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氏起源及歷史

慕姓圖騰_慕氏圖騰

慕姓圖騰(慕氏圖騰)

  慕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嚳的後裔,為慕容氏所改。遠古時,有個黃帝后代叫“封”,他到東北部去建立了鮮卑國。他取姓慕容,是意在遠離中原之地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後來慕容姓的後人,有的地區又簡化為慕姓。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二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二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一位。

  【釋義】慕,本義是仿效、模擬。引申之義為羨慕、思慕。


【得姓始祖】

  慕容廆:鮮卑族首領莫護跋曾隨同晉王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了國家。西晉時期,莫護跋的後代慕容廆佔領了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于,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了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慕容氏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慕氏、容氏、穆氏等,亦有維繫複姓慕容氏者。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帝嚳的後裔慕容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有個後代叫“封”,他後來遷徙到東北方去建立了鮮卑國,所居地區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一帶地區,取姓為“慕容”,意在遠離中原之地也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即“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之義。其後,該支慕容氏族人歷史稀考。

  漢朝時期,鮮卑慕容氏族人被匈奴民族所統治,一直到漢武帝擊滅匈奴,南匈奴歸附漢王朝,北匈奴殘部遠徙西北後,鮮卑慕容部始擺脫匈奴的控制,之間發展壯大起來。

  據史籍《三國志·鮮卑傳》中的記載,到了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6~167年在位),鮮卑民族大體分為中、東、西三部,後又分解為慕容部、吐谷渾部、拓拔部等、烏桓部等數支較大的鮮卑部落群體。

  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晉王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了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族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

  西晉時期,莫護跋的後代慕容廆佔領了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于,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了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氏。從東晉到十六國時期,慕容氏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國、後燕國、西燕國、南燕國等國,前後歷時七十多年,都以朝陽為都。由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譽。慕容鮮卑後來定都遼寧西部,大有榮歸故里、尋根問祖之意。

  在史籍《晉書》中記載:曾在晉朝時期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這裡說的昌黎棘城,就在今遼寧義縣。所謂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后人之意。

  史稱慕容鮮卑“邑於紫蒙之野”,而上古時期古代黃帝一族曾“遷徙往來無常處”。經專家考證,“紫蒙之野”位於西遼河上游,即大興安嶺以南、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是近考古學者十分關注的紅山文化區,也是北方古老的遊牧和漁獵部落的特點。遼河文明的提出,以及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南北接觸的文化關係,證明了五帝前期諸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區曾長期活動過。

  後來,鮮卑慕容氏落、吐谷渾落、烏桓部的族人一度被拓拔鮮卑的北魏王朝所統一,其後,慕容氏隨著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三年間(公元495~499年)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運動,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慕氏、容氏、穆氏等,亦有維繫複姓慕容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慕容鮮卑與漢族的重新融合,互取精華,也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基因。

  源流二

  出自宋代河南開封有慕氏。

  源流三

  出自遠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於某《百家姓》: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後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為姓,就是幕氏。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幕姓演變為慕姓; 4、慕姓源於晉太子申生(諡號慕君)——出自中國民俗學會編的<<姓氏名號面面觀>>第13章的<姓氏與先人名號的關係>;

  源流四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鄂諾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鄂諾氏,亦稱俄嫩氏、鄂內氏、鄂訥氏、斡難氏,為達斡爾族著姓,世居黑龍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慕氏等。

  該支慕氏始祖為鄂諾·慕克得納,滿洲鑲黃旗人,其父鄂諾·西密賴曾任鑲黃旗副都統,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從徵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叛亂時,於農歷7月陷於阿睦爾撒納汗屬下準噶爾諸臺吉的敵陣,不屈自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農曆2月,乾隆大帝派遣定邊將軍成袞扎布、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清兵徹底擊敗阿睦爾撒納後,鄂諾·西密賴被乾隆大帝追贈為世襲雲騎尉,其子鄂諾·慕克得納承襲其職。

  在鄂諾·慕克得納的後裔子孫中,後來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慕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慕姓出自鮮卑族。源流說法是黃帝的後代中曾經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鮮卑國。鮮卑國的公族當中有的姓慕容。後來漸漸簡化為單姓慕,就是現在慕姓的起源。

  在古代,史書記載的慕氏望族大多出自於吳興(今浙江臨安至江蘇宜興一帶)。

  慕容氏族人與中原的交流,歷經唐朝末期、五代十國時期,至宋朝時期,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頻繁,慕氏族人在中原、江南的繁衍愈家繁榮和昌盛。

  歷史上的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氏子孫遍佈,人口眾多,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其子孫遍佈全國乃至臺灣省、美國、新加坡等海外。

  分佈

  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二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二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5%。

  慕姓遍佈全國包括臺灣,美國、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佈。

  河南溫縣慕莊村及武陟南賈村共有一萬餘慕姓族人,家譜世系清晰,是元朝監察御史慕完之孫明初由衛郡(今河南省新鄉)遷來的,兩個村裡儲存有元朝大學士虞集給慕完撰寫的墓誌銘,清楚表明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後.

  河南許昌大慕莊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譜記載是源於明初山西洪洞縣.

  安徽渦陽一帶有其後裔近萬人,而且其居住村莊也大都冠有“慕”字稱謂。

  陝西吳堡慕家原分佈慕姓約幾千人,

  山東棲霞市慕姓人口也有幾千人.

  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姓子孫遍佈,約有上萬人。

  山東龍口市(原來叫黃縣)也有幾個村姓慕的,但不知族上從何地遷此。山東龍口市(原黃縣)慕姓主要分佈在原丰儀包括慕院夼、大慕家、丰儀爐、丰儀店等村,另外蘭高鎮麻院慕家也以慕姓為主,據村志所講從雲南搬遷來。丰儀慕姓據傳是從棲霞鐵口搬遷過來的,後來修王屋水庫丰儀店等村的慕姓村民外遷至東江附近的也有一部分。

  山東棲霞市上瑤溝村亦為慕氏家族,祖上遷入原因不詳。

  山東榮成市慕姓人口也有幾千人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街道東慕家村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街道西慕家村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街道大訊姜家村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滕家鎮觀前泊村

【郡望堂號】

  郡望

  平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於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於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於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唐朝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於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於岐,歷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後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元朝時期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並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明朝時期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陝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併入平涼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2002年壬午9月,平涼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處京畿,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首都經濟圈的緊密層,距天安門僅六十二公里,被譽為首都的“南大門”,因其獨特的區位,清朝時期乾隆皇帝曾御筆親題“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涿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兩千三百餘年。戰國時期為燕國城邑,秦朝時期置涿縣,三國時期曹魏政權設為范陽郡。元朝時期為涿州路。明、清兩朝時期先後隸屬北平府、順天府。民國時期稱涿縣,始隸屬河北省。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長期以來,涿州接受北京的輻射帶動,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京郊型縣城經濟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慶陽府:即今甘肅省慶陽市。慶陽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製陶。據《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王朝時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之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徽宗的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他與其子駐防於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也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堂號

  平涼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慶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龍口慕氏字輩:“福(連)祿(錢)壽喜慶安康(仁)佰”。

  山東莒縣慕氏字輩:“成宏光振德慶禮堯春希”。

  河南武陟慕氏字輩:“潤子希文緒”。

  河南焦作慕氏字輩:“樹欽紅乃希”。

  河南鹿邑慕氏字輩:“效立宗朝孟”。

  陝西吳堡、河北涿州慕氏字輩:“天希文中錫汝生明建浩學海春雲問吉成”。

  吉林慕氏一支字輩:“明宏東有成本士常全宗德繼文嘉俊學海詠苑功”。

  慕氏一支字輩:“濃玉守道昌鋼佳榮熹兆睽吉頤渙覆宗慶佩化曜偃順疊彬奉邵那揚廷貞廉昶貴侃聰奇良俊勃”。

  慕氏一支字輩:“學登景坤……”

  慕氏一支字輩:“學春德善光家國恩榮慶世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帝嚳;

  望出吳興。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慕姓的源流和郡望。

  持法平允;

  彈劾峻嚴。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新鄉人慕完,少年時聰敏而有大志,歷官侍御史、刑部侍郎,善於斷案,執法平允,至順年間封魏郡公。下聯典指明代人慕容,官監察御史,彈劾不畏懼權貴,朝廷內外都稱頌他的剛直。

  七言通用聯

  清人多誇漕總督;

  元代盛讚魏郡公。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聯

  清代漕運總督慕天顏,字拱極,靜寧人。清順治進士。知錢塘縣。康熙間累擢江蘇巡撫,疏浚吳淞江、劉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進之孟瀆河,並請免荒田賦額二百萬。下聯典指元代刑部侍郎慕完,新鄉人。歷官侍御史。善決獄,持法平允,至順間封魏郡公。

  天氣晴明永珍美;

  顏悅和色眾人親。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清代良吏慕天顏“天顏”二字的嵌字聯

  十言通用聯

  知味調和,卓爾相臣事業;

  持法平允,休哉御史風聲。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官慕嶽事典。下聯典指元代刑部侍郎慕完事典。


  【宗祠古蹟】

  慕家店村慕氏宗祠

  宗祠位於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慕家店村。

  慕家店村慕氏宗祠是典型的磚木結構,房頂上的瓦當上面都有花紋雕刻。根據族譜和史料記載,慕家店村有約1100年的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當時有位歷史人物叫慕容彥超,他的後人在後周代漢之際,遷徙到膠東地區的方山周邊隱居,起初將村莊取名“歸仁裡”,到了北宋時期,環境有所寬鬆,慕姓有族人入朝為官,才將村名冠以慕姓,並正式將複姓慕容改為單姓慕。這組祠堂的歷史,不如慕家店久遠,但相傳也有500多年,推測是明朝時期。


【家訓典故】

  《慕氏家族家訓》

  一、修身: 待人以誠,行事以信;自律慎獨,篤實寬厚。

  二、齊家:崇德重義,勤儉持家;夫妻互敬,和家睦鄰。

  三、敬祖: 尊祖敬宗,慎終追遠;永續族蔭,不辱門風。

  四、孝親: 孝敬父母,感恩圖報;孝無終始,不離其身。

  五、睦族: 尊老愛幼,謙敬禮讓;幫扶互助,齊心協力。

  六、教子:言傳身教,以德育人;科學教子,訓導有方。

  七、勤學: 勤學好問,慎思篤行;知行合一,增長才幹。

  八、敬業: 腳踏實地,勤勉工作;擔當盡責,精益求精。

  九、守法: 敬畏法紀,謹循規矩;崇廉拒腐,弘揚正氣。中用的不好到藝來谷內器家商限

  十、愛國: 珍惜資源,關愛自然;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慕氏訓規》

  孝悌者立身之本:身體髮膚,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修身齊家,以孝事親,以忠事君。父母不可不贍,子女不可不教。凡為人子者常則左右就養,過則從容幾諫,病則扶侍湯藥,死則經營葬祭。在家則下氣怡聲,奉命惟謹,則移孝作忠,顯親揚名。

  忠信者作事之本: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言必誠信,行必忠正。不矜能、不毀親、不恃有、不訐訟、不遺故舊、不欺貧賤。忘己之功,不忘人之功;記己之過,不記人之過。

  禮儀者化俗之本:同族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禮。厚之道也而崇之可以觀仁矣,斯二者體之則內以成已,外以成物,近則成家,遠則成俗。先於吾為賢父兄,後於吾為賢子弟。否則,內外遠近無一可稱,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罔生也已。

  廉恥者強善之本:廉恥,立人之大節。君子見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忌嫉攻訐之私無自而萌。忌嫉多起於富貴貧賤之不侔,攻訐每由於滑稽放誕而不顧,殊不思降命自天,為之在己。知理不道,傾聽生疑,雖欲傷人,反先壞己。

  勤儉者起家之本:不耕田何以富?不讀書何以貴?務浪費則多債,多作債則輕棄產,此事之相因者也。人惟遊手好閒,不盡力於農畝,因不知稼穡之艱難而費出不經,及其用之不繼,則必稱貸於人,及其償之不繼則必售田婁屋,以至於無片瓦立錐不已。

  清慎者守官之本:有心為道德,道德就是名利;無心求名利,名利就是道德。凡子孫為官,須清慎自持,奉公勤民。毋以資本巧取重利,毋以門第強佔血產,則永保安泰,不遺禍後代。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