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起源及歷史

易姓圖騰_易氏圖騰

易姓圖騰(易氏圖騰)

易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出自《史記·封禪書》,來源於黃帝象日月之形,始祖為中山王尚工。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九位。現今中國大陸易姓人口約一百八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

【釋義】易的本義是“給予”。在甲骨文中,易字像用手把一個器皿的水注入另一器皿之形,後來引申為贈予、交換、變換、改變之義。


【得姓始祖】

  尚公:尚公是中山國最後一位國王,“生於公元前四百多年,曾仕齊,食採於易地,其郡山西太原府易城,後改屬北直保定府治,得郡望名太原郡。尚公後人以易為姓,以尚公為得姓始祖。

  呂尚:字子牙,後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大敗商紂,為滅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為“尚父”,封於齊國,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呂尚後人有被封於易地,且以封邑為氏者,遂為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易州有易氏部落,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有易氏,屬於以易水河為氏。古易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省易縣境內,匯合後入南距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

  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遊牧部落有易氏活動於易河流域,歷經堯、舜、夏、商,一直活躍在華北地區。商王朝後期,“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可見有易氏部落在當時仍是北部地區的一支強悍部落。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稱有易氏,有易氏的後裔在後來皆省文簡化為單姓易氏,至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源流二

  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姬佹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屬下為大夫。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晉國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了小國霍、耿、魏,畢萬在戰役中居功甚偉,因此晉獻公把魏邑(今山西芮城、榮河一帶)封賞給了畢萬,並封他為大夫,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先祖。

  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雍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的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的寵臣雍巫(饔巫)受封食採於易邑(今河北雄縣趙北口一帶),他擅長庖廚,餐飲製作手藝精湛無比,加上善於逢迎,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世人稱其為易牙。由於有人指出雍巫是狄族人,因此又被稱作狄牙。

  易牙和豎刁(豎貂)兩位寵臣、以及原來衛國太子姬開方三人關係密切,與賢相管仲、鮑叔牙同時在齊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為廚師,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殺子烹獻”。史書記載,齊桓公對易牙的烹飪技藝頗為讚賞,但日子一久,也難免會產生落套的感覺。就在齊桓公吃膩了各種口味後,順口嘮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將自己的兒子殺了,烹調成美味肉羹進獻,齊桓公吃了以後感覺十分鮮美,連連誇獎,問易牙是怎麼做的,易牙回答“殺子以烹”,著實使齊桓公感動。

  但管仲在逝世前尖銳地指出:“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兒子,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此人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之以求寵,無疑與豺狐無異,後必亂國!”

  管仲和鮑叔牙死後,易牙與豎刁(豎貂)等寵臣乘齊桓公病重之際,活活餓死了齊桓公。之後易牙、豎貂、開方三臣專政,釋出了戒嚴令,因此齊桓公死後兩個多月都沒有人埋葬,以至於蛆蟲氾濫,都爬到宮門外。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泱泱齊國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淪落到了屍體用楊木門板遮蓋的慘況。

  齊桓公原來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卻都沒有生子。因此齊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長衛姬,後生了公子姜武孟(公子無詭);少衛姬,後生了公子姜元(齊惠公);鄭姬,後生了公子姜昭(齊孝公);葛嬴,後生了公子姜潘(齊昭公);密姬,後生了公子姜商人(齊懿公);宋華子,後生了公子姜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當時,齊桓公和管仲皆喜歡鄭姬所生的公子昭,還把他託付給當時以仁著稱的宋襄公子茲甫,欲立為太子。

  在齊桓公死後,其餘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爭王位,易牙擁立公子無詭繼位,大殺朝臣和其他公子,齊國就此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將齊桓公建立的春秋霸主地位喪失殆盡。可見,易牙雖然只是一名御廚,卻對國家政治也有重大幹涉。

  公子無詭立位僅三個月,王座還未坐熱即被殺身亡。宋襄公乘機派大軍護送公子姜昭即位,是為齊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抗禮,改奉公子雍,但在齊國根本就站不住腳,遂一同逃亡到了魯國,之後就下落不明瞭。

  在易牙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易氏。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燕國之易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載,戰國時期,燕國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縣的西北部,因處於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匯處下游西南岸,因此稱易州,曾一度為燕國的陪都(左易),該邑後被齊國所佔。之後居於易州的燕國人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易氏的歷史也有兩千四百餘年了。

  源流七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較少,來源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據史籍《太平圖話姓氏綜》中記載:在回族中“易”作為姓氏出現,最早見於明朝。因為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還無此姓氏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一帶。

  源流八

  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區的土著易氏,原先是來自內地的漢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區人煙稀少,於是明朝政府募民開墾,漢族遷民於明洪武八年遷沅邑,駐足墾荒,後融入了當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氏,即與西南的易氏土著與漢族聯姻有關。

  源流九

  源於改姓,屬於避難、因故改姓為氏。

  今廣東省鶴山市玉橋鎮有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每年到農曆4月22日,村民們就會齊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戲、搶炮頭等方式大肆慶祝,而且往往要持續十幾二十日,這個活動被稱為“慶神”。

  根據該村的易氏族譜記載,從建村時計起,鄉民就有在每年這一天祀奉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太尉陳平的傳統,到今天已經有七百餘年的歷史了。

  傳說,今玉橋鎮的易氏族人本姓韓,是“興漢三傑”之一韓信的後代。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韓信因謀反被呂雉皇后誅殺,並累及三族被滅門。因此,當時的太尉陳平惋惜功勳家族,派義僕冒險潛入韓府,將韓信的孤兒救出,連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縣一帶)避居。

  為躲過官兵的追殺及其他人的耳目,該義僕將韓信的孤兒指易水地名為姓,將其韓氏改為易氏,從此逃過了劫難。其後,韓信遺孤的後裔子孫便世代稱易氏,並尊陳平太尉為“慶神”,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源流十

  源於改姓,屬於避難、因故改姓為氏。

  傳說北宋的楊家將之後裔有避難拆姓字為易氏的。楊字的繁體字為“楊”,拆開來分別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稱“易”。

  所謂的“楊家將”,其戲劇、文學代表人物中的楊業(楊繼業),原型就是楊重貴。楊重貴的父親楊信是五代時期麟州(今山東菏澤鉅野)的一個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了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楊信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在楊信歸附後漢政權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兒子楊重貴到太原歸在劉崇帳下。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政權,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以其子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的劉崇。不久,楊崇勳又重新歸附了後周政權。雖然有這樣的屢次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地位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年少的楊重貴當時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侍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傳說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將軍”。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政權長達三十多年的“無敵戰績”,在史籍《宋史》、《遼史》中皆沒有任何記載,而在《宋史》中提到過的幾次宋軍與北漢政權的交鋒中,全部都是以劉繼業的殘敗而告終。例如劉繼業與宋軍大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即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是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因何稱為“無敵”?而在史籍《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在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以後,他仍在堅持戰鬥。後來直到宋太宗趙匡義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著解甲歸降。

  據說,北漢政權滅亡後,國破無本,無本(根)者何以為木(樹)?因此楊重貴遂將自己的姓氏拆開,令子孫們去“木”改姓“易”氏。

  一個屢戰屢敗的將軍,後來竟然成為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門,這個傳說很是具有離奇色彩,只能是非常有政治意義的文學作品。因此,至今還沒有易氏族人稱自己就是楊重貴的後代。

  另外“易”與“昜”兩個字的讀音和字義皆不相通,“昜”實際上就是古“陽”字,所以,該易氏來源之說,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十一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納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易氏最早的發源地為今河北易縣一帶和山東、河南間地。

  秦、漢時期,易氏主要以山東、河南一帶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邊擴充套件。

  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煙四起,易氏較頻繁地從北方向南方遷徙,始有易氏名人見於史冊。如三國時魏國的易懂,西晉瀏陽人(今湖南瀏陽)易雄皆出於山東易氏。另有前涼(今甘肅武威)將軍易挺亦名噪一時。

  唐朝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氏得以休養生息,繁衍壯大,勢力漸強。據載,有大理評事易重,遊宦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定居於此。

  宋、元時期,見於史冊的易氏人物漸多,且以湖北、湖南兩省為最。如有北宋畫家易元吉居於湖南長沙;有南宋大臣易祓,為寧鄉人(今湖南寧鄉);有元朝襄陽人(今湖北襄樊)易炳文等。可見,此時易氏家族勢力較之前代浩盛、強大起來,並且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以南方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戰亂而南遷者也進一步鞏固了易氏以南方為盛的狀況。

  明朝年間,貴州、雲南、廣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人居住。

  清朝時期,易氏仍以江南為主要繁衍中心,並有從沿海入居臺灣進而遷入新加坡等地者。

  分佈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80多萬,排在全國第124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如今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

  易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

  【浙江易姓遷徙】

  八世祖喬仁公於明朝萬曆壬辰年1592年,遂遷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麻步鎮下泛村居焉,至今時間416年。公乃入平易氏始祖也,建有易氏始祖廳,至今413年。供奉著我浙江易氏始祖喬仁公的靈位,2000年始祖廳修建才把喬仁公靈位移遷清江浦易氏祠堂。喬仁公配林氏,生三子,子大、子熾、子權。侄兒子美。喬仁公70歲、子大公43歲、子熾公40歲、子權公35歲,子美公13歲。現在遷徙四省十幾縣100多個地方。

  浙江易氏現有人口12495人,男姓6341人,女姓6154人,都是來自平陽縣麻步鎮下泛村,世代興旺。平陽縣境內現有始祖廳一座,宗祠一座,蒼南縣境內現有宗祠三座。

  第一次遷徙;子美公於1638年由平陽下泛遷居平陽北港青灣、馬方基,至今370年;世意公乾隆丁巳年1738年由平陽青灣遷居蒼南縣浦門、柳壠、南關、下關、路尾、福建省霞浦、等地方,至今270年。

  第二次遷徙;子大公派下祖孫公於165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靈溪鎮東洋,至今354年;1684年分一派蒼南浦門號巴田,至今324年;1825年分一派福建省福鼎市七星墩,至今183年。

  第三次遷徙;子熾公派;子熾公生四子;光昇、光明、光顯、光寶。光昇生三子;祖成、祖貴、祖盛。祖成生五子;賜英、勇英、三英、長慎、長儀遷徙五個地方。賜英公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礬山鎮王門坑、浦坪、南宋、北關等地方,至今324年;德馨公過世早,祖媽身懷六甲招夫王姓,長子姓易,次子姓王,至今以王易相稱。勇英公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雲巖鄉山門頭下易,至今324年;於1884年分一派礬山、昌蟬,至今124年;三英公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靈溪鎮古磉,至今324年;1805年分一派福建省霞浦縣牙城、丘底,至今203年;長慎公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鯨頭街對口,至今324年;長儀公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平陽縣南湖鄉清江浦村,全村都姓易,至今324年;長儀公生八子,定榜、定祥、定柱、定選、定幾、定拔、定桂、定欽;四個兒子居住清江浦,另四個兒子遷居八個地方;定榜公於1725年由清江浦遷居瑞安市大日山根,至今283年;定祥公於1725年由清江浦遷居瑞安市大日馬路坑,至今283年;於1785分一派江溪方額底,至今223年;定柱公於1725年由清江浦遷居蒼南縣雲巖鄉山門頭上易,也就是易會川現在的地方,至今283年;於1805年分一派福建省霞浦縣水門,至今203年;分一派福建省前岐牛車嶺,至今203年;定選公居清江浦於1805年分一派福建省霞浦縣牛店,至今203年;定幾公居清江浦,生五子,長子於1805年分一派北港下寺前,至今203年;於1924年移居江蘇省漂陽、杭州臨安、餘杭、安吉、福建廈門集美,至今84年;定拔公居清江浦,於1805年分一派溫州塘嶺,至今203年;分一派江蘇漂陽,至今83年;定桂公於1725年由清江浦遷居瑞安市大日、大墳腳,無分派,至今283年;定欽公居清江浦,後遷居江蘇省漂陽、宜興,至今83年。祖貴公於1685年由下泛遷居北港路絲灣,至今323年;生四子,長孝、長俊、長現、長珍,長孝公也生四子;定安、定理、定相、定瑞,分四個地方居住,至今283年;定安公於1724年由路絲灣遷居北港周山頭,至今284年;於1804年分一派樂清市七里港鎮項埔埭,分一派豬肝嶺,至今204年;定理公於1725年由北港路絲灣遷居瑞安馬勒,至今283年;1804年分一派福建省霞浦縣和尚墳、分一派瑞安海安所、分一派溫州鹿城區藤橋、樟村,至今204年;定相公於1765年由北港路絲灣、周山頭分一派溫州鹿城區藤橋、岙底、大廠、上戍、樟村,至今243年;定瑞公於1724年由北港路絲灣遷居上寺前,至今284年;後分一派杭州市臨安,至今100年左右。長俊公生二子,定國、定省,於1725年由北港路絲灣遷居蒼南縣雲巖鄉金家洋,至今283年;土奎公於1772年由蒼南縣雲巖鄉金家洋遷居寧波市象山縣賢癢鄉著衣亭村,至今236年;中間無造譜。長現公、長珍公遷居江西省玉山縣,至今300多年;聯絡不上。下泛祖地留下祖盛公,於1854年由下泛分一派平陽縣昆陽鎮萬全吳岙,至今154年;於1874年分一派瑞安市海安所,至今134年。子熾公次子光明光於1684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金鄉鎮、炎亭鎮、洪嶺等地方,至今324年。子熾公三子光顯公於1685年由下泛遷居蒼南縣蓀湖溪頭,至今323年;於1765年由蒼南縣蓀湖溪頭分一派福建省霞浦、半領亭、福鼎、周蒼嶺、倪家地、馬站、牛乾、北港嚴家岙、溫州李王佔、台州市玉環縣三合潭等地方,至今243年。子熾公四子光寶公於1685年由下泛遷居南湖鄉南湖底,至今323年。子權公於1592年隨喬仁公從福建省安溪來平陽北港山門後倉,現居大段後洋。蒼南縣靈溪鎮餘家橋是福建安溪應期公派下,朝真、朝機二個祖公於1665年遷居平陽下泛,至今343年;朝真公移居福鼎松陽,朝機公移居蒼南縣靈溪鎮餘家橋,後分派鹿城藤橋、金鄉城內、福建福鼎城關、店下、秦嶼、沙埕等地方。

  【尚公後裔遷徙】

  尚公八世孫洗公,祖居太原,襲父爵,仕西漢武帝,官拜大將軍,領兵鎮守宜春郡,由山左而江右,仕於袁,卒於官,葬萍水之東、滬溪高崗塘將軍墳山。生二子:長曰繁,次曰珉。珉公傳六世孫淑仁(十四世)於東漢永元年間,徙居河南開封府陳留縣豐溪。淑仁傳六世孫、承球之子淳公(十九世)因漢末曹丕篡逆,球公遇害,母子出逃,徙居湖廣長沙、瀏陽縣金塘,為長沙始祖。淳公十三世孫正傑(三十一世)徙居長沙孟村。正傑傳五世孫銓公(三十五世)字庭章,仕唐,任宜春節度使,因天寶安祿山之亂,隱居宜春郡南,集雲山紫雲峰,擇居九聯坊,為宜春易氏發祥之地。銓公傳五世孫重公(三十九世)字鼎臣,唐會昌五年(八四五)欽點狀元,官擢大理寺評事。生五子,第五子璠公,字大珍,任福建莆田縣令,隱居福建興化,為福建始祖,生三子,長子文斌,初徙居上高縣璠村,年四十,仕南唐莊宗,初任建武冠軍使,升雄州刺史,卒於官,民懷其德,留葬東山,墓左建祠祀,生子迎慶,建梵宇於祠後,曰東山寺,置田飯僧以供祠墓,山下有一村曰牛田鋪,沙沃野環之,迎慶不忍棄祠墓,因家焉,更名長沙裡,子孫居之,為入粵之始祖。(詳鼎臣總譜及徙居歷史考)

  文斌九世孫家公(四十九世)號丹陽,累官同知,祖居南雄,因坡垌頑豪作亂,蔓及雄韶,祖預為避之,於宋淳熙甲辰年(公元一一八四年)五月,徙居廣州城南小市街石亭巷。生子叔止,叔止生四子:長曰東之(現子孫分居南海大步、半仙崗、大園閣為南海房祖)。次曰西之(現子孫分居清遠英德長寧牛牯潭,為番禺房祖);三曰和之(現子孫分居連州市大路邊鎮易家村,為粵北房祖);四曰順之(五十一世)現子孫五萬餘人,分居鶴山、吳川、廣西、梅州、高明、新興等市縣。為鶴山房祖,仕宋為二十六宣義郎,入贅肇府劉公桓之女,致仕後隱居高明縣洞心村,公歿,年已八十高齡的劉氏太夫人攜子元伯徙居鶴山玉橋村。元伯生四子:長曰康孫、次子陳孫、三子張孫俱住玉橋,四子仕熊(五十三世)號鳳台,宋鹹淳甲科武進士,官王府儀賓,尚晉王郡主,宋朝末年,聞宋王居石匈州(屬吳川縣治)公至吳陽極浦亭尋陳宜中集漢勤王,而宋室君臣已赴崖門,公避居吳邑,是為吳川易氏始祖。

  易氏奠居吳川,迄今七百二十載,蕃衍三十世代,人口三萬多人,徙居雷州、化州、廉江、欽州、合浦等地,而且簪纓繼世,代有聞人,成為粵西盛族。(載自吳川易氏新譜)

  從上所述:玉橋之祖(順之)是來自廣州,廣州之祖(丹陽)是來自雄州,雄州之祖(文斌)是來自江西,江西之祖(銓公)是來自湖廣長沙,長沙祖(淳公)是來自河南陳留。陳留之祖淑仁,來自山西太原。玉橋易氏發展至今已居住在鶴山沙坪、雅瑤等10多條村莊,人口有5000多人,另外華僑港澳同胞3000多人。

  【各地易氏】

  易氏的遷徙與演變具有“原點連散”、即主體呈“接力棒式”的遷播特點。

  例如,蒼南地區易氏族人,據蒼南《易氏宗譜》記載,入遷蒼南的易氏,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寶(一世祖)的後裔子孫,於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入遷蒼南縣定居。

  南坪柳壠易氏

  始遷祖易世意(公元1695~1745年),字法憲,系易法居玄孫,易子美曾孫,易仕祐之孫,易文選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長泰縣善化裡芹果。傳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長泰縣善化裡芹果人遷浙江溫州府平陽縣四十都青灣定居。易世意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平陽縣四十都青灣人遷來此定居。配餘氏,生子四女一:易定蔡、易定璽、易定郎、易定寶。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霞關、南關、馬站、澄海路尾、縣城靈溪等地。

  靈溪東垟易氏

  始遷祖易祖孫,系易二郎七世孫,易法隆六世孫,易亥生玄孫,易喬仁曾孫,易子大之孫,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喬仁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福建漳州府漳平縣威化裡鍾垟人遷浙江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孫約於明末清初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易長祐、易長祈。繁衍成族,後裔分居蒲城城內、漁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魁裡小姑易氏

  始遷祖易長祈,名學祈,字文國,系易祖孫次子。何時由靈溪東垟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氏不詳,生子一:易定鳳。

  雲巖山門頭易氏

  始遷祖易勇英(公元1628~1660年),名勇廷,字長茂。系易喬仁玄孫,易子熾曾孫,易光異之孫,易祖成次子。於清順治年間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易定文。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礬山街、昌禪華頭內等地。另一支始遷祖易定柱,系易祖成之孫,易長儀三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

  蘭松垟易氏

  即今礬山鎮埔坪王門坑村易氏,始遷祖易德馨,系易祖成之孫,易賜英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縣城靈溪等地。

  靈溪古磉易氏

  始遷祖易於柏,系易祖成之孫,易三英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橋墩三十七和霞浦牙城、丘底等地。

  雲巖對口易氏

  始遷祖易定遠,系易祖成之孫,易長慎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入遷來此定居。

  雲巖金家垟易氏

  始遷祖易定國、易定省,系易祖貴之孫,易長俊長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錢庫,龍港,縣城靈溪和平陽縣鰲江,溫州市區以及寧波象山等地。

  老城洪嶺腳易氏

  始遷祖易定積、易定爵、易定姬,易定科(分居),系易喬仁六世孫,易子熾玄孫,易光明曾孫,易祖榮之孫,易長贊三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炎亭東西沙,金鄉城內,舥艚黃都,龍港和平陽縣萬全白馬橋等地。

  江南蓀湖溪頭易氏

  即今望裡鎮溪頭村易氏,始遷祖易光顯,系平陽北港麻步下泛易喬仁之孫,易子熾三子。約於清初由平陽縣北港麻步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呂氏,生子三:易祖華、易祖忠、易祖豪。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金鄉老城洪嶺、雲亭牛乾、馬站、龍港、錢庫和福鼎縣周蒼嶺、倪家地、岐兠,霞浦縣半嶺觀音亭,平陽縣北港嚴家岙,溫州李王佔,玉環三合潭等地。

  靈江餘家橋易氏

  始遷祖易朝機(公元1623~?年待考),系易均寶十世孫,易原謙九世孫,易崇德八世孫,易明寧七世孫,易二郎六世孫,易黃興玄孫,易添進曾孫,易喬榮之孫,易應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縣感化裡。易應期由漳平縣感化裡遷居泉州府安溪縣。易朝機約於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縣人遷來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邁。易日邁配鄭氏,生子二:易長文、易長貴。易長文配張氏,生子三:易定彩、易定麟、易定鳳。易長貴配李氏,生子三:易定俸、易定禮、易定樂。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大漁大岙心、縣城靈溪、金鄉城內、礬山街、澄海路尾、滬山畔垟、湖前朱家站、靈江新街、龍港和平陽縣鰲江、麻步桃園,溫州市區,杭州市區,上海市區,安徽馬鞍山,西安市區,福鼎桐山等地。

  大漁大岙心易氏

  始遷祖易定禮、易定樂兄弟,系易長貴之子。約於清乾隆年間由靈江餘家橋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靈溪、龍港和北京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瑞芝堂:來源自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慄,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慄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慄堂” 。

  純孝堂:同瑞芝堂。

  植慄堂:同瑞芝堂。

  慶源堂:湖南寧鄉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曾於南宋開禧年間纂修易氏通譜<慶源集>,其後裔的堂號為"慶源堂"。

  重桂堂:江西宜春唐代狀元易重,字鼎臣,因他在唐會昌五年先考中榜眼,複試升為狀元,官至大理寺評事。易重"-春攀摘兩重枝”,門第重光其後裔的堂號為"重桂堂"。

  忠裔堂:南方易氏始祖湖南瀏陽晉代湘州別駕易雄,曾被封為忠愍侯,瀏陽易氏後裔的堂號為"忠裔堂“"忠思堂"。

  忠思堂:同忠裔堂。

  此外,易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添裔堂、繼華堂、百祿堂、聯魁堂、敦本堂、綏福堂、親睦堂等。

  字輩

  貴州永樂易氏字輩:

  曹廷勻震天芝 蒼維周體遠 文明開正顯 齊家思治國 光宗向太原

  廣東梅州平遠中行易氏字輩: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國)道(進、達)枚(梅)懷(子)

  湖南寧鄉易氏字輩:

  安化原派:“承先開國志昌(務)大(本)世(必)培(敦)元(倫)”;

  臨湘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湻化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河西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湘鄉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橫頭原派:“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萬大成榮德啟文明伯世之宗鸞明”;

  湘陰原派:“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臣忠貝)”;還有一支為:“乾元煥文章鼎甲有輝光忠孝詒謀遠詩書世澤長”;

  益陽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紹顯光溈上分澤第資水泛禎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澤貽芳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髮其祥”;

  華容原派:“禹(萬)本光堯鍾永東裕重鎮”;

  寶慶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藹啟後熾昌”;

  合族續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溈寧易氏字輩:“承祚昭培巨澤雲光”。

  湖南湘陽易氏字輩:“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

  湖南攸邑易氏字輩:“秉起宗昌茂澤貽方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髮其祥”。

  湖南寶慶易氏字輩:“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積善承先久修仁啟祚長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林光載士子才彥世可宗應志太原必文朝崇德義榮廷訓萬本永代漢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齊啟發長傳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賢列方垂裕後昆緒業由繼述詩禮務宜敦江河源流遠英傑振乾坤智慧育棟樑威武展雄風”。

  湖南黔陽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湖南邵西易氏字輩:

  魁房支派:“應以必文祖宗遠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明房支派:“應天德以必文才永遠思宗祖朝廷慶大科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榜房支派:“應林文發義通一志才廷秀永遠思彥再興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生房支派:“應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繼世朝崇定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望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遵孔孟精義法周張甲第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皆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輩:“言行謹篤力學登庸英士輔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報國貴忠文明發達偉業豐功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輩:“尚應年承鴻顯光秉忠善法繼先長懋才福錫受民選維毓賢良德澤昌芝庭遠大祖述憲章詩書濟美孝友騰芳文能定國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漢壽易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家齊世澤長”。

  湖南瀏陽易氏字輩:

  淳口鎮支派:“賢才書香紹文武桂光興孝友本信誠世紀轉後昆”;

  瀏陽縣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修禮守義作述斯徵行業慕孔道傳在曾才全利用貴必起論錫命篤祜世緒克繩”;

  北鄉支派:“再志思顯政國興良大仁賢才書香紹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圖續乘振厥謀符天奇瑞獻飛龍建樹優”。

  湖北易氏字輩:

  湖北武漢新洲易氏字輩:“道為時德壽中世繼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慶希傳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漢江夏易氏字輩:“德清錦學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輩:“貴思(洪)永景文尚為幫正士大吉昌運開遠紹法繼宗長懋才福錫壽朝選踴賢良德澤芝門高康祖過章詩書濟美孝有勝芳道能定國武可安江”。

  湖北襄陽易氏字輩:“之祚國家以子尚文茂學紅達”

  湖北溈源易氏字輩:“承稱開國華達家光”。

  湖北隨州易氏字輩:“尚大成宗禮士永大德積祖傳孝友仁慕貞良”

  江西萍鄉易氏字輩:“守道傳家訓恢漢世業昌賢才敦孝友經濟喚文章承祖啟新秀仁德興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輩:“城訓林才子冰盤水圍仁有朋開世志明德已為新詩書傳大道君相錫皇恩”。

  江西豐城易氏字輩:

  拖船支派:“蘇國子之曰玉廷重佩以為用景仰光輝威宜謫棟龍鳳高翔文士齊昌春麗樹茂福壽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學振家聲新章紹令名書香時毓秀詞翰世蜚英濟美猶長建凌雲志立成品題如有定萬古仰前旌”。

  四川南部易氏字輩: 元正作大承,天祥萬國興,崇文週中孔,明廷永光林。

  四川瀘州易氏字輩:“朝慶萬載世登雲國仕昌龍鳳麒麟轉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輩:“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國正天心順世代永隆興”。

  四川南溪易氏字輩:“永樂君上有紹洪書元方良秀之順理達(國)士朝承生純嗣長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發代(達)福遠正昌隆”。

  遼寧海城易氏字輩:“萬登永富貴寶聯熙憲明”。

  廣東赤崗易氏字輩:“承先開家文明光昌培元樹本世守其芳”。

  重慶萬州易氏字輩:“世代忠良興發榮昌”。

  重慶秀山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廣西合浦易氏字輩:“在朝文廣遠仙人搬家鄉”。

  山東薛城易氏字輩:“明德恆克茂”。

  江蘇南通易氏字輩:“喜慶正安寧壽順有象為知宗性道體用兼優俊傑煥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綿古澤南國良裘”。

  香港橫頭易氏字輩:“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臺灣善化易氏字輩:“萬大成榮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新加坡易氏字輩:“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輩:“光宗大祖人文秀啟廷其顯揚千家永昌”。

  廣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輩:"永遠禧西吾體以吉文"。"公候伯子聰明惠智歷世聖朝科及第".

  湖北武漢一支易氏字輩:“理本一善學紹家傳卜世之昌定育名賢”

  河南鹿邑縣西北鄉(玄武鎮)三姓村易氏世系字輩:“年修紹山殿進廣傳應同思繼鴻超登雲順清寶連興”

  河南光山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墩子堂易氏字輩:“敦敬立本,明善懷仁,慎修積德,永守章程,紹世鹹起,宏緒謹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

  產芝廬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慶,字餘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為“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復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裡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脫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為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慄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延慶事典。

  【祠堂古蹟】

  信陽市光山易氏宗祠

  易氏宗祠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馬畈鎮,為朝祖公祠堂。堂名:敦子堂。約距離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30公里處。明、清時期光山縣馬畈鎮易氏曾建造了易氏宗祠,可惜它不幸毀於“文革”期間。2006年春光山縣易氏家族理事會決定重建易氏宗祠並委託宣城的易氏族人做了古建方案設計,並由易氏族人集資捐建。2011年10月2日河南省光山縣(馬畈鎮)舉行易氏宗祠竣工儀式,2016年元旦於易氏宗祠舉行了祭祖、發譜、選舉大會。

  東漢末年易雄公遷湖南長沙;唐末遷江西贛州並於江西境內南昌、九江等地開支散葉;明洪武2年(1396年)始遷祖德隆公帶二子從南昌筷子巷遷湖北黃陂;明永樂年間三世祖祥輔遷河南光山城西易家山(今馬畈鎮);清同治年間馬畈鎮支系部分族人“下江南”遷安徽宣城、江蘇溧陽、宜興、句容……繁衍生息至今。

  德隆公祖父邦彥公,字奇氏,官戶部郎中,子諱寶漢公,號雲村,天曆辛未進仁四子:老大德元、老二德亨、老三德利(後更名德隆)、老四德貞。

  始遷祖:易德隆,字壽彭,號秀三,恩進士,洪武二年由江西南昌府筷子巷瓦屑墩遷楚,誥封文林郎,配亢氏,誥封恭人,子二:金榜、金世。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二世祖:金榜(德隆公長子),字明顯,行一,增生,明宣德元年儲元,歷任來鳳、巴東等縣訓導,大計常異,侯被豐順縣知縣,誥封修職郎,配劉氏,誥封宜人,子二:祥文、祥輔。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二世祖:金世(德隆公次子),字名揚,行二,太學生,由饅頭石籍遷居德安府本宅後山有塋,青塊墓頭,闔族祭祀。

  三世祖:祥文(金榜長子),字朝宗,行一,庠生,內部侍中,誥封朝議大夫,配汪氏,封恭人,子一,本乾。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三世祖:祥輔(金榜次子),字朝祖,行二,郡庠生,由饅頭石籍遷居河南光山縣城西七十里易家山(今馬畈鎮)。

  ...

  德隆公這支的長門、二門在湖北,三門在河南光山(人丁最多)。

  馬畈易氏支系為朝祖公支下世系,屬敦子堂。

  孟舉、孟科、孟儒、孟林為第一世。

  從第十世開始字輩如下:字輩如下:

  敦敬立本,明善懷仁,慎修積德,永守章程,紹世鹹起,宏緒謹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馬畈易氏支系自遷住光山縣600多年間,20幾代人,人丁2萬餘。枝繁葉茂,目前是當地最大的宗族。在全國範圍內,馬畈鎮也是僅次於湖南、江西、四川3省外易氏聚族而居最大、最集中的一枝。

  邵陽易氏宗祠

  位於邵陽縣河伯鄉易仕村,東側和南側鄰河伯鄉中學,西側和北側毗鄰當地民居,總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30平方米,是該縣現存建築規模最大、工藝水平最高、保護最完好的宗族祠堂。

  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磚木結構。祠堂正面是一堵高6米,長41米,呈規則長方形的青磚牆,高大氣派。正房共三進,前低後高,分戲臺、中堂、後堂。戲臺與中堂相距12米,形成一個內坪。中堂與後堂相距4米,兩堂之間,設高9.5米閣式遊亭將兩堂連線。正房兩側各有側身排序的橫房三座,且左右對稱。所有山牆為馬頭式封火牆,多為三屏式。正大門門楣上鏤雕青石雙獅抱寶,後堂、遊亭、中堂、戲臺正中穹隆藻井處分別鏤雕木質"福”“祿”“壽”“喜”。簷角築有獅子、麒麟等動物塑像。宗祠基本保持了清末時期建築格局,中軸線院落關係明晰,主體建築基本保留歷史原構。此外,宗祠的建築物在形制佈局、工藝材料、歷史風貌等方面均保持了當時的歷史原貌。

  易式宗祠留存了多個不同時期的歷史活動資訊。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族人易導民在易氏宗祠創辦楊青小學分校,聘請當地有聲望、思想開放的教師任教,其中有呂楚成、李毅清、張必烈、彭義方等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教師在該校工作過,他們在學生中巧妙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影響很大。解放後,宗祠做為學校使用直至2006年。1949年初,莫新春在白倉起義,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湘中二支隊;第五中隊長易萍於1949年7月趁學校放假時率部隊在易氏宗祠駐紮一段時間,將祠堂做為指揮所,部署在這一帶與國民黨軍隊做鬥爭。由此可見,易氏宗祠既是本地中共地下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也是全國解放前夕湘中二支隊五中隊指揮作戰的策劃地,具有較高的紅色文化教育價值。

  【典故軼事】

  純孝先生

  《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中記載,易延慶,字餘慶,筠州上高(今屬江西)人,唐末狀元易重的孫子,宋太宗時,官至大理丞。

  易延慶的父親叫易贇,曾經擔任過南唐的雄州刺史。易延慶自幼聰明智慧,涉獵經史,尤其擅長聲律,因父親的官爵而成為奉禮郎。奉禮郎是一種官職,掌管朝會、祭祀時君臣版位的次序和贊導跪拜禮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組織各種禮儀活動有序進行的人。

  後來,後周軍隊攻克淮南,易贇歸順後周,擔任道州刺史易延慶也被授大名府兵曹參軍,後為大理評事,又到臨淮當知縣。宋太祖乾德年末(大約是968年),易贇去世,安葬在臨淮。

  易延慶為父親辭官居喪,因傷心過度,導致身體衰弱。他在父親墓旁邊修建草廬,親手種植數百棵松柏。白天,他到草廬中去守墓,晚上回到家裡照顧年老的母親。

  不久,易贇墳墓旁的西北方向,長出了紫芝,後來又長出18個玉芝。筠州的官員得知後,想向朝廷上表讚頌易延慶的事蹟,但易延慶誠懇地推辭了。有人跑到易贇墳墓那裡,把紫芝玉芝畫下來,帶到京師展示給眾人看。頓時,朝廷上下,文人雅士紛紛作詩賦,誇讚易延慶的孝行感天動地。種兩棵栗子樹,枝幹連生。

  為父親居喪期滿後,按照規定,易延慶應該復出為官。但他拒絕為官,理由是母親歲數大了,又有病在身,他得照顧母親。母親去世後,藁殯(意思是,殮而未葬)數年後,他才復出當上大理寺丞。

  他後來主管建安郡的市場稅收。母親下葬的日期確定下來,他偷偷回家,把母親的棺木放入墓穴內,加土掩埋後回到任所。這是被知軍扈繼升知道了,就上書彈劾,說他擅離職守。於是,易延慶被免了所任官職,回到家裡。

  易延慶在母親的墓旁修建草廬墓,為母親守孝多年。因母親生前非常喜歡吃栗子,易延慶就在母親墓旁栽植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子樹枝幹連生,交纏在了一起。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的狀元、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縣廣福鎮)人蘇易簡,宋太宗淳化三年的進士、眉州眉山縣(今眉山市東坡區)人朱臺符,為此讚美易延慶的孝行。後來,易延慶出仕擔任端州知州,死在任上。他的兒子易綸,在宋大中祥符元年,考中進士。孝行事蹟寫進宗祠通聯。

  易延慶的孝行,讓很多人為之感動,稱他為“純孝先生”。易姓人更是引以為驕傲,其後裔的堂號稱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慄堂”。

【家訓格言】

  《易氏家訓》

  其一曰孝 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人而弗敬父母,其與飛走何殊?雖富貴貧賤處境不同,而膝下承歡當出一片至誠,乃以通神明而埀後範,其有誶語,合族共攻。

  其二曰友 傳曰誰無兄弟如手如足?凡人不念天顯,每因枕側之妬,故棠棣角弓諄諄致戒宜盡,友恭之道不容稍萌私意,由是上慰親心而下訓子姓,將見一室和順,發祥可冀。

  其三曰睦 書曰以親九族,九族既睦,此固專言,一本推之,鄉里皆宜爾也,是故雀角無爭,鼠牙勿穿,乃徵雍睦之風,倘或奸刁是逞,則訟獄無時休息矣,是當力為猛省。

  其四曰姻 詩曰其鈞維何,維絲伊緡蓋,取其分之,稱勢之合,也是故朱陳翕好王謝聯婣,百世猶為羨慕,倘惟貨利是圖,則致譏於夷虜矣,所宜慎擇門閥。

  其五曰任 語云仁以為己任,信則人任,任固取其信,於友亦以擔當世道也,達而在上,則以民物為已責,窮而在下,亦宜維持乎風教,是在志趨之高,不蹈委靡之習。

  其六曰恤 書雲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是蓋勉其周乎,物不徒利便一已也,御說之宜為君取其有恤民之心,忠宣之著於史,美其有麥舟之贈,是皆好行其仁,斯邀彼蒼之眷。

  釋義:

  一是孝敬:有詩說可憐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生下來,如果不尊敬父母,與飛禽走獸有什麼分別?雖然貧富、貴賤、處境不同,但侍奉父母應當一片真心,這樣才可以感動神明給後人樹立榜樣;如果有閒言碎語、大發牢騷,就會遭到整個家族的唾罵。

  二是友善:有傳說誰沒有兄弟如手足?所有人不顧天理,每次因為枕邊人勾心鬥角,時時抱有防備之心的話很快就要到頭了。朋友兄弟相處不可以有半點私心,這樣才能安慰父母的心教育後代,一家和和氣氣、順順利利,發達才有希望。

  三是和睦:書上說親善九族,九族就和睦,這是至理名言,道理哪裡都是適用的。所以,麻雀不爭吵,老鼠不打架,這是和睦風氣的徵兆;如果有人奸詐刁蠻逞能,那樣就官司牢獄就沒得停了,應當努力讓他醒悟過來。

  四是婚姻:有詩說男女雙方門當戶對、婚姻美滿,這也是世世代代羨慕朱陳、王謝聯姻的原因;如果只是唯利是圖,則會被別人嘲笑看不起,所以應當慎重選擇門第。

  五是責任:俗話說仁義是我們自己的責任,有責任的人別人才會信任。有責任有擔當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對朋友也要有擔當,這就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發達的時候在上層,就要以民眾的利益為自己的責任;落魄的時候在底層,也要保持風度教養,保持遠大的志向,不要染上萎靡不振的惡習。

  六是憐憫:書上說美好無窮無盡,憂患也無窮無盡,難道不是這樣的嗎?我們拿出自己的東西方便別人,保持一顆憐憫別人的心,助人為樂的事蹟才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就好比送別人一條船,大家喜歡他的仁慈,這樣可以得到上蒼的眷顧。

  《易氏家訓》

  乙亥歲首 春和景朗

  制此家訓 誨眾兒郎

  吾門易氏 歷史綿遠

  姓始商湯 源溯晉湘

  華夏諸郡 延脈傳宗

  雩山貢水 育我馨香

  有武秀才 有文名士

  奇技異術 載以鄉榜

  理學名臣 厚實見傳

  詩書經文 君王讚賞

  歷至鴻烈 作大文章

  點劃江山 巨筆如椽

  我之繼序 逢好時光

  農工士商 各有所長

  祖宗懿德 子孫弘揚

  是我後代 謹記勿忘

  忠孝為本 勤儉增源

  修身齊家 邦國有望

  酒色勿沾 財氣勿迷

  為官清廉 居貧不賤

  讀書應精 求藝務專

  蟾宮折桂 憑汝努力

  敬老扶弱 下承上傳

  睦鄰和裡 少訟多讓

  文不飾非 武不逞強

  小善勿忽 微瑕不放

  修文習武 發奮圖強

  知命達時 順理成章

  做真君子 戒小人願

  光宗耀祖 史載今揚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