口出。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以積財之心積學問,則盛德日新;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則孝行自篤。

  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客不離貨,財不露白。

  讒言不可聽,聽之禍殃結。

  人生何處不相逢,莫因小怨動聲色。

  鬼神可敬不可諂,冤家宜解不宜結。

  滿招損、謙受益。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一步即為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為利己的根基。

  耕讀成其業,齊家先修身。

  重視公共道德,遵守大眾秩序。

  安守本分,愛國守法。為人若此,庶幾無憾。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