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姓圖騰(壽氏圖騰)
壽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 , 其姓氏來源多種多樣。一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姬姓。二為彭祖之後。壽是個稀有的姓。據《風俗通》一書的考證,可能是吳王壽夢的後代。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一位。
【得姓始祖】
壽夢: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夢治理國家有方,加強了吳國和中原的交流,並且兼併了周圍的幾個小國,使吳國漸漸強大起來。而壽夢自己也自稱吳王。此後,吳國的公族中有的以壽作為姓氏,稱為壽氏,是今天壽姓的起源。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傳說,出自古代壽星彭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的記載:“彭祖後有壽氏。”
相傳,上古時候有一位叫彭祖的人,他活了有八百多歲,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壽星。
彭祖,名籛鏗(錢鏗),是黃帝部落聯盟首領高陽帝顓頊的玄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他出生並逝葬於彭山(今四川眉山彭山彭蒙山,亦稱仙女山)。
關於彭祖的傳說有很多,總之是說他經歷了堯、舜、禹、湯諸朝,到了殷商末紂王時,已經七百六十七歲了。相傳彭祖活了八百多歲,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壽聖”,也是世上最懂得養生之道的人。
據說,彭祖生性恬淡,不慮世俗名利,不求虛名榮耀,只是專心致志地講求養生長壽之道。他按老師撰寫的《九都》等養生的經書潛心研究,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彭祖經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使得顏面長葆青春。他經常盤腿危坐,凝神屏氣地練功。從早晨坐到中午,調理氣息,揉拭雙目,摩挲身體,周身舒適後才起來行功。他每天臉無怒容,笑口常開。當生病或疲勞時他就運用氣功卻病,消除疲勞。他使內氣潛轉,從生有九竅的特殊頭面直到五臟六腑,最後達到四肢毛髮,那氣流像輕雲一樣在體內流轉,既驅除疲勞又治癒疾病。
在彭祖晚年隱居養形修煉的時候,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向他學習長壽養生之道,其中有一個就是彭山王喬,此人後來成了彭祖最得意的一個弟子。王喬在彭祖養生術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了行氣吐納之術,成為繼彭祖之後的又一個行氣吐納術代表。後來還有個叫黃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養生之道,到了幾百歲依然面色紅潤、童顏鶴髮,他把彭祖的言論整理並加以闡發,編成了一部《彭祖經》。
而那位商紂王根本不能堅持按照彭祖傳授的道術進行修煉,卻也身強體健,一直是猶如五十歲的樣子,直到被周武王打敗,自焚於鹿臺。
彭祖的的後代為了紀念先祖,有 取其長壽之名為姓氏者,形成了一支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姬壽夢,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吳王壽夢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江浙壽氏。壽氏族人大多尊奉吳王壽夢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平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平壽,原來是春秋時期衛國下邑(今安徽壽春),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衛侯在平壽,壽州古淮南,春秋吳楚陳蔡之地,戰國倂於楚,考烈王遷此,曰郢都。”後來衛國衰退,其地成為楚國的州來邑地。
周敬王二十七年(楚昭王熊壬二十三年,公元前493年),楚昭王攻伐蔡國,蔡昭侯姬申請求吳國翼護,將國都由上蔡(今河南上蔡)遷於平壽,改稱下蔡,平壽之地屬蔡國所轄,改稱壽春。
周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遂絕祀。”
二百年後,隨著秦國的強大,楚國國勢由盛而衰。到了周郝王姬延三十七年(秦昭襄王贏稷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大舉進攻楚國,攻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繁盛數百年的紀南城被秦軍毀為廢墟。後來楚頃襄王熊橫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為避秦國不斷進逼的鋒芒,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熊完十年,公元前253年),楚國再將國都東遷於鉅陽(今安徽太和)。
秦王贏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國再次遷都於壽春,仍稱郢都,史稱“壽郢”。十八年後的秦王贏政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壽郢為秦軍大將王翦所破,楚王為秦軍所俘,楚國就此滅亡。
楚國滅亡後,有壽郢住民改以地名為姓氏,稱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淮南壽氏。由於其時壽郢住民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通古斯語為“Bordijijint”,也就是蒙古族著姓孛兒只斤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壽氏、康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繼大妃壽康太妃,蒙古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孔果爾之女。壽康太妃長壽,但在後金天命、天聰、崇德、順治等年間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後來康熙大帝即位,尊封這位庶曾祖母為“皇曾祖壽康太妃”,其族瞬間榮耀。壽康太妃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其後在蒙古科爾沁部的族人中,多有以壽康太妃的封號為漢化姓氏者,世代稱壽氏、康氏至今。
⑵.蒙古族巴顏圖氏,通古斯語為“Bayintu”,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為巴氏、胡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巴顏圖·壽成,滿洲蒙古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駐防,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農曆2月隨從都興阿征討天平天國,在安徽黃梅陣亡,追贈世職,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⑶.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稱克里葉特氏,通古斯語為“Kelde”,漢義“烏鴉”,世居巴顏烏喇(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白音烏拉),後多冠漢姓為海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克勒德·多克隊,滿洲蒙古鑲白旗人,世居巴顏河畔(今黑龍江雞西大石頭河),明末清初隨軍徵明,授雲騎尉,其子克勒德·壽柱世襲其職,在清康熙年間參加了征討吳三桂、準噶爾等著名戰役,因功授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清朝末年黑龍江將軍壽山,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壽山,公元1860~1900年,傳說他原名袁眉峰,是明末著名民族愛國英雄袁崇煥的第七世孫,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著名清朝末期將領、抗俄英雄。
壽山逝世後,滿清政府反而認為是因為他抵抗沙俄侵略而引發的戰爭,是大清罪人。雖然壽山已經自殺身亡,但慈禧太后卻下令將壽山的棺木用特製的鐵鏈捆綁起來,不準卜奎城下葬。壽山的妻子是蒙古杜爾伯特旗王爺的女兒,最後將棺木運往杜爾伯特旗安葬。壽山安葬後,滿清政府還不放過將軍的家人,為了防止遭到迫害,家族人員都分散躲避起來,改以將軍的滿族名字之諧音漢字“壽”為姓氏。
今生活在內地的壽山後裔族人大多已經改回袁氏,而生活在內蒙古、東北地區的一部分族人則世代稱壽氏至今,是為東北壽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9%。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諸暨市、紹興市、溫州市、嘉興市、餘杭市,上海市的金山區,河南省的鶴壁市浚縣、開封市,湖北的嘉魚縣、咸寧市,四川省的綿陽市、會東縣,安徽省的界首市、宿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集寧市,江蘇省的無錫市、徐州市、揚州市、壽州市、常州市,山東省的泰安市,重慶市的江北區、綦江縣、奉節縣、墊江縣,黑龍江省,臺灣省的臺北市、高雄市,澳大利亞的悉尼市等地,均有壽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壽氏源起吳國,吳國的京兆當在蘇州。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潔素堂:晉代壽良,治《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澡身潔素(時刻清洗自己的錯誤缺點,保持潔白乾淨),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國內史。李宓問朝廷推薦他,武帝徵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
此外還有崇禮堂和半山堂。
字輩
江蘇五州(蘇州、常州、徐州、揚州、泰州)壽氏字輩:“溫、良、恭、儉,仁、敬、孝、慈,持、行、瞻、視,動、作、威、儀,綱、綱、法、度”。
河南浚縣壽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志)好永紀先”。
浙江諸暨壽氏字輩:“正大光明家學必貞仁義俊德福永同仁”。
重慶奉節壽氏字輩:國正天星順關清明自安家或光圓祖 世選德為軒 詩書宏啟大 忠孝申雲華 仁厚寬禮讓
西安市壽氏字輩:鷹宗一士忠國正大修德傳家文學興邦志紹賢良永承淑訓世裔榮昌
咸陽市壽氏字輩:克學家作夕庭榮華
寶雞市壽氏字輩:恆一承先烈元良篤世宗方正膺賓彥勤朝建懋功英俊開昌運丕基裕厚坤隸修培祖德聞達振家聲
漢中市壽氏字輩:正大光明,勝啟世珍
渭南市壽氏字輩:連步登廷乘加開國
安康市壽氏字輩:中道華智超雲仙吉祥永照定英賢篤孝立本尚勤儉卓越世信仁義堅啟迪群策普同慶晉洪民安茂修寰寶傳強國靖漢濤聰穎敏清海洋泉
榆林市壽氏字輩:谷紹伯建寶
商洛市壽氏字輩:少龍單生仕,朝中文官廷
延安市壽氏字輩:繼,承,奕,葉,昌
銅川市壽氏字輩:友道言梁善,維師詩永承,敬修召大德,家遠邵芳興
壽氏一字輩:文守宗正福,興仁懷祖德。永遠傳家廣,詳勝汝繼光。明聲振義宏,天啟運龍昌。國志康春芪,慶澤輔保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名高霸國;
氏譜延陵。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吳王壽夢,吳始祖太伯弟仲雍的十七代孫,他繼位後稱王,吳國開始強大。楚國大夫子重、子反曾滅了大夫申公巫臣的家族,申公巫臣流亡晉國,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使吳與晉聯合抗楚。申公巫臣到吳,受到壽夢的器重,讓他教練吳軍陸上車戰,先後數次攻楚獲勝。其第四子季札,有才華且道德高尚,多次推讓君位,後來,吳王餘祭(季札二哥)把他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弦誦施教;
牧守聯鑣。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壽安創立書院,以弦誦為教。下聯典指晉·壽良為兗州牧,其弟壽輯為涪陵太守。
吟詠勝蹟;
考劾鬼神。
——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僧人壽寧,字無為,號一庵,上海人,居城西靜安寺。寺中有八處名勝古蹟,他便作了《靜安八詠》詩,又彙集他人作品,編為《靜安八詠詩集》。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壽光侯,相傳能劾百鬼眾魅,令它們自縛現形。據說漢章帝還曾召見他,讓他試法術。
生成草木;
考劾鬼神。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壽良,治《春秋三傳》,貫通五經,舉才行,有治稱。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壽光侯,能劾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形,漢章帝曾召試其術。
【宗祠古蹟】
壽氏祠堂
壽氏祠堂(唐仁村祠堂)距今已有270多年曆史,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坐落於浙江省諸暨市同山鎮唐仁村。
在唐仁村壽氏的私塾“大書房”右邊,座落著現在屬於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唐仁村祠堂。被歲月薰染的細細窗欞,兀自守望如煙舊夢。祠堂前後三進,祠堂原來正門兩邊有鐘鼓樓。因為壽姓人氏祖先出過駙馬,所以建有鐘樓和鼓樓,並且雕龍雕鳳。但被文革時期作為四舊被拆;祠堂裡原來的戲臺在文革時期也被改建,一米多高的臺,臺頂還有毛主席頭像,用來演樣板戲。作為全諸暨48個壽氏聚居村共同祭祖的地方,唐仁祠堂距今已有270多年曆史。
北宋末年,壽氏家族的先人隨王室南遷,並且因為“隨扈”有功,被分封食邑。壽氏祖先的封地一步到位,就在現在的諸暨同山唐仁村。名望家族,創造了一個建築規模的奇蹟,在唐仁村造就氣勢宏大的“七幢臺門”連貫建築,表達了侯門似海最生動的註解。此建築為庭院式組群佈局。闢6個天井,前後幢之間,以簷廊相通,互不隔離;規模堪比千柱屋,取名“郎貴第”。如今因為房屋傾頹破敗嚴重,只修繕了一半,叫人心疼、遺憾。
“郎貴第”遺留的府邸遺蹟,在向人們講述著過往的輝煌歷史;而古人把崇尚文化,光耀文化,文化絢爛多彩的內涵,蘊藏在一個府邸的楹聯中,對後代子孫寄託著文化的傳承。